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草拾遗》)。 
牙龈痒痛∶杏仁一百枚,去皮尖,两仁,以盐方寸匕,水一升,煮令汁出,含漱吐之。 
三度愈。(《千金方》)。 
风虫牙痛∶杏仁,针刺于灯上烧烟,乘热搭病牙上。又复烧搭七次。绝不疼,病牙逐时 
断落也。(《普济方》)。 
目中赤脉痒痛,时见黑花。用初生杏子仁一升,古五铢钱七文,入瓶内密封,埋门限下, 
一百日化为水,每夕点之。(《圣济总录》)。 
胎赤眼疾∶杏仁压油半鸡子壳,食盐一钱,入石器中,以柳枝一握紧束,研至色黑,以 
熟艾一团安碗内烧烘之,令气透火尽即成。每点少许入两 ,甚效。(《圣济总录》)。 
目中翳遮,但瞳子不破者∶用杏仁三升去皮,面裹作三包, 火煨熟,去面研烂,压去 
油。每用一钱,入铜绿一钱,研匀点之。(同上)。 
目生 肉,或痒或痛,渐覆瞳人∶用杏仁(去皮)二钱半,腻粉半钱,研匀,绵裹箸头 
点之。(同上)。 
伤目生 《广利方》∶用生杏仁七枚,去皮细嚼,吐于掌中,乘热以绵裹箸头点 肉上。 
不过四、五度愈。《总录》∶用杏仁研膏,人乳化开,日点三次。 
小儿血眼∶儿初生艰难,血瘀 睚,遂溅渗其睛,不见瞳人。轻则外胞赤肿,上下弦烂∶ 
用杏仁二枚去皮尖,嚼,乳汁三、五匙,入腻粉少许,蒸熟,绢包频点。重者加黄连、朴硝 
最良。(《全幼心鉴》)。 
小儿脐烂成风∶杏仁去皮研敷。(《子母秘录》)。 
小儿咽肿∶杏仁炒黑,研烂含咽。(《普济方》)。 
针入肉内不出者∶双杏仁捣烂,以车脂调贴。其针自出。(《瑞竹堂方》)。 
箭镝在咽,或刀刃在咽膈诸隐处∶杵杏仁敷之。(《肘后方》)。 
狐尿疮痛∶杏仁研烂,煮一、两沸,及热浸之。冷即易。(《必效方》)。 
狗咬伤疮∶烂嚼杏仁涂之。(寇氏)。 
食狗不消,心下坚胀,口干发热妄语∶杏仁一升去皮尖,水三升煎沸,去渣取汁分三服, 
下肉为度。(《梅师方》)。 
解野狼毒毒∶杏仁捣烂,水和服之。(《千金方》)。 
一切食停,气满膨胀∶用红杏仁三百粒,巴豆二十粒同炒,色变去豆不用,研杏为末, 
橘皮汤调下。(《杨氏家藏方》) 
白癜风斑∶杏仁连皮尖,每早嚼二七粒,揩令赤色。夜卧再用。(《圣济总录》)。 
诸疮肿痛∶杏仁去皮,研滤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神效。不拘大人、小儿。(鲍氏)。 
小儿头疮∶杏仁烧研敷之。(《事林广记》)。 
蛆虫入耳∶杏仁捣泥,取油滴入。非出则死。(《扶寿精方》) 
x花x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别录》)。 
【附方】新二。 
妇人无子∶二月丁亥日,取杏花、桃花阴干为末。戊子日和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卫生易简方》)。 
粉滓面 ∶杏花、桃花各一升,东流水浸七日。洗面三七遍,极妙。(《圣济总录》)。 
x叶x 
【主治】人卒肿满,身面洪大,煮浓汁热渍,亦少少服之(《肘后》)。 
x枝x 
【主治】堕伤,取一握,水一升煮减半,入酒三合和匀,分再服,大效(苏颂)。 
【附方】旧一。 
坠扑瘀血在内,烦闷者∶用东引杏树枝三两,细锉微熬,好酒二升煎十余沸,分二服。 
(《塞上方》) 
x根x 
【主治】食杏仁多,致迷乱将死,切碎煎汤服,即解(时珍)。 

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巴旦杏
内容:(《纲目》) 
【释名】八担杏(《正要》)、忽鹿麻。 
【集解】时珍曰∶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 
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 
【气味】甘,平,温,无毒。 
【主治】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时珍。出《饮膳正要》)。 

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时珍曰∶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书家讹为甘 
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故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而梅字亦从某也。陆佃《埤雅》言梅入北方变为杏,郭璞注《尔雅》以 为梅,皆误矣。 
即 木,荆人呼为梅,见陆玑《草木疏》。 
【集解】《别录》曰∶梅实生汉中山谷。五月采实,火干。 
颂曰∶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 
时珍曰∶按∶陆玑《诗疏》云∶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 
。其实酢,曝干为脯,入羹 齑中,又含之可以香口。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范成大《梅 
谱》云∶江梅,野生者,不经栽接,花小而香,子小而硬。消梅,实圆松脆,多液无滓,惟 
可生啖,不入煎造。绿萼梅,枝跗皆绿。重叶梅,花叶重叠,结实多双。红梅,花色如杏。 
杏梅,色淡红,实扁而斑,味全似杏。鸳鸯梅,即多叶红梅也,一蒂双实。一云∶苦楝接梅, 
则花带黑色。谭子化书云∶李接桃而本强者其实毛,梅接杏而本强者其实甘。梅实采半黄者, 
以烟熏之为乌梅;青者盐腌曝干为白梅。亦可蜜煎、糖藏,以充果 。熟者笮汁晒收为梅酱 
惟乌梅、白梅可入药。梅酱,夏月可调渴水饮之。 
x实x 
【气味】酸,平,无毒。 
大明曰∶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服黄精人忌食之。食梅齿 者,嚼 
胡桃肉解之。 
《物类相感志》云∶梅子同韶粉食,则不酸,不软牙。 
【发明】宗 曰∶食梅则津液泄者,水生木也。津液泄则伤肾,肾属水,外为齿故也。 
时珍曰∶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也。肝为 
乙木,胆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故《素问》 
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 
能生津耶? 
