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灌之
痰瘤结核∶南星膏∶治人皮肌头面上生瘤及结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软或硬,不
疼不痒,宜用此药,不可辄用针灸∶生天南星大者一枚,研烂,滴好醋五七点。如无生者,
以干者为末,醋调。先用针刺令气透,乃贴之。觉痒则频贴,取效。(严子礼《济生方》)
身面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简易方》)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由跋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
【集解】恭曰∶由跋是虎掌新根,大于半夏一二倍,四畔未有子牙,其宿根即虎掌也。
藏器曰∶由跋生林下,苗高一、二尺,似 ,根如鸡卵。
保升曰∶春抽一茎,茎端有八、九叶,根圆扁而肉白。
时珍曰∶此即天南星之小者,其气未足,不堪服食,故医方罕用,惟重八、九钱至一两
余者,气足乃佳。正如附子之侧子,不如附子之义也。
【正误】弘景曰∶由跋本出始兴,今人亦种之。状如乌 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
苦酒摩涂肿,亦效。
恭曰∶陶氏所说,乃鸢尾根,即鸢头也。又言虎掌似半夏,是以鸢尾为由跋,以由跋为
半夏,非惟不识半夏,亦不识鸢尾与由跋也。今南人犹以由跋为半夏。
时珍曰∶陈延之《短剧方》,亦以东海鸢头为由跋,则其讹误久矣。
【气味】辛、苦,温,有毒。
【主治】毒肿结热(《别录》)。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内容:(宋《开宝》)
【释名】 头(《开宝》)、鬼芋(《图经》)、鬼头。
【集解】志曰∶ 头出吴、蜀。叶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阴地,雨滴叶下生子。
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根如 头,毒猛不堪食。虎杖亦名斑杖,与此
不同。
颂曰∶江南吴中出白 ,亦曰鬼芋,生平泽极多。人采以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
所收往往是此。但南星肌细腻,而 茎斑花紫,南星茎无斑,花黄,为异尔。
时珍曰∶ 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宜树阴下掘坑积粪,春
时生苗,至五月移之。长一、二尺,与南星苗相似,但多斑点,宿根亦自生苗。
其滴露之说,盖不然。经二年者,根大如碗及芋魁,其外理白,味亦麻人。秋后采根,
须净
擦,或捣成片段,以酽灰汁煮十余沸,以水淘洗,换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冻子,切片,以苦
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则不成也。切作细丝,沸汤
苗似半夏,杨慎《丹铅录》言 酱即此者,皆误也。王祯《农书》云∶救荒之法,山有粉葛、
、橡栗之利,则此物亦有益于民者也。其斑杖,即天南星之类有斑者。
x根x
【气味】辛,寒,有毒。
李廷飞曰∶性冷,甚不益人,冷气人少食之。生则戟人喉出血。
【主治】痈肿风毒,摩敷肿上。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食,主消渴
【发明】机曰∶按《三元延寿书》云∶有人患瘵,百物不忌,见邻家修 ,求食之美,
遂
【附录】菩萨草(宋《图经》) 颂曰∶生江浙州郡。凌冬不凋,秋冬有花直出,赤子
如
头。冬月采根用,味苦,无毒。主中诸毒食毒,酒研服之。又诸虫伤,捣汁饮,并敷之。
妇人妊娠咳嗽,捣筛蜜丸服效。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半夏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守田(《别录》)、水玉(《本经》)、
时珍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
【集解】《别录》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
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花圆上。
弘景曰∶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
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
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其苗似是由跋,误以为半夏也。
颂曰∶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生
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裹二日,汤洗曝
干。《蜀图经》云∶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绝
类半夏,而苗不同。
曰∶白傍 子真似半夏,只是咬着微酸,不入药用。
【修治】弘景曰∶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
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
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搅浊,将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
若洗涎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时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
或研为末,以姜汁入汤浸澄三日,沥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
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
谓之半夏曲。白飞霞《医通》云∶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
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
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x根x
【气味】辛,平,有毒。
汤洗尽滑用。
元素曰∶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
好古曰∶辛浓苦轻,阳中阴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三经。
之才曰∶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权曰∶柴胡为之使。忌羊血、海藻、饴糖。
