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大明-第5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血混合着脑浆,瞬间弥散开来,而博尔古,就这样带着愤恨与恐惧无声无息地死去,连那些明人自己都不知道最后还杀了一人。

    不一会儿工夫,整个部落四面起火,瞬间就把这个部族彻底吞没。待几日后再有人赶来时,看到的只能是一片废墟和满地的尸体。

    而这,只是进入新的一年后草原上经常发生的其中一幕而已。

    只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就有不下三十个大小部族被彻底歼灭,数万牧民死在了这场大灾祸中。

    顿时间,草原各部人人自危,但却没有一个敢说要报仇的。因为他们很清楚,他们连这些家伙的下落都找不到,派人出去,更多只是送死而已。

    这一刻,木图他们终于知道,自己将面临一个多么可怕的情况……

第九百七十五章 草原之殇(下)

    当草原各部灾难频频,兵祸连连,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当中时,造成如此局面的始作俑者杨震也没有闲着。

    作为奉旨巡视大明九边的杨震当然不可能一直都呆在大同一地,当确信此处已没有什么威胁,同时还处置了郭荣这个罪臣之后,杨震便即启程,赶往了下一个边城——宣府。

    在有了大同所发生的一切打底之后,宣府的官员和将领对杨震就显得更加恭敬了起来。倘若说以前他们对其只是略有耳闻,只是因为其身份而有所担忧的话,在得知其在大同的作为,尤其是铲除郭荣的霹雳手段后,宣府众人对杨震就只剩下了敬畏。

    还是那句话,如今的天下毕竟没有大乱,朝廷的威信还在那儿,不是几个官员或是将领就能抵消得了的。在不敢起兵造反的情况下,面对奉旨而来的钦差大人,这些地方官员只能乖乖地从命听令了。

    而这一回,杨震处置那些坏了法度,致使边军糜烂的罪犯方式有与在大同时有所不同。在大同,他只拿郭荣和与之关系最为紧密的数名亲信开刀,可到了宣府,他处置的方式却正好相反。

    那明显和郭荣的罪行相差不大的宣府总兵梁思都本来对此那是忧心忡忡,甚至都做了最坏的打算,召集了一些铁杆手下,欲做最后一搏。可没想到杨震对他竟是颇为客气,不但没有拿他问罪的意思,反而很是一番夸赞和安慰。

    对此,梁思都既感高兴,又不觉有些警惕,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不是杨震的缓兵之计。但很快地,他的这一疑虑就打消了,因为在抵达宣府的当日夜间,杨震就把这位总兵大人给叫过去进行了密谈。

    这一番密谈的结果,便是在之后的几日里,由梁思都亲自下令出手,逮捕了城内数十名贪污军饷严重,甚至还与蒙人有所往来的将领。

    虽然城里军中不少人都知道梁思都才是这些人敢如此妄为的靠山,但在其多年积累下来的威势下,以及杨震又没有做任何的表态,结果此事只在私底下传了没多久就彻底没人再提了。

    随后,杨震更是召集宣府的所有将士进行了一番训话,在把那十多名将领全部枭首示众之后,就算是给了朝廷一个交代。

    虽然这么做未必能真正根治如今边军中的不正之风,但这已足够震慑那些贪婪之人了。就是梁思都,在看到之前自己委以重任的部将首级被高高悬挂于辕门之上时,也着实感到了一丝寒意。

    而后,杨震又趁热打铁,让宣府也抽调出了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跟大同军一般地杀入草原,去做最大的破坏。对此,无论是梁思都这样的将领,还是底下的将士都不敢提出任何异议,并迅速照计而行。

    而这对本就人心惶惶,饱受摧残的蒙人诸部来说,则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了。

    当然,和大同的那些圣人学徒一般,宣府的官员在听了杨震那等蛊惑人心,宣扬残杀蒙人,无论妇孺老幼的决定时,依然为之侧目,也很快就写具了一封封书信或是奏疏送去了北京城。

