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阴骘文广义节录-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人─┼─生在龙中──喜调戏  ├─ 故
     ├─身生恶疮──鞭挞众生 │
     ├─人见欢喜──见人欢喜 │(一善)
     ├─常遭县官──笼系众生 │
     ├─短小──轻蔑人    │
     ├─丑陋──喜瞋恚    │
     └─无知──不学问────┘

  福田心地说

  有果无用
  锦绣满箱,而所穿不过布素。金银满柜,而适口仅免糟糠。可以安闲矣,必欲劳筋疲骨。可以快乐矣,但见终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生布施之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耳。否则或因人之劝,而勉强一施耳。不然,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弥勒所问经》。

  有用无果
  荜门圭窦之人,而常居人之华堂大厦。疏食菜羹之子,而辄啖人之海错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劝人作福耳。否则或见人布施,为之欢喜赞叹耳。

  先富后贫
  《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因劝布施,后还追悔。以是因缘,先富后贫。

  先贫后富
  复有众生,因劝少施,施已欢喜。生在人间,先贫后富。

  劳而致富
  富有富之因,劳亦有劳之因。如经言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使请僧到家,使僧奔走往来而后就食,则后世虽享大富,必以劳苦得之。

  逸而得富
  若其送食至庵院,使众僧安然得食,则其福报,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乐。

  贫而能施
  经又云:复有众生(必言众生,不言人者,人止说得一件,众生则该举六道矣),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乐行施。

  富而不施
  复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

  施多福少
  《菩萨本行经》云:若有众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欢喜心施,或贡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见。譬如耕于薄地,下种虽多,所收甚少。

  施少福多
  又云:若布施之时,能以欢喜心与,恭敬心与,清净心与,不望报与,或所与者,值菩萨圣僧。如彼良田,下种虽少,所收甚多。

  同忧异果
  《法苑珠林》云:如有二人,一贫一富,见乞者来,俱怀忧闷。其有财者,惧有求索。其无财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忧恼。后来贫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饿鬼中。愁闷虽同,受报则异。

  异寿同果
  人寿数千岁时,受持五戒十善者终其身,与人寿数十岁时,受持五戒十善者终其身,其福等无有异。

  为恶善终
  为恶而得善终者,今生之恶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杀羊,而不堕三途。过是以后,所杀之罪,一一偿之(见《大藏一览》)。凡恶人得福,皆作是观。

  为善恶终
  为善而或恶终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恶果先熟也。然又有见为恶终,而实非恶终者。如牧牛小儿,采华供佛,中路被牛触死,其神即生忉利天(出《譬喻经》);猕猴见僧而喜,戏披袈裟,失足坠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见《经律异相》)。总之,因作善而死,未有不得善报,特一时肉眼不识耳。

  身乐心不乐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谓身乐矣。然不知出世,未脱轮回,终不免三恶道之忧。

  心乐身不乐
  罗汉已断后有,可以永别三途,长辞六趣,心甚乐矣。若使未尝修福,则其一切供养,亦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经》云:若菩萨但舍财宝七珍,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虽经恒河沙劫,得福犹少(非真少也,特较之发心成佛,则为少耳)。

  小施大福
  经又云:若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虽少行施,获福无量。(二则与前“施少福多”,各自一意。)
  心地至成佛,无以复加矣。福田至成佛,亦无以复加矣。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人遇顺境,当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从布施中来,今世愈当济人利物。吾身无病,宿生定从慈悲中来,今世愈当戒杀放生。譬诸灯焰明时,即当继以膏油也。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若遇逆境,当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业所招,若能顺受,债斯偿矣。不特此也,吾若贫穷,常愿天下皆富饶;吾若多病,常愿天下皆康强;吾遇斗诤,常愿天下皆和谐;吾若昏愚,常愿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愿天下皆得相好。每逢一种患难,即愿未来之世,救度此种患难之人。岂非烦恼即是菩提,毒药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彼善未成,从而劝勉,是以劝导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欢乐,是以随喜生福也。揄扬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赞叹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来之善,无不可为吾造福者。所以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其第五愿则云“随喜功德”。上而诸佛菩萨,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无不赞叹随喜,夫然后尽虚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斯以为普贤大士也!

