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1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茄子x 
【气味】甘,寒,无毒。 
志曰∶凡久冷人不可多食,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 
李鹏飞曰∶秋后食,多损目。 
时珍曰∶按∶《生生编》云∶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女人能伤子宫也。 
【主治】寒热,五脏劳(孟诜)。治温疾传尸劳气。醋摩,敷肿毒(大明)。老裂者烧灰, 
治乳裂(震亨)。散血止痛,消肿宽肠(时珍)。 
【发明】宗 曰∶蔬圃中惟此无益。《开宝本草》并无主治,只说损人。后人虽有处治 
之法,终与正文相失。圃人又下于暖处,浓加粪壤,遂于小满前后求贵价以售。既不以时, 
损人益多。不时不食,乌可忽也。 
震亨曰∶茄属土,故甘而喜降,大肠易动者忌之。老实治乳头裂,茄根煮汤渍冻疮,折 
蒂烧灰治口疮,俱获奇效,皆甘以缓火之意也。 
时珍曰∶段成式《酉阳杂俎》言茄浓肠胃,动气发疾。盖不知茄之性滑,不浓肠胃也。 
【附方】旧六,新十。 
妇人血黄∶黄茄子竹刀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摘玄方》)。 
肠风下血∶经霜茄连蒂,烧存性,为末。每日空心温酒服二钱匕。(《灵苑方》)。 
久患下血∶大茄种三枚,每用一枚,湿纸包煨熟,安瓶内,以无灰酒一升半沃之,蜡纸 
封闭三日,去茄暖饮。(《普济方》)。 
腹内鳖症∶陈酱茄儿烧存性,入麝香、轻粉少 
许,脂调贴之。(《寿域方》)。 
卵 偏坠∶用双蒂茄子悬于房门上,出入用眼视之。茄蔫所患亦蔫,茄干亦干矣。又法∶ 
用双茄悬门上,每日抱儿视之,二、三次钉针于上,十余日消矣。(刘松石《保寿堂方》)。 
大风热痰∶用黄老茄子大者不计多少,以新瓶盛,埋土中,经一年尽化为水,取出入苦 
参末,同丸梧子大。食已及卧时酒下三十丸,甚效。此方出江南人传。(苏颂《图经本草》)。 
腰脚拘挛,腰脚风血积冷,筋急拘挛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切洗,以水五斗煮取浓汁, 
滤去 
滓,更入小铛中,煎至一斗以来,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朱 
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旦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 
验。(《图经本草》)。 
磕扑青肿∶老黄茄极大者,切片如一指浓,新瓦焙研为末。欲卧时温酒调服二钱匕,一 
夜消尽,无痕迹也。(《胜金》)。 
坠损跌扑,散血止痛∶重阳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二两(捣碎)。以 
不 
津器先铺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如此间铺令尽,以纸数层密封,安置净处,上下以新砖 
承覆,勿犯地气。至正月后取出,去纸两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烂, 
开瓶倾出,滤去滓,别入新器中,以薄绵盖头,又曝,至成膏乃可用。每以酒调半匙,空腹 
饮之,日再,恶血散则痛止而愈矣。若膏久干硬,即以饭饮化动用之。(《图经本草》)。 
发背恶疮∶用上方以酒服半匙,更以膏涂疮口四围,觉冷如冰雪,疮干便瘥。其有根本 
在肤腠者,亦可内消。(同上)。 
热毒疮肿∶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似罐子形,合于疮上即消也。如已出脓, 
再用取瘥。(《圣济总录》)。 
牙齿肿痛∶隔年糟茄,烧灰频频干擦,立效。(《海上名方》)。 
虫牙疼痛∶黄茄种烧灰擦之,效。(《摘玄方》)。 
喉痹肿痛∶糟茄或酱茄,细嚼咽汁。(《德生堂方》)。 
妇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开者,阴干烧存性研末,水调涂。(《补遗》方) 
x蒂x 
【主治】烧灰,米饮服二钱,治肠风下血不止及血痔(吴瑞)。烧灰,治口齿疮 。生 
切,擦癜风(时珍)。 
【发明】时珍曰∶治癜风,用茄蒂蘸硫、附末掺之,取其散血也。白癜用白茄蒂,紫癜 
用紫茄蒂,亦各从其类耳。 
【附方】新一。 
风蛀牙痛∶茄蒂烧灰掺之。或加细辛末等分,日用之。(《仁存方》) 
x花x 
【主治】金疮牙痛(时珍)。 
【附方】新一。 
牙痛∶秋茄花干之,旋烧研涂痛处,立止。(《海上名方》)。 
x根及枯茎叶x 
【主治】冻疮皴裂,煮汤渍之,良(《开宝》)。 
散血消肿,治血淋下血,血痢阴挺,齿 口蕈(时珍)。 
【附方】新九。 
血淋疼痛∶茄叶熏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或盐汤下。隔年者尤佳。(《经验良方》)。 
