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练功要领
(一)呼吸均匀
要自然、平稳、腹式呼吸。
(二)意守丹田
精神放松,注意力集中于脐。
(三)柔刚结合
全身放松,用力轻缓,切不可用僵力。
八段锦是包括八节连贯的健身法,具体内容如下: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
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此外,尚有—种坐式的“八段锦”,为明代冷谦所编,具体内容是: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详见《中医健身学》。
第七节 易 筋 经
“易”指移动、活动;“筋”,泛指肌肉、筋骨;“经”,指常道、规范。顾名思义,“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相传易筋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菩提达摩传授的,梁武帝萧衍时(公元5世纪),达摩北渡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们传授了易筋经。当时,只是为了缓解一下坐禅修炼的困倦和疲劳,故动作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脉、利筋骨的动作为主,其动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为主。后来逐渐流传开来,自唐以后,历代养生书中,多有记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术之一,建国后,还有《易筋经》单行本出版。足见其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人民所欢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经中,所设动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载运、进仓、收囤和珍惜谷物等动作,均以劳动的各种动作为基础形态。活动以形体屈伸、俯仰、扭转为特点,以达到“伸筋拔骨”的锻炼效果。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方法可以纠正身体的不良姿态,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讲,经常练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和加强全身的营养和吸收,对慢性疾病的恢复,以及延缓衰老都很有益处。
一、养生机理
易筋经同样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尤其重视意念的锻炼,活动中要求排除杂念,通过意识的专注,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以用意念调节肌肉、筋骨的紧张力,(即指形体不动,而肌肉紧张的“暗使劲”)。其独特的“伸筋拔骨”运动形式,可使肌肉、筋骨在动势柔、缓、轻、慢的活动中,得到有意识的神、拉、收、伸,长期练功,会使肌肉、韧带富有弹性,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从而使其营养得到改善。同时,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调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当然,必须长期锻炼才能收到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的功效。
二、练功要领
(一)精神清静,意守丹田。
(二)舌抵上腭,呼吸匀缓,用腹式呼吸。
(三)松静结合,柔刚相济,身体自然放松,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
(四)用力时应使肌肉逐渐收缩,达到紧张状态,然后,缓缓放松。
易筋经十二式
①捣杆春粮,②扁担挑粮,③扬风净粮,④换肩扛粮,⑤推袋垛粮,⑥牵牛拉粮,⑦背牵运粮,⑧盘萝卸粮,⑨围穴囤粮,⑩扑地护粮,⑾屈体捡粮,⑿弓身收粮。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详见《中医健身学》。
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学有其丰富的内容及独特的养生方法,运用娱乐的形式怡养身体即是其中之一。重视和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工作之余,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对怡神养性,防病健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娱乐养生的意义
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琴棋书画、花木鸟鱼、旅游观光、艺术欣赏等皆属之。
所谓娱乐养生,是指通过轻松愉快、活泼多样的活动,在美好的生活气氛和高雅的情趣之中,使人们舒畅情志、怡养心神,增加智慧、动筋骨、活气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寓养生于娱乐之中,从而达到养神健形,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娱乐养生。
用于养生的各种娱乐活动,其内容健康,情趣高雅,生动活泼。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情志畅达,赏心悦目,则百脉疏通,气血调和;情趣高雅则可益智养心,故具有怡养神情之作用。娱乐活动的形式多样,动静不拘,可动静结合,柔刚相济,既可调养心神,又能活动筋骨,因而具有形神兼养之功。由于娱乐养生是将养生与娱乐相结合的一种完善形式,养、乐结合,寓养于乐,故有身心兼养的作用。
娱乐养生的活动主要在业余生活中,用健康而美好的“娱乐”形式,调剂和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运用,才能起到良好作用。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因人而宜 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生活环境、文化修养、性格、气质,选择不同的娱乐形式,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作用。
