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会犹豫,会嫉妒,wωw奇書网会明争暗斗……也许是我们做家长的忘记了,我们的孩子在将来同样会面临我们面临过的生存压力,你是不
是已经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会宽容,他是不是一个宽容的孩子呢?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宽容吗?不妨让自己的孩子做
下面的小测试,看看他是否足够宽容,也许测试出来的成绩会是比较客观的。
您的评分标准:
凡是单数题,“是
”为2分,“是与不是之间”为1分,“不是”为0分;
凡是双数题,“是”为0分,“是与不是之间”为1分,“不是”为2
分。
1.你是否不计较别人对你讲话的态度?
2.你是否对别人的批评尤其是大庭广众的批评耿耿于怀?
3.你是否乐于看到同你关系不好的人取得成绩?
4.你是否喜欢嘲笑或贬低与你意见不一致的人?
5.你是否欢
迎原先不如你的人如今超过了你?
6.你是否嫉恨才干不如你的人得到提拔?
7.你听到有人讲你的坏话,是否能
做到一笑了之?
8.你和别人争吵以后,是否常常越想越气?
9.你是否容易原谅别人不自觉的过失?
10.别人讲话刺伤了你,你是否一定要回敬对方几句?
11.你经常在大人面前讲别人的优点吗?
12.你与别人相
处是否信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
13.你尊重能力不如你的朋友吗?
14.朋友
们是否指责你为人过于敏感?
15.你是否认为没有必要对伤害你的人进行报复?
16.你想起很久以前受到过的创
伤,仍会忿忿不平吗?
17.你愿意同以前和你对立的人一起共事吗?
18.你认为老实人在生话中经常吃亏吗?
19.别人对你的亲疏,你是否看得很轻?
20.你是否认为地位比你低的人对你进行批评是一种冒犯?
21.
你是否常常认为老师对你的批评是出于成见?
22.你是否经常感到你在学习上的努力没有得到赏识?
23.你主张
邻里相处中宁肯自己吃亏,也要搞好关系吗?
24.你和同学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是不是?
25.你是否认为
互让互谅是朋友相处的重要准则?
26.外出吃饭,你的朋友常常爱占便宜不掏钱,对此你是不是很反感?
27.你
是不是很少计较朋友的脾气?
28.你得知好朋友有些事没同你商量就自作主张,是否大动肝火?
29.你认为任劳
任怨是为人的美德吗?
30.你是否希望用不着的亲戚越少越好?
结论:
50分以上:说明你的孩子是一
个气量很大的人,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善于原谅别人的过失,是一个很容易和同学、同事、家人相处的人。
41…50
分:说明你的孩子的气量还可以,在很多问题上,能原谅别人的态度,但在有些问题上,又同别人很计较。总的说,你的孩子是一个
比较容易同人相处的人。
31—40分:说明你的孩子气量不很大,在不少问题上,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计较自己的个人
得失,和同学、同事、家人相处不时会发生矛盾。
30分以下:说明你的孩子的气量很小,经常生别人的气,认为别人和自
己过不去,而且试图还击或报复别人。他情绪总是感到压抑,别人也不喜欢同他相处。
有很多方式可以表示宽容。孩子们
对那些行为的说法与做法越是清楚,他们就越有可能学会宽容。以下的表格,是一些有关宽容的语言与行为,可以用来与孩子讨论和
演示。
第四部分宽容: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3)
怎样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
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
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
,不易为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
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心疼得不得了。于是有的父母就教育孩子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
就助长了孩子不仅在学校里不会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夫妻
关系。因此,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现实生活
中,人们常常遇到别人对不起自己或有损于自己的事情,对此不要耿耿于怀,不要过分计较在意,能够笑一笑就过去,这就是宽容。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
戈为玉帛。宽容的人,时时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此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
洽地与人合作,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
一位翻译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泰国的一个度假村,那时我在那里担任
中英文的翻译。有一天,我在大厅里,突然看见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位大约4岁的西方小孩,饱受惊吓的小孩已经
哭得筋疲力尽了。问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天小孩较多,这位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将
这位小孩留在了网球场。等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到网球场,将这位小孩带回来。小孩因为一人在偏远的网球场,饱受惊吓,
哭得稀里哗啦的。现在孩子的妈妈出现了,看着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小孩。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是痛骂那位工
作人员一顿,还是直接向主管抗议,或是很生气地将小孩带离开,再也不参加“儿童俱乐部”了?
