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心灵应趋向静默,寻求静默,真正必要时才动用思想。我们脑中的多数思想其实毫无意义,只会让自己感到茫然与头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轻松愉悦地专注于追求内在的静默。
〃静默地觉知当下〃是禅修的第二阶段。对于禅修的第一、二阶段,我们应付出更多时间,若能完成这两个阶段的练习,表明我们已在禅修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这样,我们便能在静默的〃当下〃之中,体验到无尽的安定、喜悦,以及随之而来的智慧。
第二部分 6。第三阶段:以〃呼吸〃为觉知…
倘若我们希望禅修更进一步,此时就不必去觉知内心所想到的每一件事,而是只选择一件事,于静默的当下去觉知。我们可选择呼吸的经验、慈的概念、观想一个有颜色的圆轮,或其他几个并不常见的事物作为觉知的对象。以下我将要描述的是:于静默的当下觉知〃呼吸〃。
当你的内心开始持续关注一件事而不作他想时,必会体验到更多的安定与禅悦。此时我们会发现,分心会造成多余的重担,犹如有6部电话同时响起,我们若舍弃5部而只接听一部电话,即是一大解脱。想要专注于呼吸,先要了解分心即是重担,这点很重要。
?安忍是捷径
你若能小心谨慎地努力实现〃静默地觉知当下〃,会发现自己能轻易地把觉知转到当下的呼吸上,而且能不间断地连续觉知呼吸,这是因为你已移除了〃入出息念〃(呼吸禅法)的两个主要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内心习惯于回忆过往或思虑未来,第二个障碍是先入为主的内心思想。所以,我才会先教导〃觉知当下〃与〃静默地觉知当下〃,以此作为更深邃的〃入出息念〃的坚实基础。
我们时常看到,禅修者会过早地进入第三阶段来修习〃入出息念〃,而彼时他的内心还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跳跃,尚未放下内在的一切思想杂念。
这便是准备工作未做好,就想修习〃入出息念〃。这样很难修习成功,很可能因挫折感而放弃。
反之,完成前面两个阶段的练习之后,你就能轻松地持续专注于修习〃入出息念〃。一旦你发现很难专注于呼吸,表明你应该重新回到前面两个阶段去练习,唯有安忍才是捷径。
?呼吸的部位无关紧要
当你专注于呼吸时,有些老师会告诉你,要观察鼻尖处的状态或腹部的起伏等。然而,通过亲身实践,我发现其实没必要去关注呼吸的部位,若专注于鼻尖的呼吸,你就会产生〃关于鼻子的觉知〃,而非〃关于呼吸的觉知〃;若专注于腹部,那么你将会产生〃关于腹部的觉知〃。其实,你只需在当下问自己:〃我是在吸气还是吐气?我是怎么知道的?〃实践将会告诉你是在吸气还是吐气,放下对呼吸部位的顾虑吧,呼吸的过程才是你需要关注的。
?控制呼吸的节奏
此阶段的常见问题是如何把握呼吸的节奏。在此阶段的练习过程中,你的呼吸可能会有些不顺畅。应对之法是,你可以想象自己只是车里的一位乘客,不必操心车辆的驾驶,只需放轻松并享受这趟旅程——让气息自行吐纳,你只需坐在车上从旁观察即可。
当你可以连续觉知自己呼入与呼出气息(即〃入息〃与〃出息〃)近百次而无任何遗漏时,便已达到了禅修的第三阶段——持续觉知呼吸,这比第二阶段更能令人感到安定与喜悦。想要更深入的话,你就得准备下一阶段的练习,即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
第二部分 7。第四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
当你有能力把握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时,自然能进入第四阶段。在觉知入息的第一个停顿时,你会发现自己正不断深入,对入息全过程的感受也在逐渐增强。
随后,你还会注意到入息之时的下一个停顿,然后是更多的停顿——每一次停顿都只是相当短暂的一刹那——之后你才开始吐气。
同样地,你会注意到出息过程中的每一次停顿,直到出息全过程结束。当然,你所觉知的都是静默当下的入息与出息。
?让?开
