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碎形红叶散也归根
红碎茶是在功夫红茶制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种。其初制过程与功夫红茶相似,但在搡捻工艺中先将鲜叶切碎再加工。我国红碎茶生产较晚,始于本世纪的50年代后期。红碎茶的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传统红碎茶:以传统揉捻机自然产生的红碎茶滋味浓,但产量较低。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分为转子红碎茶(图外称洛托凡(Rotovane)红碎茶);C.T.C.红碎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如以C。T.C揉切机生产红碎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揉切方法。萎雕叶通过两个不锈钢滚轴间隙的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达到了破坏细胞的目的,同时使叶子全部轧碎成颗粒状。发酵均匀而迅速,所以必须及时进行烘干,才能达到汤味浓强鲜的品质特征。以不同机械设备制成的红碎茶,尽管在其品质上差异悬殊,但其总的品质特征,共分为四个花色。叶茶:传统红碎茶的一种花色,条索紧结匀齐,色泽乌润,内质香气芬芳,汤色红亮,滋味醇厚,叶底红亮多嫩茎;碎茶:外形颗粒重实匀齐,色泽乌润或泛棕,内质香气馥郁,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叶底红匀;片茶:外形全部为木耳形的屑片或皱折角片,色泽乌褐,内质香气尚纯,汤色尚红,滋味尚浓略涩,叶底红匀;末茶:外形全部为砂粒状末,色泽乌黑或灰褐,内质汤色深暗,香低味粗涩,叶底暗红。红碎茶产区主要是云南、广东、海南、广西、湖南、贵州、江苏等省、自治区。
同宗之情
从家庭到宗族的扩展使得中国人的感情关系推广了一大步。宗族的概念既融合了血缘关系,也重视了地缘关系。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即使在现在的农村和部分城市,这种宗族概念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某些大姓整修族谱,就是相当大的一件庆典活动。
这种对自己家族的孝敬和神秘责任的感觉,常常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宗教态度:这是毫无疑义的。例如,十七世纪的儒家大师颜元在年老的时候,带着感伤的心情出门去寻找他的哥哥,因为他没有子嗣,希望他的哥哥有一个儿子。这个相信行为重于知识的儒家弟子,当时住在四川。他的哥哥已经失踪多年。他对于讲解孔子教义的工作感到厌倦,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觉得应该去寻找这个失踪的哥哥。他的工作是困难到极点的。他不知道他的哥哥在什么地方,甚至也不知道是否尚在人世。当时出外旅行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明朝的政权已经倾覆,各地情形甚为混乱。然而,这位老人还是怀着宗教般的虔诚,不顾一切地出门,到处在城门上和客栈里张贴寻人的告白,希望找到他的哥哥。他就这样由中国西部一直旅行到东北诸省去,沿途跋涉几千里;经过了许多年,有一天,他到一个公共厕所里去,把伞放在墙边,他的哥哥的儿子看见那把伞上的名字,才认出他,带他到家里去。他的哥哥已死,可是他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他已经替他的宗族找到一个子嗣了。
这种宗族观念也是中国人感情维系的一天坚实纽带,比如我们经常见面之后会询问〃贵姓〃而不是名字,询问籍贯而不是现住处,这些都是意图寻找共同特点的询问方式。如果两个人恰好同性,那么就互称〃族兄〃、〃族弟〃了。关系听上去也更近一层。
中国人礼意悠长。重视宗族,重视乡土,都是中国人难舍的情节。
红茶之故土难离
中国的老古话〃故土难离〃、〃落叶归根〃也反映了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特点。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的诗中,描述了传统乡村社会人们聚族而居的景象:〃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性,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观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由于聚族而居,人们共处于一块土地,共同分享有限的资源,并以血缘为纽带,族人自然形成利益群体,这种感情是西方个人主义社会无法理解的。
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故乡的赞颂和缅怀之多,实在令人目不暇接,西游记中都有〃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说法,由此可见国人之恋故乡情结,特别对于那些飘泊在外的人,思乡之切,犹如诗云〃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所谓〃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即使身处海外的华人,学有所得或者业有所成之时,想的都是衣锦还乡。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寄人篱下,对于早期移居海外的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痛苦选择。原因无非是躲避战乱、迫害、被拐骗劫掠或是求学、经商。在实现政治认同的转化之前,海外华侨都有〃海外孤儿〃的痛切感受。乡情族念成为早期华侨维系感情、增进团结、心怀桑梓的纽带。