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理需要层层组织架构,中上层管理者必须努力保持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下属之间的沟通协调。根据最近一项调查,各大企业一半以上的执行官指出,他们每周要花两天时间应付那些毫无收益的电子邮件、语音邮件及各类会议。即使借助高度达发达的信息与电信服务,无穷无尽的繁杂琐事也会让一个经营良好的公司的战略规划陷入泥潭。
事实上,一些特大企业已经致力于精简自身经营活动,以提高盈利水平,办法就是剥离各种副业,以及无关紧要的分支机构。例如,花旗集团就把人寿保险业务卖给了Met Life公司,而把运输融资业务卖给了通用电气公司,如此以来,花旗就可以更好地集中经营盈利能力更强的银行业务。短期之内,戴尔模式可能成为很多公司尤其是制造企业的学习榜样。戴尔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利润率最高的计算机制造商(按雇员人均盈利计算),诀窍就是努力干好一件事——要求承包商实施严苛的标准化工艺流程,提供客户定制的专门产品,自觉抵制向高端产品扩展的巨大诱惑,也无意发展企业咨询等业务。
第二章 首当其冲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工人:企业外包幽灵萦…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大企业的战略重点,逐步由劳力与资本转向观念与政治,这对那些靠劳动谋生的产业工人造成的影响极其巨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及日本,失业率很低,大部分产业工人的收入相当可观,这种现象准确无误地表明,在那个年代,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在同一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收入停滞不前,原因就是这些国家根本就不缺劳动力。两种情形,道理一样。由于国与国之间工人迁移需要耗费资源、作出牺牲,因而那时发展中国家的劳力过剩并不能缓解发达国家的劳力紧张。当代全球化则跨越了这些地理障碍。中国、捷克、墨西哥等国工人,只要来到本国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就可以轻松加入欧美及日本雇主的劳动力储备大军,因为这些地方就有欧美及日本公司设立的海外企业。由于工资快速增长的强大吸引力,再加上快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国内人口得以大举迁移,在墨西哥、巴西、印度、中国、印尼、孟加拉、埃及、阿根廷、韩国、俄罗斯等国,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人口规模达到1 000万、1 500万甚至2 000万的特大城市。大洋彼岸,其他大陆上,发达国家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正对他们倍加关注,时刻担心未来10年本国企业的外包浪潮会让他们丢掉饭碗。西方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雇用工人,尽管这不太可能触动发达国家大多数产业工人的直接利益,但是他们的担心还是很有道理。
毫无疑问,全球化劳动力储备突然变得十分庞大。据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计算,由于全球化的到来,全世界互通有无的劳动力规模翻了一番:2000年,中国、印度、前苏联国家及东欧国家工人数量合计约为15亿,这个数字与所有发达国家、拉美国家、北非国家及东南亚国家的工人数量之和大体相当。尽管结论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弗里曼教授的计算结果还是准确的。中国、印度等国加入全球经济体系之初,这些国家的亿万农民依然与世界贸易、外商投资、业务外包彼此隔绝。然而,仅仅用了10年时间,全球化就有效扩展了全球劳动力的储备规模,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对外提供出口商品及服务、与他国同行激烈竞争的工人数量增加了5~7亿,增幅至少达到1/3,甚至可能高达50%。
根据某些政治人物和万事通专家的说法,未来10~20年,欧美及日本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将会因为企业外迁而丧失工作机会,这些岗位将要转移到中国、印度、中欧国家及孟加拉等国。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民主党竞选人约翰·克里把美国外迁企业称为“卖国公司”。2005年中期,一位平和理性的作者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如果你只是能够准确描述某项工作,或者可以写出操作规则,那么不大可能在美国生存下去。因为编个计算机程序,或者培训一个外国人,都能轻松胜任这样的工作。”理论上说,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外迁或业务外包,也会对不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工作岗位及国内员工产生影响。但是,实际结果与潜在影响远比理论复杂,其影响结果也十分有限。
经济高度发展,市场不断细分,外包自然就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业务方式。而且,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外包模式一定会大规模发展。不过,刚开始时,花旗集团、三菱公司以及千千万万家小型企业,先是把薪资管理、法律事务、呼叫中心、IT服务等过去一直由本企业自己组织的工作转交给其他公司负责,此时,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外包业务还是发生在国内。一项针对美国东北地区4 0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把很多类型业务外包给别的美国公司的企业比例达到83%。一半以上的企业委托别的公司管理员工的养老及医疗保险事务,员工培训业务外包出去的企业约有30%,呼叫中心和IT服务实现外包的企业接近20%。在IT服务方面,像CIBER这种外包公司,在成本较低的地区建立服务中心,为美国东西海岸许多公司提供远程IT服务。外包业务并不限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东部软件系统公司(Eastern Software Systems)不仅为国内企业提供IT服务,也为印度中型公司提供例行维护服务。据估计,面向国内企业的外包占到全部外包业务总量的87%,与全球化的关系很小。
