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玄奘一生修行历程-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于阗的商队带到长安,呈递给唐太宗。

唐僧在信中写道,贞观元年秋天,他为了要深入研究佛学,寻求佛经,违反朝廷规定,冒险出关西行去印度。一路上经过浩浩的流沙、险峻的铁门、巍峨的雪山,跋涉了五万多里路程,经历了千万重险阻,才到达印度。在印度他拜师留学,周游各国,一面学习佛教经典,一面宣扬唐朝的文化。现在因为大象溺死,带回来许多经典,没有鞍乘可以运送,所以停留在于阗,等候朝廷的命令。

没有多久,唐僧接到了唐太宗派人送来的亲笔信,信上说:

“听说法师从国外归来,我非常高兴,但愿早日和法师相见。外国了解梵语和经义的和尚,也可以让他们同到中国来,我已命令于阗等地派人马护送法师,并要敦煌等处的地方官在途中迎接法师。”

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唐僧平安到达长安,他回到阔别了将近二十年的祖国的都城。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喜悦。他出国时年方二十八岁,正是青壮年时代,等到返国,已是一个饱经风霜、头发斑白的半老和尚了。

那时唐太宗正住在洛阳行宫,得知唐僧将到长安,就叫留守京城宰相记庇龄派人欢迎接待。长安市民听说唐僧快到长安,也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城门外,想见一见这位了不起的高僧。由于城门口被群众拥挤得水泄不通,唐僧无法进城,只好在西门外住一宿。许多老百姓还不肯散去,竟然露宿等候。

第二天,喜气笼罩着整个长安,人们熙熙攘攘、挨挨挤挤地伫立在大街两旁,等待着瞻仰这位满载着荣誉和中印友谊胜利归来的三藏法师。唐僧由官员赔同,骑着高头大马,手捧佛像,后面跟着驮经的马队,在万众的热烈欢迎中,缓缓进入了长安城。

唐僧进城后,住在弘福寺。第二天,在长安最壮丽宏阔的朱雀大街南端,展览了他从印度用二十匹马驮回的一百五十粒佛舍利(相传是佛骨)、高三尺多的金佛像和高四尺多的银佛像,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及因明、声明等经典六百多部,以及印度的帐舆旌旗和僧尼的袈裟法衣。从早到晚,长安城空中弥散着香烟的气息,街道上鲜花缤纷;朱雀大街人山人海,观众排成好几十里长的队伍,都为这位大法师不平凡的经历和丰富的收获啧啧称赞。

二月间,唐太宗在洛阳召见了唐僧。他了解了唐僧冒险出关、艰难西行的经过。询问了往返途中所见所闻的风土人情。唐僧一一对答如流。唐太宗听了非常满意,请唐僧写一部传记,详细叙说西行的各种见闻。唐僧高兴地答应了。

唐太宗见唐僧博学多才,就起了一个念头,劝说道:

“法师有如此才学,何不还俗做官,辅助朝廷呢?”

还俗就是不当和尚,这在唐僧是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的。于是他再一次陈述了自己希望从事翻译佛经的心愿,并请求说:

“嵩山的少林寺是南北朝菩提达摩三藏翻译佛经的地方。玄奘想去少林寺译经,以利于国家,还望陛下允准。”

唐太宗想了想,说:“法师立志译经,也不必到少林寺去,弘福寺后有禅院,十分清静,法师不妨就在弘福寺内住下,译经所需要的一切,朝廷都会安排好的。”

唐僧听了,高兴地向唐太宗行礼拜谢,不久就回长安去了。

  

十六  精心著译

  

唐贞观十九年三月一日,唐僧回到长安弘福寺,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翻译佛教经典的工作;当年五月中旬,正式开始著译。

唐僧当年西行取经时,唐太宗和他的父亲唐高祖,是对佛教不感兴趣的,怎么他从印度回来,唐太宗就那么支持鼓励呢?

这里面是有社会背景的。

首先,唐太宗想消灭西突厥的割据政权,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并发展与中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因此,他迫切需要了解西域广大地区的情况。

其次,唐太宗也看到,佛教比道教更能吸引人,也就是更能欺骗麻痹人民。他要利用佛教巩固统治。

正是为了满足唐太宗迫切需要了解西域情况的愿望,唐僧做的第一件一,就是休中精力写一本《大唐西域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由唐僧口授,由他的学生辨机和尚执笔记录的《大唐西域记》全部完成了。

