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总管,有失远迎!”一名穿着便装的中年人正皱着眉头在房间里品茶,见那名中年内侍进来后于是笑着起身相迎,拱手说道。
内廷中姓王的总管现在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今在内廷权势滔天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
“刘大学士客气了。”王安笑着向那名便装中年人拱手回礼,而后两人互相谦让着落座,一边喝茶一边寒暄起了家常,气氛显得轻松融洽。
与王安一样,朝中的“刘大学士”的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泰昌帝新近提拔的内阁阁员、东阁大学士刘一。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官场上能被尊称为大学士的人除了内阁阁员外,只有左、右春坊大学士,由此可见“大学士”在明朝官场的份量之重。
尤其在明朝的中后期,官场上的等级更加森严,要想成为大学士的话必须是翰林出身,否则没有资格担任大学士。
例如刘一就是以翰林检讨的身份被泰昌帝提拔为东阁大学士,并且有了礼部尚书的加衔。
“王总管,如今皇后趁着太子年少擅权,假以时日必将危及到我大明的正统,使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客套了一番后,刘一语峰一转,放下手里的茶杯忧心忡忡地望向了王安,“王总管身为大行皇帝身边的近侍,身居护卫太子之责,难道眼睁睁地看着皇后大权独揽,为祸大明?”
“不满大学士,杂家为此也是心焦不已,可皇后乃后宫之尊,杂家不过是一介奴才而已,连大人都无能为力,杂家又能做什么呢?”王安闻言苦笑了一声,叹了一口气后放下了手里的茶杯,显得无可奈何。
“王总管此言差矣,大明的天下姓‘朱’不姓‘李’,无论王总管还是本官都是朱家的臣子,岂可臣服外姓之人?”
刘一顿时摇了摇头,正色向王安说道,“昔日太祖皇帝建国时为了避免后宫乱政,特意定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而今皇后以中旨干扰朝政,违背了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我等身为臣下又岂可视若无睹!”
听到“祖制”二字,王安的眉头不由得微微皱了皱,明太祖不仅禁止后宫干政,而且也禁止宦官涉入朝廷事务,在宣德皇帝在皇宫设立学堂教授小内侍读书之前,宦官们通常都不识字。
因此,刘一提到后宫不得干政之时令王安多多少少感到有些尴尬,虽然现在内廷已经崛起但却确实违背了明太祖的祖制。
当然了,宣德帝之所以会重用宦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否则他岂会无缘无故地违背明太祖的祖制启用内侍。
宣德帝登基时,朝堂上那些跟随永乐皇帝靖难的文武重臣基本上都健在,面对这些资深厚的臣子们宣德帝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文官集团的强势崛起,使得宣德帝不得不想办法对其进行压制。
故而,宣德皇帝重用了内阁,对六部进行压制,同时又让司礼监牵制内阁,进而确保皇权的稳固,开创了明朝的“仁宣之治”。
“大学士所言甚是,皇后身为后宫之主本应治理后宫以解太子后顾之忧,而今却插手朝廷政务,挟太子以令天下。”
王安自然不会介怀刘一此时提及祖制一事,很显然刘一的目标是李皇后而不是他,因此他沉吟了一下后神色惋惜地说道,“倘若大行皇帝知晓此事必定痛心疾首!”(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章 密谋
刘一见王安竟然当着他的面说出了“挟太子以令天下”的话来,眼前顿时就是一亮,这意味着王安对李皇后也非常不满。
“唉,皇后平常表现得贤良淑德,大行皇帝又岂会知道她会独揽大权?”
随后,刘一故意叹了一口气,神色严肃地向王安说道,“要是大明衰败在了皇后手里,我等以后如何有脸去见先帝和大行皇帝!”
在朱由校登基前,泰昌帝依旧被尊称为“大行皇帝”,依然是大明名义上的皇帝,而先帝指的是万皇帝。
只有朱由校称为皇帝后泰昌帝才变成了“先帝”,而万皇帝则要称唿其庙号“神宗皇帝”。
实际上,相对于泰昌帝,朝中的文武众臣与万皇帝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毕竟万皇帝执政四十八年,朝臣们跟他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
“皇后乃一国之母,我等又能如何?”
