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风俗小说选-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索了他二十两银子谢仪,随他闹炒,并不言语。 
     过一月有余,平氏要选个好日子,扶柩而回。吕公见这妇人年少姿色, 
料是守寡不终,又且囊中有物,思想儿子吕二,还没有亲事,何不留住了他, 
完其好事,可不两便?吕公买酒请了陈旺,央他老婆委曲进言,许以厚谢。 
陈旺的老婆是个蠢货,那晓得什么委曲?不顾高低,一直的对主母说了。平 
氏大怒,把他骂了一顿,连打几个耳光子,连主人家也数落了几句。吕公一 

… Page 16…

场没趣,敢怒而不敢言。正是: 
          羊肉馒头没的吃,空教惹得一身骚。 
     吕公便去撺掇陈旺逃走。陈旺也思量没甚好处了,与老婆商议,教他做 
脚,里应外合,把银两首猸,偷得罄尽,两口儿连夜走了。吕公明知其情, 
反埋怨平氏道:“不该带这样歹人出来,幸而偷了自家主母的东西,若偷了 
别家的,可不连累人!”又嫌这灵柩碍他生理,教他快些抬去。又道后生寡 
妇,在此住居不便,催促他起身。平氏被逼不过,只得别赁下一间房子住了。 
顾人把灵柩移来,安顿在内。这凄凉景象,自不必说。 
     间壁有个张嫂,为人甚是活动。听得平氏啼哭,时常走来劝解。平氏又 
时常央他典卖几件衣服用度,极感其意。不勾几月,衣服都典尽了。从小学 
得一手好针线,思量要到个大户人家,教习女红度日,再作区处。正与张七 
艘商量这话,张七嫂道:“老身不好说得,这大户人家,不是你少年人走动 
的。死的没福自死了,活的还要做人。你后面日子正长哩,终不然做针线娘 
了得你下半世?况且名声不好,被人看得轻了。还有一件,这个灵柩,如何 
处置?也是你身上一件大事。便出赁房钱,终久是不了之局。”平氏道:“奴 
家也都虑到,只是无计可施了。”张七嫂道:“老身到有一策,娘子莫怪我 
说。你千里离乡,一身孤寡,手中又无半钱,想要搬这灵柩回去,多是虚了。 
莫说你衣食不周,到底难守;便多守得几时,亦有何益?依老身愚见,莫若 
趁此青年美貌,寻个好对头,一夫一妇的,随了他去。得些财礼,就买块土 
来葬了丈夫,你的终身又有所托,可不生死无憾?”平氏见他说得近理,沉 
吟了一会,叹口气道:“罢,罢,奴家卖身葬夫,傍人也笑我不得。”张七 
嫂道:“娘子若定主意时,老身现人个主儿在此。”年纪与娘子相近,人物 
齐整,又是大富之家。”平氏道:“他既是富家,怕不要二婚的。”张七嫂 
道:“他也是续弦了,原对老身说:不拘头婚二婚,只要人才出众。似娘子 
这般丰姿,怕不中意。”原来张七嫂曾受蒋兴哥之托,央他访一头好亲。因 
是前妻三巧儿出色标致,所以如今只要访个美貌的。那平氏容貌,虽不及得 
三巧儿,论起手脚伶俐,胸中泾渭,又胜似他。 
     张七嫂次日就进城,与蒋兴哥说了。兴哥闻得是下路人,愈加欢喜。这 
里平氏分文财礼不要,只要买块好地殡葬丈夫要紧。张七嫂往来回复了几次, 
两相依允。 
     话休烦絮。却说平氏送了丈夫灵柩入土,祭奠毕了,大哭一场,免不得 
起灵除孝。临期,蒋家送衣饰过来,又将他典下的衣服都赎回了。成亲之夜, 
一般大吹大擂,洞房花烛。正是: 
          规矩熟闲虽旧事,恩情美满胜新婚。 
     蒋兴哥见平氏举止端庄,甚相敬重。一日,从外而来,平氏正在打叠衣 
箱,内有珍珠衫一件。兴哥认得了,大惊问道:“此衫从何而来?”平氏道: 
 “这衫儿来得跷蹊。”便把前夫如此张致,夫妻如此争嚷,如此赌气分别, 
述了一遍。又道:“前日艰难时,几番欲把他典卖,只愁来历不明,怕惹出 
是非,不敢露人眼目。连奴家至今,不知这物事那里来的。”兴哥道:“你 
前夫陈大郎名字,可叫做陈商?可是白将面皮,没有须,左手长指甲的么?” 
平氏道:“正是。”蒋兴哥把舌一伸,合掌对天道:“如此说来,天理昭彰, 
好怕人也!”平氏问其缘故,蒋兴哥道:“这件珍珠衫,原是我家旧物。你 
丈夫奸骗了我的妻子,得此衫为表记。我在苏州相会,见了此衫,始知其情, 
回来把王氏休了。谁知你丈夫客死,我今续弦,但闻是徽州陈客之妻,谁知 

