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着《脉经》、
《千金食治》 时珍曰∶唐孙思邈撰《千金备急方》三十卷,采摭素问、扁鹊、华佗、
徐之才等所论补养诸说,及本草关于食用者,分米谷、果、菜、鸟兽、虫鱼为食治附之,亦
颇明悉。思邈隐于太白山,隋、唐征拜皆不就,年百余岁卒。所着有《千金翼方》、《枕中素
书》、《摄生真录》、《福禄论》、《三教论》、《老子庄子注》。
《食疗本草》 禹锡曰∶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为二百
二十七条,凡三卷。时珍曰∶诜,梁人也。武后时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出为台州司马,
转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辞。卒年九十。因《周礼》食医之义,着此书,多有增益。又撰
《必效方》十卷,《补养方》三卷。《唐史》有传。
《本草拾遗》 禹锡曰∶唐开元中三原县尉陈藏器撰。以《神农本经》虽有陶、苏补集
之说,然遗沉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
时珍曰∶藏器,四明人。其所着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
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谫之士,不察其该详,惟诮其僻怪。宋人亦多删削。岂知天地品
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岂可以一隅之见,而遽讥多闻哉。如辟虺雷
、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
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
《海药本草》 禹锡曰∶《南海药谱》二卷,不着撰人名氏,杂记南方药物所产郡县及
疗疾
之功,颇无伦次。时珍曰∶此即《海药本草》也,凡六卷,唐人李 所撰。 盖肃、代时人,
收
《四声本草》 禹锡曰∶唐兰陵处士萧炳撰。取本草药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
声相从,以便讨阅,无所发明。凡五卷,进士王收序之。
《删繁本草》 禹锡曰∶唐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杨损之撰。删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
之类,为五卷。开元以后人也,无所发明。
《本草音义》 时珍曰∶凡二卷,唐李含光撰。又甄立言、殷子严皆
《本草性事类》 禹锡曰∶京兆医工杜善方撰,不详何代人。凡一卷,以本草药名随类
解释,附以诸药制使、畏恶、相反、相宜、解毒者。
《食性本草》 禹锡曰∶南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陈士良撰。取神农、陶隐居、苏
恭、孟诜、陈藏器诸家药,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食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法。时珍曰∶
书凡十卷,总集旧说,无甚新义。古有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经》九卷,《竺
喧食经》十卷,《膳馐养疗》二十卷,昝殷《食医心镜》三卷,娄居中《食治通说》一卷,
陈直《奉亲养老书》二卷,并有食治诸方,皆祖食医之意也。
《蜀本草》 时珍曰∶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等与诸医士,取《唐本草》参校增补
注释,别为《图经》凡二十卷,昶自为序,世谓之《蜀本草》。其图说药物形状,颇详于陶、
苏也。
《开宝本草》 时珍曰∶宋太祖开宝六年,命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等九人,取唐、
蜀本草详校,仍取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刊正别名,增药一百三十三种。马志为之注解
,翰林学士卢多逊等刊正。七年复诏志等重定,学士李 等看详。凡神农者白字,名医所传
者墨字别之。并目录共二十一卷。序曰∶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
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
朱、墨杂书,时谓明白,而又考彼功用,为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逮乎有唐,别加
参校,增药余八百味,添注为二十一卷,《本经》漏功则补之,陶氏误说则证之。然而载历
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缺。非圣主抚大同之运,永无疆
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尽考传误,刊为定本,类例非允,从而革焉。至于笔头灰,
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玉石类
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皮;胡桐泪改从于木类。紫矿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实禽也,
由虫鱼部而移焉。橘柚附于果实,食盐附于光盐。生姜、干姜,同归一说。至于鸡肠、繁缕、
陆英、蒴 ,以类相似,从而附之。仍采陈藏器拾遗、李含光音义,或讨源于别本,或传效
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否。至于突厥白,旧说灰类也,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以赤箭,
今又全异。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
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
者,署为今注;考文记而述之者,又为今按。义既刊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
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下,传而行焉。
《嘉 补注本草》 时珍曰∶宋仁宗嘉 二年,诏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尚书祠部郎
中秘阁校理林亿等,同诸医官重修本草。新补八十二种,新定一十七种,通计一千八十二
