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头礼,又于宝城前三奠酒,当地百姓观者万余人,极为感泣。当车驾经过明故宫时,他感慨久之,做《过金陵论》:“……朕省方南来,驻跸江宁,将登钟山,酹酒于明太祖之陵。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凤阕之嵬峨,今则颓垣断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国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业业,取前代兴废之迹,日加警惕焉,则庶几矣。”后五次南巡,康熙也都亲祭明太祖陵。康熙还为明孝陵亲自题写了“治隆唐宋”四字碑文。
祭孔也是南巡的重要活动之一。首次南巡就去山东曲阜孔庙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他由甬道旁行至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礼,并亲书“万世师表”四字悬于殿中,又至孔墓前,跪奠酒三爵,以示阐扬文教之意。
第五次南巡,康熙招募江南举监生员,有书法精熟、愿赴内廷供奉抄写者,予以考试,共取中六十一人,康熙亲自接见,各赐御书石刻《孝经》一部。康熙的这些做法,对收揽民心,笼络江南士大夫起了极大的作用。第三次南巡时,三月十四日到达苏州,苏州的官员及士绅都前来接驾,他们打着黄绸的锦旗,旗上写着各自的籍贯、姓名及恭迎圣驾等字。从姑苏驿前到虎丘山麓,凡是康熙停留的地方,都搭盖了锦亭,锦亭之间用画廊连接,沿途安装彩灯,都用绸缎装饰,极其豪华壮丽。十八日为康熙寿辰,许多士绅进贺寿诗,这些诗被分别装订成“天地人和”四大册。
康熙也十分注意褒奖地方官员,对他们多加赏赐。南巡游玩时,他在每一名胜地都见景题诗或题写唐人诗句,陪同游玩的江苏巡抚宋荦请求说:“臣家有别业在西陂,乞御笔二字,不令宋臣范成大石湖独有千古。”康熙笑曰:“此二字颇不易书。”宋荦说:“臣曾求善书者书此二字,多不能工,倘蒙出自天恩,乃为不朽盛事。”康熙于是书写二字赐之。洞庭湖东山碧螺峰石壁生长着几颗茶树,当地人称其茶叶为“吓煞人香”。康熙游太湖,宋荦进贡此茶,康熙嫌其名不雅驯,赐名“碧螺春”。宋荦任江苏巡抚长达十三年之久,三次南巡接驾,《清稗类钞》记载:康熙因他年老,特赐他御用豆腐的做法,传旨曰:“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因巡抚是个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
乾隆也非常注意笼络江南的士大夫和施恩于百姓,每次南巡都要免除所经过地方百姓的部分赋税,对前来献诗献赋的文人,亲自出题进行考试,如浙省修海塘,便以《海塘得失策》为题,测试士子的经世致用之学,取得一等的直接授与官职。江南读书人众多,而府州县学名额有限,每次南巡都下令增加府州县学名额,使之增加进身之阶。四库全书修成后,他又出内帑抄录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使得文人得以就近抄录传观。
乾隆十分注意优礼耆年老臣,对前来接驾的致仕老臣劳问优渥,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加封官职,赐予子孙功名。梅珏成是大数学家梅文鼎之孙,自幼受到康熙帝的赏识,入值南书房,考订数学方面的书籍。乾隆年间,他官至左都御史,后退休家居。乾隆第三次南巡,他到清江浦(今江苏淮阴)接驾,乾隆念他家计清贫,几个儿子都未做官,特赐他的长子为举人。还赐诗曰:“推恩缘念旧,皇祖内廷臣。”钱陈群、沈德潜是乾隆所赏识的文学侍从,乾隆前几次南巡,他们都前来接驾,君臣之间诗酒唱和,乾隆多次给他们加官进爵。沈德潜是乾隆四年进士,中进士时年已六十七岁,乾隆称他为老名士,命值上书房,后升礼部侍郎。乾隆南巡时,他退休家居,传说他曾陪乾隆游览西湖,时值严冬大雪,乾隆戏吟诗曰:“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沈德潜请求接续此诗,吟曰:“飞入梅花都不见”。乾隆击节赞赏,脱下所穿的貂裘赏赐给他。但这只是一个传说。乾隆到杭州都在旧历二月底三月初,江南阳春三月,何来大雪。
第一部分
第13节 南巡途中的情与趣
