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海口和三亚的自驾车租赁公司大都供不应求。据旅游部门统计,仅5月3日一天,就有1300多辆自驾车从海口两港口上岛旅游。
我又翻开《商旅报》,头版头条就是“17万游客畅游海南”。该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今年五一黄金周,海南旅游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火爆,但据初步统计,7天时间里,通过海口、三亚的机场、码头的进港人数累计达到17。40万人,出港人数则达18。94万人。与2002年五一黄金周相比,进出港人数均基本持平。”该篇报道认为自驾车游客、短线游客和散客继续成为今年的一个亮点,该报同样指出“自驾车游客占全省游客总量的四成以上。”据三亚市一天的统计,挂“粤”、“桂”、“闽”、“湘”、“鄂”、“贵”等地车牌的自驾车进入就达到2000多辆。
据人民网海南视窗5月9日报道,五一黄金周进入海南岛的车辆12586辆,其中大部分为自驾车。
通过以上三个不同媒体的报道,海南自驾游已经成为海南黄金周旅游的一大亮点,而且有逐年增长的明显趋势。
看来,12年前的这个预测是对的。
海 口 启 示 录
一、 美女是永恒的营销利器;
二、 在规划旅游开发的同时,一定要预留战略储备资源;
三、 海南是中国一年四季都最适合自驾游的地方;
四、 并不是省会城市都能成为旅游大市;
五、 越是优惠的政策和环境,越容易蜕变为美丽的陷阱;
六、 一个像烂尾楼一样的视觉污染物,可能会毁掉游客对整个海口旅游的美好印象;
七、 “北部湾旅游经济合作区”的构想本身不敢说有多大现实意义,但它却预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远大前景;
八、 “跳出海口看海南,跳出海南看海口”并不是一个顺口溜,而是一个方法论;
九、 “大海口旅游圈”的提出,不是一个小城市妄自尊大的独自遐想,而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旅游发展规律的创意;
十、 圈海运动是圈地运动后的又一次革命。
第 四 辑…走出漓江——一个老牌旅游城市的白金时代
心中的桂林
在五岭之南,有一处“山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人间仙境。据说,由于桂树成林桂花飘香,人们就叫它——桂林。在我儿时的心中,桂林是非常纯美的。
我最早知道桂林,应该是儿时看了电影《刘三姐》后。
我是在黄土高原长大的,沙尘漫漫、白雪皑皑是我最熟悉的环境。当时看了电影《刘三姐》后,才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那简直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我记得电影还没结束前,我就在影院中追问母亲:“妈妈,这是啥地方?”。
最疼爱我的母亲不知是沉浸在电影中,还是没有听到我的问话,一直没有理睬我。我只能无趣地更加认真地看着大屏幕,心中不断幻想着这个十分遥远的美丽天堂。
电影刚一结束,我就缠着母亲问:“妈妈,电影里刘三姐呆的地方到底是啥地方?”母亲笑着对我说:“你还小,等长大了妈再告诉你。”我一听就急了,死活不离开电影院。母亲没有办法,只好笑着对我说:“跟你说你也不知道。记住,那个地方叫——桂——林。”。
桂林,这就是我第一次听到它。
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去了桂林。
后来,我记得我们语文课学习过一篇描写桂林的课文,文字非常美。当时的语文课本的扉页就有一张“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水彩画,是彩色的(好像是第一次语文课本有彩色插页)。我记得画面中央是骆驼峰,画面右边是象鼻山,江水清澈,群峰倒影,翠竹掩映,田园村庄,宛如一幅奇妙山水画卷。很遗憾的是,我现在忘记了那篇描写桂林的课文是谁写的,也不记得那张描绘桂林山水的水彩画是谁画的。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的是,我将那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水彩画临摹了一遍又一遍。
直到现在,只要我闭住双眼,就能随时随地地看到那幅真真切切的水彩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就是我心中的桂林。
一 个 适 宜 旅 游 的 地 方
2000多年历史的桂林,凭藉甲天下的秀丽风光和岭南门户的独特区位,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的赞誉。桂林,自古就因其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而显赫,因其空灵秀美的山水风光而闻名。应该说,桂林自古就且桓鍪室寺糜蔚牡胤健?
