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没什么严重伤势,刘军浩回屋拿了条细绳,将喜鹊拴在柴草堆旁。
和他猜想的一样,下边有个同类喳喳乱叫,树上的喜鹊见到这个榜样,根本不敢再下树偷蛋,甚至连院内也不敢落。
“怎么样,我这方法不错吧?”中午媳妇回来的时候,刘军浩得意洋洋介绍到。
“歪门邪道的方法你总是拿手”张倩白了他一眼说道。
“怎么能叫歪门邪道,这是以鸟治鸟。”刘军浩已经想好,等明年村头的果树瓜果,也要把这个方法推广出去。
否则照赵老爷子说的那样,成百上千喜鹊扑上果园,村里的损失可就大了。
下午张倩没有课,两口子照例去推着老大小二出门转悠。实际上他们现在根本在院内呆不长,两个小家伙只要在自家停上半个小时就开始闹腾。一出门,立刻不哭。而且他们还属于人来疯,人越多越高兴,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咯咯给人家笑。
主人出门,悟空紧紧跟在后边。没一会儿,这家伙不知道找到了什么好东西,兴冲冲跑到主人跟前邀功。
“哇哇”等看清楚悟空手中攥的虫子,张倩大叫着闪开。
话说在刘家沟生活了几年时间,她现在基本到了看到虫子不吃惊的地步。当然眼前这虫子例外,将近十厘米长,大拇指那么粗,全身长满毛茸茸的绿刺,看起来非常恶心。
“悟空,快扔掉!”张倩连连喊叫,可惜猴子好像根本没有听到一般,不住用小爪子捏着虫子一甩一甩的。
“别怕,这是老鸹包树上的虫。”刘军浩看一眼解释道。每到这个季节,老鸹包树上都会爬出很多这样的虫子,这种虫子外貌吓人,却是男孩子的喜爱。
将这种虫子肚子撕开,里边会露出一团团乳白色的粘丝,将粘丝取出来放到陈醋里边浸泡一段时间,就会像皮筋一样越拉越长,晒干后相当结实,是做钓鱼线的好材料。
以前没有绳子的时候他们常用这个钓鱼,现在条件好了,很少有人再费那么大劲儿做钓鱼线。
在外边呆了两三个小时,等气温下降,两口子才回到院内。
吃完晚饭两个小家伙就开始闹腾,八九点才睡着。他们两口子也准备脱衣服睡觉,哪知道手机却响了。
看号码不熟,张倩就把手机递过来。事实上自家这号码很多游客都有,他们经常接到陌生游客的话,张倩也见怪不怪了。
“刘军浩,你们村有向天草没有?”电话接通,来人根本没有介绍自己,急急地问道。
“等会儿,向天草是什么东西?”刘军浩有些迷糊的反问。
“我也不知道,我媳妇得了妇科病,找了个老中医看的,里边用到一味叫向天草的草药。医生那里没有,说让我到农村找……”
刘军浩仔细回忆一遍,仍然没有丝毫印象:“向天草,没听说过……你确定我们这里有?”
“应该有吧,医生说只要农村的老瓦房上边都有。”电话那端不确定的回答道。
“你等等,我上网查下。你过十分钟再打过来,我到时候给你准确消息。”听对方的语气挺急,刘军浩也没有推辞。
“谁打来的?”张倩看老公翻身下场,开口低声问道。
“不清楚,应该是常来咱们村的游客,要找什么向天草做药引”刘军浩回答着,利索把电脑打开。
有名字就好查,直接输入向天草搜索。看完介绍他松了口气,感情这东西就是农村常见的瓦棕呀,刘家沟肯定有。
瓦棕刚长出来呈嫩绿色,经日光暴晒后会变成暗红色。这东西植株很小,最高也不过十几厘米长,整株只有一根茎,周围长满椭圆的叶片,猛然看上去有点像袖珍版的松树。
它对生长环境很挑剔,只生活在老屋的屋顶上,那种八九十年代盖得红机瓦大堂屋上根本不会长。
瓦棕吃起来味道酸酸的,小时候刘军浩和刘启勇等人常偷偷跑到人家的老房子上拔瓦棕吃。当然了,这个事绝对是不能让大人发现,否则肯定要挨板子。小孩子上房顶经常跌下来,二来不注意会将瓦片踩碎,等遇到下雨,倒霉的可就是房主人了。
那个时代农村小孩子平常吃不到什么零食,因此弄几株瓦棕就好象打了胜仗一样地高兴,大嚼特嚼乐此不彼。
现代的孩子生活条件好,根本不会注意房顶矮小的瓦棕,更不会知道他们的父辈小时候曾津津有味地吃过这东西。
等对方再打过来电话时,刘军浩一口应承下来,让人家明天过来取,实在不行放车上捎回市里也可以。
他这边答应的听脆,等第二天去村里找瓦棕的时候却傻了眼。
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盖起楼房,这上边根本不会长瓦棕。即使有不少瓦房,也是新盖不久的,而且用的是水泥瓦。
他将整个村子转遍,愣是没找到一株瓦棕。
难怪那游客特意打电话过来寻找,感情这东西真成稀罕物了。
应人之声忠人之事,他这边正发愁,刘五爷给出了个主意,说是到大梁村或者三棵树看看,那村村里老房子上应该有。
“对呀”刘军浩一拍脑袋,赶忙回家骑着电动车朝大梁村。
第五百二十章刘军浩学口技
还没到门口梁必发家的黄斑皮就狂叫起来,跟着扑窜而出。
“梁老爷子,在家吗?”刘军浩害怕挨狗咬,忙扯着嗓子大叫到。
“谁呀?”听到有人呼唤,梁必发应声出门,“刘军浩,你咋来了,赶紧进屋?”