都不是!我亲眼看见这
位妈妈,蹲下来安慰四岁的小孩,并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地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
你必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当时只见那位4岁的小孩踮起脚尖,亲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
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就是要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体贴的孩子。
做父母的,既
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心胸狭窄的人。但为了孩子的幸福,同样也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
了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我们应当教孩子学会宽容。作为成人的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宽容精神的教育:
(1)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父母宽
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
于与人相处。
(2)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
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消除这种现象,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
会下棋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刚学下棋时,往往仅考虑自己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而不会考虑别人会怎样
。只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考虑我怎样,对方会怎样应对,对于对方的应对,自己应当如何一一应对。如此考虑的回合数越多,
个人的水平也会越高。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如此,能够“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设想,
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
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
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有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
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我们没有必
要事事计较,事事都摆个公平合理。多原谅一次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觉得在
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
讲清楚的。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
宽容的。
(4)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
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
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
理建议等。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也获得进步。
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特别
注意引导孩子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
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5)鼓励孩子“纳新
”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
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知变和应变。如让孩子了解各种奇观奇迹,观察生活日新月
异的变化,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于“纳新”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宽容之心。第
四部分健康心理: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1)
权威教育机构调查统计,青少年对性问题感到神秘的约占40%,对性感到恐惧
的占35%,对性感到羞愧的占25%,平时经常有性冲动的占87%。这个调查使我们的家长不得不对孩子的性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因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能正确地认识性和对待性冲动的孩子,通常会出现压抑、早恋、焦虑、自闭、自卑和变态等情况,严重者可能影响
学习、甚至导致犯罪。这就使得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性
形形色色的信息无不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今天的孩子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来自于外界各方面的影响,其中不乏性方面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用正确的性知识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那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容易产生性困惑,如果不能
及时解决,还可能误入歧途。
在当今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加上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等各
种媒体的“十面埋伏”,形形色色的信息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让孩子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来自于外界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性。此时
,如果父母不用正确的性知识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不让孩子性知识的丰富与身体的性成熟同步发展,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权威教育机构调查统计,青少年对性问
题感到神秘的约占40%,对性感到恐惧的占35%,对性感到羞愧的占25%,平时经常有性冲动的占87%。这个调查使我们的家长不得
不对孩子的性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能正确地认识性和对待性冲动的孩子,通常会自我不定,进而会出现压抑、
早恋、焦虑、自闭、自卑和变态等情况,严重者可能影响学习、甚至导致犯罪。
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对性知识的
教育应该走在孩子生理成熟之前,最好是从小的时候就开始。
3—6岁的幼儿正处于好问,好奇,好模仿的阶段,就像孩子
发现了自己的手,想知道手可以干什么一样,他们会对自己的性器官,对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对成人的身体产生好奇等等,一样会
产生许许多多的有关性的问题。奇。сom书这时的幼儿已经能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游戏和生活中也能较好地体现出性别意识,比如在玩
过家家中,爸爸妈妈的分配;女孩喜欢漂亮的夹子,男孩喜欢枪、汽车等。
孩子对性器官也开始充满了好奇心,有时也会
因为好奇而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他们从成人的言语中也察觉到了自己的性器官的“特别”,迫切地希望成人告诉他们有关性的知识,
比如“为什么女孩子小便是蹲的?”“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亲吻?”“他们为什么抱在一起?”等等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并不
是什么令人难堪的问题,而是非常正常的在好奇心驱使下产生的问题。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意识已经开始活跃,对性也充满了好
奇和认知的渴望。
一位母亲曾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她六岁的儿子身上的事。儿子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时,她的儿子让那个女
孩脱裤子躺下,自己也脱了裤子骑在小女孩身上,另外一个小男孩在一旁看着。正巧被邻居看到,告诉了这位母亲。
不难
想象这位母亲当时的反应,她几乎是气急败坏地要处理这件事。可是,在她举起手要狠狠揍儿子时,她问了一句:“刚才你干了什么
?”
孩子天真地回答:“我在骑大马!”
这位母亲不知该如何下手了。接下来,儿子还高兴地告诉她,和谁在一
起玩,怎么玩的,言谈当中露出一派天真无邪的神情。
这位母亲说:“我知道儿子这样做不对,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跟他
谈,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简单粗暴。一个年仅6岁的儿童,对他自己的行为代表的含义是不了解的,他的做法可能
源于模仿。所以简单粗暴既不公平,更解决不了问题。
其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能逃避谈论性。如果在孩子的儿童
期出现问题又得不到正确的指引,那么他会带着问题进入成年。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的道理,还要告诉孩子做些什么样的游戏
。
现代研究已经表明,皮肤接触,如拥抱,抚摸,拍打等都可以引起孩子愉悦的刺激,父母们也许不会把这些看作是带有
性色彩的动作,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动作正引起了孩子早期的性体验。换句话说,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了性意识,也有了性体验,这
才是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所以,面对孩子的性问题,作为父母都应表示理解,而不是大惊小怪,难以启齿或大声责骂。对于
性教育,父母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积极帮助孩子认识性,性教育越早开始,越容易施行。
对于性教育,越早开始,便会越
容易施行。因为孩子在学龄前便已经开始把玩自己的性器官,这是对性认识的开始。据调查所得,与7岁前儿童讨论怀孕和分娩,他
们通常不会出现困窘。所以如果从小便让孩子熟悉这些概念,并愉快地接受这些性知识,性教育的施行便不会有困难了。
有些父母羞于与孩子谈“性”,最大的原因是误以为孩子的性概念与成人一样——是性行为的表征。事实上,孩子对性的想法至多是
“探究”事实而已。所以,为人父母者,应摒弃狭隘思想,并且在孩子年幼时开始施行性教育。
一般女孩在10-13岁,男
孩在11-15岁进入性朦胧期。伴随着性生理的变化,男孩和女孩产生了对性知识的强烈需求。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周围伙伴的发育变
化,心中有很多疑惑等待找到答案,很想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是否正常,所以,常常有意识地通过一些途径来寻求性知识,如
翻阅医学书刊,收听专栏广播,暗中与他人比较等。
在性朦胧期,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