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1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别 
录》)。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 癖(甄权)。止血衄,肠风泻血,妇 
人心腹痛(大明)。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瓦斯。压丹石人发热,和葱、豉作羹食(孟诜)。 
【附方】旧三,新十一。 
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数度即可断。(《肘 
后方》)。 
五痔下血∶桑耳作羹,空心饱食,三日一作。待孔卒痛如鸟啄状,取大、小豆各一升合 
捣,作两囊蒸之,及热,更互坐之,即瘥。(《外台》)。 
脱肛泻血不止∶用桑黄一两,熟附子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圣 
惠》)。 
血淋疼痛∶桑黄、槲白皮各二钱,水煎服,日一次。(《圣惠方》)。 
月水不断,肉色黄瘦,血竭暂止,数日复发,小劳辄剧,久疾失治者,皆可服之∶桑黄 
焙研,每服二钱,食前热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崩中漏下∶桑耳炒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千金方》)。 
赤白带下∶桑耳切碎,酒煎服。(苏颂《图经》)。 
遗尿且涩∶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济总录》)。 
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 
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集简方》)。 
瘰 溃烂∶桑黄菰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 
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 
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足趾肉刺∶先以汤浸,刮去一层,用黑木耳贴之,自消烂不痛。(《近 
效方》)。 
x槐耳x 
【释名】槐 (《唐本》)、槐菌 
(《唐本》)、槐鸡(《蜀本》)、赤鸡 
(《纲目》)、槐蛾。 
恭曰∶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 
权曰∶煮浆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五痔脱肛,下血心痛,妇人阴中疮痛(苏恭)。治风破血, 
益力(甄权)。 
【附方】旧三,新三。 
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崩中下血,不问年月远近∶用槐耳烧存性,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 
。(《产宝》方)。 
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立愈。(《妇人良 
方》)。 
蛔虫心痛∶槐木耳烧存性,为末,水服枣许。若不止,饮热水一升,蛔虫立出。(张文 
仲《备急方》)。 
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蛾(炒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 
食 
前热酒服二钱。桑黄亦可。(《圣惠方》)。 
脏毒下血∶槐耳(烧)二两,干漆(烧)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圣济总录》) 
x榆耳x 
八月采之。 
【主治】令人不饥(时珍)。 
【附方】新一。 
服食方《淮南万毕术》云∶八月榆 ,以美酒渍曝,同青粱米、紫苋实蒸熟为末。每服 
三指撮,酒下,令人辟谷不饥。 
x柳耳x 
【主治】补胃理气(时珍)。 
【附方】新一。 
反胃吐痰∶柳树蕈五、七个,煎汤服即愈。(《活人心统》) 
x柘耳x 
【释名】柘黄。 
【主治】肺痈咳唾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一两研末,同百齿霜二钱,糊丸梧子大 
。米饮下三十丸,效甚捷(时珍)。 
x杨栌耳x 
藏器曰∶出南山。 
【气味】平,无毒。 
【主治】老血结块,破血止血,煮服之(藏器)。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杉菌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状若菌。采无时。 
【气味】甘、辛,微温,无毒。 
【主治】心脾气疼,及暴心痛(苏颂)。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皂荚蕈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生皂荚树上木耳也。不可食。采得焙干备用。 