这老爷子一看是熟人,慌忙请他进来。前年梁必发去刘军浩那里求了几次太岁水,效果出奇的好。他在村里宣传几次,结果不少人听说后也去刘家沟弄太岁水,而且大部分开口说是梁必发介绍的。老爷子后悔不已,生怕给人家惹什么麻烦。
不过刘军浩却没有在意,基本是有求必应。
事实上刘军浩现在相当郁闷,他家那平淡无奇的太岁水经过众口相传,越来越神化,现在被不少乡村老人称之为“神水”了,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求。
而且这股风越刮越烈,不少游客听说后都拿着酒瓶来。甚至张妈前段时间回城时也带了几瓶,说是老姐妹们央求的。
对待这个结果,他们两口子很郁闷,但是没有办法。每次送人家走的时候都要特意叮嘱,有病还是要看医生,别对太岁水报太大希望。
其实太岁水到底有多大的效果,刘军浩也整不太明白。为这个他特意上网查过资料,网上有人把它说的玄乎其玄,有人却说它一文不值,到现在没有个明确答案。
不过他认为这东西应该有一定效果,主要是他家泡太岁的水全部来自石锁空间。
“啊,老爷子,你这是做滚笼呢,想抓苏子鸟?”刘军浩到院中坐下,随口问道。他扭头看不远处放着一大堆细竹签,旁边还有个半成品笼子,立刻明白是做什么。
这主要是他对滚笼门清,小时候常看爷爷做。
苏子鸟和麻雀一样,早些年在刘家沟很常见。每到秋冬季节,成群成群的苏子鸟就会在灌木丛、田间、麦场边游荡。这东西很喜欢吃苏子,因此被大青山人取名苏子鸟。
它们体态比麻雀略小,却远没有麻雀那么精明,给人一种傻乎乎的感觉。吃起食物非常投入,很多时候人到了跟前它也不爱飞。可以这么说,苏子鸟的智商只比冒失鸟略高,因此捉起来很简单,用苏子和谷穗做诱饵就行。
小时候每到下雪,刘军浩就会将滚笼挂在自家院中的大树上,当然里边要放一只引鸟。只要这引鸟开叫,立刻能引来一大群苏子鸟,黑压压在杨树上落一大片。
看到时机成熟此刻,刘老头会从屋内拿出兔子枪装钢子填炸药,然后对着杨树开枪。根本不用瞄准,这种枪一打一大片。几乎没有空枪的时候,最多的一枪能打三十多只。
当然更多时候是靠滚笼捉鸟,刘老头做的滚笼很巧妙,引鸟放在中间,两边装设有滚踏。滚踏是用竹签排列而成,上边挂有一串谷穗。苏子鸟只要落下来吃诱饵,就会踩动滚踏,随即被翻滚进笼内。
滚踏一端还坠有瓦片,好像跷跷板一样,苏子鸟捕获,滚踏立刻复原,等待下一只上钩。
引鸟叫声越响亮,闻声而来的苏子鸟越多,有时半天工夫也可以捉到几十只。
苏子鸟性情温和,很容易养活。不过这东西有点怪,养的时间长了公鸟胸前的亮红色会慢慢变浅,最后完全成绿色。
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儿,长大后刘军浩根本没有闲心弄这东西。今天看梁必发做,分外觉得新鲜。
“你也知道这东西呀,不过我不是捉苏子鸟,而是靠它逮红脖鸟。”
“红脖鸟,这鸟可难捉呀。”刘军浩有些惊讶的叫道。红脖鸟和白头小有些像,脖子下边有块指甲盖大小的红斑,非常鲜艳。这鸟和苏子鸟不同,相当精明。想捉它们的人很多,但是成功的很少。
“不怕,我有绝活”梁必发说完,跟着舌头曲卷,竟然模仿起红脖鸟的叫声来。
那声音惟妙惟肖,如果刘军浩不是亲眼所见,几乎认为自己对面停着一只红脖鸟在欢叫。
“怎么样?”连叫几声,梁必发得意的停下。
“绝了”刘军浩伸出拇指赞叹。
靠山吃山,大青山有绝活的山民很多,没有想到梁必发也是其中一员。这种用声音诱鸟的方法刘军浩听说过,但还是第一次亲眼目睹。
