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 
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六铢曰一分(去声),二钱半也; 
四 
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八两曰锱;二锱曰斤;二十四两曰镒,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两;三 
十斤曰钧;四钧曰石,一百二十斤也;方中有曰少许者,些子也。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 
用一钱可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尔。多是丸散用之。 
凡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 
不落为度。钱五匕者,即今五铢钱边五字者抄之,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 
药以升合分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 
,十合为一升。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勿按 
时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量之所起为圭,四圭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 
,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五斗曰斛,二斛曰石。 
凡汤酒膏药云 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吹去细末;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今 
皆细切如 咀也。 
恭曰∶ 咀,商量斟酌之也。 
宗 曰∶ 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齿咀啮,虽破而不尘。古方多言 
杲曰∶ 咀,古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煎之。今人以刀锉细尔。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称尔。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 
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 
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四十梧子 
准之。 
宗 曰∶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尔。如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逆 
气抢心,用治中汤。人参、术、干姜、甘草四物,共一十二两,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 
升,日三服,以知为度;或作丸,须鸡子黄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既不 
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者之罪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去心皮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 
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瓤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 
枣大小三枚,准一两。干姜一累者,以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秤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 
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 
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秤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 
两为正。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其润湿药,如天门 
冬、地黄辈,皆先增分两切曝,独捣碎更曝。若逢阴雨,微火烘之,既燥,停冷捣之。 
时珍曰∶凡诸草木药及滋补药,并忌铁器,金性克木之生发之气,肝肾受伤也。 
惟宜铜刀、竹刀修治乃佳。亦有忌铜器者,并宜如法。丸散须用青石碾、石磨、石臼, 
其砂 
凡筛丸散,用重密绢,各筛毕,更合于臼中,捣数百遍,色理和同,乃佳也。巴豆、杏 
仁、胡麻诸膏腻药,皆先熬黄,捣令如膏,指 (莫结切)视泯泯,乃稍稍入散中,合研捣 
散, 
以轻疏绢筛度之,再合捣匀。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依方,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 
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 
木绞之,澄去 浊,纸覆令密。温汤勿用铁器。服汤宁小沸,热则易下,冷则呕涌。 
之才曰∶汤中用酒,须临熟乃下之。 
时珍曰∶陶氏所说,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 
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 
器瓦罐,洗净封固,令小心者看守,须识火候,不可太过不及。火用木炭、芦苇为佳。其 
水须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汤等,各依方,详见水部。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 
。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阴寒急病,亦宜 
紧火急煎服之。又有阴寒烦躁及暑月伏阴在内者,宜水中沉冷服。 
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漉出。滓可曝燥,微捣更渍 
,亦可为散服。 
时珍曰∶别有酿酒者,或以药煮汁和饭,或以药袋安置酒中,或煮物和饭同酿,皆随 
方法。又有煮酒者,以生绢袋药入坛密封,置大锅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 
饮。 
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皆先曝燥。 
陈藏器曰∶凡汤中用麝香、牛黄、犀角、羚羊角、蒲黄、丹砂、芒硝、阿胶辈,须细 
末如粉,临时纳汤中,搅和服之。 
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 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 
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 
使沸静,良久乃止。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以小黄色为度。 
以新布绞去滓,滓亦可酒煮饮之。摩膏滓可敷病上。膏中有雄黄、朱砂、麝香辈,皆别捣 
如 
时珍曰∶凡熬贴痈疽、风湿诸病膏者,先以药浸油中三日乃煎之,煎至药枯,以绢滤 
净,煎热下黄丹或胡粉或密陀僧,三上三下,煎至滴水成珠不散,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 
,去火毒用。若用松脂者,煎至成丝,倾入水中,拔扯数百遍乃止。俱宜谨守火候,勿令 
太过、不及也。其有朱砂、雄黄、龙脑、麝香、血竭、乳香、没药等料者,并待膏成时投 
之。黄丹、胡粉、密陀僧并须水飞瓦炒过。松脂须炼数遍乃良。 
凡丸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 
杲曰∶丸药用蜡,取其固护药之气味势力,以过关膈而作效也。若投以蜜,下咽亦易 
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有毒药,反又害之,非用蜡之本意也。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药经久不坏。 
雷 曰∶凡炼蜜,每一斤止得十二两半是数,火少火过,并不得用也。修合丸药,用 
蜜只用蜜,用饧只用饧,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必泻人也。 

序例上
采药分六气岁物
内容: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清毒不生。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寒 
毒不生。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燥毒不生。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寒毒不 
生。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湿毒不生。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热毒不生。 
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言盈虚病生之绪。本乎天者,天之 
气;本乎地者,地之气。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岁物者,天地之专 
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浓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 
深。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王冰曰∶化于天者,为天气;化于地者,为地气。五毒皆五行之气所为,故所胜者不生 
,惟司天在泉之所生者其味正。故药工专司岁气,所收药物,则所主无遗略矣。五运有余, 
则专精之气,药物肥浓,使用当其正气味也。不足,则药不专精而气散,物不纯,形质虽同 
,力用则异矣。故天气淫于下、地气淫于内者,皆以所胜平治之,如风胜湿、酸胜甘之类是 
也。 
岐伯曰∶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 
有轻重。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 
近而偶奇,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曰∶脏位有高 
下,腑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单方为奇,复方为偶。心肺为近,肝肾为远, 
脾胃居中。肠 胞胆,亦有远近。识见高远,权以合宜。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近 