王安闻言瞅了一眼刘一,有些无奈地苦笑了一声,然后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恐怕待你我百年之后只能到九泉之下向先帝和大行皇帝请罪。”
“皇后是一国之母没错,可天下是太子的,咱们都是太子的臣子,岂能惧于皇后的威仪?”
刘一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其事地望着王安说道,“王总管,你我忠于的可是太子而非皇后,如果皇后有僭越之举咱们当臣子的应当护卫太子,保大明江山千秋永固!”
“大学士,杂家也知道这个道理,可皇后毕竟一国之母咱们要如何护卫太子?”王安闻言双目闪过一道不易觉察的亮光,然后摇了摇头说道,“只要皇后在太子身边那么太子将无法摆脱她的掌控。”
“既然如何咱们就把太子和皇后分开,这样一来皇后就无法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一等的就是王安的这句话,闻言后压低了音量,神情严肃地望着王安说道,“本官想来想去,此法最为稳妥。”
“紫禁城戒备森严,而皇后与太子居于干清宫,要想把她从太子身边分开谈何容易。”王安闻言向刘一摇了摇头,眉头微微皱着,这个方法虽好可惜要想实现很难。
紫禁城分为寝宫所在的内廷和处理政务的外庭,紫禁城内廷即干清宫、坤宁宫和慈宁宫等宫殿所在的场所,紫禁城外庭即太和殿和文渊阁等宫殿所在的场所,连接内廷和外庭的是干清门。
由于紫禁城内廷里生活的是后宫的妃嫔,故而内廷里的下人只有内侍和宫女,没有皇帝和皇后、太后传召,任何人不得进入紫禁城内廷。
虽然内阁的办事场所在紫禁城外庭,刘一可以想办法带人进入紫禁城外庭,但要想踏足寝宫所在的紫禁城内廷几无可能,把守干清门的亲军在没有圣旨前可不会放刘一他们进入,否则他们是要掉脑袋的。
“这就需要王总管从中周旋了。”刘一自然知道要想进入紫禁城内廷非常不易,不过他早有准备,压低了音量向王安说道,“守卫干清门的是龙骧卫和虎骧卫,王总管与御马监太监之间想必关系不错,如果能说服其网开一面,那么大事可成。”
龙骧卫和虎骧卫归御马监的太监管辖,负责守卫干清门以及紫禁城内廷的几个城门,因此如果御马监太监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那么刘一等人届时就能顺利通过干清门。
“大学士,你也知道,御马监的人来独来独往,要想说服御马监太监的话恐怕没那么容易。”王安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难色,说实话他跟御马监的太监并没有什么交情,并不是宫里所有的宦官都怕他的,御马监太监就是其中的一个。
御马监的太监之所以没有进入司礼监成为秉笔太监,并不是因为地位和资不够,而是皇帝故意为之,其目的自然是为了使得宦官集团的派系相互制衡。
与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一样,御马监的太监也是皇帝的心腹,他知道自己的职责故而跟宫里其他的宦官很少走动。
显而易见,御马监由于执掌了紫禁城内廷的安危,故而御马监的太监肯定深受李皇后的重用。
另外,御马监太监是万皇帝的人,泰昌帝登基后并没有动他,在宦官中的地位和威望都要高于王安。
因此,王安并没有把握说服御马监太监按照他和刘一的要求行事,这样做对御马监太监而言没有丝毫好处,所以让其高抬贵手放刘一等人进入干清门可能性不大。
见王安面露难色,刘一心中顿时感到一阵失望,他还以为王安跟御马监太监的关系不错,如此一来的话就别想指望御马监太监把他们放进干清门。
“王总管,既然御马监太监那里不好疏通,那么本官只好跟着同僚一同闯干清门了,想必干清门的那些亲兵也不敢对我们这些老骨头如何。”
不过,这点儿困难自然无法阻挡刘一的决心,他沉吟了一下后神色凝重地望向了王安,“倘若那些亲兵抵死不让我等进入,那么届时希望王总管为了大明的江山能助我等一臂之力。”
“大学士放心,大行皇帝待杂家恩重如山,杂家岂会坐视皇后擅权?”王安知道刘一等人这次是拼了,要不然也不会强闯干清门,故而皱着眉头权衡了一番,郑重其事地向刘一点了点头。
万一干清门的亲兵无论如何不让刘一等人进入,那么唯有王安出马,假传李皇后或者朱由校的旨意把刘一等人放进去。
