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徐海东-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揖纳裼峦凭袅耍赖乃溃说纳耍值膊蛔。芡讼氯ァ!  
  部队突出重围,当天晚上,趁风雨暗夜,穿过敌人空隙,不顾饥寒劳累,绕道急行,通过了许南公路。   
  翌日拂晓,全军进抵伏牛山东麓。   
  徐海东同志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总是站在最前线指挥战斗,在红军队伍里是出了名的。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红二十五军进人陕西省的雒南县。在庾家河战斗中,徐海东同志第九次负了伤。那天中午,鄂豫皖省委正在开会讨论创建新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问题。敌人六十师由鸡关头方问突然袭来。红二十五军在庾家河东面的排哨,由于过度疲累,发现敌情晚了。战斗一打响,省委立即中断了会议,军首长们跑步上了阵地。这时,敌人一个团夺占了东山坳口的有利地形,向我发起了猛攻。徐海东同志当即带领全军最能打的二二三团,勇猛冲入敌群,用刺刀、手榴弹,硬是从敌人手里夺回了东山坳口。接着,二二四团、二二五团跑步抢占了坳口南北两侧的高地,配合二二三团将敌人的进攻打退。但是,敌人又组织了疯狂的反扑。子是,全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忽然,敌人一颗子弹打中了徐海东同志,这是他负伤最重的一次。大家看见他头上缠着绷带,仍然指挥战斗,受到很大的鼓舞,决心和敌人殊死决战。一个团长在和敌人拚刺中,一条腿打断了,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军部司号长下颚挂了花,不能吹号,就利用一个小土地庙作掩护,接连投出几十颗手榴弹,打退敌人几次冲击。敌人集中火力向他射击,他始终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最后壮烈牺牲。一挺机枪在和敌人对射中,第一名射手倒下去,第二名射手接着打,第二名射手倒下去,第三名射手又接着打起来,终于把敌人火力压倒了。就是这样,经过二十多个回合的反复冲杀,一直打到太阳落山的时候,终于把敌人打垮了。   
  这一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战。至此,红二十五军在省委率领下,以不足三千人的力量,粉碎了二十余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长驱千余里,胜利地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移。   
  徐海东同志在指挥红二十五军无数次的英勇战斗中,培养了这样的战斗作风:进攻时,迅速、突然、勇猛、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难以招架,并且勇于与敌人进行肉搏战,因而解决战斗干脆;防御时,不畏强敌,顽强抗击,能够打退敌人的连续冲击,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并适时地以守为攻,大量歼灭敌人;转移中,能够吃大苦,耐大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且走且战,神速持久,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总之,进攻有强大的突击力,防御有坚韧的抗击力。指战员积极求战,团营连排班以至个人都能各自为战,在任何险恶和危急的情况下,拖不垮,打不烂。   
  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带出的这种过硬的战斗作风,在我们部队依然保持着。   
