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正】自木部移入。 
【释名】橡斗(《说文》)、皂斗(同)、栎 (音历求)、柞子(音作)、 (杼同。序、 
暑 
禹锡曰∶案∶《尔雅》云∶栩,杼也。又曰∶栎,其实 。孙炎注云∶栩,一名杼也。 
栎,似樗之木也。 ,盛实之房也。其实名橡,有 自裹之。《诗·唐风》云∶集于苞栩 
。《秦风》云∶山有苞栎。陆机注云∶即柞栎也。秦人谓之栎,徐人谓之杼,或谓之栩。其 
子谓之皂,亦曰皂斗。其壳煮汁可染皂也。今京洛、河内亦谓之杼。盖五方通语,皆一物也。 
时珍曰∶栎,柞木也。实名橡斗、皂斗,谓其斗 剜象斗,可以染皂也。南人呼皂如柞 
,音相近也。 
【集解】颂曰∶橡实,栎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花黄色, 
八、九月结实。其实为皂斗,槲、栎皆有斗,而以栎为胜。 
宗 曰∶栎叶如栗叶,所在有之。木坚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为炭则他木皆不及。 
其壳虽可染皂,若曾经雨水者,其色淡。槲亦有壳,但小而不及栎也。 
时珍曰∶栎有二种∶一种不结实者,其名曰 ,其木心赤,《诗》云“瑟彼柞 ”是也; 
一种结实者,其名曰栩,其实为橡。二者树小则耸枝,大则偃蹇。其叶如槠叶,而纹理皆斜 
勾。四、五月开花如栗花,黄色。结实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莲 
肉,山人俭岁采以为饭,或捣浸取粉食,丰年可以肥猪。北人亦种之。其木高二、三丈,坚 
实而重,有斑纹点点。大者可作柱栋,小者可为薪炭。《周礼·职方氏》“山林宜皂物,柞、 
栗之属”即此也。其嫩叶可煎饮代茶。 
x实x 
【修治】雷曰∶霜后收采,去壳蒸之,从巳至未,锉作五片,晒干用。 
周定王曰∶取子换水,浸十五次,淘去涩味,蒸极熟食之,可以济饥。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下痢,浓肠胃,肥健人(苏恭)。涩肠止泻。煮食,止饥,御歉岁(大明)。 
【发明】思邈曰∶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断谷,啖之尤佳。无气而受气, 
无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强健不极。 
时珍曰∶木实为果,橡盖果也。俭岁,人皆取以御饥。昔挚虞入南山,饥甚,拾橡实而 
食;唐杜甫客秦州,采橡、栗自给,是矣。 
【附方】新五。 
水谷下痢,日夜百余行者∶橡实二两,楮叶(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食前乌梅汤 
调下 
血痢不止∶上方加缩砂仁半两。 
下痢脱肛∶橡斗子,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敷。(《直指方》) 
痔疮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一升。炒黄,滚水调作果子,饭上蒸熟食之,不过四、五 
次,效。(李楼《奇方》)石痈坚硬如石,不作脓∶用橡子一枚,以醋于青石上磨汁涂之。干 
则易,不过十度即平 
x斗壳x 
【修治】大明曰∶入药并宜捣细,炒焦或烧存性,研用。 
【气味】涩,温,无毒。 
【主治】为散及煮汁服,止下痢。并可染皂(恭)。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 
并 
【附方】新五。 
下痢脱肛∶橡斗壳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搽,并煎汁洗之。(《直指方》) 
肠风下血∶橡斗子壳,用白梅肉填满,两个合定,铁线札住, 存性,研末。每服二钱, 
米饮下。一方∶用硫黄填满, 研酒服。(余居士《选奇方》) 
走马牙疳∶橡斗壳,入盐填满,合定烧透,出火毒,研末,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漱过, 
搽之。(《全幼心鉴》) 
风虫牙痛∶橡斗五个(入盐在内),皂荚一条(入盐在内)。同 过,研末。日擦三、五 
次, 
x木皮、根皮(《拾遗》)x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恶疮,因风犯露致肿者,煎汁日洗,令脓血尽乃止,亦治痢(藏器)。止水痢, 
消瘰 (大明)。 
【附方】新一。 
蚀烂痈肿及疣赘瘤痣∶柞栎木灰四斗,桑柴灰四斗,锻石一斗五升。以沸汤调湿,甑中 
蒸一日,取釜中沸汤七斗,合甑灰淋之取汁,再熬至一升,投乱头发一鸡子大消尽,又剪五 
色彩投入消尽,瓶盛密收。每以少许,挑破点之。煎时勿令鸡、犬、妇人、小儿见。(《普 
济方》)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槲实
内容:(音斛。《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附此。 
【释名】槲 (音速),朴 (并《尔雅》)、大叶栎(俗)、栎 子。 
时珍曰∶槲 ,犹觳觫也。栗子绽悬,有颤栗之象,故谓之栗;槲叶摇动,有觳觫之态 
