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要离开这个人世了,孤孤单单一人走,感到很伤感,平时我对你最好,如今我
要死了,你能陪我一起走吗?她说:我知道你对我最好,但我这么年轻,我不能
跟你一起走。富翁问了三老婆,三老婆说,你最爱小老婆,她都不愿意跟你走,
我凭什么要跟你一起走呢?然后问二老婆,二老婆说:你平时对我的关照不如她
们好,要我跟你去,我不干!最后大老婆说:她们几人都不愿意跟你走,我们好
歹结发夫妻一场,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一人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是让我
跟你一起去吧!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故事中的三位夫人,代表着一个人的美好的东西,
但临死时这些东西,都无法让你带去。反过来说,大老婆是最丑的东西,她代表
一个人的业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虽然从来不爱去理睬过问,但当你离开这个
世界时,只有业力随你一起走。除了业力,还有一种力量,它就是愿力。

  支配我们生命流转有两种力量:业力和愿力。业力把众生送到六道轮回中去,
接受果报。我们能不能选择谁做我们的父母,选择你喜欢的家庭呢?我们没有能
力选择。所以,众生处在生死流转的业力之中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如果想改变自
己的命运,就要发愿!发愿按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去修行,把普贤菩萨的十大行
愿作为我们自己的愿力。所以说,当一个人临死时,什么东西都能够舍离、放下,
惟有普贤菩萨的行愿,我们不能放弃,不能丢下。不管业力把我们送到哪里,但
惟独此行愿能够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普贤行愿品》跟净土宗的关系非常密切。净土宗有五经:《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其中之一就是《普贤行愿品》。所以修净土
宗不少人把《普贤行愿品》作为功课去读诵。一个人将来在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低,
往往跟一个人的发心和愿力的大小有关。你的心量大,发心大,品位就高,相反
的品位就低。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
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
记”。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
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
的接班人,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陀。这些大菩萨的相貌,都长得很端正庄
严,功德也很圆满,这些大菩萨都围绕着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品位
有九等之分,品位最高的,可以立即见到佛,品位最低的,要经过个十二大劫,
莲花才能够开放,才能见到佛。修学十大行愿的人,品位一定很高。所以,一到
极乐世界,就能够马上见到阿弥陀佛及各位大菩萨。

  往生的人,看见自己从莲花里生出来,承蒙佛的大恩大德,亲自为自己授记。
授记之后呢,不是坐在那儿享福。“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
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这就告诉我们,成
佛、菩萨后,不能忘记众生,不能离开众生。得到佛的授记,就像到那里进修,
拿到一张文凭,然后可以到十方世界,哪一个世界有痛苦,就要到那儿去度众生。
度众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经过这么长的
时间,要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有慈悲
心,随着众生的心意,为了众生的利益,给他们说法。自己成佛觉悟以后,让更
多人也成佛觉悟。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
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
众生”。经过漫长的时间度众生之后,就可以坐到菩提道场。菩提道场是佛陀悟
道的处所。在成佛之前,还要通过最后一关,就是降伏魔军。当年释迦牟尼佛成
佛之前,也曾受到过魔军的破坏和干扰。魔,其实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
们心中的烦恼。魔是梵文“波旬”的音译,指阻碍人做善事的魔。《维摩经注》
卷四说:“什曰波旬,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可知魔即佛智慧
的杀手。常人心中往往涌动着种种欲望,包括权利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
到阻碍智慧的作用,都属魔碍。战胜魔军,实际上就是战胜自己。世界上最难的
事,就是战胜自己。修行成佛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

