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1大乘五蕴论讲录-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耐踔隆:洗巳澹乃蟹āS窒嘤φ撸酱诵姆ǔS胄耐跬扩ぉね痪阌懈家溃煌旦ぉね狄痪常踉底芟啵乃底鼙鹣啵患坝胪暴ぉね粍x那而起。若约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与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变,是故不同。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一时相应,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如王左右不离于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准上所明相应之法,必具四义:一、心心所见分──即行相──各异,二、时同,三、依同,四、所缘事等。等者、相似,事谓相见所依自体,即各各心心所所有自证分体,平等相似。光记十七曰:『事平等者,事之言体,显各体一,故言事等。于一相应心心所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体亦各一,必无二体一时俱行。此约剎那同时体等,非言前后异品数等』。 
 己二 明六位差别
'P857' 
 庚一 总辨差别
 辛一 列名
  
彼复云何?谓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 
  初征可知。列名中,除受、想,如上已明。其列次第,诸论有异。瑜伽、对法、显扬、百法等论,作意触次第,今论及唯识触作意次第也。彼瑜伽论等约观行发修次第,谓二乘及地前菩萨观行皆依作意而修,故作意之次列于触等。今论及唯识等约法相生起次第,谓三和直生触而作意现前,是以境为先故。又具列遍行五数,恐是草误,以受想二已除故。此中总列五十一法,而释文中于根本烦恼之不正见复开五法者,约行解不同也。其开合虽异,慧性是同,义亦无妨。 'P858' 
 辛二 配属
  
是诸心法:五是遍行,五是别境,十一是善,六是烦恼,余是随烦恼,四是不决定。 
  此中自有六节:第一、五是遍行者,于前总举门中依别蕴义除受、想二,今此显类同言此五,故曰五是遍行。遍周遍义,行起行义,此五无论何时何处何心何性均能等起,故曰遍行。由是一切心所虽有性用各异以显差别,而大类之攸分,犹在斯四义矣。故瑜伽以此四义──时、处、心、性──废立心所差别曰:一者、善等三性遍不遍,二者、三界、九地遍不遍,三者、剎那相续,四者、彼此同时俱起不俱起。就此四义,或有具二,或有具三,或四咸具,遂有别境善等六种之差别耳。第二、五是别境者,谓所缘境事多少不同,能缘心性乃起自所缘特别之境,故名别境。详言之,于境不遍,阙剎那相续、俱起之二,各各别缘其境以生心也。五者、欲、胜解、念、定、慧也。是者、体声,即指五法之自体。第三、十一是善者,明 'P859' 善心所类也,即信等十一数是。所言善者,二世顺益故。此十一自体即善,唯善心所可得生故,是以总束称善也。又此中、于四一切,唯具遍一切地之一种,不具余三可知。第四、六是烦恼者,总束贪、瞋、痴等六法也。若别开之,则有十法。后作释中开五见,一一有释,至下当知。此六法为惑之根本,余惑皆此等流、分位差别,故名本惑,是为根本烦恼。烦性即恼,持业释也。第五、余是随烦恼者,明大中小之随烦恼也。余者、本惑六法之余,即指忿恨等二十法故。若依瑜伽则有二十二法,更加邪欲、邪胜解故。此二十惑,皆本惑等流性,随彼生故,称随简本,能随所随异故。烦恼之随,依主释。若以随烦恼三字为自名,他一分有财亦得,亦称随惑对本惑故。是此本随二惑,于四一切皆不具,不通三性,不遍九地,非相续,亦不俱起故。第六、四不定者,恶作等四法也。对法疏举三因以明不定义:谓此四于善染等三性皆不定故,非如触、作意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又释论解此及简别曰:『此四不定,非正随烦恼,以通善及无记性故』。瑜伽抉 'P860' 择分合六位为五位,即不定四摄随惑中。盖彼论意,谓此四法虽通三性,于中染义增故,依之摄随惑中,六位而为五位也。今安慧论师通之言「非正随烦恼」,非正言,显一分通染性义也。『以通善及无记性故』下,述所由,通三性故。此不定于四一切中,惟有一切性之一种,无余三可识。 
图片
  ┌一、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一切性┐
  │                ┌信、精进、惭、愧、无贪、┐                │
六│三、善十一───┤无瞋、无痴、轻安、      ├                │
位│                └不放逸、行舍、不害───┘          一切地│四
五│四、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                  │义
十┤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            ├废
一│                ┌大随八┤                            一切时│立
心│                │      └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
所│五、随烦恼二十─┤中随二─无惭、无愧                        │
  │                │      ┌忿、恨、恼、覆、诳          一切心┘
  │                └小随十┤
  │                        └谄、憍、害、嫉、悭
  └六、不定四────睡眠、恶作、寻、伺──────
   'P861' 
 庚二 别明体性
 辛一 明遍行
 壬一 明触
  