… Page 17…

就是陈商!却不是一报还一报!”平氏听罢,毛骨辣然。从此恩情愈笃。这 
才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正话。诗曰: 
          天理昭昭不可欺,两妻交易孰便宜? 
          分明欠债偿他利,百岁姻缘暂换时。 
     再说蒋兴哥有了管家娘子,一年之后,又往广东做买卖。也是合当有事, 
一日到合浦县贩珠,价都讲定。主人家老儿,只拣一粒绝大的偷过了,再不 
承认。兴哥不忿,一把扯他袖子要搜。何期去得势重,将老儿拖翻在地,跌 
下便不做声。忙去扶时,气已断了。儿女亲邻,哭的哭,叫的叫,一阵的簇 
拥将来,把兴哥捉住。不由分说,痛打一顿,关在空房里。连夜定了状词, 
只等天明,县主早堂,连人进状。县主准了,因这日有公事,分付把凶身锁 
押,次日候审。 
     你道这县主是谁?姓吴名杰,南畿进士,正是三巧儿的晚老公。初选原 
在潮阳,上司因见他清廉,调在这合浦县采珠的所在来做官。是夜,吴杰在 
灯下将准过的状词细阅。三巧儿正在傍边闲看,偶见宋福所告人命一词,凶 
身罗德,枣阳县客人,不是蒋兴哥是谁!想起旧日恩情,不觉痛酸,哭丈夫 
道:“这罗德是贱妾的亲哥,出嗣在母舅罗家的。不期客边,犯此大辟。官 
人可看妾之面,救他一命还乡。”县主道:“且看临审如何。若人命果真, 
教我也难宽宥。”三巧儿两眼噙泪,跪下苦苦哀求。县主道:“你且莫忙, 
我自有道理。”明早出堂,三巧儿又扯住县主衣袖哭道:“若哥哥无救,贱 
妾亦当自尽,不能相见了。” 
     当日县主升堂,第一就问这起。只见宋福、宋寿弟兄两个,哭啼啼的与 
父亲执命,禀道:“因争珠怀恨,登时打闷,仆地身死,望爷爷做主。”县 
主问众千证口词,也有说打倒的,也有说推跌的。蒋兴哥辨道:“他父亲偷 
了小人的珠子,小人不忿,与他争论。他因年老脚■,自家跌死,不干小人 
之事。”县主问宋福道:“你父亲几岁了?”宋福道:“六十七岁了。”县 
主道:“老年人容易昏绝,未必是打。”宋福、宋寿坚执是打死的。县主道: 
 “有伤无伤,须凭检验。既说打死,将尸发在漏泽园去,俟晚堂听检。”原 
来宋家也是个大户,有体面的,老儿曾当过里长,儿子怎肯把父亲在尸场剔 
骨?两个双双叩头道:“父亲死状,众目共见,只求爷爷到小人家里相验, 
不愿发检。”县主道:“若不见贴骨伤痕,凶身怎肯伏罪?没有尸格,如何 
申得上司过?”弟兄两个只是求告,县主发怒道:“你既不愿检,我也难问。” 
慌的他弟兄两个连连叩头道:“但凭爷爷明断。”县主道:“望七之人,死 
是本等。倘或不因找死,屈害了一个平人,反增死者罪过。就是你做儿子的, 
巴得父亲到许多年纪,又把个不得善终的恶名与他,心中何忍?但打死是假, 
推仆是真,若不重罚罗德,也难出你的气。我如今教他披麻戴孝,与亲儿一 
般行礼;一应殡殓之费,都要他支持。你可服么?”弟兄两个道:“爷爷分 
付,小人敢不遵依。”兴哥见县主不用刑罚,断得干净,喜出望外。当下原 
被告都叩头称谢。县主道:“我也不写审单,着差人押出,待事完回话,把 
原词与你销讫便了。”正是: 
          公堂造业真容易,要积阴功亦不难。 
          试看今朝吴大尹,解冤释罪两家欢。 
     却说三巧儿自丈夫出堂之后,如坐针毡。一闻得退衙,便迎住问个消息。 
县主道:“我……如此如此断了,看你之面,一板也不曾责他。”三巧儿千 
恩万谢,又道:“妾与哥哥久别,渴思一会,问取爹娘消息。官人如何做个 

