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根本防止秦人的干预,苏秦想出了一个极为奇谲的高明主意:假如我们能以齐、赵、魏、韩、燕五国主力合纵攻秦,以目前秦国尚不够一极独大(而是齐秦等大)的能力,势必被压迫得抬不起头来。趁秦国气沮,五国与秦人群殴的时候,齐国第二次大举兴师灭宋,就可以一鼓而得志了。
  这个伟大的设想可以说是战国时代最大的一个阴谋(这叫做“驱狼通虎”,当狼和虎互相咬成一团的时候,齐国就可以在周边任意扩张了。它有点类似“前苏联”默许和唆使“希特勒”在整个欧洲捣乱,并直逼英法,从而使苏联获得周边霸权)。苏秦把这个大阴谋讲给齐泯王听的时候,两人都激动得浑身颤栗。谁能为齐泯王实现这一伟大阴谋,促使五国攻秦呢?那当然只有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外交家、纵横家——苏秦同志了。于是苏秦奉命,开始了他穿梭五国的口舌外交征程。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这两个词是形容古代盲流的——形容苏秦也合适。当初孔子周游列国,落脚一个地方,席子还没焐热了,就卷起来又走(孔席不暖)。墨子天天到外面办业务,家里不生火做饭,也不回来吃,所以烟囱都没黑烟子(墨突不黔)。
  苏秦也一样奔走列国,他“遍事三晋之吏”,与魏国权臣孟尝君(相国)、赵国权臣李兑(相国)、韩徐为(赵将)等人陈述厉害。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超越的想象力和出色的韬略与机智,苏秦一番穿梭外交,终于使李兑、孟尝君等人都宣布与秦绝交,同意发兵攻秦。韩国是最弱国,唯赵、魏马首是瞻,不敢有自己的主意,也出兵赞助。燕国人当然更听苏秦的,擦干眼泪,再次以两万大军,裹了粮食,自费助战。五国军队声势浩大,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在中原河南的成皋地区会合,准备伐秦。“成皋”就是洛阳以北的荥阳地区,位于“豫西走廊”的出口处。
  所谓“豫西走廊”,如果你搞一张中国地形图就能看得出:从河南省中部起,往西,地势陡然抬高,耸立起连绵不尽的“熊耳山”等山脉,与西边的黄土高原连成一片。黄河在这片群山高地中冲出一条走廊。走廊以北是山西的黄土高原,走廊以南是横向绵长的熊耳山、伏牛山群山。这条走廊成为中原进入陕西黄土高原(秦国)的唯一通道,就叫做“豫西走廊”。走廊西端就是著名的秦国要塞函谷关,是陕西的东大门;走廊东端就是成皋地区,后来著名的虎牢关就在这里(河南荥阳地区),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后来项羽、刘邦的长期鏖战,也是集结在成皋地区。控制了成皋,就控制了豫西走廊,可以行经走廊,直杀函谷关,趋奔秦国本土。
  当公元前287年,五国军队浩浩荡荡开至成皋地区,守住走廊口,作出发狠西向的样子。走廊另一头——函谷关内的秦国人腿肚子开始抽筋,被迫屈服:不但不敢再干预齐人灭宋,而且还苦着脸“破财免灾”:把以前所占据的温(河南温县)、轵(河南济源地区)、高平(济源地区)归还魏国(伊阙大战后丧失给秦人的),同时也将侵占赵国的两个地方归还赵国。秦国遭受了不大不小的一次挫折。苏秦因此也盛名如雷——不但燕国已经给了苏秦“上卿”爵位、“武安君”封君号、相国地位,而且齐国和赵国也封苏秦为武安君,爵位上卿,因为他成功促成了五国合纵攻秦。这就是后世所讹传的“苏秦掌六国相印”的故事,其实最多两个相印(燕和齐的),加上三个武安君封号。所谓“武安君”,就是一种封君,意思是“以武力安抚天下”(后来白起也受封“武安君”)。
  潇水曰:苏秦游说五国伐秦,到底难度有多大呢?确实很大,三晋之吏如孟尝君、李兑之徒,私下都与秦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们与秦国绝交,好比让他们不吃饭一样。谁肯跟秦国闹僵啊,以后自己还怎么混啊。
