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只老鼠站在墙角,竟然嘲笑起前面的一只猫来。猫怒火顿生,向老鼠猛扑过去,结果扑了一个空。原来在老鼠的身后,就是一个鼠洞。
弱者嘲笑强者,有时靠的不是胆量,而是智慧。蜗牛的奇迹
在金字塔顶,雄鹰看见一只蜗牛,甚是惊奇,问:“小蜗牛,是谁把你叼到塔顶上来的呢”
“不,是我自己爬上来的。”蜗牛说。
“这怎么可能呢你’爬行的速度那么慢,你的身体又如此弱小,怎么可能爬到高高的金字塔顶呢”
“如果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爬行速度再慢,日积月累也能创造令人惊讶的奇迹。(亮 点摘自中国文联出版社《人生哲理枕边书》一书)
危险提示
陈 胜编译
萨姆是一家小公司的普通职员。一次,他的公司接下一项重要的任务,萨姆被要求加班。
那一天,完成好分配的工作后已经很晚了,萨姆急急地往车站赶去。等了20多分钟后,终于来了一辆双层巴士。萨姆上车后,只看到一位看起来很虚弱的老人。萨姆觉得很不舒服,他准备到上面去躺一会儿,可是老人突然说道:“小伙子,别上去,上面危险。”萨姆看老人一脸认真的样子,听从了老人的劝告,在车后面的一个座位上坐下。20分钟过后,萨姆平安地到了站,虽然坐得有些难受,但萨姆觉得还是安全重要。
第二天,萨姆同样工作到很晚。他又登上了那辆双层巴士,令他惊讶的是,他又遇见了那位老人。萨姆一上车便听见老人说道:“小伙子,不要上去,上面危险。”虽然这是第二次了,萨姆还是有一些恐惧,他看了看上层,好像很阴森的样子,就觉得不应该拿生命开玩笑,于是乖乖地在下面坐了下来。
第三天晚上,萨姆上车后,再一次看到那位老人。萨姆想起了他的话,还是坐在了下面。到下一站的时候,上来一位年轻人,当年轻人准备到上面去的时候,老人又提醒道:“小伙子,别上去,上面危险。”年轻人停住了,回过头来问道:“上面有什么危险呢厂老人郑重地说道:“上面非常危险!上面没有司机啊!”听后,年轻人笑了笑,立刻到上层舒服地躺了下来。而萨姆则望着老人,目瞪口呆。
(司志政摘自《环球时报》2m7年8月23日,图选自译林出版社《两性之间——季诺漫画》)
海伦?凯勒语录
道 中译
我只是一个人,但我仍然是那一个。我不可能无所不为,但我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因为我不会拒绝去为我能为之事。
世间大部分不幸也许都有补救之方,但其中最不幸的无药可救——那就是人类的冷漠。
长远来看,逃避危险并不比直面危险更安全。懦弱者和勇敢者遭遇不幸的几率差不多。
当我们尽力而为的时候,并不知道会给自己的人生,或给别人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奇迹。
很多人对是什么构成真正的幸福抱着错误的观念。幸福不是从自我满足中得到的,而是对一个有价值的目标的执著追求。
一扇门关闭了,另一扇门打开了。但我们常常懊恼万分地看着那扇关闭的门,以至于看不见那扇已经为我们敞开的门。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恒心,便能做成任何想做之事。
人生如果不是一场勇敢的冒险,便什么都不是。
目能见物却没有见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当一个人有高飞的冲动的时候,决不会同意爬着走。
(周雅莉摘自《英语沙龙》2007年第9期)
漫画与幽默
汗与泪
美国某大学一男生在物理考试时,无法解答几道试题,却流下几滴汗在试卷上,他便在其中一滴汗的周围画上一个圆圈,注明“汗”字,希望以此表示自己的苦心。
试卷发下来时,上面批着不及格的分数。不过,教授也用笔在另一处水渍周围画了一个圆圈,写上“泪”字。
水开了
军训时,夜里常有紧急集合。这天又传来了夜里集合的消息,大家严阵以待,都在床上假寐,一直熬到深夜。凌晨三点,一声长啸划破夜空,同学们于是穿衣的穿衣、叠被的叠被,匆匆来到操场上,却不见教官的身影。正当大家疑惑之际,二楼一间宿舍的一位学生探出头说:“各位,对不起,泡面的水开了!” (以上两则李从渊摘)
高考作文强句
1.我的爸爸就像亲人一样爱
(教师点评:敢情您是您爸爸从垃圾箱里捡来的)
2.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金黄的油饼。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你没吃早饭就来考试了吗可怜的孩子。)