“王总管深明大义,本官甚为钦佩,请受本官一拜。”刘一闻言顿时大喜,连忙起身向王安躬身行礼,要想进入干清门把朱由校从干清宫里带走,王安这个紫禁城总管太监的作用至关重要。
原因很简单,一旦王安招唿一声,宫里的内侍会把干清宫团团围住,刘一等人即便是从李皇后那里抢走了朱由校那么也无法离开干清宫,等李皇后调人过来的话他们将功亏一篑。
显而易见,刘一等人并不能带随从人员进入紫禁城,那样可就是造反了,进入紫禁城的人肯定是言官和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一旦李皇后调人过来的话那么他们将被瓮中捉鳖。
所以,刘一等人一定要在皇宫里找一个内应,要不然的话根本无法实施他们的计划,而权力受到魏忠贤威胁的王安无疑是最佳人选,他要想守住司礼监掌印太监以及紫禁城总管太监的权位必须要依靠外臣的力量,以此来巩固他的地位。
“大学士言重了,杂家不过是为国尽忠罢了。”王安见状笑着起身向刘一拱手回礼,嘴角闪过一丝得意的神色,等把李皇后从大明权力中枢踢出去后谁也无法撼动他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
“王总管,太子殿下的登基大典将在大行皇帝丧期后举行,一旦让皇后在登基大殿上垂帘听政,那么我等届时将没有任何机会。”
虽然得到了王安的协助,不过刘一现在依然不敢掉以轻心,神色严肃地向王安说道,他们必须阻止李皇后垂帘听政一事成为事实。
“大学士,后天是咱们唯一的一个机会。”王安闻言赞同地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后向刘一说道,“大学士如果想要成事的话,务必在后天行事!”
“后天?”刘一的脸上浮现出疑惑的神色,有些不明白王安话里的意思。
“李可灼一案的案犯后天将在城外乱葬岗处决,届时李大学士将前往城外监刑,不会在皇城里。”王安压低了音量,开口向刘一解释道,“如果李大学士在皇城的话,肯定会阻止此事。”
“嗯!”刘一闻言恍然大悟,连连点着头,暗道一声好险,他差一点把李宏宇给忘了。
李宏宇现在已经办完了李可灼的案子,因此被朱由校留在了身边伺候,以李可灼的固执性格肯定会阻止他们把朱由校带出干清宫,到时候万一动起手来他们可不是李宏宇的对手。
另外,李宏宇在亲军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干清门的那些亲军届时肯定以他马首是瞻,因此就算他们能离开干清宫也出不了干清门。
等到朝中齐楚浙三党的人闻讯赶来干清门,刘一等东林党党人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这可不是他们愿意看见的结果。
“王总管,届时还希望总管能想办法把御马监太监调走,以便于我等行事。”经过王安的提醒刘一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连忙向王安说道,为了安全起见必须要把御马监太监给支开,免得其届时坏了大事。
“这是自然!”王安微微颔首,既然他没有把握说服御马监太监一同行事,那么唯有想办法将其支开,这样一来的话干清门的守卫将群龙无首,不足为惧。
大约一盏茶的工夫后,王安和刘一一前一后地离开了那个小杂货铺,很快消失在了街道的尽头,两人的脸上都挂着淡淡的笑容看上去对这次相会的结果非常满意。
此时此刻,谁也无法想到,表面上波澜不惊的京城即将迎来一场狂风暴雨,使得大明朝堂上的格局随之发生了改变。(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监刑
黄昏时分,李府。
李宏宇从停在院门前的马车上下来,伸了一个懒腰后走进了府里,他今天在干清宫和托孤辅臣一起帮着李皇后处理司礼监送来的各衙门奏章,着实累得够呛。
按照朝廷不成文的规矩,朱由校亲政前朝中的事务自然是李皇后替其做出决断,故而李皇后需要经验丰富又信得过的托孤辅臣从中协助,以便她做出正确的选择。
李宏宇属于一个特列,虽然在所有托孤辅臣中资最浅、踏入仕途的时间最短,不过他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最是朝廷中最为卓越的,往往打破常规有很多出人意料的想法,深得万皇帝的其中。
