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因此,他悟出最先的那丝黄影,便是这个幸脱蛇劫的小猿,随即引起他的童心,慢慢踱向前去。
他在猿尸前静立一会,见小猿并不怕他,便又轻轻地蹲下来。
并自忖道:这小猿很可爱!也很可怜!没有母亲和兄弟,以后怎样活下去呢?
这深山里,一定很多东西欺害它,不如抱回去,求师父允许我收养!对!抱回去!
他想着又伸出右手,欲去摸摸小猿的头,谁料小猿毫不退避,见他手一伸来,即用那双小毛手抱住,一个翻身便爬上掌来。
似乎它也知道,清华是替它报仇的恩人一样。
这时,清华确实高兴极了,连忙将它抱在胸前,并将玉箫插在腰带上,让出左手,轻抚着它的头背细毛,低声细语道:“乖猴儿,吓坏啦!饿坏啦!跟我回去,师父会喜欢你的。”
小猿顺服地伏在他怀里,双手紧抓着衣裳不动。
他慢慢绕过蛇尾,走向谷口,准备再越林回去,偶而瞥见树影及自己的身影,猛忆时候已是不早,太阳已高出前山,光线穿透了晨雾的重围!
他暗忖道:“起床至今,自己未吃东西,小猴也一定饿了!”
回去吗?师父不在家,抱着小猴又肚饿路险!
不回去吗?此地不知有否生果之类充饥!
他考虑一番后,认为早晚回去都行,不如在此弄饱肚子为妙!
因此,他详细观察四周上下,希望能找到好吃的东西。
但是,他失望了,所见到的,只是苍松古柏,杂树藤萝。
于是,他左手搂着小猴,一个箭步,继之一式“一鹤冲霄”,跃上两丈高的树梢,再演前式,便巧登最初停身的古松,重新注目观望,希望在高处能有新的发现。
不错,他细心观察之后,觉得对面那块悬崖上面,似有不少花草之类,靠壁有棵小树,枝叶间,像是结有红色的小果子。
但悬崖四周,无路可通。
十丈高的距离,却不是现时功力所能跃上的。
他不禁坐在松枝上,发呆一阵,终于让他想出一条颇为危险的法子来。
因为那悬崖右上角,两丈外的石缝中,长有一棵小松,小松右侧两支外,凸出一块稍堪驻足的小崖。
这小崖右下方,亦有一棵枝叶稀少,枝干曲扭的古树,再向右丈许,便是谷口右侧的丛林。
“对!就这么办!”
他自语一声后,随即飘落地面,找一根软藤,将小猿兜缚在胸前,跟着一展身形,向对面树林驰去。
一会儿,他已跃登对面林边的古树上。
此处离谷底十余丈,寄身在削壁孤树上,确颇令人胆寒。
只见在树上稍作休息,身躯一沉一起,借树枝反弹之力,猛然向上拔起一两丈高,足尖一点那块小崖,一式“落絮随风”,向前飘向两支外的小松。
但那松树,枝于太小,无法承受他的落势与体重。
他的功力与轻功,又未达到一苇渡江,登萍渡水的境地,若教他全身一压势将松断人坠演成惨剧!
犹幸他人小胆大,反应敏捷,身形刚近小松,便已觉得不妙,猛地提气缩腿,双足一蹬松枝,两掌向后一拨。
利用这一蹬一拨之力,身形向前飘落那块悬崖边沿。
他连忙踏前两步,隐住身躯,回首来路。
犹见小松左右摇晃不已,自己落足之处,只差尺许便是崖处,真是触目惊心,危险至极。
痛定思痛,不禁额冒冷汗,心跳不已。
这里是块三四文宽广的崖面,可说是数百丈高的削壁上,仅堪活动的地方。
崖面长着一层细草,夹生许多不知名的小花。
靠壁根中央,似是有个石洞的痕迹,但被块大石封住,密不透风。
大石微向外拱,中央有石色,稍现不同。
一股清泉,沿大石的右下方,泅泅流水,经左侧壁根,流向崖外。
巧在泉道流经旁边,有个脸盆粗细的小洞,长有一株矮树,高约三尺,细枝厚叶,状呈椭圆。
但根干粗如洞口,盘结生长,枝上结有卵形略尖的朱红果子,香气四溢,使他一见而食欲大振,小猴也闻香吱叫!