【气味】辛,有毒。 
【主治】积垢作痛,泡汤饮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肿毒初起,磨醋涂 
之,良(时珍)。 
【附方】新一。 
肠风泻血∶皂角树上蕈,瓦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许学士《本事方》)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香蕈
内容:(《日用》) 
【释名】时珍曰∶蕈从覃。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瑞曰∶蕈生桐、柳、枳 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 
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 
颖曰∶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黄黑色,味甚香美,最为佳品。 
时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陈仁玉着《菌谱》甚详。今录其略于此云∶芝、菌,皆气茁也 
。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花,亦甲群汇。仙居介乎天台、括苍之间,丛山入天,仙灵所宫, 
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 之,乃藜苋之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 
一曰合蕈,又名台蕈,生台之韦羌山。寒极雪收,春气欲动,土松芽活,此菌候也。其 
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香韵味,一发釜鬲,闻于百步。山人曝干以售,香味减于生者。他 
山虽产,其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诸山。秋中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 
发为菌花。生绝顶树杪,初如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已乃张伞大若掌, 
味顿渝矣。春时亦生而膏液少。食之之法,下鼎似沸,漉起参和众味,而特全于酒。切勿搅 
动,则涎腥不可食矣。亦可蒸熟致远。三曰松蕈,生松阴,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者。 
四曰麦蕈,生溪边沙壤中。味殊美,绝类蘑菰。五曰玉蕈,初寒时生,洁皙可爱。作羹微 
韧。俗名寒蒲蕈。六曰黄蕈,丛生山中。黄色,俗名黄缵蕈,又名黄 。七曰紫蕈,赭紫色, 
产山中,为下品。八曰四季蕈,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曰鹅膏蕈,生高山中,状类 
鹅子,久而伞开。味殊甘滑,不减稠膏。然与杜蕈相乱,不可不慎。杜蕈,土菌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吴瑞)。松蕈∶治溲浊不禁,食之有效(《菌谱》)。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葛花菜
内容:(《纲目》) 
【释名】葛乳。 
时珍曰∶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 
上,其色赤脆,盖蕈类也。 
【气味】苦、甘,无毒。 
【主治】醒神,治酒积(时珍。《太和山志》)。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天花蕈
内容:(《日用》) 
【释名】天花菜。 
【集解】瑞曰∶天花菜出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时珍曰∶五台多蛇蕈,感其气而生,故味美而无益,其价颇珍。段成式《酉阳杂俎》云 
∶代北有树鸡,如杯 ,俗呼胡孙眼。其此类欤? 
【气味】甘,平,无毒。 
时珍曰∶按∶《正要》云∶有毒。 
【主治】益气,杀虫(吴瑞)。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蘑菰蕈
内容:(《纲目》) 
【释名】肉蕈。 
【集解】时珍曰∶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 
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腿蘑菰,谓其 
味如鸡也。一种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气味】甘,寒,无毒。 
《正要》曰∶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主治】益肠胃,化痰理气(时珍。出《生生编》)。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内容:(《纲目》) 
【释名】鸡菌。 
时珍曰∶南人谓为鸡 ,皆言其味似之也。 