后来,随着移民的增多,华侨社会的扩大,这种将来自不同地域,源于不同宗族,有着不同出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海外华人华侨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得到进一步升华,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华人华侨所持有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后裔〃等民族认同意识比其他民族移民更为执著、更为根深蒂固。同为龙的传人,〃骨肉同胞〃、〃血浓于水〃、〃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海外华人的群体观念和感情联系,由此而激发的极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使他们超越狭隘的自我局限,同心同德,济困扶危,互助互利。这是海外华人华侨成功的因素之一。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感从本质上说是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海外的延伸。它不仅是对家乡家人的眷恋、对祖国山川河流、文化历史的热爱,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觉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思想。
正因为如此,老一代华人华侨灵魂深处的〃根〃文化意识都比较浓重、强烈,即所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祖国就是海外华人的〃根〃。即使暂时身在异域,最终还是要回归故里、振兴家乡、报效祖国。尤其是在中国生长的老一代华侨,都心系祖国,希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创造充裕的经济条件或发财致富后,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晚年羁留台湾,始终思念故乡,思念亲友,心系大陆,期望落叶归根、祖国统一。写得一首《望大陆》,是情激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那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乡土难忘,乡恋难斩,相思难断。落叶归根,正是中华儿女特有的民族感情。惟愿不要再有人为的因素,去增加这一感情的无奈与辛酸。
【茶余回甘】
红碎茶,是叶碎,也是心碎。浮云思家,游子顾返。茶,一个只有中国人能够理解和感悟最深的字眼。茶有茶的品性,茶有茶的韵味。千百年来,海峡两岸的华夏子孙已经把深邃久远的中华茶文化逐渐推向美的极致。正是那片片清香和无穷的回味,将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溶于一杯,润泽了千千万万龙的传人。无论走到何处,同饮一个文明的炎黄子孙一样血脉相连。
第四篇 乌龙稠指点江山觅封侯
【茶之章】
说茶
乌龙茶又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清代苏乌龙)而得名,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最早产于福建省。一千多年前福建武夷山一带就已经盛产乌龙茶。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最早生长在武夷山岩石壁上的〃大红袍〃茶经过多年的人工培育,现在已经是名扬中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清朝乾隆六年,安溪举人王仕让奉召进京,将精心培育的茶叶请乾隆皇帝品尝,乾隆饮后大喜。因为这种茶叶乌黑似铁,而且产自安溪南山观音岩下,乾隆便赐名为〃铁观音〃。〃大红袍〃和〃铁观音〃都是享有盛名的乌龙茶品种。
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是中国诸大茶种中,特色鲜明的种类,往往是〃茶痴〃的最爱。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香。青茶以香高味浓著称,这与其选用的茶树品种独特,鲜叶采摘比较成熟,并采用晒青、做青的特殊制茶工艺,在适宜的制茶环境中,诱发内含物的变化与转化,形成特有的〃绿叶红镶边〃和〃三红七绿〃的品质特征。乌龙茶主产福建、广东和台湾,著名的代表品种有闽北的武夷岩茶、闽南的安溪铁观音、广东的凤凰单枞和台湾的冻顶乌龙、文山包种以及苍山雪绿等名品,其品质各具特色。
评茶
乌龙茶含咖啡碱、儿茶酸钠,是民间常用的传统发汗退热药。
乌龙茶还有预防蛀牙的功效。蛀牙形成的原因是细菌侵入牙齿组织,而在组织内产生引起蛀牙的酵素,此一酵素和食物中所含有的糖分起作用,造成蛀牙的物质。这种蛀牙物质与细菌附着在牙齿上即形成齿垢,累积之后就发生蛀牙现象。乌龙茶中含有的多酚类具能够抑制齿垢酵素产生的功效,所以吃饭之后饮用一杯乌龙茶,可以防止齿垢和蛀牙的发生。
每天喝1公升乌龙茶能改善皮肤过敏,据说皮肤病患中以罹患过敏性皮肤炎的人占多数,到目前为止这种皮肤炎发生的原因还并不明确,然而乌龙茶却有抑制病情发展的功效。经由在白老鼠身上制造皮肤发炎症状与实验证明,证实乌龙茶对白老鼠的皮肤发炎具有抑制的效果。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饮用乌龙茶能够「溶解油脂」的说法。尤其吃太多油腻食物后,饮用乌龙茶能够分解油脂,究竟此一说法是否正确呢?人的脂肪细胞中,未被消耗的能量,被当做中性脂肪来储存,以便运动时做为能源使用。这个时候,中性脂肪在类蛋白脂肪(酶)等酵素作用下,被分解成必要的能源来使用。饮用乌龙茶可以提升类蛋白脂肪(酶)的功能。也就是说,并非乌龙茶本身能溶解脂肪,而是它可以提高分解脂肪的酵素,所以饮用乌龙茶后,脂肪代谢量也相对地提高了。也有专家以单纯性的成人肥胖者共102人进行实验饮用乌龙茶,他们的腰围、腹部皮下脂肪、血液中性脂肪、血液胆固醇总量最后出现明显变小的趋势,这也是乌龙茶多酚类的功效。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将茶水倒入盆子里,将沾满油的手放进茶水清洗,一会儿油腻就被清除殆尽,由此可证明乌龙茶具有分解油脂的作用,是控制胆固醇的佳茗。通过控制胆固醇也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减肥的基本原则:控制能量的总摄取量,同时,每顿饭后饮一杯乌龙茶。