  所以苏秦曾比喻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黄帝的近邻——西戎,都不肯出面帮黄帝,因为西戎不肯把关系与蚩尤闹僵。可见,我说服三晋各家攻秦,这事黄帝都会难办。但是,苏秦做到了。
  苏秦做到了,是因为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天下大势。当时中国的天下,是东西两极强国对峙的局面——齐、秦互相势均力敌,对峙战斗。夹在齐秦中间的,是一系列弱国。
  如果齐、秦两强互相对打,对夹在中间的诸侯各国来说,是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当“前苏联”与美国对峙,夹在苏美之间的列国,就成为苏美争相引诱而不是攻击的对象。一旦某一弱国被攻击,另一个强国必来干预和救护。譬如美国攻击朝鲜半岛,苏联必来援救。战国时代也是如此,当齐人威胁攻击宋国,秦人必然来救,这有利于宋国本身的苟延残喘。所以齐秦对峙,是当时天下弱国的共同呼声。当时人说:“齐秦不合,天下无忧”。
  所以战国时代的中间诸侯各国,都乐意看到齐秦对峙,所谓“离齐秦之交”的。苏秦让他们合纵攻秦,正合了他们“离齐秦之交”的愿望,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乃至壮大。这比起“齐秦循善以图三晋”,当然要舒服一点。于是苏秦一番游说三晋的事业,显得举重若轻。这不得不说是苏秦熟谙天下之大势,选对了符合三晋利益的主张去行事,因而事半功倍,顺利促成了五国攻秦势之势。
  看来,“游士们凭着一张嘴巴,一飞冲天”的事,其实是没有的,首先要看清形式,善于因势利导才行。光评舌头,再摇晃,没有脑子也是不行的。
  不管怎么样,苏秦达到了他事业的最辉煌时刻,五国合纵攻秦,“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决于苏秦之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这是当时人对苏秦的描述,内中也带着艳羡。
  被艳羡的苏秦是这样的:挂着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他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苏秦本是个“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所谓“穷巷掘门”,就是陋巷中的地窟一样的家门。“桑户棬枢”,桑树的材料很软,根本不好用,大约蚕们吃完桑叶,桑树干没人要,于是给苏秦家拣去当门板,再随便抓根树条勉强当门轴,实在是环保而且简陋的穷家啊。)
  但是苏秦从这样一个穷困的一介布衣,在没有任何家族背景支持下,却能跻身诸侯庙堂,预绝天下大势,转驷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真是不可想象的。而苏秦凭着自己的才学和智识实现了,岂不伟哉。  
苏秦之死七 
  中原诸侯联合攻秦的战事,在战国时代一共有五次,前后绵延一百年。第一次是在三十年前的张仪时代,公元前318年,张仪的政治对手——合纵家“公孙衍”组织了齐、楚、燕、韩、赵五国合纵攻秦,由楚怀王当“纵约长”,但是楚国一贯实行历史上习惯已久的亲秦策略,合纵迅速失败。第二次是十年前(公元前298年)孟尝君为报私仇导演的齐、韩、魏联合攻秦,持续三年,有一定成果,但浅尝则止,因孟尝君不愿意削弱秦国而壮大韩魏,秦国认输返还了几座城池,即告结束。
  苏秦导演的是第三次,时间在公元前287年,苏秦约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从上一节的分析上我们看得出,苏秦组织的五国合纵攻秦,不是《史记》上描述的那样,为了六国的生存,免于被秦人各个击破而采取的积极联合自救活动。其实,当时的秦国力量还达不到一统天下的火候,五国合纵的目的,还是在于促使齐秦对抗,维持东西两极鏖战以求中间者自存的目的。这是从五国的角度来讲。
