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贯众、苏方木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日二服。久咳,渐成劳瘵。 
凤尾草为末,用鱼 蘸食之。(《圣惠方》)痘疮不快∶快斑散∶用贯众、赤芍药各一钱,升 
麻、甘草各五分。入淡竹叶三片,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王海藏方) 
头疮白秃∶贯众、白芷为末,油调涂之。又方∶贯众烧末,油调涂。(《圣惠方》) 
漆疮作痒∶油调贯众末,涂之。(《千金方》) 
鸡鱼骨哽∶贯众、缩砂、甘草等分。为粗末,绵包少许,含之咽汁,久则随痰自出。(《普 
济方》)解轻粉毒∶齿缝出血,臭肿。贯众、黄连各半两。煎水,入冰片少许,时时漱之。( 
陆氏《积德堂方》) 
血痢不止∶凤尾草根(即贯众)五钱,煎酒服。陈解元吉言所传。(《集简方》) 
便毒肿痛∶贯众,酒服二钱,良。(《多能鄙事》) 
x花x 
【主治】恶疮,令人泄(《别录》)。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巴戟天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不凋草(《日华》)、三蔓草。 
时珍曰∶名义殊不可晓。 
【集解】《别录》曰∶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根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恭曰∶其苗俗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 
同,以连珠多肉浓者为胜。 
大明曰∶紫色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坚硬难捣。 
宗 曰∶巴戟天本有心,干缩时偶自落,或抽去,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也。今人欲 
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 
颂曰∶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但不及蜀川者佳。多生竹林内。内地生者,叶似麦门 
冬而浓大,至秋结实。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蜀人云∶都无紫色者。采时或用黑豆同煮,欲 
其色紫,殊失气味,尤宜辨之。又有一种山 根,正似巴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 
之,乃以杂巴戟,莫能辨也。但击破视之,中紫而鲜洁者,伪也;其中虽紫,又有微白,糁 
有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真巴戟嫩时亦白,干时亦煮治使紫,力劣弱耳。 
x根x 
【修治】 曰∶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再酒浸一伏时,漉出,同 
菊花熬焦黄,去菊花,以布拭干用。 
时珍曰∶今法∶惟以酒浸一宿,锉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大明曰∶苦。 
之才曰∶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朝生。 
【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经》)。疗头面游 
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别录》)。治男子夜梦鬼交精泄,强阴下 
气,治风癞(甄权)。治一切风,疗水胀(《日华》)。治香港脚,去风疾,补血海(时珍,出《 
仙经》)。 
【发明】好古曰∶巴戟天,肾经血分药也。 
权曰∶病患虚损,加而用之。 
宗 曰∶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香港脚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 
转色,去米不用),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 
愈。 
【附录】巴棘 《别录》曰∶味苦,有毒。主恶疥疮出虫。生高地,叶白有刺,根连数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远志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苗名小草(《本经》)、细草(《本经》)、棘菀(《本经》)、 绕(《本经》)。 
时珍曰∶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世说》载郝隆讥谢安云∶处则为远志, 
出则为小草。《记事珠》谓之醒心杖。 
【集解】《别录》曰∶远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四月采根、叶,阴干。 
弘景曰∶冤句,属兖州济阴郡。今此药犹从彭城北兰陵来。用之去心取皮,一斤止得三 
两尔。亦入仙方用。小草,状似麻黄而青。 
志曰∶茎叶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黄,陶不识也。 
禹锡曰∶按∶《尔雅》云∶ 绕,棘菀。郭璞注云∶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 
黄。其上谓之小草。 
颂曰∶今河、陕、洛西州郡亦有之。根形如蒿根,黄色。苗似麻黄而青,又如毕豆。叶 
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白花。根长及一尺。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他处。商州出 
者,根乃黑色。俗传夷门出者最佳。四月采根,晒干。古方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 
,稀用小草。 
时珍曰∶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陶弘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 
者,花红。 
x根x 
【修治】 曰∶凡使,须去心,否则令人烦闷。仍用甘草汤浸一宿,曝干或焙干用。 
【气味】苦,温,无毒。之才曰∶远志、小草,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珍珠、藜 
芦、蜚蠊、齐蛤。弘景曰∶药无齐蛤,恐是百合也。权曰∶是蛴螬也。恭曰∶《药录》下卷 
有齐蛤,陶说∶非也。 
【主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久服轻身不老(《本经》)。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 
黄(《别录》)。杀天雄、附子、乌头毒,煎汁饮之(之才)。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 
壮阳道(甄权)。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日华》)。肾积奔豚(好古)。 
