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民不断的从胶州城下从崂山涌来,每口大锅前都排着长长的队列,粗略的估计,整个海边最少有三四千流民。
一队岱山士兵在晋玉飞的率领下,全副武装的站在大锅一边,闪烁着寒光的枪头,黑洞洞的火枪枪口,震慑的流民们不敢乱动。
数十个细长的木杆树立在海边,每个木杆的顶部都挂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这是那些仗着身强力壮试图抢粮的流民,都被岱山军杀死,脑袋绑在高杆上。对于那些不守纪律试图插队者,岱山军也给予了严厉的惩罚,每人二十竹杖打个半死。
流民的人数实在太多,不严厉的话实在不行。而且为了使他们以后听话,任思齐有意给他们灌输纪律的观念。
李士元带着百十个心腹手下,也在一边帮着维持纪律。得到了任思齐援助的上千担粮食,却没能夺取胶州,这让他感觉很是羞愧,而再次前来求助时,任思齐的马上答应援助流民更让李士元感激不已。
“开饭喽!”随着大锅前岱山士兵的呼喝,流民的队伍缓缓蠕动。每个人都拿着饭碗,紧张而激动的等待着。
士兵林跃舀起一大勺浓稠的米粥,倒入一个三十余岁的农妇碗中,看着她皮包骨头的样子,心中很是怜悯,便又从锅里捞起一大块鱼肉加在她的碗中。
农妇连连感谢着,双手仔细的捧着大碗,快步走到了一边空地,蹲在地上,不顾滚烫的吞咽着米粥。
“须叫大家知道,俺们是岱山巡检司巡检海防游击任将军的部下,任将军仁义,见不得大伙受苦,才来施粥。不过俺们带的粮米有限,只能管你们一两顿。不过有愿意到江南去的父老,可以报名,我们船队走的时候把你们带到江南。”
趁着施粥的功夫,小石头任峻和陈名扬等人大声宣讲着。他们两个本来一直在岱山岛读书,这次来山东,任思齐把他们俩带了出来,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任峻已经十六,以前是任思齐的书童,书读的还不错。而陈名扬今年十五岁,以前跟着他姐姐阿紫时也读了好几年书。任思齐现在手中人才匮乏,便把他二人带来当作书吏使用。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俺们岱山离杭州不到百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你们到了那里可就过上好日子了。”任峻等人把岱山岛夸的和花一样,就是没说岱山是个远离海岸的荒岛。
“男人们可以当兵,可以种地。当兵的话,每个月有一两五千的饷银可领。种地的话,每家可以分到五十亩耕地耕种,耕牛种子工具都不用你们操心。”
“女子也可以到工厂做工,我们岱山成立了罐头厂,在厂里做工管饭,即使是妇女每人每月也能挣到一两银子。”
“我们将军说了,以后还会办学堂,每个孩子都能免费入学,不仅不要学费,吃饭衣服所有的都包了。”
听着任峻等人的卖力宣讲,很多流民眼中露出了激动的光芒。
“这位小先生,我去,我要报名!”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端着大碗顾不得喝粥,大声询问着任峻。
“吃过饭后,到右侧空地去,看见那边没有,就是摆放着桌子的地方,去那里报名。”任峻笑眯眯的指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十几个岱山军士兵正在搬石头摆放木板,从船上搬出的木板摆在石头上,就是简易的桌子。六七个书吏端坐在桌后,正摆放着笔墨纸砚。
“我也去,我也报名。”一些流民叫喊着,对他们来说,任峻等人刚才的宣讲实在是诱惑,能吃饱饭,有地种,对很多百姓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愿望。
可是也有一些流民只顾吃着手中的米粥,对他们来说,背井离乡实在不是好的选择。他们祖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是他们的家乡,有他们的祖坟。
当然对大多数流民来说,只要有活路,他们都愿意离开这里,对他们来说日子越来越艰难,从家中带出了粮食早已吃光,现在大多数人靠着野菜树皮,靠着在海边捡拾鱼贝过活。崂山中早已有饿死人的事情出现,抢劫****等事情更是多有发生。