  他人作恶我亦受福
  恶事未成,力能劝止,福在吾矣。恶事既成,愁忧不乐,福在吾矣。恶未播扬,多方隐讳,福在吾矣。恶既播扬,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恶及于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恶及于人,劝人忍受,福在吾矣。

  下附征事(五则)

  五里铜盆(《杂宝藏经》)
  拘留沙国,有恶生王,见一金猫从园堂东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铜盆三重,满中贮钱,五里内皆如是。王甚疑怪,问尊者迦旃延。答曰:“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即庄严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财,置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所不能夺。’时一贫人,闻而踊跃,适有卖薪钱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步步发欢喜心,到门欲入,复遥向僧顶礼发愿。时贫人者,今王是也。”
  [按]佛在舍卫国,有一妇人,至心施一钵饭,佛记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为岂有一饭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问曰:“汝见尼拘陀树,高几许耶?”答曰:“高四、五里,每岁下实数万斛。”又问其核大小,答曰:“仅如芥子。”(此树天竺国有。)佛言:“地是无心之物,下一芥子种,尚能每岁收数万斛果。何况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诚奉一钵饭与如来耶?”夫妇二人,遂心开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闻五里铜盆之说,安知不作钵饭之疑耶?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舍卫国有一贫家,施一穗蒲萄于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贫人曰:“吾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蒲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念念不断,非一月何?”
  [按]布施之事,或可偶断。布施之心,不可暂断。必其念念相续,方能培植菩提种子。
  庵院盏饭,利人最多。使彼不觉不知,日日供养三宝。

  指上植福(《譬喻经》)
  昔有长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经过险道,三四日不见水草,适欲饿死,遇一树神,告之饥渴。树神即于指端,化出饮食,济其同伴。长者即问:“尊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于迦叶佛时,本一贫人,恒于城门磨镜。见沙门乞食,必举右指,示其有斋之处,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赖此指。”长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饭多僧。后生第二天,为散华天人。
  [按]无智之人,有财不能作福。有智之人,无财亦能作福。能学树神之指,则他人之财,皆可为吾用矣。指示于人,福田从手而广。赞叹劝勉,福田从口而广。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自顾吾之耳目手足,无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岂有此智慧乎?

  身小声宏(《贤愚因缘经》)
  波斯匿王,引兵过祇洹,闻一比丘诵经,其音甚妙。稽首白佛,愿得相见,施十万钱。佛言:“当先与钱,然后可见。王若先见,决不施钱。”王遂施之。见此比丘,形极丑恶,倍复短小,果生悔心。问佛因缘。佛言:“迦叶佛涅槃后,尔时有王,起一塔庙。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国王责之。臣遂愤曰:‘此塔太大,何时当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极短小。工既成后,随施一宝铃于塔,故五百世音声极妙。”
  [按]六根所造之因,善恶迭用,故其所受之果,苦乐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内,见一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乐自娱,独其口似猪口。问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过,常言秽亵语耳。吁,可畏哉!

  十粒除贫(《法苑珠林》)
  隋终南山释普安,圣僧也,所至辐辏〖辐(fú)辏(còu),车轮的辐条纷纷向其中心集聚,形容备受众人拥戴〗,竞欲设斋。一日至大万村,有田遗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长女名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物,止有粗布二尺。痛念赤贫,无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见梁上孔隙中,有乱禾一团,取下视之,得黄粟十粒,磨去粃糠,并前粗布,拟欲施僧。而又自顾无衣,不能出门,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遥掷僧房,而以十粒粟亲手放饭桶内。默祝云:“吾以前世悭贪,乃受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物,供养众僧。若吾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甑(zèng),古时蒸食炊器〗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乃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既而察知其故,众共嗟叹。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而是女遂出家学道。
  [按]虽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则为竭尽施矣。宿生之业,安得不从此而亦竭耶?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发明]下文逐事劝勉,此乃撮总提纲。皆培植心地事,时时、种种,拆开不得;方便、阴功,亦拆开不得。
  方便之行,而欲时时无间。阴功之作,而欲种种无遗。以世情言之,必不可得之数也。若通以佛法,竟绝无难事。视其力之所能,则勇往为之。力所不能,唯有先发宏愿,俟之他生后世而已。