你连续觉知每一回合的入息与出息,直至数百回,这个过程才可称为〃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你无法通过憋气或握拳来勉强达到这个阶段,唯有忘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默默地觉知当下的呼吸过程方可达成。事实上,〃你〃并未达到这个阶段,是〃心〃自己完成的。〃心〃明白在这个阶段只要专注于呼吸,即可感受到平静与喜悦。
你会发现,要在这个禅修阶段取得进步并不费力,我们只需让开、放下,任其发展。只要肯放下,心就会自动趋近、靠向非常单纯、安定、甜美的心一境性①,在每一个相续的停顿间觉知呼吸。
①心一境性:即内心与外界融合为一。
?美丽的呼吸
我称第四阶段为禅修的〃跳板〃,因为你能由此潜入禅悦的状态。当我们只是通过让开(不干涉)来维持内心的专注时,当心转而专注于呼吸过程的核心——极度的安定、自由和禅悦时,呼吸本身似乎渐渐消逝了。
在这个阶段我要提及〃美丽的呼吸〃,因为心在觉知呼吸的过程时,显得格外美丽。我们在一个个相续的刹那中持续觉知这美丽的呼吸,轻松而且持久。
接下来我将进一步解释,当呼吸消失时,只剩下不以实体存在的〃美丽〃,成为内心觉知的唯一对象。我们不再觉知呼吸、身体、思想、声音以及外在世界,所能觉知的就只有美丽、安定、禅悦、轻盈,甚至之后被唤起的一切感知,但它们都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我们早已放下内心的杂念,不再对其他事物妄加评判,此时心是如此安定。刚开始我们只是粗浅地感受到内心的禅悦,而随着禅悦的增长,我们便可进入所谓〃禅那〃的境界。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描述了禅修的前四个阶段。在进入下一阶段之前,你务必多花点时间,好好修习这四个阶段,以确保自己进阶之前的根基已经非常稳固。这时的你,应该可以轻松地维持第四阶段的禅修——持续专注地觉知每一次呼吸。这不是要你在这个阶段细数呼吸的次数,而是要求你在进阶前,把握自己停留在第四阶段的大致时长。在禅修过程中,唯有安忍才是捷径!
第二部分 8。第五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
此阶段接续上一个阶段,其转变通常自然且不留痕迹。我们曾讨论过,当禅修者完全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诸般感知不受外界任何事物干扰而渐渐平稳时,其气息将会安定下来,转变为非常平顺安稳的〃美丽的呼吸〃。你的内心会对此深觉满足和快乐,而观察过程也不会很费力。
?什么也不做
在这个阶段,〃你〃无需做什么事也无需尝试做什么,否则就会扰乱整个过程,美丽将会消失,犹如降落在〃蛇梯棋〃①游戏中的蛇头上,你必会倒退数格。从这个禅修阶段起,造作者(即心中的〃自我意识〃)必须消失——你只是个被动的正在进行观察的觉知者。
①蛇梯棋(SnakesandLadders),英美等国小朋友常玩的一种棋,玩者掷骰子决定要走的格数,碰到梯子就往上爬,碰到蛇就要往下走。
在此阶段有一个有效的技巧,即暂时打破内心的静默,并温柔地对自己说:〃安定。〃在此禅修阶段,心通常很敏感,只要轻轻推一下,它就会遵照你的指示去做。这样一来,呼吸将变得安定,并呈现出美丽的意境。
当我们被动地观察当下〃美丽的呼吸〃时,对于气息〃入〃或〃出〃,或者对气息〃初〃、〃中〃、〃后〃段的感知,都应该消失。
心不在乎所观察的是呼吸的哪一部分,也不在乎所观察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心只在乎〃美丽的呼吸〃这个过程本身。在此,我们应当简化禅修的对象,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细节,只体验当下的呼吸,只是觉知平顺、连续且几乎毫无变化的〃美丽的呼吸〃。
什么也不要做,看看呼吸是如何平顺、美丽和不受时间影响的,看看你能让它多安定。慢慢品尝美丽呼吸的甜美,越安定,越甜美。
?只剩下〃美丽〃
呼吸很快就会消失,不是你希望如此,而是当你进入一定的安止状态时,就只会剩下〃美丽〃这一征象。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段著名的文字,可能有助于理解这段呼吸消失的过程。该书说到,爱丽丝惊讶地看见〃嘻笑猫〃坐在附近一棵树的大树枝上,张开大嘴笑着。
