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评论一。
1.布置在沿海的阿尔卑斯山脉主要山岭上、左翼依靠阿尔让提埃尔山口、右翼依靠田德山口的奥军,掩护着整个尼斯领地。这支军队离海岸十五至十八法里,即走三四天的路程。它后面有许多良好的地形,可以集结部队和阻止敌军前进。这样就使它有时间可以随时退到热那亚或瓦尔河。这儿的战场离海岸是够远的,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卫。
布置在亚平宁山脉的主要山岭上、从塔纳列洛到圣伯纳山口(塔纳尔山口)的奥军,掩护着西里维埃腊的一部分地方。这支军队据守的阵地距离海岸有两天的路程。它后面是格兰德山、圣巴尔托洛梅奥和六甲-巴尔邦。一条流经皮亚韦和阿耳班加的名叫阿罗集亚的小河是很好的防御线。因此,这支军队既能保护阵地,又能掩护奥涅利亚,并随时可以退往热那亚或尼斯。但是,据守着亚平宁山脉主要山岭(从巴尔迪涅托到博克特,中间包括圣则阿科莫、卡迪邦纳、蒙特列则诺、斯帖拉等高地及法伊奥列山)的奥军,显然是在掩护着直到热那亚的西里维埃腊的另一部分地方。不过,因为这支军队距海岸仅仅二至五法里,所以它在一天之内就可能被截断,并且不再能够集结自己的兵力实行撤退。由此可见,这个军事活动地区是很危险的,因为它没有足够的纵深地带。
2.如果博利厄将军详细考虑了这个地区的这些地形特点,那他就不会朝沃耳特里前进去掩护热那亚,而会前往阿克维和卡伊罗,再从那儿分成三个强大的纵队(每队一万五千人)同时出发:左翼纵队经蒙特诺特、蒙特列则诺及萨沃纳前进;中路纵队朝卡迪邦纳及瓦多前进;右翼纵队朝马多纳-迭拉-涅韦、圣则阿科莫及菲纳累前进。此外,他还会保留一支预备队,足以支援这三个正在进攻的任一个纵队。法军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迅速放弃沃耳特里和热那亚,而去保卫以上这些重要阵地。奥军总司令就能在对他极其有利的地方和法军开始交战,因为从头一天起他就能截断法军,把法军逼到海滨,予以消灭。
3.从蒙特诺特战役以后,奥军集结在通往蒙费拉特的道路上。他们不能采取其他的行动,因为他们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沃耳特里和萨谢洛附近,并且还分散在左翼方面。但是,科利将军指挥下的皮埃蒙特军队却不该开往米莱西莫,而应当依靠迭戈组成博利厄的左翼。如果以为要掩护都灵,就应当从两侧控制通往这个城市的道路,这个见解是错误的。因为集中在迭戈的部队,从两面控制了通往蒙费拉特的大路,同时也就掩护了米兰。同样,他们驻在通都灵的公路两侧,也就掩护了都灵。如果博利厄有五、六天的时间来集中他的左翼兵力,那他就应当向切瓦前进去和皮埃蒙特军队会合,因为靠近法军战线对联军比较有利。当敌军驻在切瓦附近的时候,法军进入蒙费拉特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奥、皮两军联合在一起时人数会超过法军,但是如果他们分开来,那他们就注定遭到灭亡。
4.就奥地利和皮埃蒙特两国军队安全会师的地点来说,迭戈和米莱西莫离蒙特诺特是最近了。博利厄应当把自己的军队集中在阿克维前面,而科利由于想分开驻扎,则应当集中在蒙特切莫洛高地上。这样,他们就能够在法军到达那儿向他们进攻以前赶到这两个集合地点,避免米莱西莫和迭戈两次会战。
如果你被迫退出原有阵地,那你就应当把自己的队伍集结在距离原阵地很远的地方,使敌人不能先发制人。因为在部队集合以前受到敌人各个击破是最危险的事情。
5.为了防卫波河渡口,博利厄将军占据了该河左岸瓦列德约附近的阵地。其实在和机动部队交战的情况下,这种作法并不能达到防卫渡口的目的。必须在波河两岸同时驻扎军队,而且必须在斯特腊迭累高地上架两座桥并构筑坚固的桥头堡来掩护它们。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法军沿右岸向下游前进,而迫使它在斯特腊迭累以上的地方过河。如果这样,奥军总司令就会得到巨大的优势,因为他可以利用波河和提契诺河这两个巨大的天然障碍来保障它的防卫。