条,谓之《嘉 补注本草》,共二十卷。其书虽有校修,无大发明。其序略云∶《神农本草
经》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至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
分为七卷。唐苏恭等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广为二十卷,谓之《唐本草》。国朝开宝中,两诏
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修,增一百三十三种,为《开宝本草》。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
保升等稍有增广,谓之《蜀本草》。嘉 二年八月,诏臣禹锡、臣亿等再加校正。臣等被命
,遂更研核。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概见诸书,浩博难究;虽屡
加删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常用,而太医未闻。向非因事
详着,则遗散多矣。乃请因其疏捂,更为补注。应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
;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自余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
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其
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厘改。凡补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
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其旧已着见而意有未完,后书复言,亦具存之,欲详
而易晓。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其别立条者,则解于其末,云
见某书。凡所引书,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着先后为次第。凡书旧名本草者,今
所引用,但着其所作人名曰某人,惟唐、蜀本,则曰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别∶所谓
《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余所增者,皆别
立条,并以墨字。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凡显庆所增者,
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凡《开宝》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凡今所增补,旧经未
有,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
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 次于水杨之类是也。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
而旧注已曾引注,今之所增,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如地衣附于垣
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之类是也。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出于显庆者,
曰《唐本》注;出于《开宝》者,曰今注。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
以朱字别书于其端。凡药名《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凡
药有今世已尝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辨证者,如胡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
别立为条,曰新定。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新定一十七种,
总新旧一千八十二条,皆随类附着之。英公、陶氏、开宝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
于首卷云。
《图经本草》 时珍曰∶宋仁宗既命掌禹锡等编绎本草,累年成书;又诏天下郡县,
图上所产药物,用唐永徽故事,专命太常博士苏颂撰述成此书,凡二十一卷。考证详明,
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如江州菝
乃仙遗粮,滁州青木香乃兜铃根,俱混列图;棠球子即赤瓜木,天花粉即栝蒌根,乃重出
条之类,亦其小小疏漏耳。颂,字子容,同安人,举进士,哲宗朝位至丞相,封魏国公
《证类本草》 时珍曰∶宋徽宗大观二年,蜀医唐慎微取《嘉 补注本草》及《图经
本草》合为一书,复拾《唐本草》、《陈藏器本草》、孟诜《食疗本草》旧本所遗者五百余
种,附入各部,并增五种。仍采《雷公炮炙》及《唐本》、《食疗》、陈藏器诸说收未尽者,
附于各条之后。又采古今单方,并经、史、百家之书有关药物者,亦附之。共三十一卷,
名《证类本草》。上之朝廷,改名《大观本草》。慎微貌寝陋而学该博,使诸家本草及各药
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政和中,复命医官曹孝忠校正刊行,故又谓之
《政和本草》。
《本草别说》 时珍曰∶宋哲宗元 中,阆中医士陈承合《本草》及《图
一,间缀数语,谓之别说。高宗绍兴末,命医官王继先等校正本草,亦有所附。皆浅俚,
无高论。
《日华诸家本草》 禹锡曰∶国初开宝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
。序集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各以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类,其言功用甚悉
,凡二十卷。时珍曰∶按《千家姓》,大姓出东莱。日华子,盖姓大名明也。或云其姓田,
未审然否。
《本草衍义》 时珍曰∶宋政和中,医官通直郎寇宗 撰。以《补注》及《图经》二
书,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尊信之;但以兰花为
兰草,卷丹为百合,是其误也。书及序例凡二十卷。平阳张魏卿以其说分附各药之下,合