  从苏秦的角度来讲,目的又有不同。从表层上讲,苏秦是为齐泯王灭宋着想。合五国攻秦,驱狼通虎,打击秦人,使秦兵无暇干涉齐泯王灭宋(我好像我要强暴民女,就先让你们把她男朋友赶开)。深层里,苏秦则隐含着更大的阴谋:由齐国主倡五国攻秦,可以使齐秦关系极度激化,把齐、秦关系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可以吸引秦人参加攻齐联军,从而最终实现“弱齐强燕”的根本目的。(单靠燕国的力气,宁是齐国变成八十岁的乌获,也是打不倒他的,必须有老秦参与)。
  这里苏秦就和齐泯王发生了意见冲突。老齐的脑子中,是明为攻秦,实为恫吓,主心思想在于取宋。所以,当五国大兵囤积成皋,老齐就虚晃一枪,从本土发出主力杀奔他可爱的宋国去了。而苏秦则是希望齐兵深刻攻秦的,使齐秦关系刻骨激化,达到万劫不复的程度才好。所以苏秦想来非常着急,从魏国大梁(开封)写信拉齐泯王回来,他说:“您已经结盟三晋进攻秦国了,秦国就必然不敢言去救宋。所以打宋之事不着急。现在五国攻秦之兵刚刚聚合,您却大举攻宋,天下之兵看见了,也不傻了,也都跑去与您抢攻宋国,那岂不就糟糕。”
  但是,这封信似乎没有奏效,齐泯王叫苏秦“你给我顶住”!他要苏秦呆在三晋那里给我组织攻秦,必要的话,可以给孟尝君一些好处。让他们死心塌地攻秦,不要跑过来跟我抢宋。
  苏秦无奈,只好约束成皋的五国之兵,去跟秦人寻战。这五国中依旧有部分齐兵,与秦国打起来的话,还是可以离间齐秦的。但是,苏秦生怕孟尝君(魏国相国)坐不住了,也离开成皋,转身跑去抢宋国(魏国在中原中部,东边与宋接壤,魏国一直也想去宋国那里抢庄稼地。如果魏相孟尝君离开成皋,改杀奔宋国去了,那样的话,合纵攻秦的事就泡汤了。于是苏秦再次写信请求齐泯王给孟尝君好处,他说:“五国攻秦,一旦失败,赵、魏、韩三国就会争相拉拢秦国,到时候三晋与秦合一,您还怎么灭宋啊。所以必须稳住三晋,您说的给孟尝君好处,这个主意我甚赞同。请您以宋国城邑‘平陵’来收买孟尝君。答应您打下宋国的平陵以后,给他平陵,以勉力他在这里安心攻秦。三晋和燕国为您攻秦,以便于您收宋。”
  当时,正有一些舆论劝说齐泯王不要收买孟尝君从而坚定三晋攻秦。舆论说,一旦三晋攻秦成功,三晋地位崛起,就该凌驾于齐国之上。三晋就会骄横于齐国,甚至发生变乱,跑去与齐国争夺宋国。
  苏秦生怕这种论调影响齐泯王鼓舞三晋攻秦的原有计划,于是在信中反复批驳这一观点说:“三晋攻秦,还来不及有什么成果,而您已经攻下宋国,并安定了那里的百姓,所以没什么好怕的。再加上我保着燕国而侍奉您,三晋必然无变。如果三晋有变,您可以改结好秦国,以切断三晋后路。三晋岂敢对您骄横呢?而且我在这里看着三晋,三晋有变,我一定会事先知道。三晋有变,您就结交燕国,联络楚国,而把晋国交给秦国去消灭,三晋必定会被打败。有我参与此事,三晋一定不敢背叛齐国。为防备不测,我已采取一百多种防范措施(牛啊!敢吹)。如果您坚信我使齐燕关系牢稳,三晋就不可怕,我以自己的性命担保,用不了三个月,您就会成就‘王天下’的大业。我不惜生命要干成这一番大业,并不只是为了您,也是为我自己。因为您照顾我,从不谋攻我所代表的燕国,我对燕王有了好交待了,所以我说也是为了我自己。一旦您成就霸王之业,我也名列三公(三个高级元老),我也有了自矜于世的资本,虽死不丑(死了也不难看,死了也光荣!)”苏秦最后几句可谓肺腑真情。于是,坚定了齐泯王支持三晋攻秦的既有打算。
  齐泯王批准了苏秦的要求,给孟尝君以宋国封邑,坚定三晋攻秦。孟尝君暂时不闹了,五国合纵之势既往如旧。
  以齐泯王原来的意思,一旦五国合纵攻秦之势成,就可能不理三晋了,顾自埋头攻宋。三晋愿意散就散,不管我的事。但这样的话,苏秦离间齐秦关系的计划就落空了。所以苏秦极力劝齐泯王最好坚定支持三晋攻秦,以攻秦成败之厉害说服齐泯王,并且打消老齐对三晋的顾忌。终于,齐泯王堕其圈套,支持五国攻秦不变。苏秦松了一口大气。
  可是,刚把齐泯王和孟尝君稳住,三晋中的赵国权相“李兑”又动摇了,偷着打算跟秦人媾和,攻秦之事又出波折。于是苏秦赶紧又去说服李兑。如果李兑不听话,偏与秦人妥协,那齐、三晋、燕攻秦之事就还是得泡汤。“离间齐秦”也就成了泡影了。(唉!怎么这么难啊!)
