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社会的三教九流,如果可能,也是尽可能的接触了解。与这些朋友喝个小酒,扯个闲篇,弹琴下棋,摆摆龙门阵,消磨一些时间,也是必要的。如在研究气象学的时候,他就从农夫的经验中,从乡人的谚语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卧龙岗的邻居,有不少成为了诸葛亮这样性质的朋友。诸葛亮广泛结交朋友以后,让他可以较快地了解相当多的信息,掌握了众多资讯的来源渠道。这就为他扩大在襄阳的活动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著述中说,交朋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集思广益”。据说这条成语的形成就来自诸葛亮的语录。而要“集思广益”,则必须具备“集”与“广”的条件。这个条件怎么实现?就靠广交朋友。
关于结交朋友问题,诸葛亮在他成名以后所写的文章《论交》当中提到了。他讲:“势力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可见对交友方面的得与失,他是深有感触的。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讲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点,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群体。君子之交淡如水,则是讲没有厉害冲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接触。
广交朋友是一般性的接触和结交。即使算是朋友,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另一种朋友就是有选择的重点结交的朋友,这一类朋友不说是志同道合,也是在某个领域有可以谈论的话题,有可以讨论的观点,有可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有所教益的朋友。这种朋友就是谈得来的朋友。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确认可以对自己有所帮助,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信任的朋友,就可以称之为至交,铁哥们了。
有人或许要问:诸葛亮在襄阳有没有铁哥们,他们都是谁呢?
诸葛亮在襄阳有意识地重点结交的朋友,或是说有选择地经常往来的至交很少,或许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诸葛亮在选择至交时,范围很窄,他的标准是,第一是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第二是能够彼此交流学问的朋友,第三是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的朋友。
这样结交朋友对不对?也应该一分为二地说。这样的一个朋友群体,对诸葛亮的研究课题和他的知识层面的深入与扩展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集思广益”,就是在这个范围内的集思与广益。但另一方面的结果是,诸葛亮的那几位朋友,跟他关系不错的所谓至交,基本上没有一个与他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或者说都没有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问题,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诸葛亮在《与群下教》中谈到自己在襄阳有4位至交:“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与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从这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这几位应当就是诸葛亮当年的铁哥们了。
先说崔州平吧。这是诸葛亮在襄阳最初结交的狭义层面上的朋友。诸葛亮讲,通过与崔州平的交往,让他受益匪浅,“屡闻得失”。然而,崔州平是诸葛亮当年研究经国之道的朋友当中,惟一一位没有走上仕途的,也是诸葛亮多年之后,依然怀念的故交。
诸葛亮交友三原则(2)
为什么诸葛亮对崔州平交情如此之深呢?《崔氏谱》载文:“州平,太尉烈子,钧之弟也。”也就是说,崔州平的父亲崔烈曾经官至太尉,太尉相当是东汉三军总司令的职务。不用说,崔州平是高干子弟。那么,崔州平为何没捞个一官半职,终生未出仕呢?
崔州平没有走父亲所走的仕途,原因在于他对官场感到厌恶,认为一辈子混在官场,远不如隐居山林舒坦。生活在官宦家庭中的人,对当官的好处已经麻木,感受不到什么好处,相反,对官场的蝇营狗苟,龌龊肮脏十分明了。难怪诸葛亮从崔州平的交流当中得到的是“屡闻得失”。
刘玄德三顾茅庐时,曾经在路上遇到崔州平。崔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面对误以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刘备,自我介绍:“吾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从其穿着打扮和兴趣爱好上,可以看出崔州平与诸葛亮有很多共同之处。
刘备一看遇到世外高人了,哪能轻易放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崔州平也不客气,针对刘备欲求安邦定国之策,高谈阔论:“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乎?”
大概是看破红尘。当刘备邀请崔州平同至新野时,他表示“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崔州平不欣赏政界的风光,而是向往道家的山林,向往天地人合一,甘愿将自己融入大自然。
后来,即使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归附曹操之后,他仍然恬淡隐居,不肯抛头露面,因而史籍中没有留下他的一点痕迹,竟然不知所终。诸葛亮对他高远的见识,正直耿介的人品十分钦佩,多年以后还经常谈起,念念不忘。
诸葛亮在襄阳所结交的四君子当中,除崔州平以外,其他三位都步入政界,不过,没有一位与诸葛亮同事,也没有与诸葛亮成为盟友,而是投奔了与诸葛亮对垒的曹操帐下,可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同学,学友未必就是志同道合者。
就说石广元吧,名韬,字广元。据《魏略》讲,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后,他与徐庶一起来到北方,“至黄初中,韬历仕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眼光不错,在隆中时就预见石广元可官至郡守,即太守。同时,也说明当时的魏国在干部管理上,还是量才使用的;在考察干部的德才上,是公允的,跑官、买官的人大约不会很多。
《魏略》一文中特意谈到:“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真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你没出山就给人家定了前程,现在怎么又感叹人家没有高升和重用呢?