    对此,杨震并不当回事儿。随着宣府派出五千人马深入草原之后,他也没有继续在此逗留太久,便又再度启程,赶往了下一个边镇。

    就这样,在万历十二年的整个上半年里,杨震一直来往于大明蓟辽宣大等九边重镇,一面处置了不少贪污军饷,强占军田的将领或官员,一面则不断向草原派遣精兵,直把整个蒙古草原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据后世相关史书记载,这一场大乱下来,只半年时间,对草原各部的伤害就远比当初成祖朱棣几度北伐时伤亡更大。而与之相比,当初成祖的自身损伤和投入则更是此番之事的数十倍。

    面对这些不断增多,且手段狠辣,一旦攻击就会把整个部族夷为平地,鸡犬不留的敌人,蒙人诸部终于彻底的崩溃了。

    原来的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去侵犯中原,把中原百姓视作牲畜猎物,对他们来说杀人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但现在,当这一切真正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才知道这种被人宰割灭族的感觉是有多么的恐怖。

    而更可怕的是,因为各部之间距离太远,连相互间的照应都很难做到,他们只有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直到某天成为突然杀到的汉人刀下的亡魂。

    在这等情况下,各部蒙人终于再也忍受不了,纷纷开始迁徙,往着草原深处而去。最后,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他们更是宁可在放牧上捉襟见肘,也不敢单独一个部落独处在空旷的草原上了。

    而作为草原各部中实力最强的存在,盖乞部更成了诸多大小部族心中的保护神。等到入夏之后,已经有不下二十个大小部族托庇于盖乞部周围,形成了草原上难得一见的众星拱月的场面。

    但如此一来,这些部族,包括盖乞部在生活上都有些陷入了困难。即便是夏天这个水草丰美的季节里,牧民们也很难在附近找到理想的草场让牛羊马匹吃草,这让许多的牲畜就此倒毙。

    而在这等炎热的天气里,各种瘟病都是最容易流行的。因为一个不及时的处置,瘟病就在这些部族间散播了开来,这使得大批的牲畜彻底倒下,就连人都有不少感染生病的。

    对草原各部来说,牛羊牲畜就是他们的财富,现在出现接连不断的病死,对牧民的伤害自然是极大的。其他各部,因为需要受到来自盖乞部的庇护倒也还能坚持,但盖乞部的人却受不了了。

    很快地,盖乞部的人就与投奔而来的各部之人发生了不断的摩擦,双方还很是打了几场,造成了几十人的伤亡。随后不久,部中人等更是不断去跟木图诉苦,请求他赶紧把这些家伙驱赶离开。

    面对如此汹涌的民意,木图也不知该如何处置了。他当然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他更清楚各部现在面对的情况,若这时候将他们驱赶,只怕自己这些年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威信就要彻底丧失了。而且,说不定还会结下无数的冤仇,到时一旦有人登高一呼,自己这个才刚坐没多久的可汗之位就要换人了。

    面对如此难题,木图只能召来身边亲信进行磋商。而这些人也早已受够了如今的局面,当即提出要还击明国的意思。

    对此,木图却很干脆地表示了反对:“如今草原各部人心惶惶,而且大家的损失又这么大,根本组不了太强大的队伍去报仇。而且去年时,我们出兵攻打宣府和大同也没能得到什么好处,反倒折损了不少人马,其他各部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出人了。”

    这是事实,虽然如今盖乞部在草原上声势浩大,木图更被人称为新的可汗,但其实论起号召力来他依然不是太足。毕竟只有几年工夫而已,他的威名是无法和当初的成吉思汗相比的。

    如今的草原各部就是一盘散沙,倘若有利可图,大家或许还能团结在木图与盖乞部的周围,出兵去和明国交战。可像现在这样注定只是赔本的买卖,那就没人肯陪着他们一起送死了。

    对此,木图也很是无奈,但这就是草原上的事实,不是他一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或许,要是能给他几十年时间,再有个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将来的草原各部真能像当初的大元帝国般再次对中原,甚至是整个世界构成巨大威胁。但至少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无法达成的妄想。