  李兑为什么要跟秦讲和呢?刚才孟尝君动摇,是因为他所在的魏国一直盯着宋国,孟尝君不支持齐国攻宋,他也想去宋国抢摊、占地方。好在齐国给他了一块画饼(平陵),他暂止了。但李兑不同,李兑是支持齐国吞宋的,因为齐国吞宋以后许诺给了他“陶邑”作为封地。然而让李兑去约束赵人攻秦,“驱狼通虎”,他还是有些发怵,怕被老虎咬着。但是明着与秦人讲和,又背叛了对齐国的许诺,于是他就暗着来,向秦国那里卖好,表明攻秦不是他李兑的意思,他是被胁迫从之的。
  李兑一这么干,韩、魏也急了,赶紧也偷着给秦人递话,说攻秦不是自己的本意。五国合纵攻秦之事,眼看又要泡汤了。苏秦可急坏,你们不能散伙啊。我还指着攻秦来离间齐秦呢。于是他赶紧跑去赵国见李兑,说:“您可别再私下捣乱了!天下(也就是三晋)如果纷纷散而事秦,结好秦国。秦国必然从函谷关里伸出脑袋,一路轻松地去阻止齐人灭宋。说不好,秦人会占据宋国。秦国相国魏冉,也是盯着陶邑这块倒爷会聚、商品税天下第一地肥肉呢!魏冉得了陶邑,还有您地份儿吗?现在齐国正在攻宋,您三晋只要再坚持一下,挡住秦国。不久攻下宋来,陶邑就是给您的了!您哪怕得了陶邑,再跟秦人解释,讲和,也不晚啊!所以现在还是打秦国吧!(瞧把苏秦累的)。”
  苏秦接着又开始吓唬李兑(他知道李兑最怕吓唬),苏秦说,“如果你们三晋先散伙了,不听齐国攻秦的话了,那齐国就会恢复与秦人结好。齐秦结好,再次把秦国的代理人韩珉送到齐国为相。两边齐秦一联合,又是相约伐赵的老路。你们赵国不就完蛋了吗!我们现在五国攻齐,固然是替齐国吞宋而挡着秦人(这点意图苏秦一直没有向三晋隐瞒),更也是为了齐秦打起来,以维护你们赵国的安全啊!”(哎呀,这国际局势,真是乱透了,不比现在的中东简单)苏秦接着摇舌鼓动(但是句句在理,苏秦和张仪最大的区别,张仪靠诓骗——如楚怀王,苏秦则全是精湛有力的分析,以理服人,并且促使对方为我所用!),说:“你们跟秦国讲和,秦国会有六种动向。。。。。。。”苏秦一口气分析了秦国的六种反应,有的是进攻齐国,有的是结好齐国,有的是进攻魏国,有的是结好魏国,有的是结好赵国,有的是恢复中山以牵制赵国,每种反应的最终结果都是对赵不利而李兑得不到陶邑,纵横排比,气势滂沱,说的李兑直翻白眼,哪还有话了。于是五国攻秦之势依旧。
  苏秦的这六个推论,每个都向下直推三四步不等,中间交互搀杂其它列国诸侯的反应,连种种行兵路线都预测分析了,其推导的复杂和逻辑的蜿蜒,使得我们在这里没有信心把它说清楚,有机会还是去《战国策》看“五国伐秦无功”自己揣摩吧。我们今天理解起来还这么消耗脑细胞,当初苏秦阐述起来,真不知道该如何!估计他用手指划着地图,口水都该浸湿了地图。李兑一定会连连说:“等一下,等一下,重新说,重新说!”
  就这样,苏秦一个人看着赵魏韩三国攻秦,实现着齐秦离间的目的,此外还要督促着心猿意马的老齐也来凑份子打秦,在错综复杂的列国矛盾与战局中,真是够累啊。能不累吗! 
苏秦之死八 
  这次五国攻秦,主要是由于齐国没有动真力气,别有他求,导致三晋动摇。好在苏秦到处好说歹说,五国大兵滞留在成皋一带,没有散伙。成皋是豫西走廊的东口,客观上五国之兵起到了阻住了秦人东出的作用。
  齐泯王利用这个时机,努力伐宋,但是收效甚少,因为此时宋王偃将王位传给了太子,宋太子很得人心,能团结民众,共同对敌,因而防守坚固,使齐军无隙可乘。
  苏秦觉得齐国在宋国那里也已经比较疲惫了,齐秦的关系,经过五国一番热热闹闹的攻秦,也算是“离间“的差不多了。于是苏秦掀开了“扁担歌”的第二乐章:离间齐赵关系,乃至离间整个齐与三晋的关系,促使三晋与秦人未来合纵攻齐。
  三晋中的魏国,当权派正是孟尝君(相国),让他带领魏国攻齐,不需要任何思想动员工作。孟尝君是从齐国罢官出来的,恨透了齐国,昼夜思索报复自己的桑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