第二章 首当其冲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工人:企业外包幽灵萦…
另外三种外包形式涉及外国工人,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一种外包形式由来已久,跨国企业直接开设海外分支机构,作为全球网络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负责生产零部件,或者负责生产制成品,或者负责提供某项服务。到目前为止,与欧洲及日本企业相比,美国企业更多地采用这种外包形式,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及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劳工法律更加严格,企业很难解雇本土员工。此外,美国公司外包业务当中,服务外包占了相当比重:美国进口的所有服务业务中,40%的服务贸易发生在本土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在信息密集型行业领域,由于涉及更多先进技术,这一比例更高——金融业大约是60%,企业经营及专业技术领域的这个比例更是达到看70%。
然而,这种外包涉及的工作岗位数量很少。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3年美国因为业务外包流失的工作岗位是13 000个,2005年是52 000个。这种外包形式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发展,到2004年,美国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在册员工总数为3 000万,其中,海外员工有830万,所占比例为28%。不过,外国跨国公司也在美国雇用了510万本地工人,因此,美国公司输出到海外的工作岗位比其他国家输入到美国的岗位数量多了320万。比如,近几年来,许多欧洲一流医药公司都把研发部门迁到美国,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个全球最大,并且基本没有价格管制的唯一主要医药市场。320万的差额相当于美国全部工作岗位总和的2%。并且,这个数字还是最近几年才增长起来的。2004年,美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雇员数量增幅是100 000。在此之前,2003年海外雇员数量减少了60 000。如果说2004年美国企业增加的100 000个海外工作岗位当中,每一个都以一个国内岗位流失为代价,那么当年因此流失的岗位总数还不到美国本年度所有岗位总和的千分之一。
如今,美国因为业务外包流失的岗位数量比过去要多。1979~1993年,在所谓的去工业化时期,美国制造业流失的工作岗位数量为230万,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墨西哥、台湾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随着全球化飞速推进,美国制造业丧失的岗位数量越来越多,单是2001~2003年,就达到270万个。不过,在那几年,美国海外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雇员数量根本就没有增加。数以百万计的欧美及日本制造业工人丢了饭碗,要么因为自己的岗位被先进技术取代,要么就是转向本国其他行业。
问题到此还没有结束,因为全球化催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型外包模式。欧美公司(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实践很少)首次开始外包呼叫中心、软件开发、分片研发等特定业务,外包商并不是自己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而是素无瓜葛的各种企业,外包商来自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自然也不会落下中国。未来10~15年,这种外包形式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高,势必会对发达国家千千万万产业工人形成真正威胁。
今天,一些受雇于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级员工的工作岗位正在丢失,流向别的国家的其他公司,这是确定无疑的发展趋势。不过,这种业务转移并不是由于目的国工资低廉造成的,因为这些高技能岗位大多是从一个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另一个发达国家。相对于劳动力规模而言,现在这类业务外包的首选国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而是爱尔兰。为了吸引英国、美国及欧洲大陆的软件公司到此安家落户,爱尔兰特意重新制定了税收及管理制度。同时,很多具有军方背景的以色列公司,也正在为大批欧美企业提供研发服务。
第二章 首当其冲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工人:企业外包幽灵萦…
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外包并不仅仅因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了自身现代化,至少目前还不是这样。在印度的各大城市,由于集中关键资源,对年轻学子重点培养,十年过后,印度已经成为西方企业软件开发与IT服务的外包中心。即便如此,1983~2003年间,美国公司软件开发与IT服务方面所有岗位当中,被外国企业抢走的也只有100 000个。在发展中国家承接的高技能服务外包领域,英美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在工程技术外包方面,美国公司提供的岗位数量就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公司提供的岗位比例也达到16%。在日本及欧洲大陆,依然很难把工作岗位转移到其他国家。除英国之外,所有欧洲国家输出的工程技术外包岗位只占全球总数的16%,而日本跨国企业的份额更是只有2%。