,故曰槲 也。朴 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 故也。俗称衣物不整者为朴 
,本此。其实木强,故俗谓之栎 子。《史》言∶武后挂赦书于槲树,人遂呼为金鸡 
树云。 
【集解】颂曰∶槲,处处山林有之。木高丈余,与栎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 
拘时采。其皮、叶入药。 
宗 曰∶槲亦有斗,木虽坚而不堪充材,只宜作柴,为炭不及栎木。 
时珍曰∶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 (音孚,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 
叶俱似栗,长大粗浓,冬月凋落,三、四月开花亦如栗,八、九月结实似橡子而稍短小,其 
蒂亦有斗。其实僵涩味恶,荒岁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谓樗栎之材者指此。 
x仁x 
【气味】苦,涩,平,无毒。 
【主治】蒸煮作粉,涩肠止痢,功同橡子(时珍)。 
x槲若x 
【修治】颂曰∶若即叶之名也。入药须微炙令焦。 
【气味】甘、苦,平,无毒。 
【主治】疗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恭)。活血,利小便,除面上 赤(时珍)。 
【附方】旧五,新三。 
猝然吐血∶槲叶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和滓服。(《简要济众》) 
鼻衄不止∶槲叶。捣汁一小盏,顿服即止。(《圣惠方》) 
肠风血痔热多者尤佳∶槲叶(微炙,研末)一钱,槐花(炒,研末)一钱。米饮调服。 
未止 
冷淋茎痛∶槲叶,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葱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 
二 
孩子淋疾∶槲叶三片。煎汤服一鸡子壳,小便即时下也。(孙真人方) 
蝼蛄漏疾∶槲叶,烧存性,研。以米泔别浸槲叶,取汁洗疮后,乃纳灰少许于疮中。(《 
圣惠方》)。 
鼻上 出脓血者∶以泔水煮槲叶,取汁洗之,拭干,纳槲叶灰少许于中,良。(《圣 
惠》) 
腋下胡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浓汁,洗毕,即以甘苦瓠壳烟熏之。后用辛夷、细辛、 
杜 
x木皮x(俗名赤龙皮) 
【气味】苦,涩,无毒。 
【主治】煎服,除蛊及漏,甚效(恭)。煎汤,洗恶疮,良(权)。能吐瘰 ,涩五脏(大 
明)。止赤白痢,肠风下血(时珍)。 
【附方】旧四,新六。 
赤龙皮汤∶治诸败烂疮、乳疮。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 
温用 
附骨疽疮∶槲皮烧研,米饮每服方寸匕。(《千金方》) 
下部生疮∶槲皮、榉皮煮汁,熬如饴糖,以导下部。(《肘后方》) 
一切 疾∶《千金》∶用槲树北阴白皮三十斤(锉)。以水一石,煮一斗,去滓,煎如饴; 
又取通都厕上雄鼠屎、雌鼠屎各十四枚,烧汁尽研和之,纳温酒一升和匀。瘦人食五合,当 
有虫出也。崔氏《纂要》∶用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泣,去滓,再煎成膏。日 
服 
小儿瘰 ∶槲树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之。(《圣惠方》) 
蛊毒下血∶槲木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分服,即吐毒 
出也。《千金及翼》 
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儿。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 
煎 
久痢不止∶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干姜(炮)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 
久疮不已∶槲木皮一尺,阔六寸,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入白沙糖十挺,煎取一升, 
分三服,即吐而愈。(《肘后方》) 

果部第三十一卷
果之三
内容:(夷果类三十一种)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荔枝
内容:(宋《开宝》) 
【释名】离枝(《纲目》)、丹荔。 
颂曰∶按∶朱应《扶南记》云∶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 
取其枝,故以为名。 (音利)与 同。 
时珍曰∶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离支。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 
。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集解】颂曰∶荔枝生岭南及巴中。今闽之泉、福、漳州、兴化军,蜀之嘉、蜀、渝、 