他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摘下一粒果子,稍一闻嗅,便用门牙咬破,撮嘴吸吮,只觉得一股香甜至极的乳汁,已顺喉而下。
因之用手一送,将果子整个投进口内,连皮带肉,一齐吞下。
接着,摘下一粒给小猴,自己又连吃四五个,直到他觉得饥渴已止时,已让他吃下二十多个,小猴也吃了五六个之多。
此际,他才想起,如此好吃的果子,应该摘下留着,自己可以慢慢吃着玩,师父也可尝尝滋味。
但当他摘完剩下的三四十个之后,突感浑身发热,血脉暴涨,头脑沉重,昏然欲睡,看看小猴,早已昏睡怀中不动。
心知是吃了果子之故,慌得就地坐下,凝神净虑,按照师门心法打坐,渐渐浑然无知,进入物我皆忘之境。
其实,应清华所食的果子,即是道家称为朱果的东西,常人眼食一粒,即可健身延年,练武人服之,若能及时运功吸收药力,可抵一年功力。
这种果子,必须是千年以上的枸杞树,生在罕无人迹的地方,再经灵泉灌溉,才能结成果实,熟时清香四溢,灵禽异兽争夺而食。
但时间甚短,不久便会自行脱落融化。
真是难途的奇珍,旷世难求的灵药。
现在,应清华一连吃了二十多粒,力道当然非常猛烈,可喜他虽然不明其理,而即刻运气行解,吸收药力,正是恰到好处。
小猴服食五六粒,便自不同了,因它不懂内功,致被药力冲昏而睡,但此后,定被洗毛伐髓,灵慧异常。
约在午末时分,清华从定中倏然醒来,觉得诸身舒适,神清气畅,较平时练功之后,颇为不同。
知道果子有益无害,食用不妨,但小猴昏睡如故,却又不解。
他起身望望天色,觉得时间尚早,多玩一会回去,亦无不可,便漫无目的地,在靠壁树边,随手东摸西拍,状甚愉快!
不料壁根湿滑,草细苔油,他一不小心,足尖一滑,上身猛向前冲,为了支持身体平衡,急忙用双掌尽向石壁拍去。
刚好拍在那块塞洞大石的中央,身形是稳住了,但听得几声“轧轧”响动。
那大石随之向内沉落,平铺如崖,现出一个高可及人的洞口。
他惊得向后一跳,拔出玉箫以备不测;但往洞口一观,仍无别物出来。
只见那块封洞的大石中央,经自己双掌拍碎了一块,形成深有两寸,宽有掌大的凹洞。
他不禁自忖道:“我那来这么大力?此地怎会有机关设置呢?难道有人住在此地?但又不像常常有人进出的迹象!进去会有危险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定!
最后,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双眉一掀,决心要进去一探究竟。
于是,他待蒂进洞,踏过封洞大石,小心前进一丈左右,觉得洞内空气清新,似无毒物存在,又继续前进。
洞底干燥,光线渐进渐弱,三四大后,地势渐高,洞亦向右拐弯。
这时,他内心甚为紧张,藉着洞口射来微弱的光线,隐约看见脚前是块横宽两尺的白石,再前便是渐高的石级。
他踏前一步,意欲静立戒备一阵,再向前进。
孰料脚下石突然下沉,跟着“轰隆”一声,洞内顿成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同时惊得猛然一跳,头顶撞上洞顶,痛得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
不知经过多久,他又慢慢醒来,摸摸自己后脑,觉得肿痛微存,幸未出血,不觉苦笑一声,聊为自己解嘲!