3.有一种自卑叫自信,有一种跌倒叫爬起。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是新时代的苏格拉底。)
4.没有背景,就奔前景。
(教师点评:乍一看不知道在说什么,仔细一想似乎有点针砭时弊的意思……但再想又不知道他确切要说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押韵)
5.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的;但又像一杯加了糖的白开水,甜甜的;也像一杯加了盐的白开水,咸咸的。
(教师点评:这……还是白开水吗)
(麦 芽摘)
骗 钱
比尔是个很有同情心的青年,乘公交车时,他将身上的钞票全给了一位不幸遭窃的老太太。出站后,迎面遇到一个乞丐,他仍像过去做的那样,邀乞丐到车站餐厅吃饭。吃完后,他起身付钱时,摸遍了整个口袋,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乞丐看他窘迫的样子,便替他付了账。比尔不好意思地说:“你跟我一起乘计程车到我家去,我拿钱给你。” “唉,算了,先生,”那乞丐说,“你已经骗了一顿饭吃,可不能再骗我付车钱了。”
(石运宏摘)
打 折
小区旁边新开了一家酒楼。小张说:“我有这家酒楼的贵宾卡,他们给我打八折。”
小李说:“我和老板是熟人,上回他们给我打了个五折。”
小王说:“我没有贵宾卡,跟老板也不熟,还忘了带钱,结果吃完饭后,他们给我打了个‘骨折’”。
(冯晓敏摘)
只等太太同意
甲:“如今女权运动太过分了!”
乙:“你是说,女人处处都在占上风”
甲:“是的,所以我要写一本关于男权运动的书。”
乙:“那很好,什么时候出版”甲:“只等我太太同意。”
(苏顺贤摘)
我要老婆……饼
一个人在沙漠里快要饿死了,这时他捡到了神灯。
神灯:“我只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快说吧,我赶时间。”
人:“我要老婆……”
神灯立刻变出一个美女,然后不屑地说:“都快饿死了还贪图美色,可悲!”说完就消失了。
人:“……饼”
(郝翠英摘)
两代人
女儿小雪的语文作业有一道题是用“夜深了,爸爸还在……妈妈还在……”造句。我检查她的作业的时候,发现她写的是:“夜深了,爸爸还在打牌,妈妈还在上网。”
虽然她写的是实情,可这样的作业交上去多丢人呀!
我就跟小雪说: “造句,跟写作一样,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
小雪问我:“什么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呀”我告诉她:“源于生活就是要从生活中来,高于生活就是可以做点艺术处理,稍微地夸张一下。”小雪点点头说明白了。
等我第二次检查她作业的时候,发现她把造句改成了:“夜深了,爸爸还在赌博,妈妈还在网恋……”
(晓晓竹摘)
新加坡的免费“千人宴”
'新'陈咏娟
在新加坡有个“大食堂”叫居士林,一年365天都为大众提供免费素食,七十多年来风雨无阻。“千人宴”成了新加坡一道独特的景观。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说:“这样才更好。”
世界上真的有免费午餐吗还是新加坡人爱贪小便宜其实这里面包含着新加坡人的慈悲心怀。居士林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只是一个地方,它已成为新加坡人的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象征。
居士林始于1934年,是由道阶老和尚、转道老和尚和多名居士发起建立的。1961年,居士林一度成了无家可归者的避难所。那年的5月25日下午,河水山发生大火,烈焰狂烧了足足8个小时。这场新加坡开埠一百多年来罕见的严重火灾,让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一夜之间他们变得一无所有——没有一瓦遮头,没有吃的,没有地方睡,便跑到居士林来求助。居士林来者不拒,全都收留。那一段时间,居士林变成了灾民们的栖身之所,他们无论吃、住都在居士林。居士林也一直收留他们,直到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找到新的住处为止。七十多年来,居士林不断扩建,颇具规模,既礼请法师登台讲经,又揽余秋雨等著名作家演讲,并举办种族宗教座谈会,还邀请中国北京大学教授与新加坡专家学者一同主持“东南亚文化研讨会”。
