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志曰∶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当以性温为是。
之才曰∶乌头为之使。
【主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本经》)。身体风痒,
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别录》)。治诸风 疡,
疗吐脓,去燥热(甄权)。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堕胎,益精,疗水藏冷,小便多,
止遗沥泄
珍)。
【附方】旧九,新八。
服食法∶蒺藜子一石(七、八月熟时收取)。日干,舂去刺,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
水调下,
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
黑,齿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神仙秘旨》)
腰脊引痛∶蒺藜子捣末,蜜和丸胡豆大。酒服二丸,日三服。(《外台秘要》)
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
(《圣惠方》)卒中五尸∶蒺藜子捣末,蜜丸胡豆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肘后
方》)大便风秘∶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为末。每服一钱,盐
茶
汤下。(《普济方》)月经不通∶杜蒺藜、当归等分,为末,米饮每服三钱。(《儒门事亲》)
催生下衣,难产,胎在腹中,并包衣不下及胎死者∶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服三
钱。少顷不下,再服。(《梅师方》)
蛔虫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烧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外台秘
要
其汁煎如饴,服之。三十年失明∶补肝散∶用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食后水服
方寸匕,日二。(《外台秘要》)牙齿动摇,疼痛及打动者∶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
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甚效。或以根烧灰,贴牙即牢固也。(《御药院方》)牙齿出血不止,
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道藏经》)打动牙疼∶蒺藜子或根为末,日日揩之。(《瑞竹堂方》)
鼻塞出水,多年不闻香臭∶蒺藜二握,当道车碾过,以水一大盏,煮取半盏。仰卧,先
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嚏出一两个息肉,似赤蛹虫,即愈。(《圣惠方
》)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为末。醋和,夜涂旦洗。
(《救急方》)白癜风疾∶白蒺藜子六两,生捣为末。每汤服二钱,日二钱。一月绝根。
服至半月,白处见红点,神效。(《孙真人食忌》)
一切疔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醋和封头上,拔根。(《外台秘要》)
x花x
【主治】阴干为末,每温酒服二、三钱,治白癜风(宗 )。
x苗x
【主治】煮汤,洗疥癣风疮作痒(《千金》)。
【附方】旧二,新一。
鼻流清涕∶蒺藜苗二握,黄连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少少灌鼻中取嚏,不过再灌。(《圣
济录》)
诸疮肿毒∶蒺藜蔓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
又煮取一升,纳小器中,煮如饴状,以涂肿处。(《千金方》)
蠼 尿疮,绕身匝即死∶以蒺藜叶捣敷之。无叶用子。(《备急方》)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白蒺藜
内容:【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时珍)。
【发明】颂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服蒺藜法,云不问黑白,
但取坚实者,舂去刺用。
时珍曰∶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
亦不甚相远也。刺蒺藜炒黄去刺,磨面作饼,或蒸食,可以救荒。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谷精草
内容:(宋《开宝》)
【释名】戴星草(《开宝》)、文星草(《纲目
时珍曰∶谷田余气所生,故曰谷精。
志曰∶白花似星,故有戴星诸名。
【集解】颂曰∶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叶茎俱青,根花并白色。
二月、三月采花用,花白小圆似星。可 马令肥
根微赤,出秦陇间。
时珍曰∶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
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九月采花,阴干。云二、三月采者,误也。
x花x
【气味】辛,温,无毒。藏器曰∶甘,平。
大明曰∶可结水银成砂子。
【主治】喉痹,齿风痛,诸疮疥(《开宝》)。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时
珍)。
【发明】时珍曰∶谷精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
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附方】旧一,新九。
脑痛眉痛∶谷精草二钱,地龙三钱,乳香一钱,为末。每用半钱,烧烟筒中,随左右熏
鼻。(《圣济录》)
偏正头痛∶《集验方》∶用谷精草一两为末,以白面糊调摊纸花上,贴痛处,干换。
《圣济方》∶用谷精草末、铜绿各一钱,硝石半分。随左右搐鼻。
鼻衄不止∶谷精草为末,熟面汤服二钱。(《圣惠方》)
目中翳膜∶谷精草、防风等分。为末。米饮服之,甚验。(《明目方》)
痘后目翳,隐涩泪出,久而不退∶用谷精草为末,以柿或猪肝片蘸食。一方∶加蛤粉等
分,同入猪肝内煮熟,日食之。又方∶见夜明沙。(邵真人《济急方》)
小儿雀盲,至晚忽不见物∶用羯羊肝一具(不用水洗,竹刀剖开),入谷精草一撮,瓦
罐煮熟,
日食之。屡效。忌铁器。如不肯食,炙熟,捣作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下。(《卫生家
宝方》)
幼大全》)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海金沙
内容:(宋《嘉 》)
【释名】竹园荽。
时珍曰∶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俗名竹园荽,象叶形也。
【集解】禹锡曰∶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其全科,于日
中暴之,小干,以纸衬承,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且暴且击,以尽为度。