一如所有仙境中的奇异生物,〃嘻笑猫〃拥有政客的口才,它不仅能在后来的对话中辩赢爱丽丝,还会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
爱丽丝说:〃我希望你不要乍然出现又消失,那会让人头晕眼花!〃〃好!〃这只猫说。这次它消失得很缓慢,从尾巴开始,最后是张开大嘴的笑貌,那笑貌在身体其他部位都消失后,又持续显现了一段时间。〃嗯!过去我常看见猫而不见笑容,〃爱丽丝心想,〃但现在却是只见笑容不见猫!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怪异的事!〃
对于禅修经验而言,以上这段话可以说是歪打正着的比喻,如同最后只剩下〃嘻笑猫〃张开大嘴而笑的样子,禅修者的身体与呼吸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美丽。对爱丽丝而言,那是她一生中所见过最怪异的事,而对禅修者来说这也相当奇特:清楚地体验到自由流动的美丽,而其中并无实体,也不存在丝毫气息。
〃美丽〃,或更精确地说是〃美丽的征象〃,乃是禅修之道上的下一个阶段。这个〃征象〃的巴利语①是Nimitta,即〃禅相〃。下一个阶段就是〃体验美丽的禅相〃。
①巴利语是一种古代语言,属印欧语系;与梵文十分相近,乃小乘佛教上座部经典(又称巴利藏经)及注释书所使用之宗教书面语言,并被古代佛教徒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使用的语言。近代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方言。
第二部分 9。第六阶段:体验美丽的禅相
第六阶段会在我们彻底放下身体、思想和五入处①(包括呼吸的觉知)时达成,此时你所觉知的对象只剩下美丽而纯净的心理征象——禅相,也即〃心〃所感知的真实场景,它在初次出现时会显得极为奇特,因为我们先前根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事。然而,〃心〃会遍寻有关生命的记忆,查找类似的情形。多数禅修者会将此无实体的美(心理上的喜悦)感知为美丽的光,有人会看见白光或金星,有人会看见蓝珍珠等,但那其实并不是光。因为眼睛是闭着的,禅修者的眼识已封闭许久。实际上,那是〃心〃首次摆脱五入处的世界,犹如满月穿过重重乌云照耀世间(满月在此代表明亮的心,乌云则代表五入处的世界)。此时的禅相不是光,但它被感知为光,这个不尽准确的描述是感知所能提供的最好描述了。
①〃入处〃的巴利语为āyatana。此处的五入处,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五内入处(五根),和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五境)。
有些禅修者会以极平静或狂喜等身体感觉来描述禅相的初次显露,但禅修者的身识(有关苦乐或冷热等的感觉)已长期关闭,因此那些也不是身体的实际感受(只是禅修者心理上的感受罢了)。虽然有些禅修者体验到了身体的感觉或看见光,但他们所描述的其实都是相同现象,他们都体验到了同样纯净的心境,只是由于感知不同,做出了不同的表述而已。
?禅相的特质
我们可通过以下6个特点来认出禅相:(1)它只有在禅修者达成第五个禅修阶段,体验到〃美丽的呼吸〃之后才会出现;(2)它在呼吸消失时出现;(3)它只有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4)它只有在静默的当下,当内心的杂念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5)它奇特却又极吸引人;(6)它是具有单纯之美的征象。希望这6个特点可以帮助你区分真正的禅相与想象中的禅相。
禅相初次生起时,可能会显得模糊,这是因为禅修者太快进入禅相了。在此情况下,禅修者应立即返回上一个禅修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有时禅相如灯塔上的灯火一般,明灭不定直至消失,这也意味着禅修者太早离开了〃美丽的呼吸〃这个境界。须知,〃心〃只有先做到长时间轻松地觉知〃美丽的呼吸〃,之后才可能对于更加细微的禅相保持清晰的正念。因此,在持续觉知〃美丽的呼吸〃这一阶段里,你应安忍且勤勉地调伏〃心〃——只有当体验禅相的时机成熟时,禅相才会是明亮、稳定且容易维持的。