x乌梅x 
【修治】弘景曰∶用须去核,微炒之。 
时珍曰∶造法∶取青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 
【气味】酸,温、平,涩,无毒。 
杲曰∶寒。忌猪肉。 
【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本 
经》)。去痹,利筋脉,止下痢,好唾口干(《别录》)。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弘景)。止 
渴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吐逆霍乱,除冷热痢(藏器)。治虚劳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 
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大验(大明)。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 
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时珍)。 
x白梅x 
【释名】盐梅、霜梅。 
【修治】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久乃上霜。 
【气味】酸、咸,平,无毒。 
【主治】和药点痣,蚀恶肉(弘景)。刺在肉中者,嚼敷之即出(孟诜)。治刀箭伤,止 
血,研烂敷之(大明)。 
乳痈肿毒,杵烂贴之,佳(汪颖)。除痰。(苏颂)。 
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 
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时珍)。 
【发明】弘景曰∶生梅、乌梅、白梅,功应相似。 
好古曰∶乌梅,脾、肺二经血分药也。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时珍曰∶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 方中用 
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 
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 
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其蚀 
恶疮 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说出《本经》。其法载于《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 
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按∶杨起《简便 
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 
阅本草得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如此,遂留心搜刻诸 
方,始基于此方也。 
【附方】旧十一,新二十二。 
诸疮 肉∶方见上。 
痈疽疮肿,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王 
氏《易简方》)。 
喉痹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腌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 
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俱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总录》∶用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 
消渴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 
煎至半盏,温服。(《简要济众方》)。 
泄痢口渴∶乌梅煎汤,日饮代茶。(《扶寿精方》)。 
产后痢渴∶乌梅肉二十个,麦门冬十二分,以水一升,煮七合,细呷之 
。(《必效方》)。 
赤痢腹痛《直指》∶用陈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饮之。《圣惠》∶用乌梅肉(炒)、黄 
连各四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服。 
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圣济总录》)。 
久痢不止,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袖珍》∶ 
用乌梅肉、白梅肉各七个捣烂,入乳香末少许,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汤下, 
日三。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济生方》)。 
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 
血崩不止∶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 
大便不通,气奔欲死者∶乌梅十颗,汤浸去核,丸枣大。纳入下部,少时即通。(《食 
疗本草》)。 
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 
蛔虫上行,出于口鼻∶乌梅煎汤频饮,并含之,即安。(《食鉴本草》)。 
水气满急∶乌梅、大枣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纳蜜和匀,含咽之。(《圣济总录》)。 
梅核膈气∶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腌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 
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瓷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 
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绝伦。(《龚氏经验方》)。 