随又暗自忖道:“现在洞门已闭,后退无路,虽知脚下白石,即是洞口开关,但石已沉下两尺,四周密不通风,实在无法弄它出来,而且黑暗无光,纵有别的开关,亦无法找出;目前唯一办法,只有摸索前进,或可脱出困境。”
因此,他重鼓勇气与决心,摸着自己的玉箫,敲点着沿壁,摸索前进。
摸索了一段时间后,他已沿着洞壁,左弯右拐两次,洞内已较前宽广,洞底微向右倾,右壁根有泉水润湿。
渐渐地,他已感到模糊看得见些,以为是渐近出口,天光映辉的缘故,所以更加紧前进。
其实,只是在黑暗中时间已久,眼睛渐已习惯现况的原因。
他现无法知道时间,也无暇顾虑其他,只知继续前进,寻求出口。
又经一段摸索之后才发现一线微光映入眼帘,洞势又是上升,已见石级无数,直上如梯,不禁大喜,飞越而上。
走完石级,再一转拐,便到一扇石门之前,门内光华大现,宽广异常。
他以为出口已到,住有人家,在喜极忘危的心情下,随即闪身而入。
谁料门内情形,又使他目乱身呆,惊奇万分。
这是一座拱形洞府,并非真的出口。
洞内高宽五六丈,全洞光滑如镜。
洞顶中央及四角,各悬卵大明珠一个,光芒四射,柔和明亮,照得洞内明如白昼,而有温馨如春之感。
洞中央有一水池,宽广丈余,清澈见底。
池中有座小假山,高出水面约三尺。
山顶一线喷泉,水珠洒向一株盈尺的植物上。
这植物仅生九叶,状似兰形,青翠欲滴,异常可爱。
水中尚有莲花数品,却是有叶无花。
池右五尺,有石案一具,上有古鼎一个。
案后有一石坛,高约两丈,宽有丈余,坛中蒲团上,坐一瘦小老人,白发如霜,银发过腹,颜容干枯,盘膝闭目。
石坛两侧均有门户,但左开布闭,不明其故。
他看清洞内情形,知道自己处于高人洞府之中,只得肃容清步,走到坛前躬身道:“晚辈武当应清华误入前辈修真之处,请予原有!”
等了一阵未见回答,他又提高音量,重说一遍,仍不见老人动静,只得踏上石坛,意欲近前探试。
忽见老人面前一尺,有一连鞘短剑,压着一块羊皮,上面字迹整齐,似是渴语道情之类,因而俯身拾起一看,原来写的是:
十番甲子,俊出湘庐;
家多积善,义德箕裘;
有缘到此,应作吾徒;
神功道统,剑影华骝;
荡魔灭寇,泽遍神州;
功成四美,合籍齐修。
他默详词意,知老人早已作化,留渴收徒,自己今日到此,即算有缘,因即跪下,叩首祷告道:“徒儿应清华谨遵师父遗命,他日学成,决不有愧师门,但愿师灵默佑,启示玄机!”
祷罢起身,步入左侧右门之内。
原来是一间完全人工凿成的石室,宽广两支,室顶镶有龙眼般大的明珠三个,石桌、石凳、石床,一应皆全。
全旁壁上挖成书架,堆满各种典籍,室内空气清爽,一尘不染,宛如常有人住之所。
清华知是先师以前住处,师门秘典遗籍均在室中。
只要自己潜心研读,定将大有益处。
他慢慢走到桌前,顺手将桌上平放的书本翻开,看了两行,忙即正襟端坐,细心恭读。
原来,是老人手书,详述其来历,及为徒者应注意事项:
“余,唐末人氏也,生性淡泊,曾为一科举人,后因彻底看破世情,醉心山水,畅游名山大泽,转而学佛;得一异僧为师,开始习武,晚年功力进入化境,熟研武林各派技艺,但因性恶,武林恩怨仇杀,故从未显露所学;后于无意中发现此洞,稍加布置运修,乃留此潜修;一甲子间,深研儒门心法,转以佛家大乘法门,创练‘法天大乘合整玄功’;旋在本洞四壁,得一‘银钩’短剑,乃前古仙人降魔之宝,因此武林各派剑法之精华,加上自己之创意,历三年之久,始成’银钩三十六式’剑法;后一甲子,因余玄功练成,为了配合玄功与剑法,又以五行八卦之理,河图洛书之谱,研创‘玄天掌法’三百六十招‘花信二十四番擒拿手法’,‘迷神幻影身步法’,及‘震天指’等,合著成册,拟以立户传徒,维护武林正义,造福社会人群。
“然而,人材难遇,良品更稀,始终未遇有缘,空费余半甲子游历人世,终于坐化之前,默察玄机,测知五百年后,应有积善之家,俊出平民,有缘来此,堪作传人,从此光大本门,留芳后世。