“你想不想学?”这老爷子又开口问道。
“我……行吗?”刘军浩有些心动。他倒不一定要去捉鸟,关键是可以多学一门技术,而且这技术还给人种很酷的感觉。
“有什么不行的,只要功夫下到,绝对可以。”梁必发说完又撮起嘴唇,口中变换成别的鸟叫声:“啾啾,啾啾……”
这是麻雀叫,仿佛是心有感应。不远处的几只麻雀也发出了“啾啾”的声音,和老爷子的口技互相呼应。
“老爷子,没有想到你还有这本事。”刘军浩再次赞叹。
“没啥,熟能生巧罢了。”梁必发挥挥手,口中又变成喜鹊声。
“需要多长时间能学成呀?”刘军浩心中直痒痒,好奇心全被勾出来。
“我今年六十岁,练了四十多年。”
“……”刘军浩顿时傻眼,感情这么个熟能生巧。练四十多年才成,那自己可真练到胡子白了。
“干什么事儿容易”梁必发看他脸上露出难为的表情,开口训斥道:“练口技相当辛苦,我刚开始几年练得头晕、眼花、嘴唇干裂。最严重的时候,嘴巴上磨了几个大血泡。你只学几种鸟叫根本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几年时间应该够了。”
“不是,老爷子,我怕自己做不好,辜负了你的期望。”刘军浩讷讷的回答道,他实在没有料到这老爷子如此急于当自己的师傅。
“唉,你们年轻人都一样,我把技巧说给你听下,能不能学成看你的造化。”末了,梁必发叹一口说道:“总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本事不能在我手里断了,你小子整天闲着,有充足的时间……”
原来是因为这个才找上自己的,刘军浩刚开始还以为自己天赋秉异呢。
不过老爷子说的跟托孤一样,他只好硬着头皮学起来,一时忘记了自己的来意,直到张倩那边打电话过来。
“你这熊孩子,要瓦棕怎么不早说,耽误人家正事儿。”梁必发一听说有游客找瓦棕治病,顿时叫起来。
“是你老人家拉着我学口技的好不好”刘军浩在心中郁闷的反驳。
在大梁村瓦棕很好找,梁必发自家房子上就有。不到半个小时,刘军浩就采摘了半塑料袋瓦棕,足够那游客用。
老爷子原本想留他吃饭,被刘军浩拒绝掉。人家等着取瓦棕,他哪有心思吃饭,再三感谢后离开。
一路不停,二十分钟时间电动车就停到家门口。那游客早在院内等候,刘军浩赶忙将瓦棕递过去。
“对,就是这东西,谢谢了。”对方看过塑料袋后,赶忙掏出一百元大洋递过来。
“你干啥?”刘军浩把钱推回去。
“让你忙乎半天,总要给个跑腿费吧,否则我心里过意不去。”那游客开口说道。
“帮个忙而已,不用。你再这样我可不让你来了……”刘军浩说啥也不收。
“那……用这钱买几斤黄鳝总可以吧。”有钱送不出去,对方只好退而求次。
好说歹说总算将那游客送走,中午吃罢饭,刘军浩在家闲着无聊,也找了些竹签做起滚笼来。
这么些年没做滚笼,手有些生疏,刘军浩花一下午时间才做好。当然他也练了一下午口技,可惜没有半点进展。
没等把滚笼挂好,小娃子却兴冲冲的跑进院子。
“小浩叔,我刚才在沟边挖了几根小黄鳝,养你家后院吧。这是滚笼……”这家伙眼馋的开口叫起来:“给我也做一个吧。”
“这熊孩子,整天不干好事儿,放学不回家好好写作业,竟然跑到沟里挖黄鳝,看张老师回来不我告状。另外你做滚笼干啥,又想捉鸟是不是?”刘军浩开口训道。
“小浩叔,张老师还在学校批改作业呢。你自己也做得有滚笼,为啥说我?”小娃子理直气壮地反驳。
“我做着玩不行,赶紧给我滚蛋。”刘军浩板着脸,努力营造起几分教师“威严”。
可惜对这个皮实的家伙无用,将黄鳝扔进后院后,他继续讨要。