一、一个宁波人为桂林开了一个好头
桂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今桂林设置始安县,为桂林建城之初。始后两千多年,桂林先后成为历朝州、府、县治的所在地。至宋代以来,桂林逐渐成为各朝代广西政府、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桂林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无数名人骚客、达官名流徜徉于桂林的青山绿水间,抒发豪情,在山崖石壁、岩穴洞府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题刻,其中不乏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这样的大诗人的杰作。
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九月中旬,桂林11名学子在本州的解试中脱颖而出。考试结束,当地行宴享之礼,以示庆贺。作为代理桂林知府的宁波人王正功在宴席上赋诗二首,以志其盛,并预祝学子们次年春季入京考试取得好成绩。其中第二首诗的开头一句便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王正功的原诗为:
桂林山水甲天下,
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
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
万里鲲鹏伫剧谈。
老睛摩挲顿增爽,
诸君端是斗之南。
从此,“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由于宋代旅游的发展,不少人留下了与王正功类似的溢美之词。如张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邓公衔的“桂林岩洞冠天下”,曾几的“江山清绝胜中原”,张孝祥的“桂林山水之胜甲东南”等等。其中,南宋末年的李曾伯在《重修湘西楼记》中直书“桂林山川甲天下”,与王正功的提法十分类似。
另外,据目前考证发现,历史上最早赞美桂林山水的文章出自南北朝时的大学者颜延之。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他来到桂林独秀峰游玩,感悟山水之际,挥笔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桂林的字山水中融入了浓浓的人文景观,显示了桂林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初识桂林
我第一次到桂林,既不是因公出差顺便旅游,也不是参加旅行团专门旅游,而是12年前的那次自架车旅行。
虽然我们的最终目的地是昆明,但按照我的策划,出于安全的理由,第一天必须赶到桂林;否则两广交界处都是一些我们并不熟悉、据说贫穷落后的地方,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宿地。
桂林,事实上成为我人生第一次自驾车旅行的第一站。
1993年12月15日凌晨5:45,我和其他几位朋友共同乘坐一部崭新的丰田旅行车,从深圳莲花二村附近出发。在黎明的晨光中,沿107国道(当时还没有广深高速公路)风驰电掣驶向广州。大约8:00左右,我们就到达了广州花园酒店喝早茶了。
按照10多年前深圳到广州的路况,通常会需要4-5个小时。而那天,我们居然只用了不到2个半小时!虽然说凌晨路上车少,但对桂林的憧憬而迸发出的兴奋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我想那天,我们不是用身体开车,而是用心情开车。
去桂林的路,大家都没有开车走过。为了不走回头路,我策划的驾车线路是走一条当时很少人走的路:深圳——广州——三水——四会——怀集——连县——贺县——桂林。靠着我手中的一份十分粗糙的地图,和不停地下车问路,我们终于跌跌撞撞地在晚上12:30左右到达了桂林。
屈指一算,这一天共走了差不多19个小时!而现在从深圳开车去桂林,最多只用9个小时,还包括旅途中一个小时的进餐时间。
10年相差整整10个小时!
到达桂林境内时已是深夜,但我还是努力在黑夜中搜寻桂林山水的踪影。可惜,她们都掩映在沉沉的夜色中熟睡了。即使进入市区,我感觉还是在黑漆漆的小街上行驶。
夜色和陌生伴随着疲劳,我对桂林的第一印象是模糊的黑。
三、城市的精神
只要说到桂林,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韩愈曾描写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人间美景。人们对桂林的印象,千百年来都是来自于从桂林到阳朔的这段长约83公里的山水画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慢慢打开了国门,西方人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陆续走入中国。当西方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逐渐发现商机时,他们也开始发现一个又一个的旅游胜地。
桂林,很快就进入了西方游客的视线。
当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游客带着赞叹离开桂林,当一车又一车的国内游客带着兴奋走入漓江,桂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形象日趋稳定和鲜亮。到了20世纪90年代,桂林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山水风光旅游目的地城市,桂林已经成为国际上最为畅销的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不可或缺的珍珠。
然而,千百年来,当人们对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之四绝赞不绝口的同时,却少有对桂林市容市貌赞赏之语。郭沫若、黄裳、西蒙诺夫笔下的桂林,多是带着宁静、哀婉、凄美的情调——窄小弯曲的街道,拥挤低矮的小屋,骑楼下讨生的穷人,构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桂林。
“桂林山水”这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在21世纪之前,一直是由一个小小的陈旧破烂的小城市支撑着。桂林市区的城市功能、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形象等,与其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品牌极其不称。
殊不知,桂林城区远在宋朝时就以“水上桂林”的优美景致而闻名遐尔。
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桂林城东南西北已形成了漓江—榕杉湖—壕塘(今桂湖)—朝宗渠的护城河体系,形成了“一水抱城流”的格局,东南西北的风景胜迹,皆可以行舟叩访,舟游风景名胜成为宋代桂林旅游的一大特色。著名诗人黄庭坚、范成大、张孝祥都曾“乘舟载酒而入”,专门水上一游。
经过历史上的多次战乱及年久失修,宋古环城水系部分被湮没,昔日“水上桂林”的美景一去不返。就连为介绍桂林山水作出巨大贡献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感叹:“沧桑之感有余,荡漾之观不足矣”。
时光荏苒,尽管河渠和水道可以被填埋,但水上桂林的美景一直在唐诗宋词和桂林人的记忆中代代相传,在历次桂林城的总体规划中,宋代环城水系的恢复一直是最主要的构思。