涪州,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以闽中为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其木高二、三丈,自 
径尺至于合抱,类桂木、冬青之属。绿叶蓬蓬然,四时荣茂不凋。其木性至坚劲,土人取其 
根,作阮咸槽及弹棋局。其花青白,状若冠之蕤绥。其子喜双实,状如初生松球。壳有皱纹 
如罗,初青渐红。肉色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夏至将中,则子翕然俱赤,乃可食也。大 
树下子至百斛,五、六月盛熟时,彼方皆燕会其下以赏之,极量取啖,虽多亦不伤人,稍过 
则饮蜜浆便解。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故左思《蜀都赋》云∶旁挺龙目 
,侧生荔枝。唐白居易《图序》论之详矣。今闽中四郡所出特奇,蔡襄《谱》其种类至三十 
余品,肌肉甚浓,甘香莹白,非广、蜀之比也。福唐岁贡白曝荔枝、蜜煎荔枝肉,俱为上方 
珍果。白曝须嘉实乃堪,其市货者,多用杂色荔枝入盐、梅曝成,皮色深红,味亦少酸,殊 
失本真。经曝则可经岁,商贩流布,遍及华夏,味犹不歇,百果之盛,皆不及此。又有焦核 
荔枝,核如鸡舌香,味更甜美。或云是木生背阳,结实不完就者。又有绿色、蜡色,皆其品 
之奇者,本土亦自难得。其蜀、岭荔枝,初生小酢,肉薄核大,不堪白曝。花及根亦入药。 
藏器曰∶顾微《广州记》云∶荔枝冬夏常青,其实大如鸡卵,壳朱肉白,核黄黑色,似 
半熟莲子,精者核如鸡舌香,甘美多汁,极益人也。 
时珍曰∶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 
。其实生时肉白,干时肉红。日晒火烘,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成朵晒干者谓之荔锦。按∶ 
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冬青。花如橘而春荣,实 
如丹而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洁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 
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 
,色香味尽去矣。又蔡襄《荔枝谱》云∶广、蜀所出,早熟而肉薄,味甘酸,不及闽中下等 
者。闽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兴化最奇,泉、漳次之。福州延亘原野,一家甚至万株。 
兴化上品,大径寸余,香气清远,色紫壳薄,瓤浓膜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如水精,食之如 
绛雪。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皆失于中。若夫浓皮尖刺,肌理黄色 
,附核而赤,食之有渣,食已而涩,虽无酢味,亦自下等矣。最忌麝香触之,花、实尽落也 
。又洪迈《夷坚志》云∶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亦失本体,形状百出 
,不可以理求也。沈括《笔谈》谓焦核荔枝,乃土人去其大根,燔焦种成者,大不然也。 
曰∶荔枝树似青木香。熟时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人才采之,乌鸟、蝙蝠之类,无 
不伤残之也。故采荔枝者,必日中而众采之。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色味俱变。故古诗 
云∶色味不逾三日变也。 
x实x 
【气味】甘,平,无毒。 
曰∶甘、酸,热。多食令人发虚热。 
李鹏飞曰∶生荔枝多食,发热烦渴,口干衄血。 
颂曰∶多食不伤人。如稍过度,饮蜜浆一杯便解也。 
时珍曰∶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 及火病 
人尤忌之。《开宝本草》言其性平,苏氏谓多食无伤,皆谬说也。按∶《物类相感志》云∶ 
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 
【主治】止渴,益人颜色(《开宝》)。食之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李 )。通神 
,益智,健气(孟诜)。治瘰 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时珍)。 
【发明】震亨曰∶荔枝属阳,主散无形质之滞气,故消瘤赘赤肿者用之。苟不明此,虽 
用之无应。 
【附方】新六。 
痘疮不发∶荔枝肉,浸酒饮,并食之。忌生冷。(闻人规《痘疹论》) 
疔疮恶肿∶《普济方》∶用荔枝五个或三个,不用双数,以狗粪中米淘净为末,与糯米粥 
同研成膏,摊纸上贴之。留一孔出毒瓦斯。 
《济生秘览》∶用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根即出也。 