心腹胀痛,短气欲绝者∶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大钱二七枚,煮二升半,顿 
服之。(《肘后》)。 
劳疟劣弱∶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姜一块,以童子 
小便二升,煎一半,温服即止。(《图经本草》)。 
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痰厥头痛如破者∶乌梅肉三十个,盐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顿服,取吐即愈。(《肘 
后方》)。 
伤寒头痛,壮热,胸中烦痛,四、五日不解∶乌梅十四枚,盐五合,水一升,煎半升, 
温服取吐。吐后避风良。(《梅师方》)。 
折伤金疮∶干梅烧存性,敷之,一宿瘥。(《千金方》)。 
马汗入疮作痛∶用乌梅连核捣烂,以头醋和敷。仍先刺疮,出去紫血,乃敷之系定。(《经 
验方》)。 
犬伤毒∶乌梅末,酒服二钱。(《千金》)。 
指头肿毒痛甚者∶乌梅肉,和鱼 捣封之妙。(李楼《奇方》)。 
伤寒 疮,生下部者∶乌梅肉三两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三十丸。(《圣惠方》)。 
小儿头疮∶乌梅烧末,生油调涂。(《圣济录》)。 
香口去臭∶曝干梅脯,常时含之。(《毛诗疏》)。 
硫黄毒发,令人背膊疼闷,目暗漠漠∶乌梅肉(焙)一两,沙糖半两,浆水一大盏,煎 
七分,呷之。(《总录》) 
x核仁x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明目,益气,不饥(吴普)。除烦热(甄权)。 
治代指忽然肿痛,捣烂,和醋浸之(时珍。《肘后方》)。 
x花x 
【气味】微酸,涩,无毒。 
【发明】时珍曰∶白梅花古方未见用者。近时有梅花汤∶用半开花,溶蜡封花口,投蜜 
罐中,过时以一两朵同蜜一匙点沸汤服。 
又有蜜渍梅花法∶用白梅肉少许,浸雪水,润花,露一宿,蜜浸荐酒。又梅花粥法∶用 
落英入熟米粥再煮食之。故杨诚斋有“蜜点梅花带露餐”及“脱蕊收将熬粥吃”之句,皆取 
其助雅致、清神思而已。 
x叶x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休息痢及霍乱,煮浓汁饮之(大明)。 
藏器曰∶嵩阳子言∶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经夏不脆。有验。 
时珍曰∶夏衣生霉点,梅叶煎汤洗之即去,甚妙。 
【附方】旧一,新二。 
中水毒病,初起头痛恶寒,心烦拘急,旦醒暮剧∶梅叶捣汁三升饮之良。(《肘后》)。 
下部虫 ∶梅叶、桃叶一斛,杵烂蒸极热,纳小器中,隔布坐蒸之,虫尽死也。(《外 
台秘要》)。 
月水不止∶梅叶(焙)、棕榈皮灰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圣济总录》) 
x根x 
【主治】风痹(《别录》。出土者杀人)。 
初生小儿,取根同桃、李根煮汤浴之,无疮热之患(崔氏《纂要》)。 
煎汤饮,治霍乱,止休息痢(大明)。 

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 梅出均州太和山。相传真武折梅枝插于 树。誓曰∶吾道若成,开 
花结果。后果如其言。今树尚在五龙宫北, 木梅实,杏形桃核。道士每岁采而蜜渍,以充 
贡献焉。 乃榆树也。 
x实x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生津止渴,清神下气,消酒(时珍)。 

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木部有《拾遗》桃橛,今并入此。 
【释名】时珍曰∶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或云 
从兆谐声也。 
【集解】《别录》曰∶桃生太山川谷。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核仁入药,当取解核者种之为佳,山桃仁不堪用。 
颂曰∶汴东、陕西者尤大而美。大抵佳果肥美者,皆圃人以他木接成,殊失本性。入药 
当用本生者为佳。今市肆卖者,多杂接核之仁,为不堪也。 
宗 曰∶山中一种桃,正合《月令》桃始华者,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入药。汴 
中有油桃,小于众桃,光如涂油,不益脾胃。太原有金桃,色深黄。洛中有昆仑桃,肉深红 
紫色。又有饼子桃,状如香饼子。其味皆甘。 
时珍曰∶桃品甚多,易于栽种,且早结实。五年宜以刀 其皮,出其脂液,则多延数年。 
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其实有红桃、绯桃、碧桃、缃桃、白桃、乌桃、金桃、 
银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也。有绵桃、油桃、御桃、方桃、匾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 
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时名者也。并可供食。惟山中毛桃,即《尔雅》 
所谓 桃者,小而多毛,核粘味恶。其仁充满多脂,可入药用,盖外不足者内有余也。冬桃 
一名西王母桃,一名仙人桃,即昆仑桃,形如栝蒌,表里微赤,得霜始熟。方桃形微方。匾 
桃出南番,形匾肉涩,核状如盒,其仁甘美。番人珍之,名波淡树,树甚高硕。偏核桃出波 
斯,形薄而尖,头偏,状如半月,其仁酷似新罗松子,可食,性热。又杨维桢、宋濂集中并 
载元朝御库蟠桃,核大如碗,以为神异。按∶王子年《拾遗记》载∶汉明帝时,常山献巨核 
桃,霜下始花,隆暑方熟。《玄中记》载∶积石之桃,大如斗斛器。《酉阳杂俎》载∶九疑有 
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及蜀后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饮。此皆桃之极 
大者。昔人谓桃为仙果,殆此类欤?生桃切片瀹过,曝干为脯,可充果食。又桃酢法∶取烂 
熟桃纳瓮中,盖口七日,漉去皮核,密封二七日酢成,香美可食。《种树书》云∶柿接桃则 
为金桃,李接桃则为李桃,梅接桃则脆。桃树生虫,煮猪头汁浇之即止。皆物性之微妙也。 
x实x 
【气味】辛、酸、甘,热,微毒。多食令人有热。 
诜曰∶能发丹石毒,生者尤损人。 
思邈曰∶《黄帝书》云∶食桃饱,入水浴,令人成淋及寒热病。 
时珍曰∶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五果列桃为下以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