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下坠,疼痛卵肿,去腹中幽幽作声(甄权)。治奔豚气香港脚,水气浮肿,宿食不消,五膈 
痰 
【发明】元素曰∶海藻气味俱浓,纯阴,沉也。治瘿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溃者。《经》 
云∶咸能软坚。营气不从,外为浮肿。随各引经药治之,肿无不消。 
成无己曰∶咸味涌泄。故海藻之咸,以泄水气也。 
诜曰∶海藻起男子阴,消男子 疾,宜常食之。南方人多食,北方人效之,倍生诸疾, 
更不宜矣。 
时珍曰∶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 之坚聚,而除浮肿香港脚 
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 
【附方】旧二,新二。 
海藻酒,治瘿气。用海藻一斤,绢袋盛之,以清酒二升浸之,春夏二日,秋冬三日。每 
服两合,日三。酒尽再作。其滓曝干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过两剂即瘥。(《肘后 
方》) 
瘿气初起∶海藻一两,黄连二两,为末。时时舐咽。先断一切浓味。(丹溪方)。项下瘰 
,如梅李状。宜连服前方海藻酒消之。(《肘后方》)。 
蛇盘瘰 ∶头项交接者。海藻菜(以荞面炒过),白僵蚕(炒)等分为末,以白梅泡汤 
和丸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海蕴
内容:(温、 、酝三音。《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 ,乱丝也。其叶似之,故名。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瘿瘤结气在喉间,下水(藏器)。主水 (苏颂)。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海带
内容:(宋《嘉 》) 
【集解】禹锡曰∶海带,出东海水中石上,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今登州人干之以束 
器物。医家用以下水,胜于海藻、昆布。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催生,治妇人病,及疗风下水(《嘉 》)。治水病瘿瘤,功同海藻(时珍)。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昆布
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纶布。 
时珍曰∶按《吴普本草》,纶布一名昆布,则《尔雅》所谓纶似纶,东海有之者,即昆 
布也。纶音关,青丝绶也,讹而为昆耳。陶弘景以纶为青苔、紫菜辈,谓组为昆布;陈藏器 
又谓纶、组是二种藻。不同如此。 
【集解】《别录》曰∶昆布生东海。 
弘景曰∶今惟出高丽。绳把索之如卷麻,作黄黑色,柔韧可食。《尔雅》云∶纶似纶, 
组似组,东海有之。今青苔、紫菜皆似纶,而昆布亦似组,恐即是也。 
藏器曰∶昆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其细叶者,海藻也。 
曰∶其草顺流而生。出新罗者叶细,黄黑色。胡人搓之为索,阴干,从舶上来中国。 
时珍曰∶昆布生登、莱者,搓如绳索之状。出闽、浙者,大叶似菜。盖海中诸菜性味相 
近,主疗一致。虽稍有不同,亦无大异也。 
【修治】 曰∶凡使昆布,每一斤,用甑箅大小十个,同锉细,以东流水煮之,从巳至 
亥,待咸味去,乃晒焙用。 
【气味】咸,寒,滑,无毒。普曰∶酸、咸,寒,无毒。权曰∶温,有小毒。 
【主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 疮(《别录》)。 
破积聚(思邈)。治阴 肿,含之咽汁(藏器)。利水道,去面肿,治恶疮鼠 (甄权)。 
【发明】杲曰∶咸能软坚,故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与海藻同功。 
诜曰∶昆布下气,久服瘦人,无此疾者不可食。海岛之人爱食之,为无好菜,只食此物, 
服久相习,病亦不生,遂传说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皆生病,是水土不宜耳。凡是海中菜, 
皆损人,不可多食。 
【附方】旧四。 
昆布 ,治膀胱结气,急宜下气。用高丽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 
斛,煮熟劈细。入葱白一握,寸断之。更煮极烂,乃下盐酢豉糁姜橘椒末调和食之。仍宜食 
粱米、粳米饭。极能下气。无所忌。海藻亦可依此法作之。(《广济方》) 
瘿气结核 ,肿硬。以昆布一两,洗去咸,晒干为散。每以一钱绵裹,好醋中浸过, 
含之咽津,味尽再易之。(《圣惠方》) 
项下五瘿∶方同上。(《千金翼》)。 
项下卒肿,其囊渐大,欲成瘿者。昆布、海藻等分,为末,蜜丸杏核大。时时含之,咽 