6.博利厄将军想借哨兵线来防守明乔河。这个办法在防守时候是最坏的办法。他应当以全部军队占领谢腊尔奥。他能够在那儿驻守七十天而不怕流行病,因为时令还在五月份。他在曼图亚留下一万三千守军,在明乔河上还有二万六千人,因此,他能够集中四万人的兵力(在数量上比法军占优势)在象谢腊尔奥这样强固的阵地上。若是他同莫德纳及下意大利保持了交通联系,他就能把大批粮食运往曼图亚。法军总司令即使能成功地越过这个设防的营地,也不容易包围以大量兵力占领圣若尔日、切列阿、皮耶托利和普腊迭位的奥军。博利厄这样做的话,就不会破坏威尼斯的中立地位。而皇帝要求的威尼斯议会保持中立,要是做到了,就能给奥地利带来很大的好处。
7.博利厄元帅不采取这个办法,他在渡过奥利奥河以后,还可以向加瓦尔多高地前进,并占据圣奥捷托阵地,把右翼布防在基耶泽河,而把左翼布防在加尔达湖。这样,法军将会被迫占领他对面的布里西亚前沿阵地。而且,在奥军占据这个阵地或者占据伊德罗和加尔达两湖之间任何其他阵地的整个时间内,法军也不会成功地通过明乔河一线。
8.既然奥军总司令不能依靠士气不振的军队作战,那他就不应当指望明桥河所起的小小的掩护作用。他把军队沿这条河岸散布开来,就削弱了自己。如果他占据了加尔达湖和阿迪杰河之间的、里沃利高原前面丘陵地上的坚固阵地并构筑内部防御墙来掩护阵地,那么,他的战斗力量就会很强大。博利厄当时可以要求威尼斯以庞大的兵力据守彼斯基耶腊要塞,既拒绝法军开到那儿,也拒绝奥军开到那儿。同样,驻有三千斯洛文兵的要塞维罗纳如果不让奥军开进来,那也就可以拒绝法军开进来。但是为了加强明乔河上的哨兵线,奥军总司令竟牺牲了这种巨大的优势。他在占据彼斯基耶腊以后,亲自破坏了威尼斯的中立。
二
评论二。
1.当法军开往切瓦进攻皮埃蒙特军队的时候,拉加尔普师团留下来监视阿克维兵营,在这个兵营里,集中了博利厄的全部奥军。看来,这支监视军的天然阵地似乎应当是迭戈前面的博尔米达河岸,它才可能掩护通萨沃纳的战线。必须指出,如果拿破仑认为圣巴内德托前面的贝耳博河岸的阵地(在迭戈左面,离它有两站路程)比较好,而让萨沃纳大路毫无掩护,那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使自己的兵力集中,以便使博利厄的军队不能插入法军各师团之间来孤立它们。圣巴内德托兵营掩护着向切瓦前进的法军。如果博利厄向迭戈前进,那么,布防在圣巴内德托的法国军团就从侧面和后方攻击他。而且,他连接加列西奥及奥尔梅阿的交通线是没有防御的。所以,选举圣巴内德托兵营来布置监视军团是值得考虑的。
2.塞律里埃和马塞纳两师团向芒多维进发。他们的兵力是充足的。因为这时候博利厄已从阿克维分出一支部队前往尼斯-迭拉-帕耳亚,所以奥热罗师团奉命去支援圣巴内德托兵营。在芒多维会战后,这个师团开往阿耳巴,并派出先遣队前往尼斯-迭拉-帕耳亚。
3.有人说,拿破仑不应当在皮阿琴察渡过波河,而应当在克雷莫纳渡过波河。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拿破仑采取这种行动本来是够大胆的,因为从亚历山大里亚出发,沿波河前进,法军在二十法里的距离内,都是让自己的侧翼处于受奥军攻击的地位。如果再前进七法里,侧翼所受的威胁会相应扩大。博利厄到达佛姆比奥以后,就会在皮阿琴察渡过波河,并猛攻前进的法军队伍。何况皮阿琴察位于波河右岸,又拥有渡河的工具。克雷莫纳位于波河左岸,奥军甚至只要驻扎一支小部队在那儿,就足以阻止法军渡河。
4.有人说,如果法军在洛迪战役之后向曼图亚推进,就会发现这个要塞里缺乏粮食和兵器,因而就可以乘机占领它。这个设想是很危险的。法军在几天之内征服了整个伦巴迪亚。它必须逗留在那儿封锁堡垒、占领重要据点并组织行政管理。法军在这些情况下所作的一切,都是以最快速度和最大积极性作出来的。除此以外,如果还想作其他的事,那就等于要求做不能做到的事情。法军在伦巴迪亚逗留的六天时间内,给炮兵补充了物资,为骑兵征集了壮马,集结了由于强行军而掉队的士兵。这样就使得它的战斗力增加一倍。