为一书。
《洁古珍珠囊》 时珍曰∶书凡一卷,金易州明医张元素所着。元素,字洁古,举进
士不第,去学医,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
性之气味、阴、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
,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
已。后人翻为韵语,以便记诵,谓之东垣《珍珠囊》,谬矣。惜乎止论百品,未及遍评。又
着《病机气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机要》。后人误作河间刘完素所着,伪撰序文词调
于卷首以
《用药法象》 时珍曰∶书凡一卷,元真定明医李杲所着。杲,字明之,号东垣。通
《春秋》、《书》、《易》,忠信有守,富而好施,援例为济源监税官。受业于洁
其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祖《洁古珍珠囊》,增以用药凡例,诸经向导,纲要活法,着
为此书。谓世人惑于内伤外感,混同施治,乃辨其脉证,元气阴火,饮食劳倦,有余不足,
着《
,着《医学发明》九卷,《兰室秘藏》五卷。辨析经络脉法,分比伤寒六经之则,着《此事
难知》二卷。别有痈疽、眼目诸
《汤液本草》 时珍曰∶书凡二卷,元医学教授古赵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号海
藏,东垣高弟,医之儒者也。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己、张洁古、李东垣之书,间附己意,
集而为此。别着《汤液大法》四卷,《医垒元戎》十卷,《阴证略例》、《 论萃英》、《钱氏
补遗》各一卷。
《日用本草》 时珍曰∶书凡八卷。元海宁医士吴瑞,取本草之切于饮食者,分为八
门,间增数品而已。瑞,字瑞卿,元文宗时人。
《本草歌括》 时珍曰∶元瑞州路医学教授胡仕可,取本草药性图形作歌,以便童蒙
者。我明刘纯、熊宗立、傅滋辈,皆有歌括及药性赋,以授初学记诵。
《本草衍义补遗》 时珍曰∶元末朱震亨所着。震亨,义乌人,字彦修,从许白云讲
道,世称丹溪先生。尝从罗太无学医,遂得刘、张、李三家之旨而推展之,为医家宗主。
此书盖因寇氏《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所发明;但兰草之为兰花,胡粉之为
锡粉,未免泥于旧说,而以诸药分发五行,失之牵强耳。所着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伤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论》、《风木问答》诸书。
《本草发挥》 时珍曰∶书凡三卷,洪武时丹溪弟子山阴徐彦纯用诚所集。取张洁古、
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己数家之说,合成一书尔,别无增益。
《救荒本草》 时珍曰∶洪武初,周定王因念旱涝民饥,咨访野老田夫,得草木之根苗
花实可备荒者四百四十种,图其形状,着其出产、苗叶、花子、性味、食法。凡四卷,亦颇
详明可据。近人翻刻,削其大半,虽其见浅,亦书之一厄也。王号诚斋,性质聪敏,集《普
济方》一百六十八卷,《袖珍方》四卷,诗、文、乐府等书。嘉靖中,高邮王磐着《野菜谱》
一卷,绘形缀语,以告救荒,略而不详。
《庚辛玉册》 时珍曰∶宣德中,宁献王取崔 《外丹本草》、土宿真君《造化指南》
、独孤滔《丹房镜源》、轩辕述《宝藏论》、青霞子《丹台录》诸书所载金石草木可备丹炉
者,以成此书。分为金石部、灵苗部、灵植部、羽毛部、鳞甲部、饮馔部、鼎器部,通计
二卷,凡五百四十一品。所说出产形状,分别阴阳,亦可考据焉。王号 仙,该通百家,
所着医、卜、农、圃、琴、棋、仙学、诗家诸书,凡数百卷。《造化指南》三十三篇,载
灵草五十三种,云是土宿昆元真君所说。抱朴子注解,盖亦宋、元时方士假托者尔。古有
《太清草木方》、《太清服食经》、《太清丹药录》、《黄白秘法》、《三十六水法》、《伏制草石
论》诸书,皆此类也。
《本草集要》 时珍曰∶弘治中,礼部郎中慈溪王纶,取本草常用药品,及洁古、东
垣、丹溪所论序例,略节为八卷,别无增益,斤斤泥古者也。纶,字汝言,号节斋,举进
士,仕至都御史。
《食物本草》 时珍曰∶正德时,九江知府江陵汪颖撰。东阳卢和,字廉夫,尝取本
草之系于食品者编次此书。颖得其稿,厘为二卷,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
八类云。
《食鉴本草》 时珍曰∶嘉靖时,京口宁原所编。取可食之物,略载数语,无所发明。
《本草会编》 时珍曰∶嘉靖中,祁门医士汪机所编。机,字省之。惩王氏《本草集要》,
不收草木形状,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类相从,菜谷通为草部,果品通为木部,并
诸家序例共二十卷。其书撮约似乎简便,而混同反难检阅。冠之以荠,识陋可知;掩去诸家,
更觉零碎。臆度疑似,殊无实见,仅有数条自得可取尔。
《本草蒙筌》 时珍曰∶书凡十二卷,祁门医士陈嘉谟撰。谟,字廷采。嘉靖末,依王
氏《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己意于
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
《本草纲目》 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东璧撰。搜罗百氏,
访采四方。始于嘉靖壬子,终于万历戊寅,稿凡三易。分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
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方八千一百六十。
序例上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
内容:时珍曰∶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诸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时珍今
所引,除旧本外,凡二百七十七家。
黄帝《素问》(王冰注)
唐玄宗《开元广济方》
《天宝单方图》
唐德宗《贞元广利方》
《太仓公方》
宋太宗《太平圣惠方》
《扁鹊方》(三卷)
张仲景《金匮玉函方》
《华佗方》(十卷)
张仲景《伤寒论》(成无己注)
《支太医方》
张文仲《随身备急方》
《徐文伯方》
初虞世《古今录验方》
《秦承祖方》
王焘《外台秘要方》
华佗《中藏经》
姚和众《延龄至宝方》
《范汪东阳方》
孙真人《千金备急方》
《孙真人食忌》
孙真人《千金翼方》
《孙真人枕中记》
《席延赏方》
孙真人《千金髓方》
《叶天师枕中记》
《箧中秘宝方》
许孝宗《箧中方》
钱氏《箧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