汁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越王余
内容:(《拾遗》) 
【释名、集解】 曰∶越王余算生南海水中,如竹算子,长尺许。刘敬叔《异苑》云∶ 
昔晋安越王渡南海,将黑角白骨作算筹,其有余者,弃于水中而生此。故叶白者似骨,黑者 
似角,遂名之。相传可食。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水肿浮气结聚,宿滞不消,腹中虚鸣,并煮服之(李 )。 
【附录】沙箸 
时珍曰∶按∶刘恂《岭表录》异有沙箸,似是余算之类,今附于此。云∶海岸沙中生沙 
箸,春吐苗,其心若骨,白而且劲,可为酒筹。凡欲采者,须轻步向前拔之。不然,闻行声 
遽缩入沙中,不可得也。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石帆
内容:(《日华》) 
【集解】弘景曰∶石帆状如柏,水松状如松。 
藏器曰∶石帆生海底,高尺余。根如漆色,至梢上渐软,作交罗纹。 
大明曰∶石帆紫色,梗大者如箸,见风渐硬,色如漆,人以饰作珊瑚装。 
颂曰∶左思《吴都赋》∶草则石帆、水松。刘渊林注云∶石帆生海屿石上,草类也。无 
叶,高尺许,其花离楼相贯连。若死则浮水中,人于海边得之,稀有见其生者。 
【气味】甜、咸,平,无毒。 
【主治】石淋(弘景)。煮汁服,主妇人血结月闭(藏器)。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水松
内容:(《纲目》) 
【集解】弘景曰∶水松状如松。 
颂曰∶出南海及交趾,生海水中。 
【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溪毒(弘景)。水肿,催生(藏器)。 

草部第二十卷
草之九
内容:(石草类一十九种)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石斛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石 (《别录》)、金钗(《纲目》)、禁生(《别录》)、林兰(《本经》)、杜兰 
( 
时珍曰∶石斛名义未详。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 
金钗花。盛弘之《荆州记》云∶耒阳龙石山多石斛,精好如金钗,是矣。林兰、杜兰,与木 
部木兰同名,恐误。 
【集解】《别录》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 
弘景曰∶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如蚱蜢髀者佳。 
近道亦有,次于宣城者。其生栎木上者,名木斛。其茎至虚,长大而色浅。不入丸散,惟 
可为酒渍煮之用。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 
恭曰∶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名 
麦斛;一种茎大如雀髀,叶在茎头,名雀髀斛。其他斛如竹,而节间生叶也。作干石斛法∶ 
以酒洗蒸曝成,不用灰汤。或言生者渍酒,胜于干者。 
颂曰∶今荆州、光州、寿州、庐州、江州、温州、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多在山 
谷中。五月生苗,茎似小竹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惟生 
石上者为胜。 
宗 曰∶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混之,亦不 
能明。木斛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耳。 
时珍曰∶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其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红 
花。节上自生根须。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挂屋下,频浇以水,经年不死,俗称 
为千年润。石斛短而中实,木斛长而中虚,甚易分别。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 
【修治】 曰∶凡使,去根头,用酒浸一宿,曝干,以酥拌蒸之,从巳至酉,徐徐焙干, 
用 
【气味】甘,平,无毒。普曰∶神农∶甘,平。扁鹊∶酸。李当之∶寒。时珍曰∶甘、 
淡、微咸。 
之才曰∶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蚕。 
【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本经》)。补 
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轻身延年(《别 
录》)。益气除热,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补肾益力(权)。壮筋 