元素曰∶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
用则泻脾胃。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疗痿黄,悦泽面目,
堕胎(《别录》)。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
生者∶摩痈肿,除瘤瘿气(甄权)。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治
寒痰,
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
结(元素)。治眉棱骨痛(震亨)。补肝风虚(好古),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时
珍)。
【发明】权曰∶半夏使也。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
颂曰∶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
成无己曰∶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发音声,行水气,而
润肾燥。
好古曰∶《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
肺为涕。有痰曰嗽,无痰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
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
则燥,
所以为流湿润燥也。俗以半夏为肺药,非也。止呕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
,故今柴胡汤中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是又为足少阳、阳明也。
宗 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
治水。《经》云∶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
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呷之,便已也。
赵继宗曰∶丹溪言∶二陈汤治一身之痰,世医执之,凡有痰者皆用。夫二陈内有半夏,
其性燥烈,若风痰、寒痰、湿痰、食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
病,不可不知。
机曰∶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
明胃
经之药,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
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爆,皆能生
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
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
时珍曰∶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
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
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
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
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
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
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
竭其津液,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甲乙经》用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岐伯云∶卫气
行
于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治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既通,其
卧立至。方用流水千里者八升,扬之万遍,取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大沸,入秫米一升,
半夏五合,煮一升半,饮汁一杯,日三,以知为度。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
三饮而已。
【附方】旧十四,新五十四。
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
泔浸
一日夜。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七日。
以浆水慢火内煮沸,焙干收之。每嚼一二粒,姜汤送化下。(《御药院方》)
红半夏法,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大半夏,汤浸焙制如上法。每一两入龙脑五分,
朱
砂为衣染之。先铺灯草一重,约一指浓,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浓。以炒豆焙之,候
干取出。每嚼一两粒
化痰镇心,祛风利膈∶辰砂半夏丸∶用半夏一斤(汤泡七次,为末筛过,以水浸三日,
生绢
滤去滓,澄清去水,晒干)一两,入辰砂一钱,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此周
府方也。(《袖珍》)
化痰利气∶三仙丸,方见虎掌下。
消痰开胃,去胸膈壅滞∶《斗门方》∶用半夏洗净,焙干为末,自然姜汁和作饼,湿纸裹
煨香。
以熟水二盏,同饼二钱,入盐五分,煎一盏,服之。大压痰毒,及治酒食伤,极验。《经验
后方》∶用半夏、天南星各二两。为末,水五升,入坛内浸一宿,去清水,焙干重研。每服
二钱,水二盏,姜三片,煎服。
中焦痰涎,利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
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每姜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 )四两。名
玉液丸。(《和剂局方》)
老人风痰∶大腑热不识人,及肺热痰实,咽喉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各半两,
为末,入白面一两捣匀,水和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五十丸。(《普济