… Page 18…

方便,使妾兄妹相见,此恩不小。”县主道:“这也容易。”看官们,你道 
三巧儿被蒋兴哥休了,恩断义绝,如何恁地用情?他夫妇原是十分恩爱的, 
因三巧儿做下不是,兴哥不得已而休之,心中兀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 
十六只箱笼,完完全全的赠他。只这一件,三巧儿的心肠,也不容不软了。 
今日他身处富贵,见兴哥落难,如何不救?这叫做知恩报恩。 
     再说蒋兴哥遵了县主所断,着实小心尽礼,更不惜费,宋家弟兄都没话 
了。丧葬事毕,差人押县中回复,县主唤进私衙赐坐,说道:“尊舅这场官 
司,若非令妹再三哀恳,下官几乎得罪了。”兴哥不解其故,回答不出。少 
停茶罢,县主请入内书房,教小夫人出来相见。你道这番意外相逢,不象个 
梦景么?他两个也不行礼,也不讲话,紧紧的你我相抱,放声大哭。就是哭 
爹哭娘,从没见这般哀惨,连县主在傍,好生不忍,便道:“你两人且莫悲 
伤,我看你不象哥妹,快说真情,下官有处。”两个哭得半休不休的,那个 
肯说?却被县主盘问不过,三巧儿只得跪下,说道:“贱妾罪当万死,此人 
乃妾之前夫也。”蒋兴哥料瞒不得,也跪下来,将从前恩爱,及休妻再嫁之 
事,—一诉知。说罢,两人又哭做一团,连吴知县也堕泪不止,道:“你两 
人如此相恋,下官何忍拆开?幸然在此三年,不曾生育,即刻领去完聚。” 
两个插烛也似拜谢。 
     县主即忙讨个小轿,送三巧儿出衙;又唤集人夫,把原来赔嫁的十六个 
箱笼抬去,都教兴哥收领;又差典吏一员,护送他夫妇出境。——此用吴知 
县之厚德。正是: 
          珠还合浦重生采,剑合丰城倍有神。 
          堪羡吴公存厚道,贪财好色竟何人? 
此人向来艰子,后行取到吏部,在北京纳宠,连生三子,科第不绝,人都说 
阴德之报,这是后话。 
     再说蒋兴哥带了三巧儿回家,与平氏相见。论起初婚,王氏在前;只因 
休了一番,这平氏到是明媒正娶,又且平氏年长一岁,让平氏为正房,王氏 
反做偏房。两个姊妹相称,从此一夫二妇,团圆到老,有诗为证: 
          恩爱夫妻虽到头,妻还作妾亦堪羞。 
          殃祥果报无虚谬,咫尺青天莫远求。 

                                                          (《喻世明言》) 

… Page 19…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不是姻缘莫强求,姻缘前定不须忧; 
                          任从波浪翻天起,自有中流稳渡舟。 