骨,暖水脏,益智清气(《日华》)。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时珍)。 
【发明】 曰∶石斛镇涎,涩丈夫元气。酒浸酥蒸,服满一镒,永不骨痛也。 
宗 曰∶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时珍曰∶石斛气平,味甘、淡、微咸,阴中之阳,降也。乃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之药。 
深师云∶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钱入生姜一片,水煎代茶饮, 
甚清肺补脾也。 
【附方】新二。 
睫毛倒入∶川石斛、川芎 等分,为末。口内含水,随左右 鼻,日二次。(《袖珍方 
》)。 
飞虫入耳∶石斛数条,去根如筒子,一边 入耳中,四畔以蜡封闭,用火烧石斛,尽则 
止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骨碎补
内容:(宋《开宝》) 
【释名】猴姜(《拾遗》)、胡孙姜(志)、石毛姜(《苏颂》)、石庵 。 
藏器曰∶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 
矣。江西人呼为胡孙姜,象形也。 
时珍曰∶庵 主折伤破血。此物功同,故有庵 之名。 
【集解】志曰∶骨碎补生江南。根寄树石上,有毛。叶如庵 。 
藏器曰∶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 
大明曰∶是树上寄生草,根似姜而细长。 
颂曰∶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 
黄赤毛及短叶附之。又抽大叶成枝。叶面青绿色,有青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 
至冬干黄。无花实。采根入药。 
宗 曰∶此苗不似姜,亦不似庵 。每一大叶两旁,小叶叉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 
也。 
时珍曰∶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丫缺,颇似贯众叶。谓叶如庵 者,殊谬;如石 
韦者,亦差。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用铜刀刮去黄赤毛,细切,蜜拌润,甑蒸一日,晒干用。急用 
只焙干,不蒸亦得也。 
【气味】苦,温,无毒。大明曰∶平。 
【主治】破血止血,补伤折(《开宝》)。主骨中毒瓦斯,风血疼痛,五劳六极,足手不收, 
上热下冷(权)。恶疮,蚀烂肉,杀虫(大明)。研末,猪肾夹煨,空心食,治耳鸣,及肾虚 
久泄,牙疼(时珍)。 
【发明】颂曰∶骨碎补,入妇人血气药。蜀人治闪折筋骨伤损,取根捣筛,煮黄米粥, 
和裹伤处有效。 
时珍曰∶骨碎补,足少阴药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诸医 
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 
脾胃也。《雷公炮炙论》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案∶戴原礼《证治要诀》云∶痢后 
下虚,不善调养,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 
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仲、牛膝、杉 
木节、萆 、白芷、南星煎汤,频频熏洗。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附方】旧二,新三。 
虚气攻牙∶齿痛血出,或痒痛。骨碎补二两,铜刀细锉,瓦锅慢火炒黑,为末。如常揩 
齿,良久吐之,咽下亦可。刘松石云∶此法出《灵苑方》,不独治牙痛,极能坚骨固牙,益 
精髓,去骨中毒瓦斯疼痛。牙动将落者,数擦立住,再不复动,经用有神。 
风虫牙痛∶骨碎补、乳香等分,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针丸。(《圣济总录》) 
耳鸣耳闭∶骨碎补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之。(苏氏《图经》)。 
病后发落∶胡孙姜、野蔷薇嫩枝煎汁,刷之。 
肠风失血∶胡孙姜(烧存性)五钱,酒或米饮服。(《仁存方》)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石韦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石 (音蔗)、石皮(《别录》)、石兰。 
弘景曰∶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 
时珍曰∶柔皮曰韦, 亦皮也。 