肠风下血∶方同上,米饮下。 
久痢不止∶茄根烧灰、石榴皮等分。为末。以沙糖水服之。(《简便单方》) 
女阴挺出∶茄根烧存性,为末。油调在纸上,卷筒安入内,一日一上。(《乾坤生意》) 
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烧灰、飞盐等分,米醋调稀,时时擦之。(《摘玄方》) 
牙齿 痛∶茄根捣汁,频涂之。陈茄树烧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汤漱过。(《海上名方》) 
牙痛取牙∶茄科以马尿浸三日,晒炒为末。每用点牙即落,真妙。(鲍氏方) 
夏月趾肿,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悬檐下,逐日煎汤洗之。(《简便》)。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苦茄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苦茄野生岭南。树小有刺。 
x子x 
【主治】醋摩,涂痈肿。根,亦可作汤浴。又主瘴气(藏器)。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壶卢
内容:(《日华》) 
【释名】瓠瓜(《说文》)、匏瓜(《论语》)。 
时珍曰∶壶,酒器也。卢,饮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俗作 
葫芦者,非矣。葫乃蒜名,芦乃苇属也。其圆者曰匏,亦曰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漂也。 
凡属皆得称瓜,故曰瓠瓜、匏瓜。古人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故孙 《唐 
韵》云∶瓠音壶,又音护。瓠 ,瓢也。陶隐居《本草》作瓠 ,云是瓠类也。许慎《说文》 
云∶瓠,匏也。又云∶瓢,瓠也。匏,大腹瓠也。陆玑《诗疏》云∶壶,瓠也。又云∶匏, 
瓠也。《庄子》云∶有五石之瓠。诸书所言,其字皆当与壶同音。而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 
一者为瓠(音护),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 
者 
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各分名色,迥异于古。以今参详,其形状虽各不同,而苗、叶、 
皮、子性味则一,故兹不复分条焉。悬瓠,今人所谓茶酒瓢者是也。蒲芦,今之药壶卢是也。 
郭义恭《广志》谓之约腹壶,以其腹有约束也。亦有大、小二种也。 
【集解】弘景曰∶瓠与冬瓜气类同辈。又有瓠 ,亦是瓠类。小者名瓢,食之乃胜瓠。 
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约不及冬瓜也。 
恭曰∶瓠与瓠 、冬瓜全非类例。三物苗、叶相似,而实形则异。瓠形似越瓜,长尺余, 
头尾相似,夏中便熟,秋末便枯。瓠 形状大小非一,夏末始实,秋中方熟,取其为器,经 
霜乃堪。瓠与甜瓠 体性相类,啖之俱胜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原种各别也。 
时珍曰∶长瓠、悬瓠、壶卢、匏瓜、蒲卢,名状不一,其实一类各色也。处处有之,但 
有迟早之殊。陶氏言瓠与冬瓜气类同辈,苏氏言瓠与瓠 全非类例,皆未可凭。数种并以正 
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缘。其叶似冬瓜叶而稍团,有柔毛,嫩时可食。故《诗》云∶幡幡瓠 
叶,采之烹之。五、六月开白花,结实白色,大小长短,各有种色。瓤中之子,齿列而长, 
谓之瓠犀。窃谓壶匏之属,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瓮盎,小者可为瓢樽,为舟可以 
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豕,犀瓣可以浇烛,其利溥矣。 
x壶瓠x 
【气味】甘,平,滑,无毒。 
恭曰∶甘冷。多食令人吐利。 
扁鹊曰∶患香港脚虚胀冷气者食之,永不除也。 
【主治】消渴恶疮,鼻口中肉烂痛(思邈)。利水道(弘景)。消热,服丹石人宜之(孟 
诜)。除烦,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治石淋(大明)。 
【发明】时珍曰∶按∶《名医录》云∶浙人食匏瓜,多吐泻,谓之发暴。盖此物以暑月 
壅成故也。惟与香 同食则可免。 
【附方】新一。 
腹胀黄肿∶用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十余 
日见效。(《简便方》) 