风牙疼痛∶《普济》∶用荔枝连壳(烧存性),研末,擦牙即止。乃治诸药不效仙方也。 
孙氏 
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立止。(杨拱《医方摘要》) 
x核x 
【气味】甘,温,涩,无毒。 
【主治】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调服(宗 )。治 疝气痛,妇 
人 
【发明】时珍曰∶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滞气,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故其治 疝卵肿, 
有述类象形之义。 
【附方】新六。 
脾痛不止∶荔枝核为末,醋服二钱。数服即愈。(《卫生易简方》) 
妇人血气刺痛∶用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 
、米饮任下。名蠲痛散。(《妇人良方》) 
疝气 肿∶孙氏∶用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皆 
打面糊 
阴肾肿痛∶荔枝核,烧研,酒服二钱。 
肾肿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钱,日三。 
x壳x 
【主治】痘疮出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时珍)。 
【附方】新一。 
赤白痢∶荔枝壳、橡斗壳(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两,水一盏 
半,煎七分,温服,日二服。(《普济方》) 
x花及皮根x 
【主治】喉痹肿痛,用水煮汁,细细含咽,取瘥止(苏颂。出崔元亮《海上方》)。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龙眼
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宗 曰∶龙眼专为果,未见入药。本草编入木部,非矣。 
【释名】龙目(《吴普》)、圆眼(俗名)、益智(《本经》)、亚荔枝(《开宝》)、荔枝奴、 
骊珠、燕卵、蜜脾、鲛泪、 
时珍曰∶龙眼、龙目,象形也。《吴普本草》谓之龙目,又曰比目。曹宪《博雅》谓之 
益智。 
弘景曰∶广州有龙眼,非益智也,恐彼人别名耳。 
志曰∶甘味归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 
颂曰∶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又名木弹。晒干寄远,北人以为佳果 
,目为亚荔枝。 
【集解】《别录》曰∶龙眼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 
恭曰∶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雀卵。 
颂曰∶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木高一、二丈,似荔 
枝而枝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开细白花。七月实熟,壳青黄色,纹作鳞甲,形圆, 
大如弹丸,核若木 子而不坚,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浆,其甘如蜜。实极繁,每枝三、二十 
颗,作穗如蒲桃。汉时南海常贡之,大为民害。临武长唐羌上书言状,和帝感其言,下诏止 
之。 
时珍曰∶龙眼正圆,《别录》、苏恭比之槟榔,殊不类也。其木性畏寒,白露后方可采 
摘,晒焙令干,成朵干者名龙眼锦。按范成大《桂海志》有山龙眼,出广中,色青,肉如 
龙眼,夏月实熟可啖,此亦龙眼之野生者欤? 
x实x 
【气味】甘,平,无毒。恭曰∶甘、酸,温。李鹏飞曰∶生者沸汤瀹过食,不动脾 
【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 
《本经》)。开胃益脾,补虚长智(时珍)。 
【发明】时珍曰∶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 
。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 
【附方】新一。 
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虚烦不眠,自汗惊悸。用龙眼肉、酸枣仁 
(炒)、黄 (炙)、白术(焙)、茯神各一两,木香、人参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 咀。 
每服 
x核x 
【主治】胡臭。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时珍)。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
龙荔
内容:(《纲目》) 
【释名】见下。 
【集解】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