5.帕维亚暴动可能产生重大的后果。强力的镇压措施,焚烧比纳斯科,洗劫帕维亚几所民房,在全伦巴迪亚抓来四百名人质并送往法国,拿破仑委任主教和僧侣担任安抚者所起的良好作用——所有这一切郁值得赞扬和值得仿效。因为从那个时候起,这个美丽国家的安宁就再未受过破坏。
拿破仑把警察职权交给城市和农村的警卫队及当地出生的官员之后,就在这个国家里建立了秩序,节省了自己的兵力,获得了辅助队伍。
6.博尔格托战役是1796年5月30日进行的,维尔姆泽的进攻是8月1日开始的。法军在这六十天中间渡过了波河,占据了斐拉拉和波伦亚的教使区、乌尔比诺要塞、斐拉拉城堡及里窝那,并解除了这些地区的武装。法军在维尔姆泽能开始行动以前就回到了阿迪杰河。这就是说,法军对时间利用得很好。军队的力量就象力学中运动的数量一样,等于人数乘速度。这次进军不仅没有削弱部队,反而从物质上及士气上加强了它,并且加倍增多了获得胜利的办法。
7.如果拿破仑执行政府的命令:带二万人向罗马及那不勒斯进军,另留下一部分军队由克勒曼指挥,驻防曼图亚附近;那么,意大利固然会丧失,而军队也会大受损失。毫无疑问,他这样作虽说只是执行最高权力机关的命令,但他本人也会有罪。
总司令不能借口大臣或国王的命令来掩饰自己的罪过,因为大臣或国王都远离战场,他们很少知道或完全不知道当时的战争局势。1)任何一个总司令,如果明明知道计划不好,而且有致命的危险,却仍然着手执行这个计划,那么,这个总司令就是罪犯。他应当向上级报告,要求修改计划,最后宁可辞职不干,也不能成为毁灭自己部队的祸首。2)任何一个总司令,如果确信战争不能致胜,而仍旧遵照上级命令作战,那这个总司令也是罪犯。3)总司令在军职等级中是首要的长官。他的作战活动应当考虑大臣和国王所下的命令的精神及意旨,但是这些命令绝不是作战命令,并且不能要求他绝对地死板地服从。4)即使是作战命令,它也只是在下面这种场合才要求绝对服从。这就是说,下令的人是亲临战场的老首长,熟悉战争局势,能听取反面意见,并能向必须执行命令的人作解释。
海军上将土尔维耳率领四十条军舰进攻八十条英国军舰,结果法国舰队全军覆灭。路易十四的命令不能给他开脱罪过。国王的命令不是要求绝对服从的作战命令,它只是一般的指令。执行这种指令有个保留条件,就是胜利的可能性同失败的可能性至少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打了败仗,海军上将就可以借国王的命令而推卸自己的责任。但是事先既已知道失败就在眼前,却仍然死板地遵守命令,这只能说明执行者不懂得命令的精神实质。如果海军上将把命令摆在路易十四面前,对他说:“陛下,如果我去进攻英国人,那么您的舰队会全部毁灭;因此我已把舰队开进某某军港里了。”这样,国王就只有感谢他,而国王的命令实际上也就执行了。
人们常常为奥尔良公爵于1706年在都灵前面的行动辩护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完全无罪。奥尔良亲王既然是后来的摄政王,为人又很和气,作家自然对他有好的印象。同时,死在战场上的马尔慎又不能起来为自己辩护。但是,众所周知,他在死的时候,曾反对过留在前线的决议。那么,谁是驻意大利法军的总司令呢?是奥尔良公爵。而马尔慎、费耳亚德和阿耳别尔哥蒂都是他的部下。听取或不听取军事会议的意见完全取决于他。他担任会议主席,同意或不同意军事会议的决定也取决于他。别人不能妨碍他发号施令。谁也不能不服从他。1)如果他命令法军全线进攻,2)如果他命令左翼渡过多腊河去加强右翼,3)如果他确实命令阿耳别尔哥蒂渡过波河,只是将军们借口不应服从他而拒绝执行他的命令;那么,一切就好办了,而公爵也就无罪了。但是有人指出:阿耳别尔哥蒂奉到分兵去波河右岸的命令,并没有去执行。他表示反对这个命令。这是常有的事,这不是不服从的行为。如果公爵发出明确的命令,如果他飞奔到兵营里,动员士兵并发出“纵队向左转!”的口令,那么,士兵肯定会服从。4)军队大败以后,应当退到阿斯提,以掩护伦巴迪亚,并和这一天在卡斯奇里恩附近打了胜仗的美达维的部队会师。总司令(亲王)改变了决定,退往皮涅罗耳,因为他认为去伦巴迪亚的道路已被截断。