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
【附方】新六。
吐血咯血∶柳絮焙研,米饮服一钱。(《经验方》)。
金疮血出∶柳絮封之。即止。(《外台秘要》)。
面上脓疮∶柳絮、腻粉等分。以灯盏油调涂。(《普济方》)。
走马牙疳∶杨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搽。(《保幼大全》)。
大风疠疮∶杨花(四两,捣成饼,贴壁上,待干取下,米泔水浸一时取起,瓦焙研末)
二两,白花蛇、乌蛇各一条(去头尾,酒浸取肉),全蝎、蜈蚣、蟾酥、雄黄各五钱,苦参、
天麻各一两,为末,水煎麻黄取汁熬膏,和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温酒下。
一日三服,以愈为度。(孙氏《集效良方》)。
x叶x
【气味】同华。
【主治】恶疥痂疮马疥,煎煮洗之,立愈。又疗心腹内血,止痛(《别录》)。煎水,洗
漆疮(弘景)。天行热病,传尸骨蒸劳,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主服金石人发
大热闷,汤火疮毒入腹热闷,及疔疮(《日华》)。疗白
【附方】旧一,新五。
小便白浊∶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集简方》)。
小儿丹烦∶柳叶一斤。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拓洗赤处,日七、八度。(《子母秘录》)。
眉毛脱落∶垂柳叶阴干为末,每姜汁于铁器中调,夜夜摩之。(《圣惠方》)。
猝得恶疮不可名识者∶柳叶或皮,水煮汁,入少盐,频洗之。(《肘后方》)。
面上恶疮∶方同上。
痘烂生蛆∶嫩柳叶铺席上卧之,蛆尽出而愈也。(李楼《奇方》)
x枝及根白皮x
【气味】同华。
【主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煮酒,漱齿痛(苏恭)。小儿一日、五日
寒热,煎枝浴之(藏器)。
煎服,治黄胆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时珍)。
【发明】颂曰∶柳枝、皮及根亦入药。
葛洪《肘后方》∶治痈疽、肿毒、妒乳等多用之。韦宙《独行方》∶主疔疮及反花疮,并
煎柳枝、叶作膏涂之。今人作浴汤、
时珍曰∶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涤齿甚妙。
【附方】旧十,新十。
黄胆初起∶柳枝,煮浓汁半升,顿服。(《外台秘要》)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清明日取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作
饭,洒面滚成珠子,晒干,袋悬风处。每用烧滚水随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时米浮,取看无
硬心则熟,可顿食之。久则面散不粘矣,名曰络索米。(杨起《简便方》)。
走注气痛∶气痛之病,忽有一处如打扑之状,不可忍,走注不定,静时,其处冷如霜雪,
此皆暴寒伤之也。以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有赤点处, 去血妙。凡诸猝肿急痛,熨之
皆即止。(姚增坦《集验方》)。
风毒猝肿∶方同上。
阴猝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
(《集验方》)。
项下瘿气∶水涯露出柳根三十斤,水一斛,煮取五升,以糯米三斗,如常酿酒,日饮。
(《范汪方》)。
齿龈肿痛∶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又方∶柳枝、槐
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
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即愈。又方∶柳枝一握锉,入
少盐花,浆水煎,含甚验。又方∶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熟,瓷器盛之,清
酒三升,渍三日。频含漱涎,三日愈。(《古今录验》)。
耳痛有脓∶柳根,细切,熟捣封之,燥即易之。(《斗门方》)。
漏疮肿痛∶柳根红须,煎水日洗。《摘玄方》∶用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即效。
乳痈妒乳,初起坚紫,众疗不瘥∶柳根皮熟捣火温,帛裹熨之。冷更易,一宿消。(《肘后方》)。
反花恶疮,肉出如饭粒,根深脓溃∶柳枝叶三斤,水五升,煎汁二升,熬如饧。日三涂
之。(《圣惠方》)。
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秘要》)。
汤火灼疮∶柳皮烧灰,涂之。亦可以根白皮煎猪脂,频敷之。(《肘后方》)。
痔疮如瓜,肿痛如火∶柳枝煎浓汤洗之,艾灸三、五壮。王及郎中病此,驿吏用此方灸