【集解】时珍曰∶鸡 出云南,生沙地间丁蕈也。高脚伞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 
点茶、烹肉皆宜。气味皆似香蕈,而不及其风韵也。又广西横州出雷菌,遇雷过即生,须疾 
采之,稍迟则腐或老,故名。作羹甚美,亦如鸡 之属。 
此数种其价并珍。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胃清神,治痔(时珍)。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舵菜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此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气味】咸、甘,寒,无毒。 
【主治】瘿结气,痰饮(时珍)。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土菌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杜蕈(《菌谱》)、地蕈(《拾遗》)、菰子(《食物》)、地鸡(《尔雅》)、獐头。 
藏器曰∶地生者为菌,木生者为 。江东人呼为蕈。《尔雅》云∶中馗,菌也。孙炎注 
云∶地蕈子也。或云地鸡,亦云獐头。 
郭璞注云∶地蕈似钉盖,江东名为土菌,可啖。凡菌从地中出者,皆主疮疥,牛粪上黑 
菌尤佳。若烧灰地上经秋雨,生菌重台者,名仙人帽,大主血病。 
时珍曰∶中馗神名,又槌名也。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槌及中馗之帽,故以名之。 
【气味】甘,寒,有毒。 
诜曰∶菌子有数般,槐树上者良。野田中者有毒杀人,又多发冷气,令人腹中微微痛, 
发五脏风,拥经脉,动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无力。 
藏器曰∶菌,冬春无毒,夏秋有毒,有蛇、虫从下过也。夜中有光者,欲烂无虫者,煮 
之不熟者,煮讫照人无影者,上有毛下无纹者,仰卷赤色者,并有毒杀人。中其毒者,地浆 
及粪汁解之。 
颖曰∶凡煮菌,投以姜屑、饭粒,若色黑者杀人,否则无毒。 
时珍曰∶按∶《菌谱》云∶杜蕈生土中,与山中鹅膏蕈相乱。俗言毒 之气所成,食之 
杀人。 
甚美有恶,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不止。解之以苦茗、白矾, 
酌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又按∶杨士瀛《直指方》云∶广南人杀毒蛇,覆之以草,以水洒 
之,数日菌生。采干为末,入酒毒人。遇再饮酒,毒发立死。又陈氏《拾遗》云∶南夷以胡 
蔓草毒人至死,悬尸于树,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药,毒人至烈。此皆不可不知,故 
并记之。马勃亦菌类,见草部。 
【主治】烧灰,敷疮疥(藏器)。 
【附方】新一。 
疔肿∶黑牯牛撒粪石上,待生菌子,焙干, 草等分为末。以竹筒去两头,紧缚,合 
住疔上。用水和末一钱,入筒内。 
少顷沸起,则根拔出。未出,再作二、三次。(《医学正传》)。 
【附录】鬼盖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平,无毒。主小儿寒热痫。丛生垣墙下, 
赤色,旦生暮死。一名地盖。 
弘景曰∶一名朝生,即今鬼伞也。 
藏器曰∶一名鬼屋。生阴湿处,如菌,其盖黑而茎赤。和醋,敷肿毒、恶疮、马脊肿。 
杜正伦曰∶鬼伞有小毒。夏日得雨,聚生粪堆,见日即消黑。 
时珍曰∶此亦土菌之类,朝生夕死者。烧灰治疔肿,以针刺破四边,纳灰入内,经宿出 
根。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地芩
内容:《别录》曰∶味苦,无毒。主小儿痫,除邪养胎,风痹洗洗寒热,目中青翳,女子带下。 
生腐木积草处。天雨生盖,如朝生,黄白色。四月采之。 
时珍曰∶此即鬼盖之色黄白者,其功亦相近。 
鬼笔(《拾遗》) 
藏器曰∶鬼笔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 
小儿呼为狗溺苔。主治疮疽 疥痈 。并晒干研末,和油涂之。 
凡菌从地出者,皆主疮疥,牛粪上黑菌尤佳。 
时珍曰∶此亦鬼盖之类而无伞者。红紫松虚,如花之状,故得花名。研末,敷下疳疮。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竹蓐
内容:(《食疗》) 
【校正】并入《拾遗》竹肉。 
【释名】竹肉(《拾遗》)、竹菰(《纲目》)、竹蕈。 
时珍曰∶草更生曰蓐,得溽湿之气而成也。陈藏器《本草》作竹肉,因其味也。 
【集解】诜曰∶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 
藏器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鸡子,似肉脔,有大毒。以灰汁煮三度炼讫,然后依常菜 
茹食之。炼不熟者,戟人喉出血,手爪尽脱。应别有功,人未尽识之。 
时珍曰∶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江淮 
