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4
在某种时空环境下,你必须把某些事当真,但如果你太过于执着,当真理真的来敲你的门时,你就不懂得把门打开了。
——佛陀
4。5
想像一个你很亲密的人正在受苦,当你吸气时,观想自己以慈悲心吸进他的苦痛;当你呼气时,观想你把你所有的温暖、治疗、爱、喜悦和快乐流向他。
现在,慢慢扩大你慈悲的范围,首先去拥抱你觉得亲近的人,然后是你觉得较疏远的人,再来是你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最后甚至扩及那些你觉得简直像怪物或残暴的人。让你的慈悲变得广大浩瀚,遍及一切众生,无一例外。
4。6
一般人的心念之流是连绵不断的,但事实却非如此。你会发现自己每个心念之间存有间隙,当当下的念头逝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时,你会察觉间隙的存在,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所以,禅修就是要让念头缓慢下来,让间隙愈来愈清楚。
4。7
即使佛陀也不免一死。他的死是一种教示,震撼那些天真、怠惰和自满的人,唤醒我们了悟世事无常的真理,及死亡之不可避免的实相。佛陀临终时说:
在所有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在所有的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
4。8
因为生命不过是生、死和过渡期的永恒流动,因此中阴经验时时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变成我们心理特质的重要部分。不过,我们通常会遗忘中阴和其间隙,因为我们的心从这个阶段跳到下一个时,会习惯性地忽略其中的过渡期。
事实上,中阴教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片刻的经验都是中阴,因为每个念头和情绪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逝灭,又回归心性。中阴教授让我们更具觉知,尤其在强烈改变和过渡的时刻,我们如天空般、本初的心性将有机会显露出来。
4。9
我们已经被教导成浪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思想和投射,甚至当我们讨论‘心’时,所谈的也只是它的思想和投射而已。学者在研究‘心’时,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投射。
心是一切生起的地方,却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楚它,因此就造成了一些悲剧的结果。
4。10
海洋中有巨浪也有小波;强烈的情绪,如愤怒、贪欲、嫉妒等也会产生。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认为它们是干扰或障碍,反而视为修炼的绝佳时机。其实,如果你以执着和厌恶的习性,来对待这些情绪的生起,表示你不但已经分心,而且并没有察觉本觉的存在。用此种方式反应情绪,不但更增强、深化情绪,更把你紧密绑在妄念的锁链上。
大圆满的大秘密就是:只要妄念一生起,就立即识破它,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本觉能量鲜活炽烈的示现。当你慢慢做此修炼时,就算是最强烈的情绪也无法纠缠你,也会溶化;如同巨浪生起、高耸,而又沉没回到海洋的?静中。
4。11
错误的见解和信念,是我们的妄想中最具破坏力的。希特勒和波帕(Pol Pot)不是也曾经坚信他们自己抉择吗?而我们也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从相信,到毫不犹豫地坚信,进而付诸行动,因而带给自己甚至别人无比的痛苦。
另一方面,佛陀教义的精要就是要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正见’。正见是无所不包的观点,能够透过修行,使我们对心性和实相有完整的了解。
4。12
禅坐时,我们的心该怎么‘做’?
什么都不要做。
只要不执着它,自然就好。
一位大师描述禅坐为‘心悬挂在虚空中,无所执着。’
4。13
有些人以天真的、轻率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因某种莫名的理由,死亡会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就不必去忧虑死亡了。
想到这些,我忆起一位西藏大师所说的话:‘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他们想:“嗯,每个人都会死,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我会安然度过的。”’这是个很美的理论,不过一旦面对死亡就破灭了。
4。14
每个次原子的互动,都包含了旧者的毁灭和新者的产生。次原子的世界就是持续生灭的过程,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形体短暂出现又迅而消逝,创造出永无尽期,恒久创新的实体。
——葛瑞·如可夫(Gary Zukav)
4。15
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转世的地方和转世的方式,通常依业力而定,不过,死亡那一刻的心境,会影响我们下一世的品质好坏。
因而,在死亡之时,虽然我们已经造了各种各样的业,但若我们努力营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强及激发善业,而有快乐的轮回。
——喇嘛
4。16
即使同样出生在人道,每个人的业还是有所不同。人的外表看起来相类似,但认知事情的方式则大不相同,也都生活在自己独一、分离的个别世界中。如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说的:
若有一百个人睡觉和做梦,每个人所经历的梦境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梦可说是真的,但不能说只有某人的梦是真实,其他人的则是虚假。但业力制约每个人的认知模式,却是事实。
4。17
在自然的深深?静中安歇吧,这颗筋疲力尽的心灵,被业力和妄念鞭打得无助彷徨,如同永恒的生死轮回大海无情汹涌的猛浪。
在自然的深深?静中安歇吧。
——纽舒仁波切
4。18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实践。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拿起一个铜板,想像它代表你所执着的东西。紧握拳头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只要你一松开,你就会失去它。这就是你要紧抓住它的原因了。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你可以松开手掌,但铜板还在你手上。手臂伸直,把掌心转向上,松开手,铜板还是在你手中。你放开了,而铜板仍然是你的,甚至其周围的虚空也是属于你。
4。19
我们需要认识真我(我们可以称之为佛性),因为我们常犯了致命的错误:我们对真我一无所知,却又用它来判断自己,责备自己,而产生了痛苦。
这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评判自己或教法,而要以幽默的心态觉察自己的状况,了解目前的处境。
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从某方面来看,在修行的路上,我们都面临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困难可以帮助你了解教义;然而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我们的问题到最后并不那么实在,那么严重,或不可克服,因为我们曾经这么告诉自己。
4。20
如果我们所认识的心,是我们死亡时会消毁的心,我们将对死后的一切了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入实相的崭新面向。
所以在我们活着时,就要先熟悉心性,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唯有如此,当它在死亡的时刻,强大而自然地显现时,我们才能准备充足,很自然地认出它,就像中阴救度法所说的‘有如孩子奔向妈妈的怀抱’一样,而藉由安住在此境界中,而得到解脱。
4。21
我们对丧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根本恐惧,大多源于自我。我们也许会对自己说:‘我好痛苦,我要放下自我;但如果我真的这么做,我会变得怎样呢?’