之,觉热气入肠,大下血秽至痛,一顷遂消,驰马而去。(《本事方》)
x柳胶x
【主治】恶疮,及结砂子(时珍)。
x柳寄生x
见后寓木类。
x柳耳x
见菜部木耳。
x柳蠹x
见虫部。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柽柳
内容:(音侦。宋《开宝》)
【释名】赤柽(《日华》)、赤杨(《古今注》)
垂丝柳《纲目》、人柳(《纲目》)、三眠柳(《衍义》)、观音柳。
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天之将雨,柽先知之,起气以应,又负霜雪不
乃木之圣者也。故字从圣,又名雨师。或曰∶得雨则垂垂如丝,当作雨丝。又《三辅故事》
云∶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则柽柳之圣,又不独知雨、负雪
而已。今俗称长寿仙人柳,亦曰观音柳,谓观音用此洒水也。宗 曰∶今人谓之三春柳,以
其一年三秀故名。
【集解】志曰∶赤柽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细叶。
禹锡曰∶《尔雅》∶柽,河柳也。郭璞注云∶今河旁赤茎小杨也。陆机《诗疏》云∶生
水旁,皮赤如绛,枝叶如松。
时珍曰∶柽柳小干弱枝,插之易生。赤皮,细叶如丝,婀娜可爱。一年三次作花,花穗
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色。南齐时,益州献蜀柳,条长,状若丝缕者,即此柳也。段成
式《酉阳杂俎》言∶凉州有赤白柽,大者为炭,其灰汁可以煮铜为银。故沈炯赋云∶柽似柏
而香。王祯《农书》云∶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明。则柽又有白色者也。宗 ∶汴京甚多。
河西戎人取滑枝为鞭。
x木x
【气味】甘、咸,温,无毒。
【主治】剥驴马血入肉毒,取木片火炙熨之,并煮汁浸之。(《开宝》)。枝叶∶消痞,
解酒毒,利小便(时珍)。
【附方】新三。
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痞自消。(《卫生易简方》)
一切诸风,不问远近∶柽叶半斤(切,枝亦可),荆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
入白蜜五合,竹沥五合,新瓶盛之,油纸封,入重汤煮一伏时。每服一小盏,日三服。(《普
济方》)
x柽乳x(即脂汁)
【主治】合质汗药,治金疮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水杨
内容:(《唐本草》)
【释名】青杨(《纲目》)、蒲柳(《尔雅》)、蒲杨(《古今注》)、蒲 (音移)、 柳(《古
今注》)、
时珍曰∶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多宜水 蒲萑之地,故有水杨、蒲柳、萑苻之名。
【集解】恭曰∶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与柳全别。柳叶狭长,枝条长软。
颂曰∶《尔雅》∶杨,蒲柳也。其枝劲韧,可为箭 。《左传》所谓
苻。今河北沙地多生之。杨柳之类亦多。崔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柳叶长
而细, 杨叶圆而弱。水
理亦赤。然今人鲜能分别。
类。
尤多,花与柳同。
x枝叶x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久痢赤白,捣汁一升服,日二,大效(《唐本》)。
主痈肿痘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水杨根治痈肿,故近人用枝叶治痘疮。魏直《博爱心鉴》云∶痘疮数
日陷顶,浆滞不行,或风寒所阻者。宜用水杨枝叶(无叶用枝)五斤,流水一大釜,煎汤温
浴
之。如冷添汤,良久照见累起有晕丝者,浆行也。如不满,再浴之。力弱者,只洗头、面、
手、足。如屡浴不起者,气血败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痒塌者,皆不可浴。
痘不行浆,乃气涩血滞,腠理固密,或风寒外阻而然。浴令暖气透达,和畅郁蒸,气血
通彻,每随暖气而发,行浆贯满,功非浅也。若内服助气血药,借此升之,其效更速,风寒
亦不得而阻之矣。直见一妪在村中用此有验,叩得其方,行之百发百中,慎勿易之,诚有燮
理之妙也。盖黄钟一动而蛰虫启户,东风一吹而坚冰解释,同一春也。群书皆无此法,故详
着之。
x木白皮及根x
【气味】同华。
【主治】金疮痛楚,乳痈诸肿,痘疮(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李仲南《永类钤方》云∶有人治乳痈,持药一根,生擂贴疮,其
热如火,再贴遂平。求其方,乃水杨柳根也。葛洪《肘后方》,治乳痈用柳根。则杨与柳性
气不远,可通用也
【附方】新一。
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燥碾末,水服方寸匕,仍敷之,日三次。(《千金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白杨
