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才会如此要求,但是我和阿衡通过摸底调查,发现情况还是有些出入的。”蒙充信心十足的道。
第六节 所谋,领袖
“哦?”王煌有些讶异,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两个年轻人。
一个目光锐利,心思机敏,且不甘寂寞;一个沉默是金,但骨子里却压抑不住的锐气狠劲,跃跃欲试的气息挥之不去。
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初生牛犊,君上确定的事情,居然也敢质疑?倒是有些胆略。
“说来听听。”王煌也很欣赏这些年轻人的冲劲,淮右是一个新兴藩阀,没有那么多陈规陋俗和论资排辈的格调,资历再深也不过就是三年,所以在这种风气上还是比较放得开的。
“大人,我和阿衡前段时间专门去了合肥,就是对这些解散裁汰的德胜军和忠正军士卒去向进行了一个调查摸底,事实上这些忠正军和德胜军残存下来的士卒大多都是经历了几场恶仗的,尤其是在永阳一战,硬抗了冯延己和冯延鲁兄弟率领的北线大军,打得相当顽强,最为难得的是冯延鲁攻占全椒完成包抄后,主帅杨澈丢下军队逃命,德胜军已然能在溃局已定的情况下依然能顽强击退了镇海军的追击,非常难得。”
蒙充的介绍让王煌刮目相看,李军队和杨溥军之战,一般人都看结果,对于过程都是粗浅了解,而对于这些战事中的具体细节却未曾做更多了解,而蒙充却能沉下心去连双方之间的战争细节,乃至各自的应对表现都能掌握得如此细致,就凭这一点,此子就值得关注。
“唔,德胜军和忠正军中的表现也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王煌有意迟疑一下。
蒙充马上跟进:“大人,事实上如果将这批兵员加以筛选,进行整编,如果再能物设一两个在原来军中有一定影响力和威信的军将,这批老卒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至于说他们的士气,他们也很清楚杨吴已经不复存在,要面对现实,而如果我们将其调防到庐濠二州以外的地方,甚至可以直接考虑让其参加徐州战事,这也算是给他们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我相信这些军官士卒本身对杨吴的忠诚度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战事的洗礼慢慢消磨掉,取而代之是对我们淮右的认可接受。”
不得不说蒙充那句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打动了王煌。
他也不认为这些德胜军和忠正军的残兵对杨吴还有多大的忠心。
这些士卒大多都是军户出身,除了打仗就不会干其他,这个时候让其解散,势必断其生路,反而不利于巩固淮右对庐州的统治,所以如果能将他们加以筛选之后整编,尤其是能找到几个合适的武将来带领,还真的能够变废为宝,发挥大作用。
“杨恒,你有什么要说的?”他把话头转给那个一直沉默不语的青年。
“大人,四郎已经说得很好了,我们也了解过,杨溥离开庐州之后,这两支军队也还是有一些军将投置闲散,或者主动下野,君上也没有为难他们,但他们中还是有人有些不愿意荒废余生,如果能够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我想他们应该愿意为君上效命。”杨恒话语声音不大,但是却很坚定。
杨恒的话再度让王煌吃了一惊。
忠正军和德胜军解散,其中当然有不少将领和军官面临解甲归田,其中不乏正处于青壮年阶段的角色,但这些人因为都属于坚决忠于杨溥者,而且大多属于庐州籍,所以他们义无反顾的跟随杨溥回庐州。
在当时谈判之余,江烽也曾发出过邀请,但是在李还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江烽也不能做得太过,以免引发李的猜忌疑心。