时珍曰∶江浙、湖湘、川陕皆有之,生山林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高尺许。其叶
细如园荽叶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不开花,细
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缩贺。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硝、蓬沙,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嘉 》)。治湿
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瓦斯
【发明】时珍曰∶海金沙,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在二经血分者宜之。
【附方】旧一,新五。
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汤,调服二钱,此陈总领方也。一加滑石。(《夷
坚志》)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蜡面茶半两,捣碎。每服三钱,生姜甘草煎汤
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图经本草》)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两,甘草梢二钱半。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煎汤服,日
二次。
(《仁存方》)血淋痛涩,但利水道,则清浊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钱。(《普
济方》)脾湿肿满,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钱,白术四两,甘草半两,
黑牵牛
痘疮变黑归肾∶用竹园荽草煎酒,敷其身,即发起。(《直指方》)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地杨梅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江东湿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杨梅也。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赤白痢,取茎、子煎汤服(藏器)。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水杨梅
内容:(《纲目》)
【释名】地椒
【集解】时珍曰∶生水边,条叶甚多,生子如杨梅状。《庚辛玉册》云∶地椒,一名水
杨梅,多生近道阴湿处,荒田野中亦有之。丛生,苗叶似菊,茎端开黄花,实类椒而不赤。
实可结伏三黄、白矾,制丹砂、粉霜。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疔疮肿毒(时珍)。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地蜈蚣草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生村落塍野间。左蔓延右,右蔓延左。其叶密而对生,如蜈蚣形,其
穗亦长,俗呼过路蜈蚣。其延上树者,呼飞天蜈蚣。根、苗皆可用。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解诸毒,及大便不通,捣汁。疗痈肿,捣涂,并末服,能消毒排脓。蜈蚣伤者,
入盐少许捣涂,或末敷之(时珍)。
【附方】新一。一切痈疽,及肠痈奶痈,赤肿未破,或已破而脓血不散,发热疼痛能食
者,并宜排脓托里散∶用地蜈蚣、赤芍药、当归、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和
剂局方》)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半边莲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
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呼急解索。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蛇虺伤,捣汁饮,以滓围涂之。又治寒 气喘,及疟疾寒热,同雄黄各二钱,
捣泥,碗内覆之,待色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紫花地丁
内容:(《纲目》)
【释名】箭头草(《纲目》)、独行虎(《纲目
【集解】时珍曰∶处处有之。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
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普济方》云∶乡村篱落生者,夏秋开小白花,如铃
儿倒垂,叶微似木香花之叶。此与紫花者相戾,恐别一种也。
【气味】苦、辛,寒,无毒。
【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 ,无名肿毒恶疮(时珍)。
【附方】新九。
黄胆内热∶地丁末。酒服三钱。(《乾坤秘韫》)稻芒粘咽,不得出者∶箭头草嚼咽下。(同
上方)
痈疽恶疮∶紫花地丁(连根)、同苍耳叶等分。捣烂,酒一钟,搅汁服。(杨诚《经验方》)
痈疽发背,无名诸肿,贴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
之。
昔有一尼发背,梦得此方,数日而痊。(孙天仁《集效方》)
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卫生易
简方》)
瘰 疔疮,发背诸肿∶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为末,油和涂神效。(《乾坤秘韫》)
疔疮肿毒∶《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虽极者亦效。杨氏方∶用紫花地丁草、葱
头、生蜜共捣贴之。若瘤疮,加新黑牛屎。
喉痹肿痛∶箭头草叶,入酱少许,研膏,点入取吐。(《普济方》)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鬼针草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池畔,方茎,叶有丫,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
人谓之鬼钗。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蜘蛛、蛇咬,杵汁服,并敷(藏器)。涂蝎虿伤(时珍)。
【附方】新一。
割甲伤肉不愈∶鬼针草苗、鼠粘子根捣汁,和腊猪脂涂。(《千金》)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独用将军
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林野中,节节穿叶心生苗,其叶似楠,不时采根、叶用。
【气味】辛,无毒。
【主治】毒肿乳痈,解毒,破恶血(恭)。
【附方】新一。
下痢噤口∶独将军草根,有珠如豆者,取珠捣汁三匙,以白酒半杯和服。(《简便方》)
【附录】留军待 恭曰∶生剑州山谷,叶似楠而细长,采无时。味辛,温,无毒。主肢
节风痛,筋脉不遂,折伤瘀血,五缓挛痛。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见肿消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筠州。春生苗叶,茎紫色,高一、二尺,叶似桑而光,面青紫赤色,