2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只求调养身心,切勿争强好胜,勿做力不从心的活动,以免伤害身体。
3 和谐适度 不可沉迷不返,“乐不思蜀”。娱乐太过,就成为《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背离养生之道的行为。于身体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娱乐养生的方法很多,现谨就琴棋书画、花木、旅游、垂钓等内容,简述如下。
一、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被古人称为四大雅趣,也是娱乐养生的主要形式和方法。它将艺术、感情交融在一起,既有强烈的感染力,又有明显的养生作用。而且,还各具特色。兹分述如下:
(一)琴与音乐
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弦乐器,因它常与瑟一起演奏,故常琴瑟并称。琴瑟之音,即指音色优美动听的乐曲,若从广义上讲,就是指音乐。
音乐,可以欣赏,可以自娱,包括唱歌与演奏乐曲。欣赏音乐可以使人情绪改变,而弹拨或唱歌则不仅可以调节情志怡养心神,还可直接宣泄情绪。
音乐可以表达思想感情,抒发内心情怀,可以引起人的共鸣。《礼记·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神,积中而英华发外”。所以,养生的音乐,只能是文明健康、美妙动听而感人的音乐。消极颓废的音乐则非养生所宜。《吕氏春秋·孟春纪》:“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 养生机理
(1)抒发情感,调节情志:音乐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满足了人们宣泄情绪,表达愿望的需求,而情感的适当抒发对人的健康十分有利。
音乐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能通过其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强弱调节人的情志。《寿世全书》说:“声音感人之道,其效力速于训话与身教,……况丝竹能陶冶性情,讴歌能发抒抑郁,故无论男女,当职业余之时,或安弦操漫,或铁板铜琶,或引吭高歌,或曼声徐度,于身心二者,交有裨益”。音乐使人的感情得以宣泄,情绪得以抒发,因而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正如音乐家冼星海所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2)调和血脉,怡养五脏:《乐记》中说:“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也”。音乐通过调节情志,使人欢悦,故而令周身脉道通畅,气血调达。古人认为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音,分别与五脏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者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征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说明音乐确能起到和血脉,谐调五脏功能的作用。
(3)动形健身:音乐不仅可以通过听赏而令人心情舒畅,气血和调,演奏不同的乐器或伴随优美的乐曲而翩翩起舞可使人动形健身。吹、拉、弹、拨各种不同的乐器,可以心、手并用,既舒发情感,也活动肢体,而且,手指的活动还可以健脑益智。在音乐旋律的境界中,舒展身体,轻歌漫舞,使人情动形动,畅情志而动筋骨,从而达到动形健身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的活动中枢在大脑皮层右侧颞叶。轻松、欢快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乙酸胆碱等活性物质,从而调节血流量和兴奋神经细胞,音乐还可以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人体有种种周期性生理节律,如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等,统称为生物节律。正常的生物节律,都有稳定的周期,各种生物节律之间构成同步的或协调的关系。人体的这些生物节律时刻保持着与大自然的昼夜、年月、季节、温度、湿度、气压、磁场等自然节律的协调关系,处于同步状态,亦即《内经》中多次强调的“与天地如一”的状态,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这种相互关系遭到破坏,人体就会产生不适或疾病。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在快慢变化起伏跌宕之中,可以起到调节人体生物节律的作用,故而对人体健康有益。 2 注意事项 (1)欣赏音乐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如进餐时,听轻松活泼的乐曲较为适宜,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临睡前,听缓慢悠扬的乐曲,有利于入睡;工间休息时,听欢乐、明快的乐曲,有利于解除疲劳等。
(2)要结合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曲目:如老年人,体弱者及心脏病患者,宜选择慢节奏的乐曲;年青人宜选择强节奏的乐曲等等。
(3)要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曲目:无论民族乐、管弦乐,还是地方戏曲,均以个人喜好为原则,其同样都能起到调节情志的作用。
(4)要注意情绪的变化:练习、演奏乐曲,要在心闲气静之时,方能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情绪波动,忧伤恼怒之时,以暂不弹奏为佳。
(二)弈棋
我国棋类有很多,如围棋、橡棋、军棋,雅俗共赏,变化万千,趣味无穷。弈棋之时,精神专一,意守棋局,杂念皆消,神情有弛有张。古人就有“善弈者长寿”之说,弈棋不仅是紧张激烈的智力竞赛,更是有利身心、延年益寿的娱乐活动。
1 养生机理
(1)养性益智:下棋是一种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的活动,需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神凝则心气平静,专注则杂念全消。而棋局的变化,可以锻炼人的应变能力,既是一种休息、消遣,也是一种益智养性的活动。