膈壅风痰∶半夏不计多少,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遍,去恶气,日干为末,浆水搜
作饼,日干再研为末。每五两,入生龙脑一钱,以浆水浓脚和丸鸡头子大。纱袋盛,通风处
阴干。每服一丸,好茶或薄荷汤嚼下。(《御药院方》)
搜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辰砂化痰丸∶用半夏曲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
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
痰厥中风∶省风汤∶用半夏(汤泡)八两,甘草(炙)二两,防风四两。每服半两,姜
二十片,水二盏,煎服。(《奇效方》)
风痰头晕,呕逆目眩,面色青黄,脉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
()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为末,水和成饼,水煮浮起,漉出,捣
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极效。亦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洁古《活
法机要》方)
风痰湿痰∶青壶丸∶半夏一斤,天南星半两,各汤泡,晒干为末,姜汁和作饼,焙干,
入神曲半两,白术(末)四两,枳实(末)二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叶氏方)
风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晕欲倒∶半夏一两,雄黄三钱,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已吐者加槟榔。(《活法机要》)
风痰喘急∶千缗汤∶用半夏(汤洗)七个,甘草(炙)、皂荚(炒)各一寸,姜二片,
水一盏,煎七分,温服。(《苏沈良方》)
上焦热痰咳嗽∶制过半夏一两,片黄芩(末)二钱,姜汁打糊丸绿豆大。每服七十丸,
淡姜汤食后服。此周宪王亲制方也。(《袖珍方》)
肺热痰嗽∶制半夏、栝蒌仁各一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
下。或以栝蒌瓤煮熟丸。(《济生方》)
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者∶小黄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黄芩一
两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姜汤下。(洁古《活法机要》)
小儿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和,入胆内,悬风处待干,蒸饼
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三、五丸。(《摘玄方》)
湿痰咳嗽,面黄体重,嗜卧惊,兼食不消,脉缓者∶白术丸∶用半夏、南星各一两,白
术一两半,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活法机要》)
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愁忧不乐,脉涩者∶玉粉丸∶用半夏、南星各一两,
官桂
小结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半夏半升,黄连一两,栝
蒌实(大者)一个,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二味,煮取二升,分三服。(仲景
《伤寒论》)
湿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为末,粥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急伤寒病∶半夏四钱,生姜七片,酒一盏,煎服。(胡洽居士《百病方》)
结痰不出,语音不清,年久者亦宜∶玉粉丸∶半夏半两,桂心一字,草乌头半字,为末,
姜
停痰冷冻饮料呕逆∶橘皮半夏汤∶用半夏(水煮熟)、陈橘皮各一两。每服四钱,生姜七片,
水二
停痰留饮,胸膈满闷,气短恶心,饮食不下,或吐痰水∶茯苓半夏汤∶用半夏(泡)五
两,茯苓三两。每服四钱,姜七片,水一钟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甚捷径。(《和剂局方》)
支饮作呕,呕家本渴,不渴者,心下有支饮也,或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下愦
愦,并宜小半夏汤∶用半夏(泡七次)一升,生姜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
仲景《金匮要略》)
哕逆欲死∶半夏生姜汤主之,即上方也。
痘疮哕气∶方同上。
呕哕眩悸,谷不得下∶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
升,煎一升半,分温服之。(《金匮要略》)
目不得眠∶见发明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等分,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金
匮要略》)
伤寒干 半夏熟洗,研末。生姜汤服一钱匕。(《深师方》)呕逆厥逆,内有寒痰∶半
夏一升(洗滑焙研),小麦面一升,水和作弹丸,水煮熟。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
十五枚,旋煮旋吞。觉病减,再作。忌羊肉、饧糖。此乃许仁则方也。(《外台秘要》)
呕吐反胃∶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一百二十
遍。煮取三升半,温服一升,日再服。亦治膈间支饮。(《金匮要略》)
胃寒哕逆,停痰留饮∶藿香半夏汤∶用半夏(汤泡,炒黄)二两,藿香叶一两,丁香皮
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煎服。(《和剂局方》)
小儿吐泻,脾胃虚寒∶齐州半夏(泡七次)、陈粟米各一钱半,姜十片。水盏半,煎八
分,温服。(钱乙《小儿》)
小儿痰吐,或风壅所致,或咳嗽发热,饮食即呕∶半夏(泡七次)半两,丁香一钱。以
半夏末水和包丁香,用面重包,煨熟,去面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陈皮汤下。(《活幼口议》)
妊娠呕吐∶半夏二两,人参、干姜各一两,为末,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饮服十丸,日
三服。(仲景《金匮要略》)
霍乱腹胀∶半夏、桂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小儿腹胀∶半夏末少许,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姜汤下。不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