很多流民吃过粥后,匆匆便去右边空地而去,他们要报名前去岱山。
可是想被招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们要过好几关。
首先会有人盘问他们的底细,询问他们家人情况。有妻儿的青壮会被允许优先报名,而那些单身者都被拒绝在外。有家庭的人才有牵挂,才会安心在岱山生活。
其次是,每个青壮都被告知必须当兵,这次来山东的目的,一是为了征兵,再就是招工。岱山岛的人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甚至整个舟山群岛的的人力也都被挖掘。现在各个在岱山巡检司治下的岛屿上,几乎所有青壮都被招募为民兵,可是加起来也就一万余人,离任思齐的要求还差许多。
在任思齐的构思中,未来他的治下基本上全民皆兵,所有二十岁到四十岁的男子都必须加入军队。
所以那些只愿意去种地不愿当兵的流民都被拒绝。
然后,对那些有家庭也愿意参军的人,还会再一次审查,看他们双手是否有老茧,凡是手掌细嫩的一看就是游手好闲之人,这种人一概不要。
市井奸猾之徒也一概不要,对任思齐来说,忠厚老实听话的农民是最佳选择。(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回程
“胡全,二十四岁,青州农民,妻子何氏,儿子胡冲,今年六岁。。。。。。”
一个岱山军书吏挥笔泼墨,在文册上填下了面前这个流民的信息。他的身边另一个书吏则在一张巴掌大的牛皮纸张上写下同样的信息,写完后递给面前的流民。
“拿好这张纸条,这是你上船的凭证。你可以回去收拾一下,明日上午登船去岱山。”
叫胡全的流民小心翼翼的接过纸条,在手中看了一会儿,然后叠了起来,小心的藏入怀中。
对于每个被征募的流民,负责征募的书吏都会详细的统计他们的信息,然后发给上船的。只有拥有凭证的人才能上船,前往岱山。
那边的施粥还在进行着,对于这些靠着野菜树皮过活的流民们来说,参杂着鱼肉的米粥诱惑实在太大。
好多人喝完碗里的粥,又排到了队后,希望再来一碗,或者是把粥带给还在山里的亲人。
“李将军可愿随我去岱山?”看着繁乱的场景,任思齐笑着问身边的李士元。对于面前的这个“青州参将”,任思齐还是很欣赏的。
能组织起一万多乌合之众,打败了精锐的闯军,可见他还是有能力的。更令任思齐欣赏的是,此人还有一颗善心,这年头的官军也好,闯贼也罢,大都视百姓如猪羊,肆意抢掠的对象。
而李士元不忍看到流民们受苦,前来祈求任思齐援助的行为,说明他还有一颗为民之心。
“唉,将军请您见谅!”李士元寻思了一会儿,歉然道:“我离不开这片土地。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山东也大半被光复,正是在下为国效力的时候。”对现在的李士元来说,山东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现在已经是“青州参将”,将来朝廷重新掌控山东,以他的才能做个副将甚至总兵都有可能,如何会去南方投奔一个小小的海防游击!
任思齐自然能猜到李士元的心思,也就不再劝说。可是却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面前这个自己欣赏的人。
“李将军觉得北方将来的局势会如何?”任思齐问道。
“局势很好啊,”李士元愣了一下,答道:“闯贼已经被赶到山西,山东河北也大半光复,圣天子南京继位,大明中兴可待!”
李士元说着,脸上露出激动的光芒。
“李将军莫要太过乐观,”任思齐摇摇头:“北方的局势已然很是严峻。闯贼虽然被赶走,可是又来了更强大的敌人。”
“你是说清兵吗?平西伯吴三桂借虏傢剿贼,现在闯贼被赶走,清兵会退回关外吧?”李士元越说声音越小,因为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满鞑之残暴,远胜闯贼。怎会有如此好心,帮助大明赶走闯贼,他们想的是咱们汉人的江山啊。”任思齐叹息道。
“也许再过不久,他们将会派兵南下,兵临山东,不知那时李将军你会如何?”