因此,李宏宇被李皇后所重视,得以协助其处理朝政,这可是莫大的荣誉,彰显出了李宏宇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宇哥哥,据安插在京城的眼线来报,王安和刘一今天下午悄悄会面,不知道谈了些什么。”客厅里,秦月给李宏宇倒了一杯热茶后低声说出了一条重要消息。
原来,秦月在李宏宇的授意下安排人手去盯东林党的几位元老,其中就有刘一,这使得刘一和王安悄悄会面的事情没有逃过秦月手底下的探子。
“该来的始终要来!”李宏宇闻言不由得摇了摇头,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干了杯中的热茶。
虽然李宏宇对明朝的史并不怎么了解,但对一些重要的史事件还是知道的,其中就包括有名的明末三大案。
所谓的明末三大案,指的是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
梃击案发生在万四十三年,正是万皇帝对是否改立福王为太子举棋不定的侍候,一名叫做张差的大汉竟然手持一根木棒从东华门闯进了紫禁城,突破了亲军的防守一直来到了太子居住的清宁宫。
幸好清宁宫的内侍得到消息后关上了清宁宫的宫门,否则张差就要闯进了清宁宫,不过其在无法进入后以木棒击打了清宁宫的宫门。
后来,闻讯赶到的亲军一拥而上制服了张差,解了清宁宫之围。
对张差梃击清宁宫之事,朝臣们争论不一,支持福王的大臣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而支持太子的大臣认为是谋害太子的阴谋。
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系京畿一带白莲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道、李守才,与郑贵妃宫内的宦官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宫。
由于涉及到了太子和福王,万皇帝对此案采用了低调的方式进行处理,行凶者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宦官庞保、刘成在内廷杖毙,梃击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得以暂时平息。
其实,李宏宇一直都感到好奇,紫禁城戒备森严,那些看守东华门的亲军即便再不济也应该能对付一个手持木棒的大汉,可张差不仅闯过了重兵守卫的东华门而且还一路畅通无阻地来到了清宁宫,这着实令人感到费解。
而且,张差不过是京城的一个闲汉,即便他知道清宁宫位于东华门门内北侧,又是如何准确地从众多建筑和道路中找到前往清宁宫的道路?
当然了,由于此事已经过去了五六年,当事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李宏宇已经不可能知道案子的真相。
单从结果上来看的话,太子是梃击案的最大赢家,因为就在此案发生后不久,一直待在皇城十王府的福王被万皇帝一道圣旨赶去了封地就藩,进而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太子之争。
红丸案李宏宇已经经过,泰昌帝服食李可灼进献的红丸猝死,而接下来就是移宫案了,红丸案和移宫案之间相隔非常近。
如果说红丸案是因为泰昌帝而起,那么移宫案的主角就是李皇后了,也就是史上的李选侍。
按照李宏宇的记忆,史料上记载李选侍在朱由校登基前被以东林党为首的朝臣赶出了干清宫,后面就再也没有李选侍什么消息了。
如今朱由校即将登基,那么王安和刘一的这次私下会面肯定跟移宫案有关了,在李宏宇看来如果没有内侍接应的话那么东林党的人连干清门都无法进入,更别提什么移宫了。
从现在的情形来看,王安正是东林党在紫禁城的内应,要不然不会跟刘一密谈,史料上也确实记载了王安在移宫案中站在了东林党一边。
“宇哥哥,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秦月被李宏宇的那句“该来的始终会来”吸引,不由得狐疑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