清代侠义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中,描绘了一个委朝政于廷臣陈宏谋与刘墉,自己独自化名微服巡游江南的乾隆皇帝。小说家的杜撰往往经不起推敲,且不论乾隆是否微服巡游江南,陈宏谋的确曾任大学士,但并不与刘墉同时,而是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同时,刘墉做大学士则在嘉庆年间。此外,清朝皇帝对待政务都是亲力亲为,权柄不下移,即使是在巡幸途中。
康熙南巡途中,一应本章三日一奏。第一次南巡时,一日,四鼓时奏章方到,康熙即起批阅奏章。康熙第一次南巡时曾撰有《南巡笔记》,自述在南巡途中的生活,“夜坐舟中,与侍臣高士奇谈论古今兴废之迹,或读《尚书》《左传》及先秦两汉文数篇,或谈周易,或赋一诗,每至漏下三十刻不倦,日以为常。”乾隆亦是如此,南巡途中,每日都要处理政务。
康熙读书涉猎极为广泛,除经史子集之外,对西洋近代科学尤有兴趣,他曾从西洋传教士学习数学等学科。南巡途中,康熙用所学的西洋测绘方法亲自测黄河、淮河、洪泽湖的水位及地势,决定治理方法,并取得重大成效。南巡途中,他还注意观察天象,在接见沿途的西洋人时,经常询问有关星象方面的问题。他不仅注意洋为中用,而且重视培养中国自己的数学家。康熙四十一年,大学士李光地呈献大数学家梅文鼎所著的《历学疑问》一书,他细细研究。次年南巡途中,他接见梅文鼎,晤谈三日,十分投机,梅文鼎当时年已七十余岁,康熙感叹“惜乎老矣”。后来,他召梅文鼎的孙子梅珏成到北京,进行培养,并亲授西洋代数学。
乾隆极其崇拜其祖父康熙帝,为政处处效法,康熙六巡江浙,他也六巡江南。乾隆南巡相较于康熙南巡是比较奢侈的,在南巡的前一年就开始筹备,派亲王一人总理其事。派向导官员会同地方官详尽勘查沿途道路、名胜古迹,修建行宫,修桥铺路。沿途往返五千余里,陆续修建了四十余个行宫,在没有行宫的地方,搭黄布城和蒙古包住宿。在御舟住宿时,水上搭黄布水城。康熙南巡时,仅建了少数行宫,大部分地方住在地方官员的衙署里,他的亲信李煦、曹寅各捐银两万两修建行宫,康熙还认为捐银过多。乾隆南巡时,一个官员捐修苏州御道,就费银三十万两,奢侈的程度可见一斑。御舟名安福舻、翔凤艇,共有五艘,由仓场衙门制造,提前送往江南,仅御舟拉纤的河兵就需三千六百人。其余人员需用船只由江南备办,需船千余艘。这样豪华庞大的船队行进在运河上,首尾相接,旌旗蔽空,真是蔚为壮观。
尽管乾隆三令五申严戒奢华,但地方大吏为赢取他的欢心,无不殚精竭虑地投其所好。第五次南巡时,御舟将至镇江,见前途岸边有一硕大无朋的仙桃,颜色红翠可爱,正当乾隆惊诧莫名时,忽见烟火大发,鞭炮齐鸣,仙桃从中轰然分开,中间现出一个巨大的戏台,正在上演迎驾的喜庆戏文。乾隆喜欢看戏,船队在运河行走时,乾隆经常坐在船头观赏风景,地方官有时就安排两舟行走于御舟前,两船之间搭板,作为戏台,演戏供乾隆欣赏。
扬州是两淮盐商聚居地,康熙、乾隆南巡时,他们都殚精竭虑,讨取皇帝的欢心,最著名的行宫如天宁寺行宫、高F寺行宫等,皆为其所建,并且陈设极为华美。康熙南巡时,平山堂本无梅花,盐商捐资种梅万株,供康熙观赏,随同康熙至扬州的曹寅有诗曰:“老我曾经香雪海,五年又见广陵春。”记此盛事。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三次每次报效银一百万两供乾隆赏赉之用。传说乾隆一次巡幸至扬州,当时盐商纲总江某承办一切供应。一日,乾隆去大虹园游玩,至一处,对随从的人说:“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荫,惜无塔耳。”江某听说之后,立即以万金贿赂乾隆的随从,画得塔的形状,连夜建成白塔。第二日,乾隆复来游玩,见白塔巍然矗立,非常奇怪,以为是假的,近前观之,果然为砖石所砌,询知其故,不由地赞叹盐商之财力雄厚。
阅武也是南巡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康熙南巡时就在南京等地进行阅兵活动,其目的恐怕是想向江南人民示以威慑。第一次南巡时,他在南京校阅军队,亲自下场射箭,左右开弓,观者万余人。乾隆南巡时也在杭州、南京等地校阅营伍。其时,太平日久,八旗兵及绿营兵皆已腐败,将军喜欢坐轿而不骑马,士兵喜欢吹箫而不习武。乾隆第二次南巡时,杭州的绿营兵竟吹箫前来迎驾,乾隆大怒,严词训诫,下令“营伍中但许用钲鼓铜角,其箫管细乐概行禁之。”并下令将军、提镇一律不许坐轿。虽然乾隆三令五申,但颓风未能扭转,曾随乾隆最后一次南巡的嘉庆帝后来因征剿白莲教不力,斥责江南军备废弛,回忆当时阅兵的情景时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当时以为笑谈。
