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样的硬底不能弯折,穿上后只能像日本美女那样摇着屁股走,在公子哥家的花园里固然是好看,但是战场上这么走就保不住命了,还不被胡人追上一把戳死。
  胡人穿的则是皮靴,底子是革的,软硬合适,防泥善跑,鞋帮又高,高成了靴筒,一直到膝盖下面,可以护腿,也适合骑马,奔跑灵活。在靴面和靴筒表面还装饰着几十个、上百个青铜泡,晶莹闪亮,威武夺目。经过赵武灵王改革,靴子也慢慢走入中原,广泛流传,男女都有穿。隋朝以后,宋明的官员们更必须穿靴,叫做皂靴,皂靴好处很大,踢老百姓屁股的时候,比较给劲。
  总之,帽子、靴子、裤子、骡子,这都是骑马民族的专利。公元前307年,赵国的士兵们都穿上了骑马民族发明的漂亮靴子,头上戴爪牙帽子(武官们则头戴野鸡翎——鹖鸟冠),上身短衣,外披轻甲,腿穿现代化的裤子,手持长戟,丰姿飒爽,的指挥下,奔驰沙场,游击嬉戏,实在是酷呆啦!
  但是,这么好的东西,也有人反对。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就是个老脑筋的反对派。他故意在家中装死,闹着不肯上朝,就是为了免于穿胡服。不过你也要理解他啊,试想,如果你单位领导让你明天改穿粘罕、金兀珠的衣裳帽子上班来,你会照办吗?当然你可能巴不得这么爽一把。但是你们公司的副总呢,也乐意照办吗?穿着粘罕的衣服来?
  公子成,是副总级的,当然不肯穿,躲在家里装病,嘴上还振振有词:“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意思说,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不求别人,都是别人大老远跑到这儿来学习取经。我们却舍此高级文明不用,而因袭远方野蛮之服,更易古人的教导,背离中国的传统!总之,不可以!宁可在家装死。
  这“公子成”是个国粹家,什么都是中国的好。中国即使亡国了,没有国君了,也比夷狄之有君好!
  赵武灵王闻言,亲自跑到叔叔家里,作了叔叔“公子成”大量细心耐致的说服工作,陈之以利害。你不要小看这叔叔,在分封制余绪的时代里,国君的亲族都受封为官,公子成就是一个朝中显贵。赵武灵王说:“显贵啊!阿不,叔父啊,衣服,是为了方便穿的的;礼仪,是为了利国而设的。胡服骑射能够利国,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的开国先人赵简子修建晋阳,为的就是向开拓胡地;他的儿子赵无恤立马常山,兼并诸戎盘踞的代国,他们二人的大愿,就是开辟北疆千里,以胡人之地为我用哦。可惜后来者没有继承,裹足不前,寸土未增,也没发展出一套北向作战的利器,导致中山狄人依仗齐国大兵,侵掠我们边邑,水灌我们鄗城(河北高邑),烧杀我们边民,仇怨至今未报,先主在天之灵,今犹忿之。现在,我们胡服骑射,远可以备三胡,近可以报中山之怨,上可以雪先王之耻。您作为亲贵老臣,不能体会开国先主的苦心,却顺应中国之陋俗,违逆先主北向驱胡的大愿,忘记国家之大耻,这不是寡人所期望于您的呀!”