?放?下
禅相之所以显得模糊,主要原因可能是你尚未感到深度的满足,还想进一步体验明亮的禅相或禅那。但是你要切记!禅那是〃放下〃的状态,是不可思议的深度满足。因此,你要先抛开饥饿渴求的心,培养对美丽呼吸的满足感,这样禅相与禅那就会自行生起。
换言之,禅相之所以不稳定、模糊,是因为身为造作者的你不肯停止干涉。造作者即是控制者,就是那个在后座指挥驾驶的乘客,他总是不肯安分守己,因此才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禅修是自然而然的安定过程,它需要你完全抽身旁观——你只有真正放下,禅那才可能出现。〃真正〃放下,是要造作者完全不干涉整个禅修的过程。
让造作者彻底放下的好办法是积极地对禅相表达信念,非常温和地打断内心的静默,并在心中默念,你对禅相完全有信心,因此身为造作者的你会放弃一切控制,并就此消失。此时,心将在你的注视下驾驭禅修的过程。
在此你无需做任何事,因为禅相极美,根本不劳你费心便能吸引心的注意力。但要小心,你不能发问,例如:〃这是什么?〃〃这是禅那吗?〃〃我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些都表明造作者希望再次介入。发问会打断禅修的过程,你可以等禅修过后再来评估一切。就像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只有等到最后所有的数据都齐备时,才会评估实验成果。
无需注意禅相的形状或者边缘,〃它是圆形还是椭圆形?〃〃边缘清晰或模糊?〃这些都是不必要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混乱。让心随意而行,它通常会趋向禅相的中心,中心是最美的部分,拥有最亮且最纯净的光。禅相中心的光明将完全四散并笼罩你,你应放下一切,让心自由自在地遨游,融入禅悦之中,然后进入禅修之道的第七阶段——〃禅那〃。
第二部分 10。第七阶段:禅那
要进入禅那之门,你可能会遇到两个常见的障碍——高兴与恐惧。高兴时,心会变得激动:〃哇,这就是它!〃这时禅那就不太可能发生。对治之法是,把所有的〃哇!〃都留待退出禅那之后,才激动地叫出来。
但你更可能遇见的障碍是恐惧,恐惧来自你对禅那的强大力量以及禅悦的认知,或者缘于你发现有些东西在你完全进入禅那后必须舍弃。造作者在进入禅那之前是静默的,但一直存在着。
然而,在禅那之中,造作者会完全消失,只有觉知者还在运作。你完全能够觉知,但无法控制一切,甚至无法生起一个念头,更不可能做出决定。也就是说,你的意志被冻结了,这对初学者来说会很可怕,因为他完全不曾有过类似无法控制却又完全清醒的经历。
这种恐惧感可以通过增强对佛法的信心,以及通过认知并趋入禅悦来加以克服。佛陀常在《鹑喻经》等经书中提及,不应害怕禅那中的禅悦,而应追求、增长并经常修习之。因此,在感到恐惧之前,你应当完全信任禅悦,并抱持对佛陀教法与佛陀弟子的信心。要相信佛陀的教法,并在经历轻松、无形、无我和禅悦的过程中,让禅那温暖地拥抱你,那将会是你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你要勇敢地、全心全意地舍弃控制时间的欲望,并亲自去体验这一切。
?禅那的特质
禅那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如果只是持续几分钟,那就不该称为〃禅那〃。高阶禅那通常会持续数小时以上,一旦进入状态,你便无法选择退出,只有在心准备好要退出,并在累积的〃动力〃耗尽时,你才可以退出禅那。每个禅那都是一种相当安定和令人满意的意识状态,因此它的特质就是长时间的持续性。
禅那的另一个特质是,只有在清晰地认出禅相后,它才会出现。此外,我们应知道,在任何一种禅那中,禅修者都不可能感受到身体(如肉体疼痛)或听见外界声音,或产生任何念头(连〃善〃念也不会有)。禅修者只会有一种清晰的感知:一段很特别的禅悦经验,持久不变,那不是恍惚,而是一种高度觉知的状态。你可以据此判断,那些你自以为的禅那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我会在本书第二部的一至三章对〃禅那〃再做特别说明。
?止观禅修
有些传统佛学理论提到两种禅:观禅与止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