【集解】《别录》曰∶石韦生华阴山谷石上,不闻水声及人声者良。二月采叶,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出建平者,叶长大而浓。 
恭曰∶此物丛生石旁阴处,亦不作蔓。其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韦,疗淋亦好。 
颂曰∶今晋、绛、滁、海、福州,江宁皆有之。丛生石上,叶如柳,背有毛,而斑点如 
皮。福州别有一种石皮,三月有花,采叶作浴汤,治风。 
时珍曰∶多生阴崖险罅处。其叶长者近尺,阔寸余,柔韧如皮,背有黄毛。亦有金星者, 
名金星草。叶凌冬不凋。又一种如杏叶者,亦生石上,其性相同。 
【修治】《别录》曰∶凡用去黄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疗。 
大明曰∶入药去梗,须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干用。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权曰∶微寒。 
之才曰∶滑石、杏仁、射干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矾石。 
【主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本经》)。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 
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别录》)。治淋沥遗溺(《日华》)。炒末,冷酒调服,治发 
背(颂)。主崩漏金疮,清肺气(时珍)。 
【附方】新五。 
小便淋痛∶石韦、滑石等分,为末。每饮服刀圭,最快。(《圣惠》)。 
小便转脬∶石韦(去毛)、车前子各二钱半,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指迷方》)。 
崩中漏下∶石韦为末。每服三钱,温酒服,甚效。 
便前有血∶石皮为末。茄子枝煎汤下二钱。(《普济方》)。 
气热咳嗽∶石韦、槟榔等分,为末。姜汤服二钱。(《圣济录》)。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金星草
内容:(宋《嘉 》) 
【释名】金钏草(《图经》)、凤尾草(《纲目》)、七星草。 
时珍曰∶即石韦之有金星者。《图经》重出七星草,并入。 
【集解】禹锡曰∶金星草,西南州郡多有之,以戎州者为上。喜生背阴石上净处,及竹 
箐中少日色处,或生大木下,及背阴古瓦屋上。初出深绿色,叶长一、二尺,至深冬背生黄 
星点子,两两相对,色如金,因得金星之名。无花实,凌冬不凋。其根盘屈如竹根而细,折 
之有筋,如猪马鬃。五月和根采之,风干用。 
颂曰∶七星草生江州山谷石上。叶如柳而长,作蔓延,长二、三尺。其叶坚硬,背上有 
黄点如七星。采无时。 
【气味】苦,寒,无毒。颂曰∶微酸。 
崔 曰∶制三黄、砂、汞、矾石。 
【主治】发背痈疮结核,解硫黄丹石毒,连根半斤,酒五升,银器煎服,先服石药悉下。 
亦可作末,冷水服方寸匕。涂疮肿,殊效。根浸油涂头,大生毛发(《嘉 》)。乌髭发(颂)。 
解热,通五淋,凉血(时珍)。 
【发明】颂曰∶但是疮毒,皆可服之。然性至冷,服后下利,须补治乃平复。老年不可 
辄服。 
宗 曰∶丹石毒发于背,及一切痈肿。以其根叶二钱半,酒一大盏,煎服,取下黑汁。 
不惟下所服石药,兼毒去疮愈也。如不饮酒,则为末,以新汲水服,以知为度。 
时珍曰∶此药大抵治金石发毒者。若忧郁气血凝滞而发毒者,非所宜也。 
【附方】旧一,新二。 
五毒发背∶金星草和根净洗,慢火焙干。每四两入生甘草一钱,捣末,分作四服。每服 
用酒一升,煎二、三沸,更以温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内封固,时时饮之。忌生冷油肥毒 
物。(《经验方》)。 
热毒下血∶金星草、陈干姜各三两,为末。每服一钱,新汲水下。(《本事方》)。 
脚膝烂疮∶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干。(《集简方》)。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石长生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丹草(《本经》)、丹沙草。 
时珍曰∶四时不凋,故曰长生。 
【集解】《别录》曰∶石长生,生咸阳山谷。 
弘景曰∶俗中时有采者,方药不复用。近道亦有,是细细草叶,花紫色。南中多生石岩 
下,叶似蕨,而细如龙须,黑如光漆,高尺余,不与余草杂也。 
恭曰∶苗高尺许,五、六月采茎叶用。今市人用KT 筋草为之,叶似青葙,茎细劲紫 
色,今太常用者是也。 
时珍曰∶宋祁《益部方物记》∶长生草生山阴蕨地,修茎茸叶,色似桧而泽,经冬不凋 
【气味】咸,微寒,有毒。普曰∶神农∶苦。雷公∶辛。桐君∶甘。权曰∶酸,有小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