(2)锻炼思维:下棋是一种有兴趣有意义的脑力活动,棋盘上瞬息万变的形势,要求对弈者全力以赴,开动脑筋,以应不测,两军对垒,这是智力的角逐,行兵布阵,是思维的较量。经常下棋,能锻炼思维,保持智力聪慧不衰。
(3)身心舒畅:与棋友会棋,磋商技艺,能增进朋友之间的往来,特别是中老年人,下棋做为一种活动,也可使人精神愉快,有所寄托,使身心舒畅。
2 注意事项
下棋固然是有益的活动,但不掌握适度,以致废寝忘食,反而有损于健康,故而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饭后不宜立即弈棋:饭后应稍事休息,以便食物消化吸收。若饭后即面对棋局,必然会使大脑紧张,减少消化道的供血,导致消化不良和肠胃病。
(2)不要时间过长:下棋不注意适度,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症。故应适当活动,不应久坐。
(3)不要情绪波动:过分紧张、激动,对老年人十分有害,往往可诱发中风、心绞痛,应以探讨技艺为出发点和目的,不争强好胜,不计较得失,才能心平气和。
(4)不要挑灯夜战: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容易疲劳,且不易恢复,若夜间休息减少,身体抵抗力下降,就会容易发生疾病。
(三)书画 书指书法,画指绘画,中国书画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养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书画进行养生、治病,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习书作画,二是书画欣赏。习书作画是指自己动手,或练字或作画,融学习、健身及艺术欣赏于一体。书画欣赏是指对古今名家的书画碑帖艺术珍品的欣赏,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达到养生键身的目的。
《老老恒言·消遣》中说:“笔墨挥洒,最是乐事”,“法书名画,古人手迹所有,即古人精神所寄,窗明几净,展玩一过,……审其佳妙,到心领神会处,尽有默默自得之趣味在”。经常练字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自己在书法上的长进和增高,体力、精力也有很大的增益。
1 养生机理
(1)调血气,通经脉:习书作画要有正确的姿势。头部端正,两肩平齐,胸张背直,两脚平放,这样才能提全身之力。宋代陆游有“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之名句。写字作画必须集中精力,心正气和,灵活自若地运用手、腕、肘、臂,从而调动全身的气和力。这样,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血气,身体内气血畅达,五脏和谐,百脉疏通,使体内各部分功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精力自然旺盛。
(2)静心宁神:书画活动可以使心理达到平衡。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认为:“莹神静虚,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作画习书必须用意念控制手中之笔,“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绝虑凝神,志趣高雅,便能以“静”制“动”。这样,使人消除紧张变得遇事沉着。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乃能立志进取,购买书法理论,碑刻字帖,参观书展、观摩欣赏,苦练作画习书之功,才能提高鉴别能力,也才能真正掌握功夫。进取总使人欣慰,一旦有所长进,便会自得其乐,心情愉快。
中国书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重在字的间架结构变幻及笔力、气势;而中国画则重在丹青调配,浓淡布局。但其本质都在于追求意、气、神,讲究章法、布局。所调意,指意境;气指气势;神指神态。讲意境,即要求静息凝神,精神专注,杂念全消,一意于构思之中。讲气势,是要求全神贯注,气运于笔端,令作品在笔墨挥洒之间一气呵成。讲神态,是指意境、气势的集中表现。
习书作画及观赏玩味能够令人增加清趣,陶冶情操,并在练习书画之时,使身体经常处于内意外力的“气功状态”,使人神形统一,并能令人静思凝神,心气内敛,这也是排除不良因素干扰的一个重要方面。且习书作画不仅意在心中,还须力在笔端,这又锻炼了筋骨,使气血流通。
总之,书画之健身养性之理在于增加情趣,身心兼娱,意气相合,神形统一。
2 注意事项 练习书法或作画,也十分强调情绪好坏。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字画作品的效果。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曾说:“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精神愉快,心有所悟,雅兴勃发,自然就能在作书画时尽兴发挥自己所长。反之,情绪不舒,即便写字作画,往往也未必成优良之作,更谈不上于身体有益。要作书画,就要注意自己的心情,若情绪不良,不必勉强。因而,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劳累之时或病后体虚,不必强打精神,本已气虚,再耗气伤身,会加重身体负担,不易恢复。
(2)大怒、惊恐或心情不舒,不宜立刻写字作画,气机不畅,心情难静,此时一则不会写出好字绘出好画,三则也伤身体。
(3)饭后不宜马上写字作画。饭后伏案,会使食物壅滞胃肠,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4)“功到自然成”,不可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坚持经常练习。
二、旅游
旅游是娱乐养生的内容之一。历代养生家多提倡远足郊游,而道家、佛家的庵、观、寺、庙也多建立在环山抱水,风景幽美之处,以得山水之清气,修身养性。旅游不仅可以一览大好河山之壮丽景色,而且还能借以舒展情怀,心胸开阔,锻炼身体,增长见识,是一种有益于身心调养的活动。
(一)养生机理
旅游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综合运动,不仅可以欣赏自然美景,又可锻练身体,更可以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寿亲养老新书·古今嘉言》说:“余家深山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古人非常推崇远足郊游活动,特别是文人墨客,游山玩水之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