1999年5月,桂林市政府决定启动“两江四湖”工程,重现800年前“江连湖,湖连江,江湖相连抱城流”的美景。“两江”指漓江及其支流桃花江,“四湖”指与两江相近但互不相通的桂湖、榕湖、杉湖,以及后来新开挖的木龙湖。 “两江四湖”的贯通,实行连江接湖、清淤截污、显山露水、修路架桥、绿化美化,从根本上治理桂林城市环境。与此同时,城市道路交通、通信设施等也随之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造,桂林的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离岸登舟,江水澄澈,水流平缓,明净如镜,夹岸峰林,影落水中……”宋朝人笔下坐船环游桂林城的美景如今又成为现实。昔日的小城市变成了今日的大城市,桂林人企盼已久的都市感终于重现了,失落了半个世纪的桂林人终于又找到了那绵延上千年的“大城市感”和“中心城市感”。
当桂林人欢欣鼓舞之时,外来的游客们却越来越多地涌向了质朴小巧的阳朔县城。
“两江四湖”的创意是伟大的,但改造过的桂林是都市桂林,似乎只适合和满足了桂林市民;却破坏了桂林的旅游意象,都市感将桂林的“硬”和“大”增强了,却削弱了桂林的“柔”和“灵”。
为什么桂林政府对桂林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与桂林以外的大部分关心桂林的人们的理念和思路不尽相同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找到了答案。
利益。
是利益诉求点的不同,导致了同样良好的出发点,对同一个城市的发展思路的见解不同。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 将城市建设滞后的桂林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是任何一个政府官员最为自豪和彰显成就的;从桂林市民的角度来看,改变落后的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市民;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改善,城市的面貌要改善,但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桂林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的高度统一;否则,会破坏旅游者对桂林山水的美好印象 。
对于桂林来说,一切都应该为旅游业服务,旅游者的利益是最大的。换句话说,桂林的一举一动,都要优先、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利益。桂林,不仅仅是桂林人的桂林,而是中国的桂林(就象其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广告所说一样),更是世界的桂林。
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
四、桂林的迷失
桂林,中国重点旅游城市,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于世,在海内外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桂林也于上个世纪末开始了闻名全国的“两江四湖”城市大改造,一个旅游城市顿时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桂林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和滞后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城市改造成为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桂林进行合理的城市改造是应该的。但随着工程接近完工,旅游者们突兀地发现,桂林尽然变成了一个非常“商业化”的城市。桂林城市改造者们善于学习的手法也让旅游者们惊叹不已:一会儿看到北京长安大街的路灯,一会儿又看到深圳的公共汽车站,一会儿看到上海的书报亭,一会儿又看到济南的广场……。所到之处,游客们仿佛置身于似曾相识的城市,他们不禁要问:这是桂林吗?
国务院早于1986年就将桂林列为全国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说明桂林的旅游功能是第一位的,其城市形象就应该和旅游形象高度统一。桂林市政府能够审势度时,大力改造城市面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改造之前没有认真研究桂林的旅游形象系统,而是以一般性的城市改造来开展工作,其结果就是被那些缺乏对旅游业整体把握能力的城市规划大师们将桂林变成一个没有独特个性、缺乏旅游城市灵魂的“工业产品”。
我一直认为,桂林的滨江路是最有情调的一条路,是最能代表桂林城市性格特点的一条路,也最有可能成为桂林的旅游形象路。滨江路不宽但蜿蜒曲折,路的一旁建有各式小楼,路的另一旁有著名的象鼻山(桂林城市象征)和漓江。
但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城市改造中,这条路却好象旁观者一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诉说着种种哀怨。政府追求形象工程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先不认真研究自己的城市形象却是不可理解的。一个小城市的政府想办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忽视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桂林不仅仅是桂林人的桂林,而是中国的桂林(就象其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广告所说一样),更是世界的桂林。
桂林因其山水秀美引来八方游客,阳朔因其宁静自然而又山水秀美引来无数外国游客长期居留。但现在阳朔正面临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许多外国居留者又纷纷远离阳朔,寻求更加自然的世外桃园。这一小小的市场变化应该引起桂林的高度重视:桂林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淹没自己,还是尽快加强旅游形象的建设呢?
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在大力推动城市化的进程。我国还有许多旅游城市也正面临着和桂林一样的城市化的严峻考验。
我呼吁各地旅游城市,在进行城市改造时,一定要先认真研究自己城市的旅游形象,最好引入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策划。在形象系统的指引下再进行城市改造的规划,这样就可以将城市改造和旅游形象建设同步进行。
环 保 的 桂 林
“从几千年前中国有文字、诗画以来,就对山河的美丽做了大量的歌颂。没有一个地方像桂林这样,使人想起传统的中国画。……桂林山水是有生命的,我们要为桂林山水所得到的保护表示感激。”
——比尔。克林顿
美利坚合众国第53任总统
一、渔村唱晚
1998年6月25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古都西安开始了他为期九天的中国之行。7月2日,克林顿总统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并在七星公园骆驼峰下发表环保演讲时,抒发了上述感慨。
据美方称:这次克林顿访华,在北京主要是谈政治,在西安是了解历史,在上海是谈经济,在桂林是看环保。克林顿来桂时,除考察漓江的环境保护外,还要选择沿江一个村庄作实地考察,并召开环保座谈会。
作为一个关心全球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