治一切痈疽(时珍)。 
x叶x 
【主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别录》)。 
【发明】好古曰∶远志,肾经气分药也。 
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 
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云∶肾藏 
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 
以时上,故善忘也。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尔。葛洪《抱 
朴 
【附方】旧三,新四。 
心孔昏塞∶多忘善误。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还为末服之,勿令人知。(《 
肘后方》) 
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小草丸∶用小草、桂心、干姜、细辛、蜀椒(出汗)各 
三分,附子二分(炮)。六物下筛,蜜和丸梧子大。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增, 
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范汪东阳方》)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吹之。 
涎出为度。(《直指方》)脑风头痛∶不可忍。远志末 鼻。(《宣明方》)吹乳肿痛∶远志焙研, 
酒服二钱,以滓敷之。(《袖珍方》) 
一切痈疽∶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侵大。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 
敷之即痛。有忧怒等气积而怒攻则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 
敷之即清凉。或气虚血冷,溃而不敛,敷之即敛。此本韩大夫宅用以救人方,极验。若七情 
内郁,不问虚实寒热,治之皆愈。用远志不以多少,米泔浸洗,捶去心,为末。每服三钱, 
温酒一盏调,澄少顷饮其清,以滓敷患处。(《三因方》)小便赤浊 远志(甘草水煮)半斤, 
茯神、益智仁各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枣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百脉根
内容:(《唐本》) 
【集解】恭曰∶出肃州、巴西。叶似苜蓿,花黄,根如远志。二月、三月采根,晒干。 
时珍曰∶按∶《唐书》作柏脉根,肃州岁贡之。《千金》、《外台》大方中亦时用之。今不 
复闻此,或者名称又不同也。 
x根x 
【气味】甘,苦,微寒,无毒。 
【主治】下气止渴去热,除虚劳,补不足。酒浸或水煮,丸散兼用。(《唐本》)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淫羊藿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仙灵脾(《唐本》)、放杖草(《日华》)、弃杖草(《日华》)、千两金(《日华 
》)、干鸡筋(《日华》)、黄连祖(《日华》)、三枝九叶草(《图经》)、刚前(《本经》)。 
弘景曰∶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 
时珍曰∶豆叶曰藿,此叶似之,故亦名藿。仙灵脾、千两金、放杖、刚前,皆言其功力 
也。鸡筋、黄连祖,皆因其根形也。柳子浓文作仙灵毗,入脐曰毗,此物补下,于理尤通。 
【集解】《别录》曰∶淫羊藿生上郡阳山山谷。 
恭曰∶所在皆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俗名仙灵脾是也。 
颂曰∶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茎如粟秆。叶青似杏,叶上有刺。根 
紫色有须。四月开白花,亦有紫花者,碎小,独头子。五月采叶,晒干。湖湘出者,叶如小 
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关中呼为三枝九叶草,苗高一、二尺许,根叶俱堪用 
。《蜀本草》言生处不闻水声者,良。 
时珍曰∶生大山中。一根数茎,茎粗如线,高一、二尺。一茎三桠,一桠三叶。叶长二 
、三寸,如杏叶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细齿,有微刺。 
x根叶x 
【修治】 曰∶凡使时呼仙灵脾,以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枝,每一斤用羊脂四两拌 
炒,待脂尽为度。 
【气味】辛,寒,无毒。普曰∶神农、雷公∶辛;李当之∶小寒。权曰∶甘,平。可单 
用。保升曰∶性温。 
时珍曰∶甘、香、微辛,温。 
之才曰∶薯蓣、紫芝为之使,得酒良。 
【主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本经》)。坚筋骨,消瘰 赤痈, 
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别录》。机曰∶无子字误,当作有子。)丈夫绝 
阳无子,女人绝阴无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 
膝,强心力(大明)。 
【发明】时珍曰∶淫羊藿,味甘气香,性温不寒,能益精气,乃手足阳明、三焦、命门 
药也。真阳不足者,宜之。 
【附方】旧三,新五。 
仙灵脾酒∶益丈夫兴阳,理腰膝冷。用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三日,逐时饮之。(《食 
医心镜》)偏风不遂、皮肤不仁,宜服。仙灵脾酒∶仙灵脾一斤,细锉,生绢袋盛,于不津 
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重封,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每日暖饮,常令醺然,不得 
大醉,酒尽再合,无不效验。合时,切忌鸡、犬、见。(《圣惠方》)三焦咳嗽,腹满不饮食, 
气不顺。仙灵脾、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姜茶下二十丸。 
(《圣济录》) 
目昏生翳∶仙灵脾,生王瓜(即小栝蒌红色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茶下,日二服。 
(《圣济总录》)病后青盲,日近者可治。仙灵脾一两,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一碗, 
顿服即瘳。( 
小儿雀目∶仙灵脾根、晚蚕蛾各半两,炙甘草、射干各二钱半,为末。用羊子肝一枚, 
切 
痘疹入目∶仙灵脾、威灵仙等分,为末。每服五分,米汤下。(《痘疹便览》)牙齿虚痛∶ 
仙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仙茅
内容:(《开宝》) 
【释名】独茅(《开宝》)、茅爪子(《开宝》)、婆罗门参。 
曰∶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梵音呼为阿输干陀。 