他就不想一想,人家魏国的吏部尚书是吃干饭的吗?档案上肯定写得清清楚楚,曾经与蜀国的丞相是铁哥们。就这一条人家能被重用吗?不说受了诸葛亮的牵连,也是清楚石广元的才学当在诸葛亮之下,若让石广元与诸葛亮分庭抗礼,那还不让魏国吃败仗啊。
再看孟公威,名建,字公威。据《三国志》记载:“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魏略》云:“建字公威,少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答司马宣王书,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这说明,诸葛亮唯恐魏国的将领不知道孟公威与自己曾经是铁哥们。如果从为官看,孟公威在凉州刺史的岗位上干得不错,有点口碑,因而升至征东将军,大约属于省军级干部。其官运要比徐庶和石广元强一些。
诸葛亮交友三原则(3)
最后说一说徐庶徐元直。诸葛亮在四位少年朋友中,对徐庶尤其看重,评价甚高。他在成名之后多次提到徐庶,并在谈交友的时候讲,“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可见徐元直对诸葛亮的帮助最大。
徐庶为人侠肝义胆,是四个人当中最够哥们的一位,是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为诸葛亮出山甘做铺路石。这么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难道仅仅因为母亲成为曹操的人质就投降了吗?让我们看一看徐庶的履历表吧。
徐庶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年——172年)。徐庶自幼习武,喜欢打抱不平,且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因而有“少年侠士”的名声。
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中原大地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徐庶与同乡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襄阳。徐庶结识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诸葛亮、庞统等人,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被诸葛亮渊博的学识和清晰透彻的见解所折服。
诸葛亮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不但“抱膝长啸”,还以管仲、乐毅自诩,很多人闻言认为诸葛亮不知天高地厚,太狂妄了。而徐庶却对世人讲:“我看诸葛亮不是狂妄,而是有些谦虚呢。若论诸葛亮的才学本领,和管、乐相比,一点不逊色。”
徐庶学业有成以后,也面临一个选择工作单位的问题。因为客居荆州的首府襄阳,首选的工作单位,自然是管理荆州地区的最高权力部门。荆州牧刘表对徐庶也有耳闻,专门写信给徐庶,表示愿意聘请徐庶出仕。徐庶在荆州政府大院观察了几天,觉得刘表不是自己理想当中的领导,便留下一封辞职书走人了。
徐庶去了哪儿?他到了司马徽的水镜山庄,让司马徽给他推荐个好领导。在司马徽的建议下,他前往新野,投奔了刘备。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极力谦让,在因曹操挟持了母亲而不得不去往曹营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称自己的才学远远无法同诸葛亮相比,得其则能安天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对这一段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描写。
按照《魏略》说法,太和年间(魏明帝曹睿年号,公元227年-233年),徐庶还在世,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为证。
诸葛亮善于自我包装(1)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时,不过是一介布衣,普通老百姓,一旦应聘出山,就让刘备视为老师,成为刘备的第一辅臣。
刘备为什么敢于对诸葛亮大胆使用,为什么对诸葛亮那么信任?诸葛亮一进入刘备的阵营,刘备就将剑印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诸葛亮,让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听从他的指挥。
刘备对诸葛亮从见面到正式聘用,整个过程太简单了。面试内容不过是听了听诸葛亮对今后发展方向的简单论述,看了一眼诸葛亮家中的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对诸葛亮的直接考察时间,从与他见面,包括在他的草庐住了一夜,统共不过48个小时吧,怎么就能看准他是辅佐自己的最佳人选,死活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
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刘备确实有相人的本领,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能够很快就看透人的能力和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则是诸葛亮善于推销自己的结果。
现在看来,诸葛亮推销自己的技巧非常高明,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我形象的包装。这种形象包装,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比如身披鹤氅、头戴纶巾,而是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诸葛亮初到襄阳,靠着叔父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的关系,在襄阳景升书院读书学习。在众多优秀学子当中,也没有表现出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怎么才能出人头地,不同凡响呢?怎么才能让自己成为议论的话题,从而引起众人瞩目,一鸣惊人呢?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读书肯定没戏。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首先需要让大家知道诸葛亮这个人,让大家希望认识诸葛亮,那就要提高本人的知名度,干几件能引起轰动效应的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公开自我标榜为当代管仲、乐毅,让社会各界一片哗然,让别人品头论足,惹起街头巷议,高看一眼。
诸葛亮在公共场合大言不惭“自比管仲、乐毅”。这可是惊人之语。
管仲、乐毅是什么人?《三国演义》里说关羽知道啊,“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人,毋乃太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夫,岂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关羽是见过世面的人,还没有见过谁与管仲、乐毅相比的。
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太狂妄了?不认识诸葛亮的人不用说了,就是认识诸葛亮的人,大多数也是这个观点:这小子怎么不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呢?不要说真有这个本事,就是有,也该含蓄一点,给自己留有余地啊!