  一席动情的话,说得“公子成”腾地从床上爬起来,惭愧得老眼含泪,连拜两次,以头触地(叫做再拜稽首),呜呜叫道:“老臣愚蠢,不能通达先主之意,妄出世俗浅言,干扰新政。从今以后,简主、襄主(赵无恤)之遗志,老臣不敢不听命!!”说完再拜而泣下。观者无不感慨哽噎。赵武灵王也很激动,抓住他的手,赶紧赐他一套胡服穿上。
  噫嘻!改革家赵武灵王也是个good municator啊,跟老家伙讲道理,就得用先主创业之遗愿来抓他的心底!不过,公子成毕竟愚顽不化,后来赵武灵王的致死,也是他的主谋。 
胡服骑射四 
  管理学上讲创新,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率先模仿。赵武灵王学习胡人骑射。但是,去哪里找马呢?中国土产的马匹,种比较差。
  马大约从尧帝起,就开始给中国人民拉车,一拉就是两千年。它们爬在地上,作出使力的样子,吃苦耐劳但是缓慢,这是农业社会的作业特点。长期套车服役,使马的品格退化,DNA向牛变异,终于不会奔跑了。它们个子矮,骨架细,没有爆发力,瘦单单的,更像驴。因此,春秋时代打仗,马都是四匹捆在一起拉战车,而不适合骑乘作战(否则就成骑驴打仗了)。
  好在赵国这里有良马,从前赵无恤夺得河北北部代地,为赵国搞到战马基地。代地原是狄人盘踞,代马闻名于诸侯。“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这是唐人的诗句。赵武灵王征发代马,在代地以北的原阳建设“骑邑”,练习骑兵,兵源是赵人也有战败被收编来的胡人。如果你也想应征报考,当然可以,条件是,年龄在四十以下,身长在七尺五寸以上(1。68米),体魄健壮,矫捷灵便,要敢于“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总之要是个捣蛋鬼才行。但是骑兵打仗也讲纪律,不是马蜂一样群奔,它编制方法跟步兵差不多:五骑设一长,十骑有一吏,许多小队组成大阵。你的目标就是当个小队长。
  入伍以后,先要把屁股准备好,因为当时的马鞍还处于雏形:只是一块皮面的布垫,搭在马脊梁上。马在启动和刹车的时候,就靠这块垫子提供人动力和摩擦力,实在是折磨基层的屁股,人弄的前仰后合。未来升级版的马鞍,中间低凹,前后隆起,多角度提供前进、制动力,就好多了。战国时代的马鞍虽扁,但还算比较不稳,因为它下边有肚带和后秋:肚带捆着马肚子,后秋固定于马尾巴下,二者都联系马鞍,起到固定马鞍的作用。打仗的时候注意每打一会就要收紧马肚带——因为马这大家伙一肚子都是草,它跑一会儿,肚子就瘪下去一号,所以要及时勒紧肚带,不然你就掉下去了。尽管如此,你也容易掉下去,因为战国时代的马鞍前边尚无盘绕马胸的胸带与之连结,鞍子易于向后滑动。骑快了,人就坐到马腚上去了。
  能在奔驰的战马上坐稳,接下来是练习射击。马上射击难度大,马乱颠乱晃,射击命中率差,不如从战车上发射得准,所以你得认真苦练。而且请记住,当敌人在你的射程中时,你也在敌人射程中,所以你最好是侧着身子“偏坐”,中箭面窄。好在你的马乱颠乱晃,敌人不容易射中你。如果你换在移动沉缓的战车上立着,那被射中的机会就大了。不过,战车兵的甲胄精致(楚国人甚至是犀牛皮、鳄鱼皮的),挡箭效果好,拔下箭来可以接着打。骑兵却是轻甲,牛皮的,甚至没有甲——像关公老爷那样只有战袍,吃上一枚,入肉三寸,拔下来,带肉二两。
  这边练兵不提。为了补充战马之不足,赵武灵王从林胡那里夺了许多胡马,所谓史书上的“林胡王献马”。林胡王怎么肯献马来了呢?这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啊,拱手就给了敌人?林胡王当然不肯给。是赵武灵王硬打垮了他,抢来的。赵武灵王刚学会骑马,学生就能打败老师?这奇怪了,史书上对此没有解释。我们只能根据古代兵书的描述,推论赵武灵王的车骑与胡人对垒时的情形。
  当赵武灵王亲自率领大军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略地”(就是占地盘的意思),一旦遇上策马狂奔的胡人冒出地平线,奔腾杀来。赵武灵王立刻布阵迎敌:以骑兵在前,阻挡敌人,给自己战车创造充裕的时间构成战斗队形,一般做成圆阵固守。当胡马蜂拥逼近,赵氏骑兵就退入战车阵内,用战车车体及车上竖起的盾牌为掩护,联结成原野上的临时城墙,从“城墙”后面,用远程武器(也就是箭)成丛发射,大量杀伤胡人——北美的白人对付印第安骑士,也是这么办的,结大车阵。中原人所擅长的弩,射程远,穿透力超强,也一并从“城墙”后弹出,给胡人大吃苦头。