     话说正德年间,苏州府昆山县大街,有一居民,姓宋名敦,原是宦家之 
后。浑家卢氏,夫妻二口,不做生理,靠着祖遗田地,见成收些租课为活。 
年过四十,并不曾生得一男半女。宋敦一日对浑家说:“自古道,‘养儿待 
老,积谷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 
事,靠着何人?”说罢,不觉泪下。卢氏道。“宋门积祖善良,未曾作恶造 
业;况你又是单传,老天决不绝你祖宗之嗣。招子也有早晚,若是不该招时, 
便是养得长成,半路上也抛撇了,劳而无功,枉添许多悲泣。”宋敦点头道: 
 “是。”方才拭泪未干,只听得坐启有人咳嗽,叫唤道:“玉峰在家么?” 
原来苏州风俗,不论大家小家,都有个外号,彼此相称。玉峰就是宋敦的外 
号。宋敦侧耳而听。叫唤第二句,便认得声音,是刘顺泉。那刘顺泉双名有 
才,积祖驾一只大船,揽载客货,往各省交卸。趁得好些水脚银两,一个十 
全的家业,团团都做在船上。就是这只船本,也值几百金,浑身是香楠木打 
造的。江南一水之地,多有这行生理。那刘有才是宋敦最契之友。听得是他 
声音,连忙趋出坐启,彼此不须作揖,拱手相见,分坐看茶,自不必说。宋 
敦道:“顺泉今日如何得暇?”刘有才道:“特来与玉借件东西。”宋敦笑 
道:“宝舟缺什么东西,到与寒家相借?”刘有才道:“别的东西不来干■, 
只这件,是宅上有余的,故此敢来启口。”宋敦道:“果是寒家所有,决不 
相吝。”刘有才不慌不忙,说出这件东西。正是: 
          背后并非擎诏,当前不是围胸,鹅黄细布密针缝,净手将来供奉。还愿曾装冥钞, 
     祈神并衬威容,名山古刹几相从,染下炉香浮动。 
     原来宋敦夫妻二口,因难于得子,各处烧香祈嗣,做成黄布袱,黄布袋, 
装裹佛马楮钱之类。烧过香后,悬挂于家中佛堂之内,甚是志诚。刘有才长 
于宋敦五年,四十六岁了。阿妈徐氏亦无子息。闻得徽州有盐商求嗣,新建 
陈州娘娘庙于苏州阊门之外,香火甚盛,祈祷不绝。刘有才恰好有个方便, 
要驾船往枫桥接客,意欲进一柱香。却不曾做得布袱布袋,特特与宋家告借。 
其时说出缘故,宋敦沉思不语。刘有才道:“玉峰莫非有吝借之心么?若污 
坏时,一个就赔两个。”宋敦道:“岂有此理!只是一件,既然娘娘庙灵显, 
小子亦欲附舟一往。只不知几时去?”刘有才道:“即刻便行。”宋敦道: 
 “布袱布袋,拙荆另有一副,共是两副,尽可分用。”刘有才道:“如此甚 
好。”宋敦入内,与浑家说知欲往郡城烧香之事。刘氏也欢喜。宋敦于佛堂 
挂壁上取下两副布袱布袋,留下一副自用,将一副借与刘有才。刘有才道: 
 “小子先往舟中伺候,玉峰可快来。船在北门大阪桥下,不嫌怠慢时,吃些 
见成素饭,不消带米。”宋敦应允。当下忙忙的办下些香烛纸马阡张定段, 
打叠包裹,穿了一件新联就的洁白湖绸道袍,赶出北门下船。趁着顺风,不 
勾半日,七十里之程,等闲到了。舟泊枫桥,当晚无话。有诗为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次日起个黑早,在船中洗盥罢,吃了些素食,净了口手,一时儿黄布袱 
驮了冥财,黄布袋安插纸马文疏,挂于项上,步到陈州娘娘殿前,刚刚天晓。 

… Page 20…

庙门虽开,殿门还关着。二人在两廊游绕,观看了一遍,果然造得齐整。正 
在赞叹,听的一声,殿门开了,就有庙祝出来迎接进殿。其时香客未到,烛 
驾尚虚,庙祝放下琉璃灯来,取火点烛,讨文疏替他通陈祷告。二人焚香礼 
拜已毕,各将几十文钱,酬谢了庙祝,化纸出门。刘有才再要邀宋敦到船, 
宋敦不肯。当下刘有才将布袱布袋交还宋敦,各各称谢而别。刘有才自往枫 
桥接客去了。宋敦看天色尚早,要往娄门趁船回家。刚欲移步,听得墙下呻 
吟之声。近前看时,却是矮矮一个芦席棚,搭在庙坦之侧,中间卧着个有病 
的老和尚,恹恹欲死,呼之不应,问之不答。宋敦心中下忍,停眸而看。傍 
边一人走来说道:“客人,你只管看他则甚?要便做个好事了去。”宋敦道: 
 “如何做个好事?”那人道:“此僧是陕西来的,七十八岁了,他说一生不 
曾开荤。每日只诵《金刚经》。三年前在此募化建庵,没有施主。搭这个芦 
席棚儿住下,诵经不辍。这里有个素饭店,每日只上午一餐,过午就不用了。 
也有人可怜他,施他些钱米,他就把来还了店上的饭钱,不留一文。近日得 
了这病,有半个月不用饮食了。两日前还开口说得话,我们问他: ‘如此受 
苦,何不早去罢?’他说: ‘因缘未到,还等两日。’今早连话也说不出了, 
早晚待死。客人若可怜他时,买一口薄薄棺材,焚化了他,便是做好事。他 
说“因缘未到’,或者这因缘就在客人身上。”宋敦想道:“我今日为求嗣 
而来,做一件事回去,也得神天知道。”便问道:“此处有棺材店么?”那 
人道:“出巷陈三郎家就是。”宋敦道:“烦足下同往一看。”那人引路到 
陈家来。陈三郎正在店中支分■匠锯木。那人道:“三郎,我引个主顾作成 
你。”三郎道:“客人若要看寿板,小店有真正婺源加料双軿的在里面。若 
要见成的,就店中但凭拣择。”宋敦道:“要见成的。”陈三郎指着一副道: 
 “这是头号,足价三两。”宋敦未及还价,那人道:“这个客官是买来舍与 
那芦席棚内老和尚做好事的,你也有一半功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