  成佛之前,魔王会带着一帮人来干扰、破坏。但是没关系,这时你的功德和
智慧、功力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了,很快就能够降伏魔军。成佛后,要转妙法轮,
为众生演讲佛法,使得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上的众生,都能听闻佛法,使他们都发
菩提心。要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因材施法教化他们,使他们修学成就。像这样
的教化,不是一两天,而是长久到没有穷尽的时候。“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普
度众生,使得一切众生都在你的所度之列,不能漏一个,让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
佛法的利益!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
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这段经文把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向我们做
了一个总结。“若闻若信,此大愿王”,有机会听到了普贤的十大行愿,很幸运!
但听到之后,还要相信它,接受它。假如不相信,那就没救了。相信接受以后,
按照普贤菩萨的行愿去受持读诵,同时还要“广为人说”,广泛地宣传弘扬普贤
行愿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法门的好处。如果这样做了,功德到底有多
大呢?只有佛能够知道,除了佛,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了。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
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听了上面所说这十大行愿的功德,不要产生怀疑,
千万不要有一点疑惑的想法,以为不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应当相信这是真实不虚
假的,没有错的。相信了之后,就要真实地领受十大行愿。并且能够去读,在读
的基础上,能诵、能背下来,能记住,然后书写,到各个地方去,为许多许多的
人宣传、演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
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法会听
闻而且相信十大行愿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够相信接受,然后再依十大行愿去
行持,并逐渐达到圆满,这个人所获得功德,有无量无边的多。这种人能把众生
从烦恼的苦海里边,一个一个地解脱出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去。


第十四章 略说前七愿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讲到这里,普贤菩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进一步用偈颂的方法,“重宣此
义”,再把前面的内容,向大家作补充说明。普贤菩萨在没有说偈前,先用法眼
普遍地观察法会里十方世界的各类众生,然后根据众生的根机对机说法。普贤菩
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用偈颂的方式再重新总结和归纳,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它
还包含着许多新意,是长行中没有讲到的。下面介绍偈颂的内容。

  在讲偈颂之前,把普贤行愿的十大愿王向大家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一、礼
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
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在这十
大愿王里边,有两个愿是核心。这两个愿,就是八、九二愿。两个愿中,“恒顺
众生”愿又是核心的核心!从第一愿礼敬诸佛开始,到最后普皆回向第十愿,整
个内容是围绕“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两个大愿服务的。

  “常随佛学”是上求,“恒顺众生”是下化。《普贤行愿品》的思想精髓,
就是“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众生,这是《普贤行愿品》
的眼睛。如果再精辟、再核心,就剩下二个字——下化!下化是整个《普贤行愿
品》的灵魂所在!我们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恒顺众生!学佛成佛
一切修行的功德,都以众生为核心。修学佛法主要还是为了救度众生。

  在下面偈颂的内容里,从偈颂第一愿“礼敬诸佛”到第七愿“请佛住世”,
仅仅是把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些归纳和说明。从它的意思上来看,基本跟长行部分
相类似,甚至更简单些。但在“请佛住世”以后,从“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
贤圆满行”,也就是从偈颂的第八愿开始,用大量的偈颂来说明“常随佛学”和
“恒顺众生”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我开始也搞不清楚,后面大量的偈颂,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看了很多的注
解,像谛闲法师的注解、演培法师的注解。他们都把这些偈颂的内容,又分为十
个愿。我对他们的注解,总觉得不太恰当,然后自己琢磨琢磨,发现后边偈颂的
内容,其实主要还是总结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常随佛学”,还有一个就是
“恒顺众生”。说穿了,这两个愿——就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在
普贤十大行愿中,“恒顺众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必须
要围绕着这个核心去学,才不会出偏差。

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两个偈颂,主要是对礼敬诸佛的内容总结和归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
世一切人狮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人狮子,
指佛陀。狮子是兽中之王,那么佛是人中之王。当然,这是从道德上来说的,因
为佛陀的人格是最圆满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为众生的精神领袖,因而尊称
为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一遍礼尽无余”。面对十方三世诸佛,我要用我清净
的三业去礼拜。当我们拜佛时,口念着十方三世诸佛的名号,心中观想这些佛,
我这一拜,拜的是三世一切诸佛。清净三业,就是在拜佛的时候,心要专一,不
能有妄想杂念。拜佛时,心里只想着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怎么拜呢?要借助普贤菩萨行愿的威力和思想境界来拜。拜
的时候观想:十方世界三世诸佛面前都有一个我,我的面前有十方三世无数的佛,
在接受我的礼拜。“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就是说,每一个我,
同时可以变化成千百亿个我,化现出无量无边的化身来,并且用所现出的化身去
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让一尊佛漏掉我对他的礼拜,每一尊佛都周遍礼拜到。
礼敬诸佛的意义主要是制伏我慢,同时对佛陀产生怀念之情,依教奉行,不要忘
记佛陀的大恩大德。