    “我以为现在最要紧的,还是帮着大家度过眼前的困局。尤其是要把那些侵入我草原的明军给挖出来歼灭了。”这时,一直没怎么作声的图塔突然道。

    虽然之前他吃了败仗让众人好一阵的埋怨,但这一回他所言确实在理,便也有人点头表示赞同。当然,也有提出其他看法的:“你说的简单,可我们连他们在哪儿都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这就需要我们花些精力去办了,比如派出小股人马散到四处去找寻他们的踪迹。这儿毕竟是我们的地盘,他们总会留下些线索的。”图塔目光闪烁地道:“而且我们还可以趁机从各部抽调些人马来,或许以后这些人能彻底为我们盖乞部所用。”

    这话倒是深合木图的心思,当即点头道:“如此倒也是个办法,图塔,此事就交给你来办了。”

    盖乞部既然提出了这么个想法,那些需要它保护的部族自然不敢不从,只能从有限的人手里抽调一部分来应付。而盖乞部自身,也调动了近半人马,开始主动出击,四处寻找那些明军的蛛丝马迹。

    而就在这个时候,已重新赶回大同的杨震却再次出动,带着两千锦衣卫的精锐,挺进了蒙古草原。他要一劳永逸地将这些祸患彻底铲除!

第九百七十六章 众矢之的

    北京城,杨府。

    夏夜的星空下,虫鸣啾啾,颇有几分的诗意。

    但杨晨对此却并没有太多的感触,看着手中摘抄来的各种弹劾杨震的奏疏,他的脸上满是苦笑:“这个二郎,即便去了边地也一样不叫人省心哪。”

    如今的杨晨在朝中已有了不低的地位,作为工部侍郎,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再加上他又是杨震这个皇帝亲信,锦衣卫都督的兄长,更是有不少不便于投靠到杨都督手下的人过来示好。

    对此,杨晨自然不会拒绝,自他当上工部侍郎的一年时间里,已渐渐发展成了朝中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正因如此,朝中但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能在短时间里获悉。这次有人串联欲要弹劾杨震在边地的种种不妥行径,也很快就为其所知。

    但对此,杨晨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应对。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比自己兄弟更彻底地融入这个时代,连思想意识都完全和圣人门生没有什么两样的读书人,在得知杨震对蒙人的种种作为后,也觉着有些不妥。

    汉人一直以来都讲究个以德服人,讲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那些外族,哪怕是再强大的时候,也会留有余地,而不是赶尽杀绝。而现在,杨震所做的,就是想要把草原上的各部全部连根拔起哪。不,他不是想这么做,而是已经完全在着手杀戮了,对此,杨晨也是无法认同。

    但自己兄弟所做的决定,他这个做兄长的又怎么好不支持呢?尤其是两人在朝中还是二位一体的互生关系,倘若杨震真因此事而被朝廷所怪罪,他这个兄长接下来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了。

    可让杨晨去为兄弟说话,他又觉着有些为难。且不说是不是昧着良心,光是要找出一些理据来就不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他甚至有些期盼杨震能够在这个时候赶回京城,以其能言善辩的能力,或许在朝堂上可以把这些家伙辩驳得无力反抗,但自己显然没这方面的本事哪。

    “哎,你好端端地只管处理边军中的弊端即可,何必去自寻麻烦地去参与军事呢?现在好了,被别个拿住把柄了吧……”想到这儿,杨晨不禁又是一叹息。

    就在这时,府上的管家突然小心地来到杨晨的书房门前,恭敬地道:“老爷,有镇抚司的人前来求见,说是有什么要事。”

    “哦?请他进来说话。”杨晨略有些奇怪,他虽然是杨震的兄长,但与镇抚司之间却没有太多的交往,毕竟他身为朝臣还是要注意一下自己形象的。但既然人都找上来了,显然是有什么要紧事,说不定是杨震安排的,他自然要见一见了。

    片刻之后,一名书生打扮的男子就被领到了杨晨的面前。一番寒暄之后,他才知道此人乃是镇抚司里颇有些实权的沈言,是杨震倚为心腹的幕僚,于是便又比刚才还客气了不少:“不知沈兄前来所为何事哪?”

    对着自家都督的兄长,沈言也无意兜什么圈子,一面把随身的一封书信推到了杨晨面前,一面道:“想必朝中最近对杨都督的种种非议,杨侍郎已有所耳闻了吧?”