这时自我甜美地说:‘我知道有时候我很讨人厌,但请相信我,如果你要我离开,我会乖乖地走开。可是你真的想这样做吗?请你想想看,如果我真的走了,你会怎么样?谁来照顾你?谁会像我多年来一样这么护卫你关心你?’
纵使我们真的揭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恐惧而不敢放弃它;若没有真正了悟我们的心性或本来面目,就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可供选择。就像酒鬼知道酗酒会毁了自己;吸毒者也明白,在短暂的快感消失后,只留下痛苦和绝望;我们也以同样可怜的自怨自艾,一再地屈服在自我的欲求之下。
4。22
不要急着解决所有的疑惑和问题;如上师们所说的:‘紧急的事,要慢慢完成。’我常跟学生说,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心灵的成长是旷时费日的。光学好日文或成为医生,就要花费数年时间,你怎能期待自己一下就能解开所有的问题,甚至在几个礼拜之内开悟?
心灵之旅是不断学习和净化的过程。当你了解了这点,就会变得更谦逊。有句著名的西藏谚语说:‘不要把了解当开悟;不要把开悟当解脱。’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期望开悟,只要终身修行。’
4。23
菩提心:觉悟者的慈悲心
它是统驭死亡的仙丹;它是消灭世间贫苦的无穷宝藏;
它是扑灭世间疾病的灵丹妙药;它是庇荫漂流于生死苦海众生的大树;
它是从轮回的痛苦,通往解脱彼岸的大桥;它是驱除妄念折磨的晨月;
它是根除世间幽黯无明的炽日。
——寂天菩萨
4。24
禅修之后,不要再以过往僵化的习气来认知事物。
当你回到日常生活时,要将你禅修所得的智慧、觉知、慈悲、幽默、柔软、豁达和自在,扩及你的每日生活中。禅修能够唤醒你了悟万物虚幻如梦的实相;甚至在凶险的轮回之海上,也要时时保持这种觉知。
一位大师曾说:‘禅修之后,修行者要变成幻化之子。’
4。25
毫无疑问地,此刻我们的身体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我们毫不思索就将它与自我联结在一起;而这种轻率、虚假的联想,更加强我们认为两者是实体存在、密不可分的错觉。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我们的‘我’似乎存在,‘你’也似乎存在,我们一直不停向外投射的虚幻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实体存在的。
当我们死时,这整个因缘和合之物,一夕之间就片片崩落成碎片了。
4。26
敦珠仁波切说,当本觉显露的刹那,‘就像掀开你的头巾一样,多么无垠开阔!多么舒服!这是无上的‘见’;见到前所未见。’当你‘见到前所未见’时,一切都变得开放、舒展、轻爽、清新,生活充满活泼、美妙和活力。
这就好像你心灵的屋顶飞掉了,或是一群鸟突然飞出暗巢。一切的藩篱都消逝不见,就如西藏人说的:‘封盖被打开了。’
4。27
大圆满教法中的‘在见中失去行’(losing the Action in the View)是很危险的。即使高深有力如大圆满教法,也常伴随着极大的危机。如果你无法去掉妄念和烦恼,却欺骗自己,而以为自己能像大圆满相应法行者一样自在无碍,那你就正在造恶业。如同莲花生大士所说的,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虽然我的‘见’广大如天空,
我的行为,和对因果的敬畏,
必须纤细如面粉粒。
4。28
敦珠仁波切常说,初学者的禅坐时间不宜太长,一次维持四、五分钟,然后休息一分钟。休息时,放掉禅坐的方法,但不要散乱了。
当你正精进于禅坐时,若你仍能保持专注和活在当下,很奇妙的,在休息片刻的当下,禅定却发生了。这就是休息与禅定同样重要的原因。有时,我会告诉禅修发生困难的学生,在休息中禅修,在禅修中休息。
4。29
密勒日巴最伟大的弟子冈波巴,在两人离别之际问他:‘我什么时候才可能开始教导弟子呢?’