“我?我当然和鞑子血战到底,以保卫我大明江山了。”李士元慨然道。
任思齐点点头,不再说话。自己已经提醒了他,到时清兵南下,是战是降就看他自己的了。
在任思齐的印象中,清兵南下之后,北方各地基本上是望风而降,除了顺军还在抵抗以外,原来的大明官军基本上鲜有抵抗的。
弘光朝廷赖为柱石的江北四镇,高杰早死,除了黄得功血战殉国外,刘泽清刘良佐之流无不望风而向。弘光朝廷名义上还有着数十万的军队,可是敢于反抗的却没有几支。
面前的李士元嘴里慷慨激昂,也不知道倒是会做如何选择?
“任将军,我有一个请求。”李士元寻思了一会儿,忽然对任思齐道。
“将军请讲!”任思齐愣了一下。
“我有一子,名叫李鼎,想让他跟着将军前往江南。”
这是托孤吗?也许李士元已经意识到了将来的危险,才打算把儿子送往相对安全的南方,任思齐心想。
李士元的儿子李鼎,十六岁,得知父亲让自己去南方后,很是不乐意,被李士元狠狠呵斥后,方才委屈的答应了下来。
招募流民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海边的几十口大锅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大米粥,数以千计的流民排着队吃粥。
一天之内,已经有上千户四千多流民报名,都被通知第二天乘船前往岱山。
二十多条帆船,虽然都是空船,顶多也就装几千人,就这已经非常的拥挤。好在是近海航行,又用时不多,还能迁就。
得知招募的人数已经到了船只容纳的极限后,任思齐果断的下令停止招募。然而还有很多流民哭喊着,祈求岱山军接纳他们。任思齐向他们保证,船队还会再来,让他们安静的在附近等待,最多一月,岱山军的船队还会再来胶州湾。
船队一次只能带几千人回去,其中只有一千余壮丁,这当然达不到任思齐的要求。在任思齐的规划中,要招募最少一万壮丁,这样才能组建一支万人陆军。
随着施粥的结束,很多流民散去,而那些被招募的流民却留了下来,就在海边宿营,等着第二天的上船。
第二日一早,红日从东方升起,照耀在波澜起伏的海面上,折射出万道金光。
一艘岱山军帆船在金光之中靠到了码头,长长的木板把船只和码头连接在一起。
在岱山军士兵的组织下,被招募的流民们排着长长的队列,鱼贯踏着木板上船。
一艘载满流民的帆船驶离了码头,又有第二艘靠了过来。
“李将军,分别在即,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能帮的我一定帮忙。”码头的一边,任思齐对前来送行的李士元道。
“前些****援助的那一千石粮食还剩下一些,”李士元摇头道:“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希望将军您能善待诸位乡亲!”
“李将军尽管放心,他们既然跟随我去岱山,以后就是我的亲人!”
“阿鼎,跟着任将军去吧,以后凡是都要听将军的。”李士元宠溺的摸了下儿子的脑袋,催促道。
少年一步三回头的看着父亲,依依不舍的向船板走去。
万道金光之下,船队张开了所有的船帆,迎着阳光缓缓向大海深处驶去。(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七章 新军
顺风行驶,船队花了八天时间便回到了岱山岛。
清静了多日的高亭港一下子喧闹了起来。
码头上,沙福带人迎接任思齐的归来。
“属下带人在岛上已经搭建了很多窝棚,虽然房屋简陋,遮风避雨倒是没有问题,足够这数千人住的。”沙福向任思齐报告着。
“沙伯辛苦了!”任思齐赞赏的看着沙福,这一年来,老人家消瘦了许多,可是人却格外的精神,浑身散发着年轻人都没有的活力。
“对了,这二十来天,岛上有什么事情没有?”