云何为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于此科段中,除受想二,如前既辨。今文有征释二。释中,三和者,三、谓根境识,和者、简乖违。谓若眼根、声境、鼻识,如此三法,纵并起不名和,三法各乖违故;唯于六根境识中,随应相顺生起名三和,谓如眼根、色境、眼识等也。成唯识论曰:『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又纵相顺法,若阙一法,则不名三和,谓唯根境二起,识未起也。论疏曰:『正三和体,谓根、境、识。体异名三,不相乖违,更相交涉,名为随顺。如识不生,唯根境起,名为乖违』。 
  合者、十句义论曰:二不至至时名合。今合三种,是有已合未合,未合位三法各住本性,后至已合位,各更有顺起心所功用,故云三和合。若此三法居种子时及 'P862' 未合位,皆无顺生心所功能,则不名三和合也。如是三和合者,虽云有触,非即是触;触是三和合所生果,三和合是触能生因也,故曰三和生触。触与三和:一者、依三和合,二者、令三法合,三者、似彼三和。分别为性者,成唯识论云:『触似彼起,故名分别』。疏释之曰:分别之用,是触功能。谓触之上,有似前三顺生心所变异用功能,说明分别。分别即是领似异名,如子似父,名分别父。谓根等三合时,其相用异自体,而能有生心所功用,是名触,此触之正生心所位名分别,即能似彼根等三故。如世间父能生子,此子似父,而父子自体分别,此亦如是。三和能生触,触虽似三和,与三和分别,而亦能生心心所,是触自性也。 
 壬二 明作意心所
  
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文有二,初征、后释。初、作意者,作动于意,故名作意。后、令心发悟为性者,发、谓发动,悟、谓警觉,能发动于心使之现起,能警觉于心使之趣境;使之 'P863' 现起者名种子作意,使之趣境者名现行作意也。种子作意者,作意之种子激厉心心所之种子,使其现行──但彼心等种,生缘未合时不可定生,生缘已熟当生种子引发之,是作意功能也。现行作意者,心心所沉闷时,而提醒之使其趣境。例如心王寂静意念俱泯之时,以业习种子之力鼓动此心,不觉作意,如鱼喷沫,由是心动境扰,苦乐毕现矣。 
 壬三 明思心所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于中有二,初征、后释,释中又二:初举所行境,后正举所作法显能作体。初中、功德者,谓由善业招感之顺益境;过失者,谓由恶业招感之损害境;俱相违者,谓由无记业招感之非顺非违不动境:此三是心心所所行境也。于者、境第七啭,可知。令心造作意业为性者,后、正举所作法显能作体。心、谓心王,造作者、思维筹度,意、心心所总称,业、通身、口、意三业。意谓此思于善恶等境,取正因 'P864' 等相,思维造作驱役心心所,同趣所行之善恶境也。故释论云:『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犹如磁石引铁』。即显此思若有时,彼心心所等缘境必现在前,犹如磁石势力,能令铁有动用故也。 
  此三遍行心所──受、想亦尔,如上说四义,常遍于一切性:无论为善性,为不善性,为无记性,每一性起,必俱有此五心所。又遍于一切心:无论显著之五、六等识,或细微之七、八等识,每一识动,必俱有此五者。又遍于一切地:一切地者,欲界则为五趣杂居地,色界则为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则为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无论何等地,必有此五者。又、遍于一切时:一切时者,长时如经多劫,短时如一剎那,无论何种时,必俱有此五者。统一切性、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时,无非此五心所之所周遍游行,故曰遍行。 
 辛二 别境五
'P865' 
 壬一 明欲心所
  
云何为欲?谓于可爱事,希望为性。 
  可爱者,即所乐之事;事物之境,心依之而起希望,是为欲心所之自体也。所乐者,谓欲观境,不简欣厌求不求,随于何境作意欲观察处,必有欲数,故曰事事物物之境能起此心也。此有异说不同,可参观唯识疏。 
 壬二 胜解心所
  
云何胜解?谓于决定事,即如所了印可为性。 
  于征释二科中之释文有三节:初定所缘境,次示能缘相,后正明自体。谓于决定事四字,初定所缘境也。决定者,简不定不决;此中不定,就所缘境,不决就能缘心。对法疏云:犹预境及非审决心,无胜解生故。今言于决定事,先示所缘境也。即如所了者,次示能缘相。成唯识论五曰:『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今如所了,亦即由邪正等教及道理修力而决了故。谓即于所缘境,由邪教者 'P866' 决定邪理,由正教者决定正理等是。印可为性者,后正示自体。印、即可,谓是事必尔,彼不尔也,凡物决定云印可,言印可即决定故。 
 壬三 念心所
  