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总结称赞如来的内容。“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天气晴
朗的时候,太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我们会看到空中有无数的微尘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许多的微尘,每一个微尘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
尘,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围,还有微尘那么多的菩萨围绕着。因为任何一
位佛陀的出世,都不会是单独的。“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无尽
法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诸佛。

  有的人会认为,佛陀已经入灭了。其实佛陀并没有入灭,佛陀离我们并不遥
远。南朝善慧大师有这样一首诗: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翕,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人,隐居本地松山双林
寺。南朝梁武帝曾请他讲《金刚经》。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着佛睡眠,
每天早晨与佛同时起床。站着坐着与佛常相随,说话沉默与佛相一致。佛每时每
刻都没有离开过自己,如同身体连着影子一样。想知道佛的去处吗?这说话的声
音就是佛。这首诗的道理告诉我们自性是佛,修道者当从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
向外寻求反而一无所获。所以,我们跟佛是融为一体的,一秒钟也没有离开过佛,
佛跟众生是一张纸也不相隔的。只要功夫修到家了,佛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显现。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我们面对这么多的佛,要用不同的语言和声音去称赞诸佛。在长行里已经打过这
样一个比喻:我们现在赞叹如来,要超过辩才天女的五百个舌头,要超过她用五
百音声去称赞如来。就像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样,虽然只有一个人在一处地方说
话,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时都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我们在赞叹佛的时候,要借
助这种方法去观想。用最美好、最美妙的言词去称赞如来。这种称赞并不是一天
两天,而是直要接连不断地赞叹到所有未来的一切时劫。未来的时劫是永远没有
穷尽的,那么称赞也就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赞佛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如来的功德极深极大,无法用数目来计算,所以
用“甚深海”来比喻佛的功德胜过大海。因为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
赞叹佛的功德,我们会去向佛陀学习吗?称叹如来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向佛
学习。

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这三颂总结广修供养的内容。如何供佛呢?“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
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是最好的意思。用最好的东
西拿去供佛,是相对而言的。就是根据家里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你认为这种
东西,在你生活范围以内是最好的就行了。譬如你昨天吃稀饭,没有条件吃馒头,
如果今天吃馒头,那馒头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东西。所以再贫穷的人,也有最
好的东西去供佛的。妙华鬘,用最美丽的花,最鲜艳的花,最好的花,把它穿成
串,用花环(花鬘)去供养佛。伎乐,指吹的、弹的、敲的、拉的各种乐器,如
笛子、古琴、扬琴、二胡等。涂香,现在社会上很多女士们,很讲究化装。把你
从街上买回来的涂香,像洗面奶、粉底霜、香水、口红之类的美容化妆品,先拿
到佛的面前供养后再用。佛怎么会打口红呢?问题不在佛能不能用,主要是表明
你对佛的那份供心。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每天在佛面前烧香,不要烧得太多,烧一支就行了,心到了就行了。我到杭州一
带见那里的人烧香,一烧就是一大把,那真叫“烧香”。他们把大把大把的香点
燃,往香炉一扔,就像烧废纸一样,这不是烧香,而是在“烧庙”。这样烧香,
把整个寺院熏得乌烟障气,浓烟滚滚,把菩萨熏得直流眼泪。本来,来看望佛菩
萨,应该高兴才对,结果大家摸眼流泪,这种烧香方式不好。灯烛,就是点油灯、
点蜡烛,现在人都喜欢用电灯,其实,点蜡烛感觉很好。因为蜡烛的光柔和,不
刺眼,在柔和的蜡烛光下看经、念佛,能使自己浮燥的心静下来,这是我的体会
和感觉。不过,点蜡烛要避免着火,特别是打坐入静时,要小心!不要着火了,
跑来找我算账,那就麻烦了。还有古代点的那种油灯,青油里面放一根灯草,在
这种灯下念经、念佛感觉也特好,给人一种宁静、柔和、轻松的感觉。还有各种
音乐、伞盖、最好的衣服,各种供养的物品,堆积起来,这些供品像须弥山那样
高,我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