“吾徒来此之后,可先将余遗体葬于石坛之下;取出为师所留秘笈,及宝剑丝囊等物,再行按余所著,循序研练;技成之日,即可封闭洞门,出山行道,望你能以恒心毅力,勤习不懈。
“但行道之时,应本儒门仁者之心,佛家渡世之旨,惩恶扬善,莫枉莫辜,泽及人间,销弥劫运。功德圆满之日,再作合籍齐修打算。
“至于食用一事,可将本室门侧之把手,向右扭转三匝,即现石坛右侧之门,可通前洞;若在洞外欲关该门时,可将通道顶上之白石笋,向左扭转三次,再向外拔出向右扭转三次,然后向内推进再左转三次。
“前洞本是峡谷,繁生黄精生地之类,清泉不竭,不虞饮食无物。
“葬余遗体之先,应将本室桌前之石鼓,向右扭转三周,再将余遗体及蒲团,一齐收置四洞小坛上,再使石坛复原即可。
“池中山畔所种,乃‘九叶仙兰’,亦前古仙人所留,若能逢其五百年结实之期,可摘而食之,增加甲子功力。
“‘银钩’乃前古仙兵,剑已通灵,用玄功灌注其上,可使其剑芒暴射,长达数支,无坚不摧,杀敌干举手之间;苦功力已够,练至人剑合一之境,可以真气操纵此剑,脱手临空飞舞。剑把镶有避毒夜明避水避火四珠,因珠光太亮,易惹他人觊觎,平时不宜脱下把套;此剑且能遇险鸣珠,亦降魔至宝,但用法未明耳。另一短剑,名曰蓝星,亦为难得宝刃,下山时,可一齐携出,以赠有缘。
“余晚年自称避尘生,实则有愧儒家济世之意,与佛家普渡之旨;本派可称为浩然门,望吾徒莫违师心,努力为之;否则,祸福无门,唯自找之,善恶有报,当心天谴!”
应清华看完这篇手录之后,心知师恩隆重,自身责任非轻;从此,唯我摒除一切杂念,刻意用功,方能早日达成师愿,得展素志。
接着,即欲起身安葬师骸。
但发现怀中小猴一动,才想起小猴自吃朱果迄今,熟睡未醒,应该解下放在床上,让它自行醒转,以免妨碍自己行动。
于是,他忙将小猴放妥,按数扭转石鼓,再跑出室外察看。
果然,石坛已向左横移五六尺,底下现一长坑,深可没人;一边有石级斜下,坑中凸一祭坛,上面放着三盒丝囊各一,和连鞘带套的古式短剑一把。
他将五盒等取出后,再将老人遗体及蒲团一齐抱入坑中小坛上,安放端正,又跪下默祷一番,才再入室内,将石坛返回原位。
经过许久的暗中摸索、惊恐、忙碌,到此算是暂时安闲。
他已感到有点疲倦和饥渴,只得从革囊中取出朱果服食,并即静心打坐,以期恢复精神,再研练师遗秘笈。
洞中无日夜,他醒来已不知时候。
只见身畔小猴,也已醒来,睁着一双金眼,凝视着自己。
他右手摸着小猴脑袋,稚气地道:“乖猴儿,要吃的,可到前洞去找,但不准乱跑,也不许翻动房内的东西,不然,哼!我要打你呵!”
“唔!还有,以后就叫你金毛吧!平时可在外面去玩,不可打扰我练功,知道吗?”
说完,便将小猴抱下床,挥手叫它出去。
自己坐到桌前,细心检视师父遗物。
丝囊宛如普通革囊大小,隐泛光霞,不知是何丝织成,只觉入手温软,柔若无物。
囊中有药三瓶,均标有用法来历。
另有黑色小圈三个,直径丈许,外有豆粒大的小珠围绕,沉重异常,精光幻彩。
还有卵大黄珠一个,微泛檀香气味,量即“风雷环”与“舍利珠”。
继又褪去剑把封套,一时毫光四射,色分四彩。
四珠大如指尖,分镶剑把两面,珠间各刻“银”“钩”一字。
旋以左手轻按剑鞘,右手握把一抽,只闻声似龙吟,银虹已现,剑身仅长一尺七八,外面似有一层白雾环绕。
剑尖射出一道白芒,长达盈尺,芒尾卷曲如钩,伸缩不定。
他满怀高兴,愈看愈受,真欲振剑起舞,一试神异。
但亦知功力未够,剑术未成,对此通灵仙兵,实尚无法控制。
只得插入鞘内,封上把套,与丝囊齐放床上。
最后,才打开玉盒,取出先师手著的“法天秘笈”,聚精会神及读下去。
首页,即是玄功心法:
余少年习儒,中年学佛,晚年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