采无时。
【气味】酸、涩,有微毒。
【主治】消痈肿及狗咬,捣叶贴之(苏颂)。
【附方】新一。
一切肿毒及伤寒遗毒,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土
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若加金线重楼及山
慈菇尤妙。(《伤寒蕴要》)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攀倒甑
内容:(《图经》)
【集解】颂曰∶生宜州郊野。茎叶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
时珍曰∶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 ,不知是一类否?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解利风热,烦渴狂躁,捣汁服,甚效(苏颂)。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水甘草
内容:(《图经》)
【集解】颂曰∶生筠州,多在水旁。春生苗,茎青,叶如柳,无花。土人七月、八月采。
单用,不入众药。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小儿风热丹毒,同甘草煎饮(苏颂)。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内容:x毒草类四十七种x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大黄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黄良(《本经》)、将军(当之)、火参(《吴普》)、肤如(《吴普》)。
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
杲曰∶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
【集解】《别录》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卷生黄赤,其叶四四相当,茎高三尺许。三月花黄,五
月实黑,八月采根。根有黄汁,切片阴干。
弘景曰∶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
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
粗者便不中服。
恭曰∶叶、子、茎并似羊蹄,但茎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叶粗长而浓。根细者
亦似
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其性湿润而易蛀坏,火干乃佳。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
上爆之,一日微燥,以绳穿晾干。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幽并以北者渐细,
气力不及蜀中者。陶言蜀地不及陇西,误矣。
藏器曰∶凡用当分别之。若取和浓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
泄骏快、推陈去热者,当取河西锦纹者。
颂曰∶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
黄。
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其细根如牛蒡,小者
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采根,去黑皮,
切作横片,火干。蜀大黄乃作竖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功用相等。江淮出者曰土
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
时珍曰∶宋祁《益州方物图》,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茎大叶,根巨若碗,药市以大者
为枕,紫地锦纹也。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庄浪,即古泾原陇西地,与《别录》相合。
【正误】颂曰∶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
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抽条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
黄色,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采实,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纹。亦呼为土大黄。
时珍曰∶苏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
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俱见本条。
x根x
【修治】雷曰∶凡使细切,以纹如水旋斑紧重者,锉片蒸之,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
水蒸之,从未至亥,如此凡七次。晒干,却洒淡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必如乌膏样,乃晒
干用。
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承曰∶大黄采时,皆以火石爆干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亦不须更多炮炙蒸煮。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大寒。普曰∶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
无毒;李当之∶小寒。
元素曰∶味苦气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用之须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酒浸入
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杲曰∶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
分,
驱热而下。如物在高巅,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是以愈后或目赤,或
喉痹,或头肿,或膈上热疾生也。
时珍曰∶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
阴血故也。
之才曰∶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权曰∶忌冷水,恶干漆。
【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
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平胃下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