近些年来,中国与印度大力推进年轻人的教育事业,以期把千千万万高峰人口培养成医生、会计、分析师及经理人,结果如何呢?教育投入造就了大批掌握特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渴望工作,而工资期望只有欧美同行的零头。不过,他们大部分人都不会直接抢走欧美员工的饭碗,而是被国内企业大量吸纳,或者向那些在中国、印度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开辟市场的西方公司提供自己的专业服务。此外,中、印两国都在大力推动年轻人的教育培训,但是,在这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很难在几年之内突飞猛进,尤其是很难高质量地大批培养高度复杂的西方公司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工人已经出现短缺现象。此外,据麦肯锡咨询公司专家测算,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在中国、印度及菲律宾,4年之内,英美公司经营发展所需的IT及工程技术方面的高技能人员就会出现不足。从理论上说,移民可以缓解人才短缺,但是,长期看来,这些发展中国家届时很可能会比法、德两国更加排斥移民。
还是从理论上说,这种外包今后也可以扩展到现在还没有接受此类业务的那些国家,尤其是在中国及印度的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之后,这种可能性更大。比如,1998~2003这5年时间,印度IT企业经理的薪资翻了一番还多。到2015年,中、印两国由于工程师及软件、金融方面专业人士短缺,将会推动工资上涨,逐步达到墨西哥和巴西这两个国家的水平,而捷克、波兰两国的工资水平很可能赶上葡萄牙甚至西班牙。如果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秘鲁、摩洛哥等国政府现在也开始加大教育及培训投入,其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语言培训,那么,在高技能业务外包方面,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新兴的小规模外包中心。
还是根据麦肯锡公司测算,今后30年,美国服务业将会有接近5%的工作岗位通过外包转移到别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当今从业人员超过1。08亿的美国服务行业,今后每年都会流失225 000个工作岗位。
有些时候,美国人,还有欧洲人、日本人,把自己的医疗服务外包到其他国家,利用外国资源节省医疗成本。这种做法,已经不再只是到瑞士去做最好的整容手术的那些美国富豪的专利。如今,更为典型的情况是,美国老人跨越国境,到墨西哥、加拿大去看昂贵的牙科,美国医疗保险是不管这些疾病的。也有一些美国人到中东、亚洲地区接受器官移植,有些日本中产阶层也会到美国实施试管受孕。目前还没有这些情形的准确统计,不过,为给那些医疗游客提供服务,已经出现针对外国医院的私人“认证”机构,这也足以说明此类需求十分旺盛。国际联合认证有限公司(Joint mission International; Inc。)就是这样一家私营企业,亚洲、欧洲及中东地区的80家医疗机构已经获得该公司认证(他们也向国外医疗机构提供有偿咨询服务,指导这些医疗机构如何获得认证)。安·洛姆巴蒂(Ann Lombardi)是亚特兰大的一名旅游代理商,她在德国接受白内障手术,结果发现省了4 000美元。回国之后,她就在北卡罗来纳州成立了欧洲医疗旅行有限公司(European Medical Tourist; Inc。),安排那些为了省钱的患者,到德国、比利时及法国接受治疗。类似业务在英国由来已久,一些英国公司早就帮助本国居民到法国、匈牙利、马耳他、印度、拉脱维亚及其他国家接受外科手术,从而避免了接受英国国民医疗服务制度安排而必须忍受的漫长等待,也不需要支付英国私人医疗服务的高昂费用。
第二章 首当其冲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工人:企业外包幽灵萦…
一些美国企业正在努力削减医疗成本,他们也瞄准了这个方向。比如,北卡罗来纳州的蓝岭纸业公司(Blue Ridge Paper Products),就是自己负责提供员工医疗保险待遇,他们把员工送到印度新德里接受手术,节省了很多成本。佛罗里达州的一名医疗保险业务经理,负责一项联合团体计划,其中就把一家泰国医院作为该项计划首选医疗机构。此外,好几家《财富》500强企业最近也在研究与海外医院签署批量医疗合同的可行性。
而且,全球化进程绝不会停滞不前。未来10~15年,西方国家服务业工人还将受到另一种全新外包形式的冲击。未来服务业外包将以分片模式出现,在这种模式下,中国、印度、墨西哥(也许还有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秘鲁、摩洛哥)等国工人,可以分头处理那些大型复杂业务的一小部分,比如审看X光片、运行税务程序、分析企业数据等,这些工作都可以通过全球信息网络轻松实现。用不了几年,在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及企业管理等领域,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就会出现人才短缺。届时,这些国家就可以培养年轻人,负责完成这些工作的某个细小环节。此外,向其他国家提供分片外包业务的美国公司,将远不止现在占据这项业务主导地位的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未来10年,数以千计的欧美医院、会计公司、金融机构将会发现,通过信息系统,经过面向各个分散业务环节专门培训的全球各地员工,连成网络,协同工作,这是切实可行的。
分片外包伴随着数据处理与呼叫中心技术出现,发展时间还很短,不过,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制造业外包发展相比,服务业分片外包发展速度要慢一些。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言障碍,因为转移到低工资国家的大部分服务业工作,都涉及各种形式标准信息的沟通交流,这通常需要外包商与委托商(及其客户)使用同一种语言。通用电气、美国快递、英国航空及微软公司,数据处理及呼叫中心外包商不在中国、巴西,而在印度,原因就在于此。英美企业在欧洲、日本的分支公司也是一样。在美国,由于讲西班牙语的客户市场发展很快,因此墨西哥已经成为美国公司及其欧洲、日本分支机构呼叫中心外包业务的另一个首选地。出于同样原因,德国西门子公司、汉莎航空公司与法国电子巨头汤姆森公司,及其在美国的几十个子公司,纷纷选择在捷克建立呼叫中心。
但是,相对于软件技术的近期进步而言,服务外包的强大推动力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其发展目标应该远远超过呼叫中心与数据处理。上世纪整个###十年代,计算机的运算性能、传输速度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