内容:(《唐本草》)
【释名】独摇。
宗 曰∶木身似杨微白,故曰白杨,非如粉之白也。
时珍曰∶郑樵《通志》言∶白杨,一名高飞,与 杨同名。今俗通呼 杨为白杨,且白
杨亦因风独摇,故得同名也。
【集解】恭曰∶白杨取叶圆大、蒂小,无风自动者。
藏器曰∶白杨,北土极多,人种墟墓间,树大皮白。其无风自动者,乃
颂曰∶今处处有之,北土尤多。株甚高硕,叶圆如梨叶,皮白色,木似杨,采无时。崔
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是也。
宗 曰∶陕西甚多,永、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也。其根易生,斫木时碎札入土即生根,
故易繁植,土地所宜尔。风才至,叶如大雨声。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但风微时,其叶孤
绝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细长,叶重大,势使然也。
时珍曰∶白杨木高硕。叶圆似梨而肥大有尖,面青而光,背甚白色,有锯齿。木肌细白
,性坚直,用为梁 ,终不挠曲。与 杨乃一类二种也,治病之功,大抵仿佛。嫩叶亦可救
荒,老叶可作酒曲料。
x木皮x
【修治】 曰∶凡使,铜刀刮去粗皮蒸之,从巳至未。以布袋盛,挂屋东角,待干用。
【气味】苦,寒,无毒。大明曰∶酸,冷。
【主治】毒风香港脚肿,四肢缓弱不随,毒瓦斯游 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唐本》)。
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浸损处
治扑损瘀血,并煎酒服。煎膏,可续筋骨(大明)。煎汤日饮,
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煎水酿酒,消瘿气(时珍)。
【附方】旧一,新一。
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
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
曲末五两,如常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
x枝x
【主治】消腹痛,治吻疮(时珍)。
【附方】旧二,新一。
口吻烂疮∶白杨嫩枝,铁上烧灰,和脂敷之。(《外台秘要》)。
腹满癖坚如石,积年不损者∶《必效方》∶用白杨木东南枝(去粗皮,辟风细锉)五升。
熬
黄,以酒五升淋讫,用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台秘要》)。
面色不白∶白杨皮十八两,桃花一两,白瓜子仁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
面及手足皆白。(《圣济总录》)
x叶x
【主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时珍)。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内容:(音夫移。《拾遗》)
【释名】 杨(《古今注》)、
时珍曰∶ 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
唐棣, 也。崔豹曰∶ 杨,江东呼为夫 。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
独摇。陆机以唐棣为郁李者,误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
【集解】藏器曰∶ 木生江南山谷。树大十数围,无风叶动,花反而后合,《诗》云∶
“棠棣之华,偏其反而”,是也。时珍曰∶ 杨与白杨是同类二种,今南人通呼为白杨,故
俚人有“白杨叶,有风掣,无风掣”之语。其入药之功大抵相近。
x木皮x
【气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去风血香港脚疼痹, 损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
汤,捋香港脚,杀瘃虫风瘙。烧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经时不败(藏器)。
【发明】时珍曰∶白杨、 杨皮,并杂五木皮煮汤,浸捋损痹诸痛肿。所谓五木者,桑、
槐、桃、楮、柳也。并去风和血。
【附方】新一。
妇人白崩∶ 杨皮半斤,牡丹皮四两,升麻、牡蛎( )各一两。每用一两,酒二钟,
煎一钟,食前服。(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松杨
内容:(《拾遗》)
【校正】并入《唐本草》椋子木。
【释名】椋子木(音凉)。
时珍曰∶其材如松,其身如杨,故名松杨。《尔雅》云∶椋即来也。其阴可荫凉,故曰