  当胡人无法攻穿赵国车阵,马噎人伤,士气顿挫之际,赵武灵王的骑兵与战车立刻展成攻击队列,实行反击,猛冲敌群,直至敌方溃散,并且由骑兵完成深度追击。步、骑、战车三种兵种的密切配合,使赵武灵王的军队展现出所向无敌的战斗力。胡人射技虽佳,但兵种单一,并且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组织配合,败率多于胜算。赵武灵王由此花了前后十年时间,打散山西北部的楼烦人,并且部分收编己用,极大地强大了自己;把林胡从陕西东北角驱逐到更北,把东胡打得不敢跨入无穷之门(河北北部张北县要塞,出了这个门,就进入茫茫漠北)。赵国刮擦三胡,拓疆千里,在原三胡之地设置云中、雁门、代郡三个郡(代郡下有三十六县),从而囊括了山西中部北部、河北北部南部、陕西北角,向北最远达到内蒙古包头一线。赵武灵王壮志得酬,在北方边境大筑长城,长城最北一线已经修到了内蒙古境内。在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地区,至今仍有赵长城遗迹存在,长约1300余里。
  赵的北长城同东方的燕长城,西方的秦长城,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北方的坚固防线,是秦汉以来万里长城的基础。
  在战胜三胡的过程中,骑兵发挥了不可取代的攻坚越险、追亡逐北的作用。但骑兵还是不能脱离战车,独自成为主战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骑兵战具尚不完备,没有马蹬,削弱了单骑的作战能力。
  马镫看似简单,却是极具革命性的坐骑部件,它可以使骑手与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当你蹬住马镫,身体前倾,手挟长矛,把人的重量与马的庞大冲锋惯性合二为一,使马匹和人变成长矛的运载火箭,一起发射出去,全力飞撞敌人,什么甲胄能阻挡的了,唐吉珂德就是这么袭击风车巨人的。马上不能用戈,戈是钩割、劈啄武器,想要毙伤敌人必须停下马来挥臂劈啄,徒然浪费马匹冲击惯性。带尖的长戟和矛就好的多,但因为没有马镫,赵武灵王的骑士用戟和矛也不多。没有马镫,不易掌握平衡,驾马狂奔之中,双手挥舞大戟,是件笨拙、危险、自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赵武灵王的骑兵应该是这样打仗的:远距离冲锋时,人是坐在马上弯弓射箭,“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要五只箭把在右手里连续射击,不要发完一根,囊里拔一根)。等马匹冲到接近敌人时,就逊了,反倒要刹车放慢速度,拔出腰上的青铜剑,让马停住,短兵相接,以白刃杀伤敌人。长一点的戟矛武器,也会用到,但这么格斗,威力还是削弱了,因为没有借马力冲刺。
  所以骑兵在当时的杀伤力亦不是极乐观,只限于突破敌阵的前沿,而且正面突击深度较浅,目的给敌人造成惊慌混乱,然后留给主力战车和步兵后队跟进,完成深度正面突击。骑兵更大的用处是担任迂回包围,从敌人侧翼扰乱攻击,打乱阵脚,也就是所谓“乱大敌”。追击也是骑兵的拿手好戏,以快欺慢,追歼溃兵。堵截粮道、传递情报、劫掠辎重也是骑兵的长处,因为他行动超远轻捷,不受地形、气象影响。奔袭也不错,长距离突然奔袭,出其不意,攻其懈怠,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譬如说,当敌人宿营于某地,正要吃小米干饭呢,赵武灵王的骑兵从百里外突然袭来。对方只能仓促应战,步兵们抄起家伙,主力战车们却帮不上忙。因为,把战车的四匹马套在车辕上,没一个小时套不完,只好看着步兵挨打。
  如果你呆过农村就知道,老农挥着鞭子、吆喝着给大马穿衣服——肚带、鞍子、口衔、马镳,连吓唬再诱惑,最后让马倒着钻进车辕里去,费老大劲了。而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等马们钻进车辕开始上班了,敌人已经取“上将之人头”奔驰而去了。来去飘如疾风,防不胜防,追不及追,这是骑兵最大的特长。西汉大将军卫青,奔袭六百里,乘夜歼灭匈奴右贤王一万五千人,就是个成功例子。