而偶制,多数服之;远而奇制,少数服之。则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 
为常制也。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也,宁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 
之;偶方不去,则反佐以同病之气而取之。夫微小之热,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热。 
甚大寒热,则必能与异气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气,复令 
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也。时珍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 
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 
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此寒因热用,热因寒用 
之妙也。温凉仿此。完素曰∶流变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缓、 
急、奇、偶、复也。制方之体,本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 
甘、淡,六味成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 
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 
脏腑之证,而施药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复者,三方也。大、小、缓、急者, 
四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大方 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 
臣二,制之小也。又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 
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完素曰∶身表为远,里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汤、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里而用之也。桂枝、 
麻黄,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龙,偶之大方也,所谓因其发表而用之也。故曰∶汗不以奇, 
下不以偶。 
张从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一,不 
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肝肾及下部之病道远者,宜之。王太仆 
以心肺为近,肾肝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近。以予观之,身半以上, 
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 从正曰∶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无兼证,邪气专一,可一、二味治 
者,宜之;有分两少而频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细呷是也。完素曰∶肝 
肾位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数少 
则其气急下走,不能升发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王氏所谓肺服九、心服 
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乃五脏生成之数也。 
缓方 岐伯曰∶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 
所。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王冰曰∶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 
服药宜急过之,不以气味饲心,肾药凌心,心复益衰矣。余上下远近例同。完素曰∶圣人治 
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无犯。故曰∶诛伐无过,命曰大惑。好古曰∶治 
上必妨下,治表必连里。用黄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苁蓉以治肾,必妨心;服干姜以治中, 
必僭上;服附子以补火,必涸水。从正曰∶缓方有五∶有甘以缓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属 
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恋也。有丸以缓之之方,比之汤散,其行迟慢也。有品件众多之缓 
方,药众则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也。有气味俱 
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矣。 
急方 完素曰∶味浓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故味浓则下泄,味薄则通气。气浓者 
为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故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汗是也。好古曰∶治主宜缓,缓则治其本 
也;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表里汗下,皆有所当缓、所当急。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 
病急攻之急方,中风、关格之病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药之急 
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也。有气味俱浓之急方,气味俱浓,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 
奇方 王冰曰∶单方也。从正曰∶奇方有二∶有独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 
有药合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完素曰∶假如小承气,调胃承气,奇 
之小方也;大承气、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下而为之也。桂枝、麻黄,偶之小方 
也;葛根、青龙,偶之大方也,所谓因其发散而用之也。 
偶方 从正曰∶偶方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谓之复方, 
皆病在下而远者宜之;有药合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王太仆言∶汗 
药不以偶,则气不足以外发;下药不以奇,则药毒攻而致过。意者下本易行,故单行则力孤 
而微;汗或难出,故并行则力齐而大乎?而仲景制方,桂枝汗药,反以五味为奇;大承气下 
药,反以四味为偶,何也?岂临事制宜,复有增损乎? 
复方 岐伯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好古曰∶奇之不去复以偶,偶之不去复以 
奇,故曰复。复者,再也,重也。所谓十补一泄,数泄一补也。又伤寒见风脉,伤风得寒脉, 
为脉证不相应,宜以复方主之。从正曰∶复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复方,如桂 
枝二越婢一汤、五积散之属是也。有本方之外别加余药,如调胃承气加连翘、薄荷、黄芩、 
栀子为凉膈散之属是也。有分两均齐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之属是也。王太仆以偶为复方, 
今七方有偶又有复,岂非偶乃二方相合、复乃数方相合之谓乎? 

序例上
十剂
内容: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 
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矣。 
x宣剂 
之才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传入里,三阴实而不受,逆于胸中,天分气分窒塞不通,而或 
哕、或呕,所谓壅也。三阴者,脾也。故必破气药,如姜、橘、藿香、半夏之类,泻其壅塞 
从正曰∶俚人以宣为泻,又以宣为通,不知十剂之中已有泻与通矣。仲景曰∶春病在头 
,大法宜吐,是宣剂即涌剂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郁则达之。宣者,升而上也 
,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风痫中风,胸中诸实,痰饮寒结,胸中热郁,上而不下,久则嗽 
喘满胀、水肿之病生焉,非宣剂莫能愈也。吐中有汗,如引涎、追泪、嚏鼻,凡上行者,皆 
吐法也。 
完素曰∶郁而不散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类是矣。攻其里,则宣者上也,泄 
者下也。涌剂则瓜蒂、栀子之属是矣。发汗通表亦同。 
好古曰∶《经》有五郁∶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 
也。 
曰∶宣,扬制曰宣朗,君召臣曰宣唤,臣奉君命宣布上意,皆宣之意也。 
时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传化失常,或郁久生 
病,或病久生郁。必药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独涌越为宣也。是以气郁有余, 
则香附、抚芎之属以开之;不足,则补中益气以运之。火郁微,则山栀、青黛以散之;甚, 
则升阳解肌以发之。湿郁微,则苍术、白芷之属以燥之;甚,则风药以胜之。痰郁微,则 
南星、橘皮之属以化之;甚,则瓜蒂、藜芦之属以涌之。血郁微,则桃仁、红花以行之;甚 
,则 
x通剂x 
之才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 
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为痰 之类。以木通、防己之属攻其内,则留 
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牵牛之类是也。 
从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后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黄之属通之。痹痛 
郁滞,经隧不利,亦宜通之。 
时珍曰∶滞,留滞也。湿热之邪留于气分,而为痛痹癃闭者,宜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 
降,通其小便,而泄气中之滞,木通、猪苓之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