密勒日巴回答:‘当你已不是今日的你时;当你整个认知全部转化时;当你能够真正看清楚,你面前的这个老人无异于佛陀时。当你的恭敬心让你认知到这项事实时,就是你开始传法的时刻了。
我对上师的恭敬心,赐给我传法的力量,及不断学习的开放和接纳。顶果钦哲仁波切一直都还谦虚地向其他上师学习,也常向弟子学习。恭敬心激发传法的力量,同时也让人不断虚心学习。
4。30
现在当此生中阴降临于我时,
因生命短暂,我要离弃放逸,
一无反顾地走上闻、思、修的圣道。
让认知和心成为道,并了悟三身:觉悟心。
如今我已获得人身,
在觉悟之道上,没有时间再流浪彷徨。
莲花生大师心咒
5。1
如果你把花在追女人或赚钱之类
让人散乱的事的时间,
腾出十分之一用来修行,
几年内一定会开悟!
——拉玛克里希那(Ramakrishna)
5。2
有句名言说:‘如果心不做作,就会自然充满喜乐;就像水,若不加搅动,自然清澈透明。’
我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混水;你若愈不去搅动它,污泥就愈能沉淀,让水明澈的本性闪耀出来。心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加追逐,就会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安详而清明。
5。3
传说天神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终日沉溺于享受之中,从没有想要过修行的生活。诸事美好无比,直到死亡逼近,衰败出现,天神的妻子爱人再也不敢靠近他们,只是远远地丢花过去,偶尔祈求他们能再转世为天神。过去快乐舒适的回忆,也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火上加油罢了。所以天神总在悲苦中寂寞地死去。
天神的命运,让我想到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病人或临终者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年老和衰亡。当老人不再有生产力和价值时,我们就遗弃他们,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们赶进养老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令人不安吗?
5。4
‘聆听’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还要困难。如上师们所说的:真正的‘聆听’是要完全放下自己,抛开一切讯息、观念、想法,及满脑子的偏见。
如果你能真正听闻正法,那横阻在我们与自性之间的观念障碍,就会慢慢地被清洗干净。
5。5
如果你想从轮回的事实获得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开展善心,祈愿众生得到寂灭常乐,并付诸行动;培养、修习善心。
喇嘛曾说:‘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高深的哲学;我们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5。6
二十六岁时,我接受了轮回的观念。我的宗教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观点。甚至工作也不能让我完全满足。如果不能把今世所累积的经验和学问,运用在下一世,那么工作就徒劳无功了。当我了解轮回时……时间不再有限。我不再是时间的奴隶……我要把长远的生命观带给我的?静与别人分享。
——享利·福特(Henry Ford)
5。7
想像你正坐在一扇玻璃门前,门外就是花园。你透过玻璃凝望门外的天空,你和天空之间似乎空无一物,因为你看不到玻璃的表面。如果你站起来,以为中间没有玻璃而想走过去,你会撞到鼻子,如果你触摸它,你会突然发现有东西挡住你的手指,把你和外面的虚空阻隔了。
同样地,凡夫心的基础地,阻绝了我们进入虚空般的自性,即使曾经惊鸿一瞥。我们必须打破整个凡夫心的基础地,让本觉的新鲜空气进入。
5。8
虽然我们惯于称为的‘心’,普受尊崇和讨论,但我们还是不了解它,甚至误解它,或一知半解。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了解,正如它不了解自己一样,
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理论和思想。
再者,因为凡夫不了解它,不识自性,
所以一再流浪于三界六道,遭受无比的痛苦。
因此,不了解本心是可悲的错误。
——莲花生大士
5。9
当你修习时,假设你达到一深刻?静的状态,却只有刹那的瞬间,妄念和动作就生起,有如海上的波涛。不要费心排斥妄念,而想拥抱?静,只要让纯净现前流动。这种禅定的普遍和?静状态,就是本觉本身。一切生起的妄念,无非是本觉的光芒。这是大圆满教法的心要和基础。
有种方式可以想像此种状况:你宛如乘着阳光回到太阳去;你立即追踪生起的念头,回到其源头——本觉。当你安住在‘见’中如如不动时,你不再被任何生起的念头所欺骗和扰乱,故不会沦落为妄想的牺牲品。
5。10
凡夫心无法真正领悟绝对的真理。
而所有伟大的智慧传统都告诉我们,超越凡夫心之道就是通过心的修持;而修心之道就是恭敬心。
5。11
禅坐完全打破了我们‘正常’的运作模式,因为它是自由自在,毫无挂挂的境界,没有竞争,没有贪着,没有奋斗执取的焦虑,没有成就的渴望:这是个没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排斥也不接受,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这境界中,我们可以缓缓地舒放,将束缚我们的情绪和观念,化为自然纯朴的虚空。
5。12
要时常惦记着生命有如梦幻泡影,减少执着和嗔恨。
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不管别人怎么对你,都要时时保持爱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