居士林根本没有门,任你自由进入。居士林入口处有副对联:空门不必关,净地何须扫。每天供应正餐十多道菜,两餐甜汤点心,还备有大量面包和咖啡,三更半夜也可以自己动手。如此共同供养,普遍结缘。
居士林林长李木源爽快地说:“为什么要有门呢你要吃多少就有多少,我们这里来者不拒,学生因经济困难跑来这里用餐,的士司机晚上来装一瓶咖啡、拿几粒水果都无所谓。”
一到周末,厨房更加忙得不可开交,一日三餐,总计有500日人到6000人前来吃饭。李木源说:、“我们每天都准备了早餐、午餐、午茶和晚餐,为民众提供免费素食。不管是特地来兴佛,还是路经此地,想吃点东西、喝杯茶水,我们都非常欢迎。近年因为经济不景气,很多人失业,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就到我们这里吃饭。另外,一些劳工和处境不佳的人,也来这里解决三餐。我们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防范罪案的发生。我们这里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宗教种族,一律招待。有些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因为想吃素,就到这里吃一餐;有的的土司机,开车累了,便到我们这里休息,喝喝糖水,我们一样欢迎。”
民众究竟会吃掉居士林多少白米和蔬菜 “千人宴”每天平均要吃掉200公斤的米粮,200公斤至300公斤的蔬菜和水果,消耗量相当惊人。每天供人如此吃喝,金山银山也会吃尽吧李木源却笑着表示,居士林完全不必担心粮食吃光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必买米买菜,许多善心人士知道我们天天为大众提供免费素食后,都主动自发,无限量地送米粮、蔬菜和食用油到居士林来。有的是一车一车地载来,有的是全家大小,人手一袋米,拎着来。我们见了,更是感动。”好心有目共睹,自有人助。像居士林大开方便之门救济贫老,一路无求付出,八方回报更多!
李木源欣慰地说:“不少人就因为一餐素食而能更深切地体悟到包容心、慈悲心和平等心呢!”
天天准备“千人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居士林有4位厨师和上百位“厨房助理”,他们每天负责烹煮供“千人宴”用的素餐,他们都是居士林的义工。居士林目前共有1500多位义务工作者,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有律师、医生、画家和会计师等,大家都把为大众服务视为一大善事,因此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益 清摘自新加坡《联合晚报》)
德国开学那一天
俞天白
中国高考时全民“护考”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面对这个独一无二,我总会想起在德国所见的另一道人文景观:孩子入学的那一天。这天整个德国呈现出一派庄严、神圣而又隆重的气氛。整个社会,都将这种独特的不是节日胜似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浓浓的:市政府在公共场所张贴公益广告,警告驾车者限速行驶;增加了警察巡逻班次,并在学生集中的路口,加强雷达监控;汽车俱乐部和壳牌石油公司联手编印《上学路途指南》免费散发……入学的孩子,同样成了绝对的社会主角。他们一个个肩背彩印的盒式书包,怀抱裱糊着五彩卡通画的、和他们差不多高的锥形糖袋,由父母、亲友陪着,点缀了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不过,他们先去的地方不是学校,而是教徒联谊会。这是教徒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场所。这一天,礼堂里布置得像过节,洋溢着轻松而热烈的气氛,天花板上挂满了彩带,镁光灯闪烁不止,都是父母和亲友在忙着拍照或录像,为孩子留下人生最珍贵的这一刻。台上主持仪式的有两个人,分别代表天主教的神甫和基督教的牧师。主持者要孩子们高举锥形的糖袋表示报到以后,活动便在这五彩缤纷里悄然开始。说“悄然”,是因为既没有主持者一本正经地宣布开幕,也没有师长的致词,更不见什么家长代表的讲话,却在舞台中央出现一只红嘴黑翅的乌鸦布偶,叽叽喳嘑地开始饶舌。