《大唐西域记》一共十二卷,十多万字。它如实地记载了唐僧离开高昌国后的行迹,以及他在十七年旅行中所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所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气候物产等等。这本书的文字生动流畅,使人看了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由于战火等原因,唐僧当曾经巡礼过的一些名胜,后来渐渐湮没。近代和现代的考古工作者,就依据他留下的这本《大唐西域记》,把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的古寺、阿  陀的石窟和那烂陀寺的遗迹,一一发掘出来。在那烂陀寺遗迹发掘出的文物中,有一幅珍贵的唐僧画像,描绘他赶路的神情;唐僧手执佛尘,脚蹬草鞋,背上负有一件竹制的架子,好像一张颠倒的、截去四只脚的靠背竹椅子。架子分好几层,里面大概是盛放衣物、铺盖和书籍的;最上面是一把张开的伞,可以遮雨挡阳;前方还有一盏吊下的油灯,以便黑夜里行走照亮道路。

《大唐西域记》写成后,唐僧把它连同另外二十多部已经译好的指经,一起呈送给唐太宗。唐太宗亲自回信说:“别的书可以不看,只有这本《大唐西域记》是非看不可的。我一定要仔细阅读!”

从唐太宗这几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唐僧这本著作是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了。

唐僧在写《大唐西域记》的同时,还邀请全国各地高僧、学者,组成了翻译机构,弘福寺成了规模庞大的翻译佛教经籍的中心。

翻译一般说来是很难代替原作的,要使翻译出的本子既忠实于原作又恰到好处,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唐僧不仅精通汉训,而且精通梵文梵语,同时对佛教也极有研究,这是一般翻译佛经的人所没有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他的翻译态度十分严谨,总是先把原文读熟嚼烂了,弄通了原文,然后才动笔;译成后,总是反复核对,推敲,润色,使译文流畅而明白。

唐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皇太子李治为纪念他母亲而建造的慈恩寺少成了,邀请唐僧到那里去做主持法师,并在慈恩寺内的“翻经院”继续进行译经工作。

这时,唐僧唯恐自己的生命有限,来不及译完带回的佛经就死去,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不肯虚耗半点光阴。他通常总是五更时分就起身,把当天所要翻译的佛经诵读一遍,并用红笔加以圈点;白天,他和大家一起翻译,除了吃饭,可以说一刻也不停息;黄昏和晚上要为寺内僧人讲经,并接待从各地来向他请教的和尚和学者,直到深废三更才能就寝。

为了珍藏从印度带回来的佛像,佛舍利和几百部佛教经籍,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僧向已经当上了皇帝的李治(即唐高宗)递上奏折,要求在慈恩寺西院建造宝塔,得到了恩准。

从动工那天起,参加这一工程的工匠和和尚们,常常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法师,同大家一起挑土搬砖,他就是唐僧。别人劝他说:“您年纪那么大了,身体又不好,还有那么繁重的译经工作,这儿的活就让我们干吧。”可是唐僧却回答说:“我挑砖运土,是尽自己一点心意。再说我又没像你们那样从早干到晚,累不着的!”

不久,宝塔建成了,称做大雁塔。大雁塔的塔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共五层,高一百八十尺。后来,因战火毁损等原因,曾几次重建,现在留下的大雁塔有七层,高一百九十二尺。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请唐僧迁进玉华寺,继续进行译经工作。

由于唐僧少年时代用功过度,西行取经又备受风寒艰辛,加上连年翻译工作的伤神劳累,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他患着一种心胸时常发痛和怕冷的病;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几乎全靠服药来维持。但是,尽管这样,这位从来不畏艰难的老人,还是以顽强的毅力,译完了一部长达六百卷、二十万颂的佛学巨著《大般若经》。

唐僧不懈地进行了十九年的翻译工作,直到生命垂危。在由他领导的翻译工作机构的协助下,一共译出佛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二十三卷,计一千三百多万字。(不包括《大唐西域记》在内)这么浩瀚的卷帙,就是在数量上,也是很惊人的了。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初一,六十五岁的唐僧就是在这新春佳节,也不肯休息。他一手按住阵阵绞痛的心胸,一手提笔翻译《大宝积经》,可是才写了几行,就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好把笔搁下,从此卧床不起。到二月初五的半夜,这位一生不肯向困难低头的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对中印学术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唐僧,就在玉华寺逝世了。

唐高宗听到唐僧逝世的消息,仰天长叹说:“僧人失去了导师,佛门失去了栋梁,国家失去了瑰宝!”

当年四月十四日,朝廷在长安城东的白鹿原,为唐僧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这一天,方圆五百里有一百多万人来为他送葬;夜里,有三万多人露宿在他的墓旁。五年后,唐高宗将唐僧火化后的遗骨,迁葬到樊州(今陕西西安南),并在那里为他建立了佛塔和庙宇。后来,由于佛塔损毁,遗骨渐渐散失,现在只有一小部分保存在南京市博物馆里。但是,这位伟人的名字却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俞佩明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河南教育出版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