x叶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为茹耐饥(思邈)。 
x蔓、须、花x 
【主治】解毒(时珍)。 
【附方】新一。 
预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壶卢须如环子脚者,阴干,于除夜煎汤 
浴小儿,则可免出痘。(唐瑶《经验方》) 
x子x 
【主治】齿龈或肿或露,齿摇疼痛,用八两同牛膝四两,每服五钱,煎水含漱,日三、 
四次(《御药院方》)。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苦瓠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苦匏(《国语》)、苦壶卢。 
【集解】《别录》曰∶苦瓠生晋地。 
弘景曰∶今瓠忽有苦者,如胆不可食,非别生一种也。又有瓠 ,亦是瓠类。 
恭曰∶《本经》所论,都是苦瓠 尔。陶谓瓠中苦者,大误矣。瓠中时有苦者,不入药 
用,无所主疗,亦不堪啖。瓠与瓠 ,原种各别,非甘者变为苦也。 
保升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种∶甘者大,苦者小。 
机曰∶瓠壶有原种是甘,忽变为苦者。俗谓以鸡粪壅之,或牛马踏践则变为苦。陶说亦 
有所见,未可尽非也。 
时珍曰∶《诗》云∶匏有苦叶。《国语》云∶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皆指苦壶而言, 
即苦瓠也。瓠、壶同音,陶氏以瓠作护音释之,所以不稳也。应劭《风俗通》云∶烧穣可 
以杀 
瓠。或云畜瓠之家不烧穣,种瓜之家不焚漆。物性相畏也。苏恭言∶服苦瓠过分,吐利 
不止者,以黍穣灰汁解之。盖取乎此。凡用苦瓠,须细理莹净无 翳者乃佳,不尔有毒。 
x瓤及子x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本经》)利石淋,吐呀嗽囊结,疰蛊痰 
饮。又煮汁渍阴,疗小便不通(苏恭)。煎汁滴鼻中,出黄水,去伤冷鼻塞,黄胆(藏器)。 
吐蛔虫(大明)。治痈疽恶疮,疥癣龋齿有虫 者。又可制汞(时珍)。 
【附方】旧八,新十七。 
急黄病∶苦瓠一枚,开孔,以水煮之,搅取汁,滴入鼻中。去黄水。(陈藏器)。 
黄胆肿满∶苦壶卢瓤如大枣许,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一时,取两酸枣大,纳两鼻中, 
深吸气,待黄水出良。又方∶用瓠瓤熬黄为末,每服半钱,日一服,十日愈。然有吐者当详 
之。(《伤寒类要》)。 
大水胀满,头面洪大∶用莹净好苦瓠白瓤,捻如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 
午当出水一斗。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二年内忌咸物。(《外台》)《圣惠》∶用苦壶 
卢瓤一两,微炒为末,每日粥饮服一钱。 
通身水肿∶苦瓠膜(炒)二两,苦葶苈五分,捣合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水下止。 
又用苦瓠膜五分,大枣七枚。捣丸。一服三丸,如人行十里许,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 
即止。(并《千金方》)。 
石水腹肿∶四肢皆瘦削。用苦瓠膜(炒)一两,杏仁半两(炒去皮尖),为末,糊丸小 
豆大。每饮下十丸,日三,水下止。(《圣济总录》)。 
水蛊洪肿∶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至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饮下十丸。待 
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饮水。 
小便不通,胀急者∶用苦瓠子三十枚(炒),蝼蛄三个(焙),为末,每冷水服一钱。(并 
《圣济总录》)。 
小儿闪癖∶取苦瓠未破者,煮令热,解开熨之。(陈藏器《本草》)。 
风痰头痛∶苦瓠膜取汁,以苇管灌入鼻中,其气上冲脑门,须臾恶涎流下,其病立愈除 
根,勿以昏运为疑。干者浸汁亦效,其子为末吹入亦效。年久头风皆愈。(《普济方》)。 
鼻窒气塞∶苦壶卢子为末,醇酒浸之,夏一日,冬七日。日日少少点之。(《圣惠方》)。 
眼目昏暗∶七月七日,取苦瓠白瓤绞汁一合,以酢二升,古钱七文,同以微火煎减半。 
每日取沫纳 中,神效。(《千金》)。 
肉血翳∶秋间取小柄壶卢,或小药壶卢,阴干,于紧小处锯断,内挖一小孔如眼孔大。 
遇有此病,将眼皮上下用手挣开,将壶卢孔合定。初虽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渐下,不伤 
睛也。(刘松石《经验方》)。 
齿 口臭∶苦瓠子为末,蜜丸半枣大。每旦漱口了,含一丸,仍涂齿 上,涎出,吐去 
妙。(《圣惠方》)。 
风虫牙痛∶壶卢子半升。水五升,煎三升,含漱之。茎叶亦可。不过三度。(《圣惠方》) 