  总之,骑兵是无与伦比的辅助作战兵种,可以完成正面首轮突击、侧翼扰敌——起到波动敌阵的捣蛋作用,以及溃兵追歼、远程奔袭、情报侦察、断截供给。但不是战场主力。这根飞机刚出现在战场上时的地位差不多。事实上,赵国骑兵通常不过一万骑,占赵国总兵员10%一下。其它诸侯国,不过1%。战场主力还是步兵和战车兵。骑兵数量不可能太多,也是受着给养运输的限制。一匹马一天需要的饲料大约是士兵一份口粮的十倍重,军队中骑兵占了10%,总粮草重量就增加了一倍,占到20%,总重量就增加到原来的三倍。马是不能在路边吃青草为生的,马是个康大个,看上去很生猛,其实很娇气,吃青草多了,就拉稀,它必须吃晒干切碎的饲料。所以,评书上常讲,“押运粮草官”,就是人吃的粮和马吃的草,都得用辎重部队运送。
  骑兵真正成为主战部队,还是要等我们“项羽”先生登场以后。项羽被认为是“形势家”,形势家指挥战争的特点是集中兵力、强攻硬取,速战速决。骑兵优异的机动性能正好胜任“形势家”的战术要求,所以深受项羽所喜爱。项羽把骑兵作用发挥到了极至,无战不克,打得刘邦闻风丧胆。所以,真正把骑兵推到战场舞台中心,给战斗形式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还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项羽。战车急骤退出战场,也是在项羽时代,因为笨重的战车不利于“形势家”的战术运用。 
胡服骑射五 
  战国时期的中华大地上,也有一个“以色列”,那就是赵国东边的中山国,河北平原上。
  中山国的文明并不落后,它是一支有志气的狄人——白狄,在春秋时代从陕北老家举着白旗(所以号称白狄),一路游牧过来的。他们越过太行山,入居河北平原,在石家庄、保定一代,圈了一块地,建国,是为中山。然后就忘了本,“汉化”得很厉害。大量使用铁质农具,农牧兼行,还善于酿酒,《搜神记》里说中山国的酒好,喝了就死,埋地里三年,挖出来一看,人还在呼呼大睡,这酒号称“千日醉”。
  中山人喝完了酒以后,热血狂躁,就向东北去打燕国人,侵占燕地“数百里,列城数十”;向南则殴打老赵,即赵武灵王耿耿于怀的:“中山负齐之强兵(中山的背后还有大齐在撑腰),侵暴吾地,系累吾民(抓了我们的小老百姓),引水围鄗”。中山夺了鄗邑(河北高邑),兵锋南距赵国邯郸一百公里,“如果不是祖宗保佑,社稷几于不守”。中山国像一匹猛烈的山猫,咄咄逼人,令赵人忧惧。
  中山的地理位置更让赵人难受,它“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腰”。所谓“控太行之险”就是太行山呈南北走向,像一个隆起的屋脊,把山西、河北两省左右分开。赵国要从山西本土进入河北,必须跃过太行山,怎么跃呢?太行山麓只有一些东西走向的谷道(叫做陉)可以穿越。而中山国正控制了陉口险要处。所谓“绝河北之腰”,中山割断了赵国在河北北端的代地与南端的邯郸,上下分离,把代地这个重要军事基地,阻断在北,不与南部邯郸相接,自然让赵国不爽。赵国必须打通邯郸与代国间的大道。
  胡服骑射后第三年,公元前305年,赵军分两路大举进攻中山。南路军由赵武灵王总领,十六岁的大儿子公子章随军实习,从邯郸一路北上。北路军以新训练的骑兵和战车为主,牛翦、赵希为统帅,从河北北部代地等处南下。两路军形成南北夹击中山之势。
  牛翦、赵希的北路军车骑,很快逼近中山北部的曲阳地区,与列阵出迎的中山人,遭遇在原野上。中山人驾驶着华丽考究的战车,看见敌人却穿着古怪的裤子,脑袋上插着野鸡尾巴,好像是远道跑来演杂耍的。
  两军对垒,旗鼓相当,该怎么打呢?常规的打法是:利用马拉战车的巨大冲击力,组成密集车队,对敌人防守阵地发动迅猛攻击,使敌军前沿波动,然后用步兵跟进,对陷于混乱状态的敌军进行冲杀,直至其溃败。但是,这种打法越来越不奏效了。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弩,往往压制了战车的冲击。
  当敌人战车蜂拥而至,我方以两、三排弩手站立阵前迎击,他们轮番上弦,擎弩,以单腿跪姿瞄准,扣扳机。每只弩箭射程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150米,跟手枪差不多。而且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可以拉弦搭箭,前后轮番射击。如此密集的弩箭,而且只只疾劲有力,使目标高大行动缓慢的战车成了逃不掉的靶子。战车被箭雨攒射,一旦有一匹马倒下,整个车体就跑偏,甚至倾覆,后边的车更乱套了。本来想冲乱对方,结果自己却先乱了,战车像一堆垃圾,全在弩箭的劝说下,卸载在敌阵前的空地了——当然这是极端情况。但是,锋利疾劲、密集的弩箭,必然使战车的破袭力大打折扣,却是真的。
  弩,黯淡了战车的前途,却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