乾隆十分喜爱江南美景,每次南巡都带有画师随行,将其喜爱之美景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仿建。江南的四大名园如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苏州的狮子林,都在圆明园中得到仿建。至于西湖十景、烟雨楼等江南名景,更是原名照搬。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曾随他四次南巡,孝圣皇太后七十寿辰时,乾隆因皇太后喜欢江南景色,在万寿寺旁,仿江南街市坊巷,建苏州街,长至数里。清代诗人王G运有诗曰:“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关于苏州名园狮子林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狮子林始建于元代,由著名画家倪瓒设计,其特点为假山、石峰多而且造型奇特,石洞高下盘旋,连绵不断,经常使人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整个假山用太湖石砌成,外表雄伟,内部却玲珑剔透。乾隆十分喜欢狮子林,传说在一次游玩时,他挥毫题写了“真有趣”三字,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陪同游玩,尹继善是一个非常有文学修养的人,他见词句不雅,忙叩头说“有”字写得非常好,请将“有”字赐给他,乾隆是一个聪明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就从谏如流了。此传说不知是真是假,苏州狮子林的确有一块“真趣”的匾额,为乾隆第四次南巡时所题。狮子林不仅在圆明园仿建一所,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
第一部分
第14节 无发国母的传说
康熙第二次南巡结束后,下令征召国内绘画高手,将南巡这一重大事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康熙南巡图》由清代著名画家王E主笔,共十二长卷,历时三年告成,将康熙一行从京师出发,途经的州县城池、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一一画入,极为壮观。乾隆南巡时,亦画有《乾隆南巡图》。
看过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人或许还记得有一个皇后剪发的故事。清朝民间素来传有一个无发国母的传说,称乾隆的皇后在南巡途中,削发为尼,居杭州某寺。《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继后那拉氏在南巡途中忽自剪发,被送还京师。《清鉴辑览》载:“三十年闰二月,帝在杭州,尝深夜微服登岸游,后为谏止,至于泪下,帝谓其疯病,令其先行回京。”清代历史上的确有一位剪发的皇后,这就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并且事发于乾隆南巡途中。乌喇那拉氏本是乾隆藩邸的侧福晋,乾隆即位后,被封为娴妃。她性情温顺,深得皇太后的欢心,乾隆十年,晋封为娴贵妃。乾隆的第一个皇后孝贤皇后去世后,皇太后选中她接替皇后之位,乾隆以孝贤皇后新丧,不忍心马上册立新后为由,下诏册立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乾隆册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三十年,随驾南巡,究竟因何与乾隆反目,竟致愤而剪发,被乾隆下令提前送回京师,官方史书为尊者讳,没有记载,原因不得而知,然剪发为满洲所最忌,即使皇太后亦无法回护。乾隆回銮后,本意欲废后,被大臣谏止,但其名位已是名存实亡。次年,皇后薨逝,时乾隆正在木兰行围,闻讯并不伤悲,仅令皇后之子十二阿哥回京奔丧,并传谕曰:“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并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行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清高宗实录》)然而,此事之余波仍未尽,乾隆四十三年,锦县生员金从善上书,其中涉及立后事,乾隆大怒,召集群臣宣示曰:“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福晋,孝贤皇后崩后,循序进皇贵妃,越三年,立为后。