恶疮癣癞,十年不瘥者∶苦瓠一枚,煮汁搽之,日三度。(《肘后方》) 
九 有孔∶苦瓠四枚,大如盏者,各穿一孔如指大,汤煮十数沸,取一竹筒长一尺,一 
头插瓠孔中,一头注疮孔上,冷则易之,用遍乃止。(《千金方》)。 
痔疮肿痛∶苦壶卢、苦 菜煎汤,先熏后洗,乃贴熊胆、密陀僧、胆矾、片脑末,良。 
(《摘玄方》)。 
下部悬痈∶择人神不在日,空心用井华水调百药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后,却用秋壶卢(一 
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片置疮上,灸二七壮。肃端式病此连年,一灸遂愈。(《永类 
钤方》)。 
卒中蛊毒,或吐血,或下血,皆如烂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之取吐,神验。(《肘后方》)。 
死胎不下∶苦壶卢烧存性,研末。每服一钱,空心热酒下。(《海上名方》)。 
耳出脓∶干瓠子一分,黄连半钱,为末。以绵先缴净,吹入半字,日二次。(《圣惠方》)。 
鼻中息肉∶苦壶卢子、苦丁香等分,入麝香少许,为末。纸捻点之。(《圣惠方》)。 
x花x 
【主治】一切 疮,霜后收曝,研末敷之(时珍)。 
x蔓x 
【主治】麻疮,煎汤浴之即愈(时珍。出仇远《稗史》)。 
【附方】新一。 
小儿白秃∶瓠藤同裹盐,荷叶煎浓汁洗,三、五次愈。(《总录》)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败瓢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瓢乃匏壶破开为之者,近世方药亦时用之,当以苦瓠者为佳,年久者 
尤妙。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消胀杀虫,治痔漏下血,崩中带下赤白(时珍)。 
【附方】新六。 
中满鼓胀∶用三、五年陈壶卢瓢一个,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以瓢于炭火上炙热,入 
酒浸之,如此三、五次,将瓢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酒下,神效。(余居士《选奇方》)。 
大便下血∶败瓢(烧存性)、黄连等分。研末。每空心温酒服二钱。(《简便方》)。 
赤白崩中∶旧壶卢瓢(炒存性)、莲房( 存性)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热水调服。 
三服,有汗为度,即止。甚者五服止,最妙。忌房事、发物、生冷。(《海上方》)。 
脑漏流脓∶破瓢、白鸡冠花、白螺蛳壳(各烧存性)等分,血竭、麝香各五分,为末。 
以好酒洒湿熟艾,连药揉成饼,贴在顶门上,以熨斗熨之,以愈为度。(孙氏《集效方》)。 
腋下瘤瘿∶用长柄茶壶卢烧存性,研末搽之,以消为度。一府校老妪右腋生一瘤,渐长 
至尺许,其状如长瓠子,久而溃烂。一方士教以此法用之,遂出水,消尽而愈。(《濒湖集 
简方》)。 
汤火伤灼∶旧壶卢瓢,烧灰敷之。(同上)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冬瓜
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今并入白瓜子。 
【释名】白瓜(《本经》)、 
水芝(同上)、地芝(《广雅》)。 
志曰∶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而子云白瓜子也。 
时珍曰∶冬瓜,以其冬熟也。又贾思勰云∶冬瓜正二、三月种之。若十月种者,结瓜 
肥好,乃胜春种。则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 
《别录》曰∶冬瓜,原附于《本经》瓜子之下。宋《开宝本草》加作白瓜子,复分白冬 
瓜为《别录》一种。遂致诸注辩说纷纷,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白瓜子生嵩高平泽,冬瓜仁也。八月采之。 
颂曰∶今处处园圃莳之。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浓而有毛,初生正青绿, 
经霜则白粉。人家多藏蓄弥年,作菜果。入药须霜后取,置之经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 
用之。亦堪单作服饵。 
时珍曰∶冬瓜三月生苗引蔓,大叶团而有尖,茎叶皆有刺毛。六、七月开黄花,结实 
大者径尺余,长三、四尺,嫩时绿色有毛,老则苍色有粉,其皮坚浓,其肉肥白。其瓤谓之 
瓜练,白虚如絮,可以浣练衣服。其子谓之瓜犀,在瓤中成列。霜后取之,其肉可煮为茹, 
可蜜为果。其子仁亦可食。盖兼蔬、果之用。凡收瓜忌酒、漆、麝香及糯米,触之必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