乌龙茶中的咖啡因能够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丹宁又具有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所以吃的太多,胃肠难过时,喝一杯乌龙茶,能去除不适。
【品茶说】
乌龙(青)茶外形条索壮实,身骨重实,呈直条、扭曲或卷曲状。色泽青褐或青绿,有砂粒状白点,称〃砂绿〃。乌龙(青)茶具有花果香气和特有的〃品种香〃、滋味浓厚(或醇厚)回甘,汤色视做青橙程度,从黄绿、金黄、橙黄至橙红,叶底呈绿叶红边,叶面有红点。
乌龙茶冲泡后,茶汤金黄明亮,清洌涵香,滋味浓郁,人口微苦,回味甘醇。冲泡后所留叶片,边缘微红,中间色绿,号称〃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这是因为乌龙茶鲜叶采制加工后,留存颇多叶绿素,故呈绿叶,其红茶色素与蛋白质相结合,又形成红镶边。它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风味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郁鲜爽,又有绿茶的清香和芬芳,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甜。此茶叶质含叶绿素和茶单宁比一般茶叶为多。制成成品后,条索肥壮,叶肉厚实,白毫遍布,色泽深绿,久藏不衰。冲泡后的茶汤,香气浓鲜,滋味醇厚润爽。乌龙茶包括很多品种比如铁观音、武夷岩茶、台式乌龙茶和冻顶乌龙茶等等。
乌龙茶采制工艺有许多独到之处,而泡饮方法更为讲究。
我国福建、广东两地都偏爱乌龙茶。特别是闽南人、潮汕人,在喝乌龙茶时,对茶品、茶水、茶具和冲泡技巧都十分注意。喝的大多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乌龙茶上品;泡茶时选用的是甘净的溪水、泉水;茶具配套,小巧精致,称为〃四宝〃,即:玉书煨(开水壶)、潮山烘炉(火炉)、孟臣罐(茶壶)、若深瓯(茅杯)。玉书煨是扁形的簿瓷壶,能容水4两;潮山烘炉,用自铁制成,小巧玲珑,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榄核当作燃料的,井注意防止烟味冒入壶口;孟臣罐多出自宜兴,颜色以紫为贵,容水约2两;昔深瓯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过二三钱,多用景德镇等地产品。饮茶时,把炉子放在墙边,上搁玉书煨煮水,同时用清水洗涤茶具;当水汽从煨日徐徐冒出时,即用沸水烫热孟臣罐和若深瓯,再把鸟龙茶放入罐内,茶量约占罐容量的六七成左右,冲入开水后,用壶盖刮去面上浮沫,然后把盖盖上,再用开水在盖上淋浴,并把若深瓯烫热;二三分钟后,把茶汤均匀地倾入各个杯中,通常一壶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倾一半,周而复始,逐渐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汤气味均匀。这时,一边慢慢品啜,一边又把清水放入煨里,准备冲泡第二壶茶。这种泡法,液色极浓,揭开壶盖,只见满壶茶叶,汤量却很小。一只若深瓯只能容二三钱茶汤,也许不满一口,不过此饮法可细细品尝,回味悠长,满口生香,此饮法亦称功夫茶。
品饮乌龙茶时,先看汤色,再闻其香,然后再饮。如此品茶,不但满口生香,而且韵味十足,这才是真正领会到品乌龙茶的妙处。拿看茶杯,从鼻端慢慢移到嘴边,乘热闻香,细品其味。特别是武夷岩茶和铁观音有一种茶香,闻香时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远及近,来回往复,即觉阵阵茶香扑面而来,品饮时甘香适口,余韵不绝。
该茶香气清洌、浓而不涩、滋味醇厚。以第二、第三泡茶汤最为香醇,并以陈茶为贵。
相关资料
福建乌龙茶在闽南及潮汕一带别称“工夫茶”。“工夫茶”的主要特色,在于它非常注重茶品选择,茶具之精美,水质之甘纯和泡饮技法之从容有序,在清代的文献中有“工夫茶”的专题,都说明功夫茶中有“工夫”。
1、嘘寒问暖(湿壶):俗称“湿壶”,将初沸水注入空壶,以提高壶温, 便于冲泡。
2、素瓷生烟(烫杯):品工夫茶讲究热饮,烫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在宾客面前湿壶烫杯还寓意对宾客的敬重,营造温馨这氛围。(取茶罐,茶荷等)
3、倾心桃源(置茶于壶内):俗称“纳茶”,即将茶叶投入茶壶,取样要准确,量多则
过浓,量少则偏淡。通常下茶量以茶水比1:22为宜。
4、悬壶高冲(提壶,注沸水于壶)
5、轻推花浮(刮沫)
6、孟臣沐霖(淋壶)
7、关公巡城(筛茶):高冲低斟是工夫茶的技法之一,高冲要连贯而从容,低斟是筛茶时必须来来去去,各杯轮匀,使各杯茶汤浓度均匀,(最后点滴入杯。)
8、敬奉香茗:(副泡手敬茶)
【茶中道】
乌龙稠,指点江山觅封侯!本篇以乌龙茶的稠密茶质和醇厚口感意喻读书人的传统志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的读书人一向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锦绣,为国为民。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样一腔热血,如乌龙茶般,香气四溢,纯正高洁。
学问是读书人的本责,从书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