不过现在情况又有变化。
李已经无暇他顾,忙着去对付蚁贼去了,而杨氏一族在吴地的统治已告寿终正寝,只要不是那种抱着不仕二主的偏执心态者,都应该看到未来淮右的大好前途,如果此时发出邀请,毫无疑问肯定会有人愿意接受邀请。
至于说其忠诚度问题,既然跟随杨溥回庐州的,肯定不会认可李,至于蚁贼更不可能,尤其是在庐州已属淮右的情况下,这些家族都还在本地的军将,当然更愿意投效江烽才对,忠诚应该无二。
略作思索之后,王煌挥了挥手:“你们先下去将这一次去合肥的调查拿出一个报告来,我会将这份报告交给君上,请君上定夺,不过我个人支持你们的看法。”
蒙充和杨恒两人脸上都浮起一抹兴奋。
能入君上之眼无疑是最让他们满足之事。
这两年来在大道学堂的学习,在学军营中的摸爬滚打,让年不过十六的二人受益良多。
作为战争中的孤儿,他们深知也许在其他地方,自己早就饿死在路边了,而只有在淮右,他们才能获得如此对待。
尤其是看到一批批因为父辈战死战残的子侄送入大道学堂获得良好的学习机会,进入学军营之后一样严格对待,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为君上报效自己有用之躯。
*************************************************************
细细的抿了一口酒,捋了捋颌下胡须,枯瘦的脸上有些怔忡之色,身旁的侍妾小声道:“老爷,夜深了。”
“唔,知道了。”严序叹了一口气,又看了看密函,将其放在蜡烛上,慢慢燃了起来。
杨氏一族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李看似从继承了杨氏一族的遗产,但是严序却清楚,李一样会走向没落,因为他的身边有了淮右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恶邻。
没错,现在的淮右看起来还不如李接掌的吴地,楚扬润常,皆是膏腴之地,而淮右五州,内部尚未稳定,却又面临北方压力,但是严序却能从中看出走向。
李不是江烽的对手。
二弟严续的正妻就是李的女儿,若是论关系,自己还该叫李一声伯父,但那是父亲迫不得已之下替弟弟应承下来的婚事,严家从来也没有倒向过徐(李)家。
严序一度考虑过是否出仕接替杨吴的李吴,但在看到了淮右大军入庐,江烽与李的交锋之后,他就立即熄灭了这份心。
或许现在淮右实力不如李吴,但是严序可以断言,五年,不,甚至要不了五年,三年之内,李吴就要在淮右的铁蹄下覆灭。
无他,江烽的胆略根本不是李能比的,而且观其麾下臣将出处,便可知其胸襟,这等枭雄,逢此乱世,岂有不化龙之理?
思绪纷呈,严序心中也是烦躁,起身来回踱步,良久,才道:“掌灯,走。”
接到兄长深夜来访的消息,严续却是并不惊讶,只是延引兄长入内室,只剩下兄弟二人。
“兄长可是为淮右和我岳父那边的邀请烦扰?”严续没等兄长发话,便径直道:“严家从来没有以李氏为主,兄长不必顾忌我,我也不会为李吴效命,只是现在出仕淮右我尚不合适,也许几年后就可以了。”
“哦?二弟你也不看好李吴?”严序目光一凝,注视着对方。
“江烽雄才大略,鹰视虎踞,我那位岳父不过是仰仗父辈余荫,如何是其对手?若然是我,便是舍弃楚州,亦要先灭淮右,可他舍不得楚扬,便是养虎遗患,日后便只有自食其果。”严续摇摇头,“兄长不必迟疑,眼下庐州局面尚不稳,江烽还需你我扶持,正是投效好时机,若是等到江烽站稳脚跟,兄长再投便失了先机了。”
严序微微颌首,二弟言之有理,他本人的确不好这个时候投效淮右,坐观三年便罢,也许三年之后楚扬二州便会改姓江了。
“二弟,你以为若是我现在要投淮右,该如何做?”严序沉吟了一阵,“吾观淮右无意楚扬,其意必在北方,但淮北虽折损了二州,但元气未失,淮右兵精,但数量却不足,伐徐怕是有捉襟见肘之嫌啊。”
“大哥之意可是有要为其延揽骆氏兄弟?”严续也是眼睛一闪,立时明白了兄长意图。
庐州骆氏乃是仅次于杨氏的大族,骆氏兄弟之父骆知祥与自己父亲严可求其名,并称严骆,骆知祥精于财赋之术,长期执掌淮南度支,只是其子骆成淦却是不喜财算,却精于武事,未曾继承其家业,反倒是其侄子骆成业倒是大有其叔父之风。