颂曰∶其根独生。始因西域婆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故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言其功补 
如人参也。 
【集解】 曰∶仙茅生西域。叶似茅。其根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纹理。其花黄色 
多涎。自武城来,蜀中诸州亦皆有之。 
颂曰∶今大庾岭、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且略阔,面有纵纹。 
又似初生棕榈秧,高尺许。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花,黄色,不结实。其根 
独茎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细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内肉黄白色。二月、八月采根, 
曝干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 
时珍曰∶苏颂所说详尽得之。但四、五月中抽茎四、五寸,开小花深黄色六出。不似栀 
子,处处大山中有之。人惟取梅岭者用,而《会典》成都岁贡仙茅二十一斤。 
x根x 
【修治】 曰∶采得,以清水洗,刮去皮,于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以生稀布袋 
盛,于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湿蒸之,从巳至亥,取出曝干。勿犯铁器及牛乳,斑 
人鬓须。大明曰∶彭祖单服法∶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 
【气味】辛,温,有毒。 曰∶甘,微温,有小毒。又曰∶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 
,有小热、小毒。 
【主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 
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开宝》)。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 
五脏。久服轻身,益颜色。丈夫五劳七伤,明耳目,填骨髓(李 )。开胃消食下气,益房 
事 
【发明】颂曰∶五代伪唐筠州刺史王颜着《续传信方》,因国书编录西域婆罗门僧服仙 
茅方,当时盛行。云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 
功力也。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 
之乱,方书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司徒李勉、尚书路嗣恭、给事齐杭、仆射 
张建封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日,少气力, 
风疹继作,服之遂愈。八、九月采得,竹刀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干捣筛, 
熟蜜丸梧子大。每旦空心酒饮任便下二十丸。忌铁器,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机曰∶ 
五台山有仙茅,患大风者,服之多瘥。 
时珍曰∶按∶《许真君书》云∶仙茅久服长生。其味甘能养肉,辛能养肺,苦能养气, 
咸能养骨,滑能养肤,酸能养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又范成《大虞衡志》云∶广西英 
州多仙茅,其羊食之,举体悉化为筋,不复有血肉,食之补人,名乳羊。沈括《笔谈》云∶ 
夏文庄公禀赋异于人,但睡则身冷如逝者,既觉须令人温之,良久乃能动。常服仙茅、钟乳 
、硫黄,莫知纪极。观此则仙茅盖亦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 
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按∶张杲《医说》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胀退场门, 
渐大与肩齐。因以小刀 之,随破随合, 至百数,始有血一点出,曰可救矣。煮大黄、 
朴硝与服,以药掺之,应时消缩。此皆火盛性淫之人过服之害也。弘治间东海张弼梅岭仙茅 
诗,“有使君昨日才持去,今日人来乞墓铭”之句。皆不知服食之理,惟借药纵恣以速其生 
者,于仙茅何尤? 
【附方】新二。 
仙茅丸∶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须。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 
三 
车前子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 
黄(焙)各四两。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下,日二服。(《圣济总 
录》)定喘下气,补心肾。神秘散∶用白仙茅半两(米泔浸三宿,晒炒),团参二钱半,阿 
胶一两半(炒),鸡 一两(烧)。为末。每服二钱,糯米饮空心下,日二服。(《三因方》)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玄参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黑参(《纲目》)、玄台(《吴普》)、重台(《本经》)、鹿肠(《吴普》)、正马 
(《别录》)、逐马(《药性》)、馥草(《开宝》)、野脂麻(《纲目》)、鬼藏(《吴普》)。时 
珍曰∶玄,黑色也。《别录》一名端,一名咸,多未详。 
弘景曰∶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呼馥草。 
【集解】《别录》曰∶玄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曝干。 
普曰∶生冤句山阳。三月生苗。其叶有毛,四四相值,似芍药。黑茎,茎方,高四、五 
尺。叶亦生枝间。四月实黑。 
弘景曰∶今出近道,处处有之。茎似人参而长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时用,亦以 
合香。 
恭曰∶玄参根苗并臭,茎亦不似人参,未见合香。 
志曰∶其茎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细毛。叶如掌大而尖长。根生青白,干即紫 
黑,新者润腻。陶云茎似人参,苏言根苗并臭,似未深识。 
颂曰∶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对生,又如槐柳而尖长有锯齿。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 
色。八月结子黑色。又有白花者,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其 
根一根五、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