诸葛亮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他就是要语出惊人,惊世骇俗,引起世人的关注。他宣扬这番话的目的很快就达到了。诸葛亮信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他很清楚,他的这番话,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会在大众当中产生什么影响。他把自己的能力与先人的得失做了比较,他相信,如果给他同样的机会,他可以比先人干得更好。实事求是嘛!
对他的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也没有关系,诸葛亮早就想好了相应的对策。一个是请朋友哥们儿捧场,别人不相信,你们得说相信啊。都说要相互提携,怎么体现?就在这节骨眼上。于是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纷纷站出来,为诸葛亮出具证明:没错,诸葛亮的本事就是比管仲、乐毅有过之无不及,估计跟姜子牙不相上下。
有什么依据?我们整天在一块讨论历史,分析实例,研究得失,对诸葛亮最清楚不过了。我们听了诸葛亮治国的观点,就是比管仲高明;诸葛亮提出的兵法战术,就是乐毅想不到的。
尽管这样,世人还是对诸葛亮的说法将信将疑,认为诸葛亮狂妄的大有人在。怎么办?诸葛亮还有一手,就是请大师出面给自己下评语,请权威人士谈对自己的评价。
襄阳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司马徽等,授予诸葛亮“伏龙”的称号,就是给诸葛亮充分的肯定。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诸葛亮的知名度那是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自然会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增加自己的影响能力。
诸葛亮善于自我包装(2)
诸葛亮立马就成了襄阳一带的新闻人物,成为青年学子议论的话题,成为“猎头”关注的对象,继而取得了“卧龙”的称号,奠定了日后成功的基础。当然,要走步棋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有真才实学。
诸葛亮向刘备自荐失败(1)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所写“三顾茅庐”,可谓是诸葛亮决定出山的关键一节。说刘备刘玄德太看重诸葛亮的才华了,一而再,再而三,不管是吃了闭门羹,还是被小书童奚落,更不顾风雪寒天,执意要见诸葛亮,不请出诸葛亮决不罢休。
不过在比这两本书更早的史家著作之中,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叫做“毛遂自荐”说。
据《魏略》之中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则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
这时的诸葛亮在隆中闷了快10年了,学成了一身本事,“八阵图”也大功告成,眼看自己已经是奔30的人了,是该施展自己本事的时候了。在老师和朋友的建议下,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会会刘备。
诸葛亮见到刘备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将他晾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编织饰物。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编织而已。”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
《魏略》一书与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均提到了与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这里,我们来完全复原一下毛遂自荐——
当时,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分析天下大势:如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平定了中原,势必要将荆州作为他的下一个进攻目标。而江东孙权,这几年养精蓄锐,兵强马壮,也虎视眈眈将目光转移到了荆襄八郡。可以说,荆州直接面临曹操、孙权这两方面的威胁。荆州牧刘表缺乏应对之策,荆州的战事一触即发,荆州的安定局面就要结束了。
司马徽说,刘玄德这时来到荆州,肯定是有所图谋。刘玄德与刘景升都是大汉贵胄,刘玄德眼下没有立身之地,他是指望刘景升给他一个安身之处,同时,也在观时待变。
诸葛亮问:“刘备与刘表相比,论才学是在刘表之上,还是旗鼓相当?”
司马徽笑道:“刘表当年也曾是洛阳‘八俊’才子,才学当在刘备之上,如今又是八郡之主,权势更不是刘备可同日而语的。然而刘表不习军事,完全依靠蔡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