“唔,淮右新得庐濠二州,急需人才,若是淮右北伐成功,徐泗必入淮右,我欲为我庐州士人先行一步,在未来节度使府中先谋一席之地。”严序沉声道。
这个年代士人乡土观念极重,严家虽然祖籍同州,但在吴地生活数十年,早已本土化,与庐州士人共命运,淮右势力一旦扩张到淮北,未来归附者更众,所以他要为庐州士人未来谋局,也是应有之意。
“兄长远虑,大善,弟希望几年后能追随兄长骥尾。”
严续也是点头,若是兄长能先行一步,日后严氏便可成为江南士人在江烽麾下群臣的领袖,这对严式一族,对庐州士人,对整个江南士人来说,都是好事。
第七节 儿女共沾巾
严序、骆成淦、骆成业、秦汉的来投让江烽也是惊喜莫名。
他不是没有想过招揽这几个杨溥手下的将臣,但是杨溥方走,这些人又是追随杨溥这么多年,他担心自己的招揽未必能得到很好的回应,所以他原本是打算稍稍等一等,再来通过其他一些渠道来了解,根据情况来定。
没想到严序等人就这么齐刷刷的来了。
他小看了自己在庐州表现出来的气概以及庐州士绅对淮右未来局面的期待了。
严序打定主意之后,首先就说服了骆成淦。
骆成淦是骆知祥之子,但其在其父去世之后并未得到杨溥重用。
杨溥对骆氏的看重还是集中在财赋本事上,所以骆成业反而获得了重用,他这个武道水准已经达到了太息期后期的强者,反而只是在德胜军中担任一名军指挥使,而且并不太受杨溥看重。
所以当严序来邀时,骆成淦立即就应允了,而且也答应了严序一起去游说骆成业。
而秦汉则是骆成淦的密友,也是杨吴一系中另外一名踏入小天位的强者。
秦汉本是淮南大将秦裴幼子,杨溥长兄杨渥之幼年好友。
杨渥继位为吴王后,被张灏、徐温所杀,秦汉时为东院马军统领,虽劝杨渥但无用,后杨渥被杀,秦汉逃离吴国,潜逃到平卢。
其改名易姓,凭借一身武道实力和领军本身,一直做到平卢军右厢军厢都指挥副使。
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职位了,平卢军左右两厢军五万人中,除开左右厢都指挥使外,也就只有左厢都指挥副使略高于他。
但因为他的来历不明,虽然已经是小天位强者,但始终无法再升迁,最终他只能辞官离开。
三年前秦汉才回到庐州,隐于明教院中潜修,现在也不过四十出头,正是当打之际。
骆成淦幼年时便是因为跟随秦汉修习武道而勤于武事,后秦汉离开,骆成淦也自行悟道。
秦汉归来,骆成淦也曾询问秦汉有无意愿为杨溥效力,但被秦汉拒绝,杨溥得知后也曾亲自到明教院敦请,但都被秦汉拒绝。
此次骆成淦对邀请秦汉出山并无把握,没想到秦汉却是欣然应允,也让骆成淦惊讶莫名。
骆成淦问秦汉为何此次答应如此爽快,秦汉的回答颇具玄机,只是一句诗,河朔平卢皆待变,静候王者踏幽燕。
********************************************************
“很好,蒙充,杨恒,你们俩此次立了大功,说说吧,有什么想法,向某提出来,只要某能应允,皆可。”
江烽非常高兴。
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严序、秦汉等人来投这么简单。
这几人的投效,也就意味着杨氏一族极其背后的庐州士绅体系随着杨溥政权的覆灭开始分崩瓦解,而庐州士绅也开始清醒的意识到需要丢掉其他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与自己这个庐州的实际掌握者开始合作了。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的想法,仍然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自己抱有敌意和不满,但现实会教训他们。
严序和秦汉他们的来投,不但极大的充实了自己文臣武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有秦汉和骆成淦二人乃是在忠正军和德胜军中都颇有名气之人。