“好吧,不过不许告诉张老师。”刘军浩只是害怕媳妇说自己胡闹而已,在这熊孩子软磨硬泡下,他终于点头答应。
这几年苏子鸟在大青山中有泛滥的趋势,被小家伙们捉几只也没啥影响。
“对了小浩叔,还有个事儿。”小娃子又凑过来叫道。
“一次说完,然后滚蛋。”刘军浩没好气的回答。
“刚才我和毛孩子去学校院后面看过,那个池塘里边水不多了,咱们什么时间再去挖泥鳅呀?”小娃子开口问道。
感情黄鳝是在那地方挖的……如果不是这熊孩子提起,刘军浩几乎忘记到学校后边挖泥鳅这茬。
距离上次挖泥鳅也有半年多时间,里边应该又繁殖不少了吧。
组织学生再挖一次,貌似这主意不错。
第五百二十一章广而告之
刘军浩属于说干就干的人,第二天上体育课前,他将学校打扫卫生用的脸盆全部拿出来。
“刘老师,这节体育课我们怎么上?”见刘军浩脚下则放着七八个脸盆,一个大胆的男孩子出声问道。
“这节课我们到后边捉泥鳅,大家说好不好?”刘军浩开口问道。
“好”一听说要去捉泥鳅,那些半大的孩子兴奋起来,巨大的欢呼声差点把房顶掀掉。
刘军浩这边略作分工,男孩子们立刻拎着脸盆朝校外奔去。
今年雨水多,学校后边那坑里边还有不少积水,必须用脸盆将水排出干净在捉。不过这也好,至少泥鳅没有钻进深泥当中。如果那样的话,捉起来更麻烦。
从四月份到现在,相隔大半年时间。泥鳅这东西只要生长条件合适,半年就能长七八厘米长。加上夏天涨水顺着小河沟来的上水泥鳅,里边绝对不会少,现在正是捕捉的时机。
池塘另一端是条排水沟,需要垒个土堤排水,这种事情自然交给刘军浩。他挥动铁锹,不到五分钟时间就挖好。上边放几条蛇皮袋,这样不容易把土堤冲垮。
接着他又挖出几个深坑,以方便学生们用脸盆舀水。
平时这些家伙打扫操场总推三阻四,捉起泥鳅来却一个个带劲儿。七八个脸盆同时开动,比抽水机还猛三分。
刘军浩也没有闲着,挽起裤腿下到池塘充当主力。
拿着脸盆刚舀了几下,池塘里就哗啦啦响动起来。观战的女生忍不住大叫道:“鲫鱼,那里有鲫鱼!”
一个男孩子听到呼声,立刻要朝池塘中间跑。
“回来,等下再捉,踩出来脚窝不好捉。”经常下水捉鱼的人都知道,很多鱼都喜欢钻脚窝,这样捉起来很难找。
一群人继续舀水,半干的池塘里动静越来越大。
刘军浩刚端起一盆水要倒出去,却发现里边有个一扎多长的鲶鱼。不用猜,肯定也是夏天来的上水鱼,结果水沟干断,只能留在池塘里。
人多力量大,半个小时时间池塘里的水已经被舀干,大部分鱼都躲进先前挖的深坑中。这个时候捉起来最容易,直接拿网兜舀。
没有想到这片池塘不大,里边的上水鱼不少,鲫鱼、鲶鱼、肉麦丝、青虾等等捉了大半桶。这些鱼里边除鲶鱼能当鱼苗卖外,其余都不值什么钱,刘军浩准备等下弄回家喂青庄了事。
重点是接下来挖泥鳅,瞧淤泥上冒泡的情形,泥鳅也不会太少。
在刘军浩的指挥下,所有男孩子排成一排下池塘挖淤泥。很快抓到泥鳅的声音此起彼伏,女孩子也在岸上忙乎起来。
男孩子们捉的正带劲儿,下课铃声却响了。这些熊孩子们远远没玩尽兴,纷纷要求老师调课。
刘军浩顺应民意,让孩子们回去通知杜飞第三节课继续上体育。
原本下节课刘军浩要给其他班学生上课的,谁知那些孩子听说在捉泥鳅后,主动跑了过来。
多这么些生力军,进度自然加快。
一群人很快把池塘排查完毕,虽然仍有不少漏网之鱼,但刘军浩没有组织学生继续挖,漏掉的只当是鱼种了。
收获比上次略少,他用手拎了下,应该有七八十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