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白树鸡。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气味】甘、咸,寒,无毒。 
藏器曰∶苦竹肉∶有大毒。 
【主治】一切赤白痢,和姜、酱食之(孟诜)。苦竹肉∶灰汁炼过食,杀三虫毒邪气, 
破老血(藏器)。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内容:(音桓郡。《本经》下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 芦(《本经》)。 
时珍曰∶ 当作萑,乃芦苇之属,此菌生于其下,故名也。若 音观,乃鸟名,与萑芦 
无关。 
【集解】《别录》曰∶ 菌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干。 
弘景曰∶出北来,此亦无有。形状似菌,云鹳屎所化生,一名鹳菌。单末之,猪肉 
和食,可以遣蛔虫。 
恭曰∶ 菌今出渤海芦苇泽中碱卤地,自然有此菌尔,非鹳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轻虚, 
表里相似,与众菌不同。疗蛔有效。 
保升曰∶今出沧州。秋雨以时即有,天旱久霖即稀。晒干者良。 
【气味】咸,平,有小毒。 
《别录》曰∶甘,微温。 
权曰∶苦。得酒良,畏鸡子。 
【主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癣蛲虫,蛇螫毒,症瘕诸虫(《本经》)。疽蜗,去蛔虫、 
寸白,恶疮(《别录》)。除腹内冷痛,治白秃(甄权)。 
【附方】旧一。 
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者∶萑菌一两杵末,羊肉 和食之,日一顿,大效。(《外台秘 
要》) 
【附录】蜀格 《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寒热痿痹,女子带下痈肿。生山阳, 
如萑菌而有刺。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地耳
内容:(《别录》) 
【校正】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释名】地踏菰(《纲目》)。 
【集解】《别录》曰∶地耳生丘陵,如碧石青也。 
时珍曰∶地耳亦石耳之属,生于地者也。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后即早采之,见日 
即不堪。俗名地踏菰是也。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明目益气,令人有子(《别录》)。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石耳
内容:(《日用》) 
【释名】灵芝(《灵苑方》)。 
【集解】瑞曰∶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诸山石崖上,远望 
如烟。 
时珍曰∶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沙土,作茹胜于木耳,佳品也。 
【气味】甘,平,无毒。 
颖曰∶冷。段成式曰∶热。 
【主治】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吴瑞)。 
明目益精(时珍)。 
【附方】新一。 
泻血脱肛∶石耳五两(炒),白枯矾一两,密陀僧半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 
下二十丸。(《普济方》) 
互考诸菜香薷 紫苏 紫菀 錾菜 牛膝苗 防风苗 薄荷 荏苏 马兰 蒌蒿 泽兰 
根地黄苗 诸葵 菜 酸模 菖蒲 牛蒡苗 青葙苗 龙葵 决明 甘蓝 萝 红花 
苗车前苗 萱草 芦笋 茭笋 苹 海苔菜 独帚苗 羊蹄 蒲笋 菜 齐头蒿 
昆布苗 昆布 地菘 蓼芽 海藻 王瓜 百部 藕丝 荷 头 芡茎 菱茎 豆藿 
豆芽 豆荚 豆腐 罂粟苗 椿芽 槐芽 芜荑 枸杞 皂荚苗 榆芽 槿芽 棕笋 五加 


果部第二十九卷
内容:李时珍曰∶木实曰果,草实曰 。熟则可食,干则可脯。 
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故《素问》云∶五果为助。五果 
者,以五味、五色应五脏,李、杏、桃、栗、枣是矣。古书欲知五谷之收否,但看五果之盛 
衰(李主小豆,杏主大麦,桃主小麦,栗主稻,枣主禾)。《礼记·内则》列果品菱、 、榛、 
瓜之类。周官职方氏辨五地之物,山林宜皂物(柞 
、栗之属),川泽宜膏物(菱、芡之属)。 
丘陵宜核物(梅、李之属)。甸师掌野果 。场人树果 珍异之物,以时藏之。观此, 
则果 
之土产常异,性味良毒,岂可纵嗜欲而不知物理乎?于是集草木之实号为果 者为果部,凡 
一百二十七种。分为六类∶曰五果,曰山,曰夷,曰味,曰 ,曰水。旧本果部三品共五十 
三种。今移一种入菜部,四种入草部。自木部移入并附三十一种,草部移入四种,菜部移入 
一种,外类移入四种。 
《神农本草经》十二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十六种(同上) 《唐本草》十 
一种(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