  老军长关心下级与群众同甘共苦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无论条件怎样困难,环境如何恶劣,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总是非常关心下级,十分爱护部属。他和干部战士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同甘共苦,患难相助。   
  徐海东同志打起仗来,非常严厉,可是平时,却十分和蔼可亲。他虽然长期担任高级领导职务,指挥千军万马行军作战,但他非常接近群众,只要有空,他就坐下来和战士们下棋,讲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干部战士都很愿意接近他,有什么话愿意向他说。   
  那时候,不管是在鄂豫皖苏区,还是长征北上入陕,部队经常筹不到粮食,常常以野菜充饥。士兵吃野菜,徐海东同志也吃野菜。有时他亲自带着警卫员和炊事员上山采集野菜,一边采一边亲口尝一尝,把野菜采回来,他又和炊事人员一起研究,怎样做才好吃。   
  有时候,徐海东同志的警卫员和供给部的同志们想:首长光吃野菜怎么行,他要指挥几千人行军打仗呀!他们便悄悄地弄点好吃的东西送来,但他总是叫警卫员送到医院去给伤病员吃,或者叫供给部来人拿回去,并且严厉地说:“下次再送可不行啊!”部队偶尔筹到一些黄豆,撒在枯草之上烧,火灭了黄豆也烧熟了。徐海东同志就和大家一起,把烧糊的黄豆从草灰中一粒一粒捡起来,在手心里搓一搓,吃得大家满嘴乌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在战斗频繁、天天行军的日子里,徐海东同志常常爱讲这样两句话:“战斗再激烈,决不丢掉一个伤员;行军再紧张,决不丢掉一个病号。”行军路上,他发现那个病号走不动了,就跳下马来,叫病号骑上他的马往前赶路。有些同志掉了队,看见首长的马让给病号骑,非常感动。徐海东同志和他们一边走一边说些鼓励的话,很快这些同志就赶上了部队。   
  独树镇战斗刚刚结束,徐海东同志发现路旁还有一个负伤的战士没有抬走,徐海东同志立即从马上跳下来,叫人找来一副担架,亲自把这个伤员抬到军部医院。这个伤员躺在担架上望着军首长亲自抬着自己,感动地掉下了眼泪。   
  红二十五军每到一地,徐海东同志第一件事总是先到医院去看望伤病员。那时,军部医院往往是安置在山林里,住在天然的岩洞里,伤病员就躺在铺草上。医疗条件很差,他来到这里,挨个看望每一个伤病员,问寒问暖,然后他把院长和政委找来,一起研究怎样更好地照顾好伤病员。每次战斗缴获了吃的、用的东西,他都要专门向供给部门交代:多分给连队和医院的伤病员。他说:“打仗是他们,流血牺牲也是他们。他们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多分给他们一些东西,完全是应该的。”   
  一九三三年春天,在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省委错误的决定,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战斗开始前,徐海东同志认为兵力不足,给养困难,不能打!战斗开始十天后,全军就断粮了。起初依靠根据地人民群众忍饥送些稀饭,后来因根据地屡遭敌人洗劫,又值青黄不接,群众自己也没有吃的了。部队只得一面调人外出筹粮,一面以野菜、树叶充饥。徐海东同志建议撤围,省委没有采纳。从五月下旬起,全军不得不经常以相当一部分兵力离开阵地,空着肚子去截敌给养。但是,粮食问题仍然末能得到解决。到六月中旬,全军多日断粮,长期露宿,疾病蔓延起来。   
  当时,徐海东同志在后方的亲人,从很远的地方给他送来了二十多个用小麦磨碎加上咸菜做的饼子,只有小碗口大,由警卫员詹大南背在身上。徐海东同志舍不得吃,一顿饭只吃一个,还常常掰一半给别的同志吃。一天,他看见两个战士饿得面黄肌瘦,躺在地上,就对跟在身边的詹大南说:   
  “把我的干粮给他们一人一个。”   
  “首长,剩下不几个了,你自己……”   
  “叫你给,你就给嘛!”   