其后自获过衍,朕优容如故,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尤包含不行废斥。后以病薨,止令减其仪文,并未削其位号,朕处此仁至义尽,况自是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清高宗实录》)那拉氏皇后南巡途中剪发之原因虽不甚详,但事变发生在巡游途中,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民间传说乾隆南巡时饮食十分奢华,每次进膳时香飘数里,果真如此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乾隆三十年和乾隆四十五年巡幸时的膳食底档,清楚地记载了乾隆南巡时的饮食情况。以乾隆三十年南巡饮食为例,截取其中两天饮食,可见其大概。
乾隆三十年二月初八日:
卯初二刻,冰糖炖燕窝一品。
卯正进早膳,燕窝肥鸡锅烧鸡野意热锅一品、脍银丝一品、羊肉丝一品、清蒸鸭子煳猪肉攒盘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蜂糕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大菜烫膳一品。
未正进晚膳:莲子火熏鸭子一品、火熏葱椒肘子一品、肥鸡脍豆腐一品、蒸肥鸡晾狍肉攒盘一品、荤素馅包子一品、枣尔糕老米面糕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总督尹继善进江米酿鸭子一品、燕窝炖白菜一品、鸡丝葫芦条一品、酒炖肉一品;上传春笋爆炒鸡一品;家常饼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花椒酱一品、粳米膳一品、野鸭汤二品。
晚晌,醋溜鸭腰一品、清蒸鹌鹑一品、酸辣羊肠汤一品、蒸鸡蛋糕一品、腌菜炒春笋一品、四样小菜一品。
乾隆三十年二月二十二日:
卯初,冰糖炖燕窝一品。
卯正进早膳,黄闷鸡炖炸油豆腐热锅一品、火熏鸭子一品、羊肉丝一品、清蒸鸭子烧狍肉攒盘一品、蜂糕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鸭子芙蓉面一品、燕窝攒丝汤一品。
未正进晚膳,莲子酒炖鸭子一品、火熏虾米炖白菜一品、羊渣古一品、燕笋爆炒鸡一品、晾狍肉油串野鸡攒盘一品、鸭子火熏馅煎粘团一品、枣尔糕老米面糕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总督尹继善进锅烧白菜一品、咸肉一品、茄干一品、辣菜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炒粳米老米膳一品、燕窝攒丝汤一品。
晚晌,醋溜锅烧鸡一品、蒸鸡蛋糕一品、豆豉一品、茄干一品、咸肉一品。
由此观之,乾隆的饮食并非传说中的奢侈,并且,他食毕还要赏赐大臣和后妃食用,可以说并不算浪费。以今天的观点看,他的饮食荤素及粗细粮搭配非常合理。但南巡队伍如此浩大,进膳时间香气飘数里也是可能的。乾隆饮水方面倒是极为讲究,在直隶境内用北京香山静宜园水,山东境内用济南珍珠泉水,江苏境内用镇江金山泉水,浙江境内用虎跑泉水。
第一部分
第15节 康熙、乾隆南巡江浙
康熙、乾隆南巡江浙,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并非隋炀帝、明武宗那样的昏庸帝王,在南巡途中,不废政务,兴修水利,解决黄河水患,修建海塘,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尽管康熙、乾隆每次南巡都不同程度地减免了沿途百姓的赋税,但是,官员、商人将南巡办差费用部分转嫁到他们身上,并且,修建行宫、御道、游玩景点,拆毁了许多房庐屋舍,致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百业凋敝,百姓已无法承受巡幸带来的苦难,朝中也有不少官员反对南巡。乾隆第一次南巡至苏州,见灵岩梅可合抱,赞叹不已,时内大臣博尔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