乌鸦,在这儿是吉祥之鸟。此刻被套在一名主持人手上,蹦蹦跳跳地和主持人展开对话。说的是好孩子在崭新的环境里如何友爱相处。语言浅显通俗、生动幽默,不时引起孩子和家长们一阵阵笑声,将整个会场笑出了无长无幼、无你无我的谐趣,笑出了一片新的集体里才有的鲜活气氛,笑出了小伙伴间、长幼间的一片融洽。于是乌鸦邀请孩子们上台去,按天主教和基督教不同的家庭信仰排成两队,分别从神甫或者牧师手里接过一根红头绳一般的红丝带,在身边选定一个新伙伴,面对面地站定,按神甫和牧师的要求,互相把它拴到对方的右手腕上,并说明:这一根红丝带是此时此刻上帝赐给他们的一份礼物,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未来人生所寄予的第一个希望,它有个专用名词,叫友情带。
这场景,把大厅里的气氛推向了热烈欢快的顶点。当孩子们回到各自的座位以后,风琴声随即响起,所有的家长与来宾,对照当场发送的一张歌谱,齐声唱起来。孩子们读不出歌词,但那一脸稚气的严肃,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这热情澎湃的曲调所蕴含的庄严与神圣里了。
经过了这一步,家长才带着手腕上拴着友情丝带的孩子,走向各自学校去“归队”。归队,归的就是友情之队。这有另一种独特的仪式:先到礼堂观看文艺节目。节目都是由三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表演的。在这里, “大哥哥、大姐姐”就是“友情带”的延伸和具体演绎。也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每个孩子分别和三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对口挂钩,结成了提携帮助的对于。文艺表演,就是“结对于”的一种见面方式。节目很生动,有改编自《格林童话》的短剧,也有歌舞,一名舞蹈者代表一个德文字母,边歌边舞中所拼出的词句,不时引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慢慢地,新同学融进了新集体,然后由老师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带进各自教室里去……
中国是诞生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尚同”与“尚贤”的“兼相爱,交相利”之义的国度,?可是,对孩子的开蒙教育,我们侧重的是什么呢他们在跨进校门的那一天,心里被装得满满的,是家长、亲友、社会的叮咛:好好念书,争当第一名,做高考中的状元郎,千万不要忘了全家人的期望啊。我觉得,这是一份将所有同龄人当做对手、充满了绝对排他的潜规则的期望和叮咛,也是背离了孩子天性的期望和叮咛。
(茗 心摘自《文汇报》2007年9月11日)
日本城市的共伞主义
●少年行
最近搬家,在整理东西的时候,找出许多把雨伞来。这些雨伞,有的用过一次;有的是出差遇到下雨买的;有的是外出突然遇雨,只得临时买来用一下。时间长了越攒越多,竟然有十几把了,实际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不由使我想到日本城市中的伞来。
在我国,“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是历史古训。人们外出时大晴天也得带把雨伞,为了防止下雨。可是带雨伞往往很麻烦,如果不下雨,带伞等于徒劳无益了。在日本,却是另外一种情景:日本四周是海,受海洋气候影响,当地下雨比较多。可是,一般人家里大多不准备雨伞,人们上班或者外出也不用随身携带雨伞。例如您今天去商场或者宾馆,回家时不巧下雨了,您可以用商场或者宾馆专门为顾客准备的雨伞离开商场或者宾馆回家。回到家,把雨伞收好。第二天上班或者外出,无论路过哪个商场或者宾馆,都可以把雨伞放到商场或者宾馆放雨伞的地方,不用必须还给您取雨伞的那家商场或者宾馆。或者您当天到别的商场或者宾馆后,雨已经停了,您可以随时把雨伞放到后来到的这个商场或者宾馆里,就可以回家了。
这样,雨伞实际上已经成为流通于日本商场(宾馆)与商场(宾馆)之间、商场(宾馆)与市民家庭之间的公共用品了,真正实现了共伞主义。这里除了日本商家竞争激烈、为了互相争夺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