    听他说起此事,杨晨的眉头又轻轻地簇了起来,但还是点头道:“没错,我对此也深感头疼哪。你家都督也是的,怎么就没考虑会有这等结果呢?”说着,拿过了书信,随意翻看了起来。

    “其实我家都督岂会不知朝中官员的心思?这封信便是他命人从大同送过来的。他的意思,是可以借此事扭转朝中的这股风气,为我大明今后对敌的策略做出改变。”沈言很是坦然地说道。

    而对面的杨晨,在听了他的话,又看了书信内容后,神色便是一变。之前的忧心和不解这时变作了惊讶,下意识地道了一声:“他居然连这一层都考虑到了?”

    “都督和那些朝臣打交道也不是一两日了,如何会猜不到他们的心思呢?所以针对此点,他已有了一番布置,也叫下官一并送来交给侍郎大人。”沈言说着,又从怀里取出一本书册,交到了杨晨手中。

    杨晨展开那书册,脸色就再次一变:“这个二郎,看来他确实是早有准备了,这个若真有其事,可是要花费颇多工夫的哪。”

    “这个自然作不得假。”

    杨晨愣了一愣,随即就把这两件东西都收了起来:“既然他都做了这么多了,我这个当兄长的自当全力助他。只要有人在朝堂上发难,我必会与之一争到底。”

    “如此,一切就全赖杨侍郎了。”沈言得到保证后大感欢喜,赶紧拱手致谢。

    对此,杨晨心下又是一阵感慨。自己的兄弟还真是得手下人心哪,连找自己这个亲兄长相助,这些人居然都要如此感谢。但口中却道:“沈兄客气了,既是二郎的事情,我这个做兄长无论如何都是要相帮一二。”

    事实上,杨震在朝中受到的非议可要比杨晨所想的还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当一些从草原来的消息传回来后,更是惹得人人侧目。

    据某些人所说,如今的蒙人草原到处都是被人屠杀后的惨烈现场,无数的妇孺老人被人杀人抛尸,其惨状不亚于修罗地狱。

    虽然大多数人对此只是听闻,也不知这些传说到底从何而来,但这一切依然让百官对杨震的这一决定更加的鄙夷。我们大明虽然与蒙人世代为仇,但也不能干出此等丧尽天良的事情来哪。如此做法,却和那些鞑子贼寇有什么区别了?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杨震,若非他定下如此策略,草原何至于变成如此光景?这与我大明一向所提倡标榜的仁德之说可是背道而驰,着实令人不齿!而且这等事情一旦传出去,那些外邦藩国又会如何看待我们?

    这一系列的说法,让朝臣对杨震是越发不满,更多的批判声甚嚣尘上。同时,许多人还将之付诸于行动,一份份声讨弹劾杨震穷兵黩武,灭绝人性的弹章如雪片般通过通政司,直达内阁和天子跟前。

    而叫群臣更感愤怒的是,面对如此汹汹之民意,无论内阁还是天子都是默不作声,只把他们的弹章全数留中,连句回音都没有。这不明摆着是在偏袒杨震么?天子如此不公,这更是惹来了群臣的反感,之后几日里,弹劾杨震的奏疏不减反增。

    而在发现天子是铁了心要维护杨震,一直都不作回音后,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开始在背地里里进行了串联,决定在朝会上同时弹劾,集体发难。

    其实一般来说,大明朝的早朝只是个走过场的形式而已。所有的大小政事,那都是在廷议或是由内阁与天子商议之后就定下来。至于朝会上的君臣奏对,不过是把这些早已决定了的事情重新再公开说一遍,好让朝中臣子都有个了解,也好为接下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但朝会毕竟是国内规格最高的廷议,一些人还是会在这上面突然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想着靠会上的声势来逼迫天子答应自己的请求。而这种事情,历朝历代也所在多有,就是当今万历朝,也已发生过数起相似的情况了。

    现在,这些对杨震深感不满的朝臣,终于因为天子的袒护而再次爆发,决定在六月十一这天的大朝会上一齐发难,誓要把种种罪名定到杨震的头上。

    其实在经过之前的几番较量后,群臣对杨震已是颇为忌惮。这家伙不但手段了得,而且深得天子信重,又能言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