  两个战士接过徐海东同志送给自己的饼子,捧在手里,捧了好久好久。他俩望着军首长消瘦的面孔,眼睛里涌出了泪花。   
  红二十五军长期在深山荒野露宿,有时搭些草棚住;有时只能在寒风冷雨中就地休息一阵,又继续行军作战;有时连野菜、树叶都找不到,只得剥树皮、挖葛藤吃,忍饥作战,赤脚行军。安置在深山密林中的伤病员,处境更为艰难。没有药品治疗,用野草、树皮和南瓜瓤子敷伤口。斗争生活虽然如此艰辛,但是,由于徐海东同志和其他领导干部关心爱护下级,与群众同甘共苦,加上生动有力的政治工作,全军上下,亲密无间,团结一致,斗志高昂。当时,部队中广泛流传着一首歌谣:   
  山沟野坳是我房,   
  野菜山果是我粮。   
  三天不吃饭,   
  照样打胜仗。   
  正是因为徐海东等领导同志对待自己的部下亲如手足,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关键时刻,同志们总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英勇杀敌,保护首长的安全。   
  行军路上,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常来轰炸、扫射,飞的很低。马伕张金山每当听见飞机的声音,就赶紧招呼:“首长,快下马,敌机来了!”等徐海东同志跳下马,张金山纵身上马,朝马屁股打一鞭子,飞一样跑出去一、二百米。等敌机走了,马(亻夫)骑马回来,徐海东同志再上马继续行军。   
  在一次遭遇战中,红二十五军军部被敌人包围了。眼看,敌人骑兵追上来就要抓住徐海东同志。他的马(亻夫),飞快地把马牵到他跟前,让他上了马,用马鞭子朝马屁股狠狠地抽了一下,那匹高大的枣红马,象箭似的飞了出去。徐海东同志伏在马背上,手握双枪,朝追上来的敌人骑兵左右开弓,一眨眼功夫,便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是,那个机智勇敢的马快再也看不见了。从战争年代一直到全国解放后,徐海东同志深深地怀念着这个可敬可爱的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他和他爱人周东屏同志,到处托人打听那个马快的下落,但始终没有找到他。   
  老军长教育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在红军的历史上,红二十五军不仅英勇善战出了名,而已秋毫无犯也出了名。这是与徐海东同志对部队的长期教育和严格要求分不开的。   
  相传很早以前,红二十五军进入新区时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山寨的群众受国民党反动宣传,不晓得红军究竟如何?红二十五军每走进一个山寨,人都躲了起来。有的人家为了试试红军拿不拿老百姓的东西,在屋子的四个墙角里放上明晃晃的银洋。部队住进了这样的人家,马上报告了徐海东同志。他亲自跑去看了看说道:“只要是红二十五军的人,谁也不许动一动!”停了一会,他又说:“这不仅是纪律,而且是一次教育。”这句话象一道命令,传遍了全军。结果,不管是机关还是连队住在这样的人家,也无论住了好久,屋子里四个墙角放的钱,没有人移动一下。部队撤离山寨后,房子的主人回来了,看到钱还是原样放着;再一看,屋子里铺过的稻草打扫得干干净净,缸里挑满了水,院子里收拾得利利索索,于是,一家人从老到小都发出了惊喜的感叹声:   
  “红军!真正的红军!”   
  有一次,徐海东同志的马(亻夫)张金山借了老乡的一个旧瓦盆喂马。不留心,让马把瓦盆碰碎了,张金山心想:反正是个破旧的东西,碰碎了就算了。哪知道,徐海东同志却说:   
  “张金山,你去找事务长要钱赠老乡。”   
  “军长,我不知道多少钱?”   
  “叫事务长带你一道去赔。”   
  张金山和事务长一起去找到旧瓦盆的主人。老大爷不让赔,“莫说是个旧瓦盆,就是新的也用不着赔。”张金山和事务长解释说:“我们军长徐海东叫赔的。红军损坏了群众的东西一定要赔。这是我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部队就要出发了,张金山正在备马鞍子,徐海东同志走过来问:   
  “张金山,赔了没有?”   
  “赔了钱,完事了!”   
  “我问的不光是赔钱,还要向老乡赔不是才对哩!”   