云何为念?谓串习事,令心不忘明记为性。 
  征释可知。释中、于串习事等者,于、境第七啭,事、业也,是举念所记之境。有处云曾受境,今论言串习事,盖彼约所记境,此约能记心,各据一义,并不相违。心不忘等者,正释体。谓不忘失与明记二义名念,若于曾受境而不明记,念不生故;或于曾受境不忘失而缺明记,虽生而不分明故,故具二种,正名念也。释论曰:『惯习事者,谓曾所习行,与不散乱所依为业』。曾所习行者,即于前所行过经验之事明记,能缘心中而不忘失之谓。例如:先于某日随众打七念佛,于中有一念相应,顿见胜境,明明了了,迄至今日,尚能忆想是境而不忘失者,即念心所之功用,以念能通于三世故。又若听讲,耳识缘曲屈之声音,意识了达其义理,明记 'P867' 不忘,亦念心所之力也。然通常以念为妄念,如所谓「打得念头死,许你法身活」,及起信论之「心体离念」等,盖不知念通善、恶、无记三性。起信等但依染污一面而言,非念悉是染污,如念佛、持咒、诵经,乃至禅门参看话头,念念追问,刻刻究寻,无非善念;若无善念为基,定心从何相应?观慧从何引生?故曰:由念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惑,惑断证真。又、四法迹为三学所依,其义尤为显著。何谓四法迹?无贪、无瞋、正念、正定是。此四能令三学增上,谓无贪无瞋令戒学增上清净,正念令心学增上清净──于所缘应无失,持心令定故──正定令慧学增上清净。且四法迹中,念是定因,定由念住故,定是念果,是念所引故。复次、乃至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实性,亦应有念,不尔、后得智中无此明记功能故。如是应知念为断染成净超凡入圣之一基础也。 
 壬四 定心所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 'P868' 
  于中有二,初征后释。释亦二:初举所注境──于所观事,后示能注相。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令至境故。不简界地定散,凡一切有情,任运所起,专注不散,皆得此名──如念佛、数息等。故与三摩呬多等制伏沉掉,调畅身心专注名定,自有通局宽狭之别也。于所观事,是举所注境也。此境要依圣教所说而缘,久久功致,于所缘境明证了解,心明智生,能知德失等相,如次即闻、思、修三慧也。释论云:『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五蕴等,凡圣之通观,谓常、乐、我、净四倒也;圣者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凡夫外道依邪教邪师,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而成四倒。无常苦空等,约十六行相,见道之四谛观也。──所观事之事字,应有二释;一、事相,谓四谛十二因缘等;二、体事,谓法身真如等;其义皆通。令心一境不散为性者,正示心能注相,即定心令心心所专注一境,不散不乱,而成现量之三昧境也。又、专注言应活看,非执定心前后唯缘一物,但随所注心缘多少境,或一剎那别欲注心 'P869' 处,现量取所缘,定即得生。不尔、于相见道中,观苦、集、灭、道等,应无等持定。故知随欲所住而住,于理无违。 
 壬五 慧心所
  
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文有二,初征后释;释中亦二:初总示体,后显差别。于彼者,即举前定中之所观事而为此慧心所简择之境也。择法为性,正出慧体;此有二类:一、善慧,离诸颠倒正简择性故,亦名正见,即随法正理推求故。差别有三,闻、思、修三慧是。二、恶慧,唯是染污邪简择性故,亦名恶见,即随法颠倒推求故。差别有五,至下可悉。问:见、慧既等,于此文中云见,本惑中何不云慧耶?答:慧宽、见狭别故,简择、推求异故。又、此中于善恶二种中,取简择用增盛义边称慧,通三性、遍九地故;彼于诸法颠倒推求,由之起惑业过失增盛义边名见──恶见,惟局恶性,非定遍九地故。故本惑不即慧,简择不即见也。是以唯识论等云「于所观境简择 'P870' 为性」,唯约胜慧一边作境耳。如理所引等者,显差别以;谓随顺佛说称法界性相之理,乃至离常、乐等四倒,顺苦、空、无常等理,即以佛说正理为能引,慧为所引,佛理之所引慧,第三啭依主释也。若约由慧证佛理义边,慧能引、佛理所引,佛理即所引,持业释也。若反是不如理所引者,即诸外道等之颠倒有无、断常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一切世间之慧也。 
  此五心所于所缘观境,各各不同;对所乐境则起欲,对决定境则起胜解,对所曾习境则起念,对所观境则起定起慧;四境各别,非如遍行五心所之同缘一境,故曰别境。又、此五心所或起一,或起二三,即有时同现于剎那中,亦仍是各缘各境,各别生起,所以不名遍行而名别境焉。 
 辛三 明善数十一
 壬一 信心所
  
云何为信?谓于业果诸谛宝中,极正符顺,心净为性。 'P871' 
  夫信为世出世善法之首,漏无漏功德之源,故菩萨发心十信以为基,由之知解而行证;三乘圣人五根──信根以为本,由之发无漏智见道而修道。澈行位之终始,为染净之关键。据信之通义言,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贯通而一之,若智若愚、若贤若否,人人而守之,征之于社会之交际,国家之约法,宗教之条规,哲学之研究,曷一能出乎信?验之于家庭父子之间,亲友之际,交易之场,曷一能离乎信?乃至无情之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不失其时,星辰日月不失其轨者,岂非信性之存在乎?是以儒教有輗軏之喻,佛法有净珠之譬。盖车有輗軏,蛮貊可行,本之修齐以治平;水有净珠,混浊可清,依之超凡而入圣。前者通乎世俗,性渗恶、无记,后者局于佛法,纯善而无杂。今论正所明者,后之所说也。 
  文有征释二,释中有缘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