“大事倒是没有,就是陈忠抱怨说陶罐生产供应不上,导致鱼罐头无法扩大生产。还有,眼看着就要收夏稻了,可岛上的人手严重不足,不过将军您招募来了数千人,应该能缓解人手的不足。”
一路上,沙福絮絮叨叨的诉说着岛上发生的事情,总之大事情没有,小事情却很多,而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人手的不足。
“对了,黄凤舞黄姑娘来到了岱山,已经等你好多天了。”沙福最后道。
“她在哪里呢?”任思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四下打量着。
“别看了,黄姑娘耐不住性子,要了一艘船出海去了,据她说想到各岛去看看。”
任思齐点点头,上了马车,向着高亭镇而去,离开岱山二十多天,有好多事情等着他处理。至于招募来的流民的安置,他早已做好了安排,自会有人带他们去营地。
在高亭港的东北海岸,一道足有五六里的悬崖挡在岛屿和大海之间。
石崖内侧,缓坡与平地的交界处,立着数以百计的窝棚。青竹搭就,顶上覆盖茅草,房屋简陋无比,正是用来临时安置流民们的营地。
而负责流民安置工作的却是任峻和陈名扬二人,岱山岛人才匮乏,任思齐不得不把两个少年派上。当然,安置流民的章程早已制定好,他二人只是负责执行而已。
在海上的这些天,任峻和陈名扬对流民们进行了简单的组织。基本上是以船只为单位,对流民进行编组。基本上十户一甲,任命了年老见识多的老人为甲长,十甲为一百户,派一个岱山军的军官为百户。
编制基本上是按照大明卫所编制,因为在招募时说明了每个男丁都必须从军,那么这些人的身份都是军户。
任峻和陈名扬这些天挨船对流民们宣讲了岱山的情况,以及他们以后的待遇。
流民中的青壮男丁肯定是要当兵的,当兵就有会有军饷,每个士兵每月至少有一两银子的饷银。流民中的老年人,可以去租种岱山的耕地,官府借给耕牛粮种工具。规定每户最多可以租种耕地二十亩,每亩地只需要缴纳粮食四斗,官府不会再征收任何税赋。
从山东来的流民多数都是农民,自然愿意种地,一开始还嫌田租有些高,可等到上了岱山岛,看到田地里被沉甸甸的快要成熟的稻子时,一个个都喜笑颜开,照这种庄稼,亩产肯定能达到一担多,交给官府四斗,还至少有六七斗,二十亩地下来,每年能结余十多石粮食!这还是一季粮食,等秋季收获后,能结余的粮食会更多。
男子当兵,老人种地,而妇女也可以做工。岱山的鱼罐头畅销江南各地,供不应求,需要大量的女工。一个女工工作一月,也可以挣到最少一两的银子。
听了任峻等人的讲解,这些山东的流民一个个激动不已,觉得好日子就在眼前。
当然想过好日子就得付出代价,代价就是要服从管理,认真工作。
针对这些流民,任思齐制订了一系列的条例,从个人卫生,到生活习惯,再到人员组织。流民们必须牢记各项条例,违法的会受到严厉处罚。
曾有几个流民耐不住海上的寂寞,在船舱里闹事,结果每个人被押到甲板上,打了个半死后,捆在桅杆上示众。条例中有一项,严禁百姓士兵私斗。
下了船上了码头,在百户官们的带领下,流民们走入临时的营地。每一户都分配了一座窝棚,百户窝棚形成一个村落,在岛东北出现了十来个新的村落。
给了流民们三天时间,安置他们的新家,锅碗等生活必需品都由官府统一分配,钱则从他们以后的薪酬中扣除。每户流民都发了十斤的大米,至于其他油盐等物则可以去高亭镇购买,没有钱没有关系,可以先赊账,以后从他们薪酬中扣除。
垒砌起简单的锅灶,砍伐山竹搭起简单的床铺,拔除屋前后的茅草,平整屋前的土地,当炊烟从灶间升起时,一个新家就此建成了。
品尝着香甜的大米,流民们眼中流出幸福了眼泪。
三天之后,男丁们被要求进行集训,他们会被编制成军,成为岱山军的陆军。
对于编制军队,任思齐非常的重视,凡事都亲力亲为。
在任思齐的构思中,岱山军未来一年至少要训练出一万陆军,这样才能应对一年后清兵南下时江南混乱的局势。
对于新成立的步兵编制问题,任思齐不准备采用后世团营连编制,那种编制放到这个时代简直是不伦不类,他也没工夫给人解释什么叫连什么叫排。
任思齐现在是海防游击,手下的自然是正规官兵,当然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