  论发愿

  世间善愿
  若在朝廷,愿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愿人永享太平。见人父子,愿其慈孝。见人兄弟,愿其友恭。自得饮食,愿天下之饥者皆饱满。自得衣裳,愿天下之寒者皆温燠〖燠(yù),暖〗。越历市廛(chán),愿在在家盈户足。经行阡陌,愿年年雨顺风调。见人渡江河,愿其无风波之患。见人越险阻,愿其无蛇虎之伤。遇贫穷,愿其富厚。闻疾苦,愿其康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绝,何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乎。
  [按]此特世间之善愿耳。何则?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后世,有愿必遂也。且其所愿,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狱、鬼、畜也。不仅如是,纵令所愿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过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发出世宏愿。

  出世宏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按]此菩萨四宏誓愿也,每句中包无量妙义。人能体会四语,使行住坐卧中念念不绝,是亦菩萨而已矣。
  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纵刻刻发世间善愿,经于恒沙劫,不如暂时一发菩提心也。

  附证

  三童发愿(《阿阇世经》)
  过去无央数劫前,有佛出世,号一切度如来。时有豪贵家三小儿,各以一珠供佛。一儿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发愿如佛者,即吾身是。发愿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是。发愿如右比丘者,即目连是。”

  号同古佛(《涅槃经》)
  世尊于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前,闻古释迦文佛说《涅槃经》。自卖其身,遍求香华,用以供佛,因得闻《涅槃经》中一偈。乃发愿云:“愿我来世成佛,亦同此号。”是故今日如来,亦号释迦文。

  发愿先度(《金刚经解》)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仙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四十八愿(《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于那由他劫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种大愿。谓我若成佛时,当得清净宝刹,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吾国,称我名号者,临命终时,吾当遣化佛菩萨迎之,使彼莲华化生,得不退转。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无不往生极乐国者。

  有愿易度(《经律异相》)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发心即胜二乘(《智度论》)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弥曰:“和尚老悖,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吾非老悖。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虽在襁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恭敬礼拜。

“利物利人”
  [发明]利物,功足以及物。利人,功足以及人。利及人物,方不虚生浪死。
  “利”字,是极不好字面,又是极好字面。非有两意也,用之以自为,则私;用之以济世,则公矣。
  下附征事(三则)

  碎碑刻碑(《感应篇注》)
  孙思邈以龙宫方,历试皆验,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传世。有人多印方本,因击碎其碑,欲以市利,被雷震死。又一人从而再刻之,梦思邈语曰:“汝命无子,因刻《千金方》,当得贵子。”已而果然。
  [按]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究竟自利者何尝利,利人者何尝不利乎!

  潜消弊政(《皇明通鉴》)
  宣德间,尝遣太监至西洋求宝,所费不赀,死者无算。天顺时,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项忠,查检往册。时刘大夏为郎中,先至库,匿之,吏无可查,其事遂寝。后项以失册责吏,刘笑曰:“此弊政也。纵使册在,犹当毁之,以除其根,尚追问其有无耶?”项悚谢曰:“公阴德动天,此位当属公矣。”后果官太保大司马,子孙屡代贵显。
  [按]充刘公所为,则世间一应有害于人之文字,皆当毁灭。而小说、春方,及谤佛之书,为尤甚。

  小常平仓(《劝惩录》)
  张乖崖,知成都,梦紫府真君招之。语未久,忽报云:“西门黄兼济至。”乃幅巾道人也,真君接礼甚恭。明旦,遣人请至,宛如梦所见。询之,对曰:“初无善事,惟麦熟时,以钱三百缗收籴〖缗(mín),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籴(dí),买进粮食〗。至明年禾麦未熟,小民艰食之时粜,一般升斗价值。在吾初无所损,而小民得济危急,如是而已。”张公喟然兴叹,命吏扶于座而拜之。
  [按]常平仓事〖常平仓,古代为了调节粮价、赈济饥荒而设置的粮仓,于粮贱时收进,粮贵时平价卖出〗,处处皆可仿之。一方沾惠,四境效行矣。

“修善修福”
  [发明]世人之所蓄积,有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又有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此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也。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此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也。若夫吾带得去,人夺不去者,唯有修善与福耳。修善到极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