椋木。
藏器曰∶江西人呼为凉木。松杨县以此得名。
【集解】藏器曰∶松杨生江南林落间。大树,叶如梨。
志曰∶椋子木,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色赤。
郭璞云∶椋材中车辋。八月、九月采木,晒干用。
x木x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折伤,破恶血,养好血,安胎止痛生肉(《唐本》)。
x木皮x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水痢不问冷热,浓煎令黑,服一升(藏器)。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榆
内容:(俞、由二音。《本经》上品)
【释名】零榆(《本经》),白者名
时珍曰∶按∶王安石《字说》云∶榆沈俞柔,故谓之榆。其
。其荚飘零,故曰零榆。
【集解】《别录》曰∶榆皮生颖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实。并勿令中湿,
湿则伤人。弘景曰∶此即今之榆树,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荚仁,
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谓“榆令人瞑”也。恭曰∶榆三月实熟,寻即落矣。今云八月
采
实,恐误也。藏器曰∶江东无大榆。有刺榆,秋实。故《经》云八月采者,误也。刺榆,皮
不滑利。
颂曰∶榆,处处有之。三月生荚,古人采仁以为糜羹,今无复食者,惟用陈老实作酱耳
。按∶《尔雅疏》云∶榆类有数十种,叶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异耳。刺榆有针刺如柘,其
叶如榆,瀹为蔬羹,滑于白榆,即《尔雅》所谓“枢、 ”,《诗经》所谓山有枢是也。白榆
先生叶,却着荚,皮白色,二月剥皮,刮去粗 ,中极滑白,即《尔雅》所谓“榆,白 ”
是
也。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四月采实。宗 曰∶榆皮,初春先生荚者是也。
嫩时收贮为羹茹。嘉 中,丰沛人缺食多用之。时珍曰∶邢 《尔雅疏》云∶榆有数十种,
今人不能尽别,惟知荚榆、白榆、刺榆、榔榆数者而已。荚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
种。白者名 ,其木甚高硕。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
榆钱。后方生叶,似山茱萸叶而长,尖KT 润泽。嫩叶炸,浸淘过可食。故《内则》云∶
堇、 、 、榆、免、 , 以滑之。三月采榆钱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酿酒。瀹过晒干可
为酱,即榆仁酱也。崔实
与此相近,但味稍苦耳。诸榆性皆扇地,故其下五谷不植。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
榆面,水调和香剂,粘滑胜于胶漆。
承曰∶榆皮湿捣如糊,用粘瓦石极有力。汴洛人以石为碓嘴,用此胶之。
x白皮x
【气味】甘,平,滑利,无毒。
【主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久服,断谷轻身不饥。其实尤良(《本经》)。疗肠胃邪热气,消肿,治小儿头疮痂 (《别
录》)。通经脉。
捣涎,敷癣疮(大明)。滑胎,利五淋,治 喘,疗不眠(甄权)。
生皮捣,和三年醋滓,封暴患赤肿,女人妒乳肿,日六、七易,效(孟诜)。利窍,渗
湿热,行津液
【发明】诜曰∶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长服,服丹石人
亦服之,取利关节故也。
时珍曰∶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阳、手阳明经药也。故人小便不通,五淋
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症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盖亦
取其利窍渗湿热,消留着有形之物尔。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
气。《
【附方】旧九,新九。
断谷不饥∶榆皮、檀皮为末,日服数合。(《救荒本草》)。
喘不止∶榆白皮,阴干,焙为末。每日旦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药
性论》)。
久嗽欲死∶许明有效方∶用浓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刻令如锯,长尺余,纳喉中频出入
,当吐脓血而愈。(《古今录验》)。
虚劳白浊∶榆白皮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