  部队行军路过湖北省枣阳县一带,正是枣子、柿子成熟的季节。队伍经过枣树林和柿树林的时候,徐海东同志组织部队一边行军一边轮流在树林里站岗放哨。树林里,熟透了的枣子、柿子落在地上,干部战士没有捡的。为了不踩坏这些落地的枣子、柿子,队伍绕道而行。听说红军路过此地,群众跑出来看热闹。人们望着这情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几乎都出来了。人们心里不好受,鼻子酸溜溜的,赞叹着红军的纪律严、作风好。队伍走出很远了,人们还恋恋不舍地站在那里目送着,直到看不见了,才默默地走回村子里去。   
  红二十五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因此,军民关系一直很好,人民群众虽然在生活极其困难又处在白色恐怖下,仍然拿出仅有的粮食、军鞋、袜底慰劳红军,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情报、当响导,照料和掩护红军伤病员。红军一到,群众纷纷送茶送水,要求部队住下。部队一住下,老人就来问打仗的情况,妇女们自动帮助战士洗缝衣被。许多群众把伤病员安置在自己家里,自己唱稀粥,给伤病员吃干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敌人一到,群众坚壁清野。上山入林,与敌周旋。敌人烧山毁林,群众坚持同敌人斗争。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标语口号:   
  树也砍不完,   
  根也挖不尽,   
  留得大山在,   
  到处有红军。   
  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五日,红二十五军长征进至甘肃省静宁县的兴隆镇这是回民聚居的地方。徐海东同志十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到达兴隆镇之前,全军专门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规定了对回民的政策:宿营不住清真寺,保护回教经典,不在回民家里吃大荤,打水要回民经手,不打回族土豪,等等。部队到达兴隆镇以后,徐海东同志督促、检查部队执行政策的情况。那天,天气晴朗,热闹非凡。部队和回民群众排着队,吹洋号,打洋鼓。徐海东等军首长向清真寺的阿訇赠送了匾额和礼品,清真寺的阿訇也捧着礼物到军部作了回拜。全军在兴隆镇住了三天,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教育和感动了当地人民群众。不少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部队离开时,全镇男女老幼齐集街头,给红军送行。   
  就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供给部长刘炳华是河南人,他见这一带的“狗尾巴草”长得旺盛,很高兴地叫马佚们放马,结果损坏了回民的庄稼。原来这一带的谷苗未出穗之前长得和河南的狗尾草差不多。事情传到徐海东同志那里,他立刻把刘炳华同志叫去说:   
  “刘炳华,你破坏了纪律!”   
  “首长,我叫马(亻夫)放马吃的是草呀!”   
  “同志,那不是你们家乡的狗尾巴草,那是回族人民的粮食嘛!”   
  刘炳华听了吓了一大跳。徐海东同志决定给他严重的处分。消息传出去,回族群众选派几位老人前来求情。老人们对徐海东同志说:“这位长官不晓得是庄稼,不能怪他。千万不要给他处分呀!”求了半天情,徐海东同志才说:“那就这么办,我们牲口吃了你们多少庄稼,你们就要收下我们多少粮食。”他还叫刘炳华带着马夫拿着粮食赔了礼,道了歉。   
  “红军纪律真严!”   
  “红军作风真好!”   
  这是发自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赞语,很快地传遍陇东。此后,红二十五军所到之处,常常遇到群众成群结队相迎相送。   
  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是我军卓越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是我们敬爱的老前辈、老首长,我们要学习他忠心耿耿,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学习他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军事才干,学习他热爱人民、关心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   
  可是,林彪、江青、康生这帮祸国殃民的家伙,在“文化大革命”中公然抛出了“打倒徐海东”的口号,采取卑鄙的阴谋手段,对他进行残酷的打击和迫害。致使我们敬爱的老军长合恨去世。   
  如今,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已被人民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罪有应得的法律制裁。   
  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是永远也抹煞不掉的。他的历史功勋光荣地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永远鼓舞和鞭策我们胜利前进!      
徐海东将军 周立波 
  在河北某县,会见了徐海东将军。这时候,他率领的部队正打退了从平山、并陉出来攻击他们的两千多敌人,他应该欢喜。可是他并不。在他欢迎宾客的象南方三月的春风一样温和的微笑里,隐约的有一抹忧愁的痕迹。我们是初见,虽然他是一个显得那么易于接近的人,却也不能一开口,就问他的心事。   
  几年以前,他的家被毁了,他的家人完全被杀。他是想起了他的家和家人难受吗?这显然不是。这是很久以前的事,虽然是悲惨,却已经被时间和民族解放事业冲谈了他的悲伤。他有心思在这种军书旁午的紧张的时刻,突然想起了家,为它忧戚吗?这显然不是。   
  他曾经八次负伤,右腿上中了四弹,右臂上中了两弹,左臂上中了一弹。脱下衣裤时,浑身布满了枪弹的进口和出口的伤痕。最危险的一次是一粒子弹从左眼下面的脸颊打进,从左耳朵后面打出;左耳的听觉神经毁掉了。如果子弹向脑子这边稍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