当时有一个传说,说奥尔良公爵只是名义上的总司令,而马尔慎则拥有国王给予的指挥军队权利的密令;如果这个传说是可信的,那么,这位三十二岁的奥尔良公爵还同意充任这样一个角色,就说明他的行为对他本人(贵族)来说是不体面的,应该受到鄙视的,并且是最可耻的。如果法军成了胜利者,那么,谁应该享受这个荣誉呢?马尔慎伯爵带了国王的一封给公爵的信,信里劝告这位年青的亲王多听从马尔慎的意见。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所有将军、军官和士兵都承认奥尔良公爵为总司令。从来没有哪个人拒绝服从他,甚至连稍微不服从的人也没有。所以他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得负责。
①这儿说的是1701至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都灵战役〔1706年9月)。法军在这个战役中大败。从这个战役以后,法国几乎完全丧失了意大利。——译者
儒尔当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政府曾暗示他,要他在什托卡赫①进行战役。他企图这样来开脱自己对那次战役的悲惨结局应负的责任,可是,谁也不能同意他这种辩解,即使象我们所证实的,他是奉了正式而明确的命令。因为当他决定作战的时候,他是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的,可是结果他错了。
①1799年儒尔当率领多瑙河方面军通过巴伐利亚向维也纳进军,3月21日在什托卡赫被查理大公的部队战败。——译者
但是,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即一位大臣或一位国王把自己的意图对总司令说得很明确,不准在执行他的意图时附有任何保留条件。他对总司令说:“你们投入战斗。尽管根据敌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所占据的阵地来判断,你们会被击败,但是,这没有关系。因为这是我的意志。”那么对于这种命令应不应当绝对执行呢?当然不能。如果总司令认为这个奇怪的命令有好处,同时,认为它有道德上的价值,那他就应当执行这个命令;如果他不赞成这个命令,那他就应当拒绝执行它。
然而这种事情在战争中是常有的。一个营为了挽救全军,需要在困难的情况下坚守原来的阵地。不过,这个营长所奉行的是当时处在现场的一位首长的命令。这位首长可以答复一切不同意见,如果这些不同意见是合理的话。既然这个作战命令是当时在场的首长发出的,那么,对于这个命令就应当坚决服从。而如果大臣或国王也待在军队里呢?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他们担任指挥职务,他们自己就变成总司令了,而原来的总司令就不再是总司令,而变成他们属下的师长了。
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结论说,总司令不应该服从命令他作战的大臣。相反,在他认为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各半、可以服从和可以不服从的时候,他就应当在任何时候都服从他的命令。因为我们所说的只是在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才不服从他。
三
评论三。
1.维尔姆泽将军在8月初制定的计划是不妥当的,因为他的三个军团(一个军团由他亲自指挥,另一个由克瓦日达诺维奇指挥,第三个由达维多维奇指挥)被两条大河(阿迪杰河和明乔河)、几座山岭和加尔达湖隔开了。
维尔姆泽应当让全军穿过加尔达湖和阿迪杰尔之间的地区,进占里沃利高地,并在因卡纳列同他的炮兵会师。这样一来,这七、八万大军(右翼衔接加尔达湖、左翼连接阿迪杰河,正面宽三法里)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