有他们的出面招抚,那么自己原来打算解散遣退的两军残兵就能够很大程度的保留下来了。
这些老卒都是经历了多场战事的,哪怕是这两军之前多年未经战事,但是毕竟在与李的东海军、镇海军作战中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
只要能加以整编和训练,江烽认为起码要比那些新招募组建的新军要强得多。
“能为君上效命,乃是我等毕生梦想,属下焉敢邀功?”蒙充表现得比杨恒要更沉稳一些,“属下不过是提了一些建议,若无王大人的规划,此事断无可行。”
江烽笑了起来,这小家伙倒是有些老于世故啊,居然不贪功,还知道为上司邀功。
“嗯,既如此,你二人可有什么打算?”江烽看着蒙充目光中跳动的火焰,微微一笑问道。
这小家伙的武道水准进境很快。
他有印象,前年夺寿州时,蒙充还在学军中,基础打得很牢,但是也不过是刚入天阶之门,但是才仅仅两年时间,却已经一连破了洗髓、结体两期,现在已经隐隐有了踏足天境的实力了。
他现在才刚刚十六岁,对于一个原来未曾接触过高深武道的少年来说,这种进境已经相当骇人了。
哪怕这两年自己专门给他们其中一部分人有针对性的传授了五禽功中的筑基术,但是能达到这种水准,也足以说明其武道天赋了。
对于这些从大道学堂和学军中成长起来的少年们,江烽是从来不吝惜的培养扶持的。
若要论忠诚,这些自小就在大道学堂和学军中被灌输了忠于自己的少年们才是自己最忠实狂热的拥趸,无出其二。
在学堂和学军中,这种理想和信念贯穿他们生活始终,可以说日后能易其志者,十中无一,这些人才是自己日后最坚实的后盾。
“君上,某有一个想法,恳请君上批准。”蒙充和杨恒交换了一下眼色,一咬牙道。
“哦?说,难道对某还有什么不能开口的么?”江烽温言道。
蒙充心中热浪涌荡,一时间竟然有些哽咽。
对于他们这批人来说,江烽的感觉更像是亦父亦兄,只要江烽有时间,便会到大道学堂和学军中来看望和督促他们学习和训练,也经常和众人谈话,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这些少年们的骨子里。
江烽可以轻松的叫出学军和大道学堂中大部分人的名字,而且还能说出他们许多人的出身和一些琐事,每一次江烽的到来,都能让这些少年们热血沸腾,情不自禁,恨不能立即去为他死。
正式基于此,蒙充才想要让自己变成更有用的人,让自己能更好的为君上效命。
再度叩首拜服,蒙充这才抬起头:“君上,某恳请君上允许某去军中,某想用自己的一手一足来证明自己,来为君上效命。”
江烽听明白了蒙充的意思,略感讶异,但是却也没有反对:“你想去哪里?”
“君上既同意整编忠正军和德胜军,某愿去此两军新军。”蒙充坚定的道。
“你可知这两军亦是老卒组成,而且还是庐州籍兵员,他们未必欢迎你们这样的老淮右人。”江烽目光注视着对方,“你考虑清楚。”
忠正军和德胜军已经确定要整编了,江烽也明确表态以秦汉和骆成淦二人为军指挥使,组建淮右右厢军第一军第二军,而原来的淮右军九个军,加上濠州的一军团练,正式更名为淮右左厢军一至十军。
江烽的这个态度也再度让这些庐州籍将官为之震惊,相反,反倒是淮右老将们觉得正常,哪怕他们内心并不完全赞同江烽的做法。
“君上,某意已定,恳请君上批准。”蒙充态度坚决,“庐州兵也是君上的兵,淮右何分彼此?某定不会让君上失望。”
江烽点头,“既如此,某允了。阿恒,你呢?”
杨恒声音轻细而柔和,“某欲前往庄大人帐前听令。”
“哦?!”江烽又是一惊,这两个自己很看好的学军首领居然一个震惊接一个震惊给自己,杨恒居然要去庄永胜那里?“庄永胜?”
“嗯,某被抽到王大人麾下效力之前,已在崔大人身前听令,所以知晓庄大人一事,已然向崔大人告请,但崔大人未同意,所以恳请君上允许某去滕县庄大人麾下听令。”
杨恒的声音温和而平静,略显白皙的面孔上一双小而灵动的眼瞳,闪动着熠熠光泽。
江烽摩挲着下颌,一时间没有答话。
这两人都是他极其看重的未来希望,说实话他并不太愿意让这两个才满十六岁的少年去冲锋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