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十国-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相关 《五代十国》总目录,不断更新中






  五代十国演义
  朱 长 孝
  目  录:
  第 一 回:戍南疆庞勋举义兵  讨淮北沙陀入中原    
  第 二 回:康诚训火烧柳子镇  段文楚嫁祸害忠良    
  第 三 回:朱邪氏封爵赐李姓  葛从周孤胆劫法场    
  第 四 回:祥梅寺黄巢反大唐  三贤寨结义十好汉    
  第 五 回:柴垛房鞭打朱三郎  五凤楼摔死段国舅    
  第 六 回:三义士大闹刑部牢  五英雄身落响马邦    
  第 七 回:山大王榜文识英杰 康君立千里劝枭雄     
  第 八 回:李克用鏖兵雁门关  韩玄绍纵火药儿岭    
  第 九 回:黄巢抗旨割袍断义  朱温讨战杀将立功    
  第 十 回:浑圆镜大破夺魂帕  战鞑靼阴山收符存    
  第十一回:李克用阴山收符存  娶正室朱温入同州    
  第十二回:大战潼关黄巢登基  草笔讨诏郑畋传檄    
  第十三回:钱镠渡江瞒天过海  郑畋辟谣解诗说故    
  第十四回:谢子明相卦朱全忠  程敬思七劝李克用    
  第十五回:李克用夜扫苏武祠  周德威试箭珠帘寨       
  第十六回:安景思斗兽飞虎岗  李存孝计破柳彦章    
  第十七回:会诸侯一战长安城  周德威鏖斗葛从周    
  第十八回:朱全忠夜破浑圆镜  史敬思计挑三才阵    
  第 十九 回: 玄罡阵大战良田坡  七言诗反间华州城     
  第 二十 回:会诸候二战长安城  王彦章单骑闯连营    
  第二十一回: 迫降尚让声东击西   追击黄巢泰山归佛   
  第二十二回:李克用醉酒生祸端  朱全忠大战秦宗权    
  第二十三回:朱全忠伏兵劫友军  李存孝挂帅袭三州    
  第二十四回:河阳会战梁晋起兵  诈降梁王李晋拜父    
  第二十五回:花烛夜洞房杀娇妻  王彦章铁枪诛五将    
  第二十六回:众太保决斗十虎骑  三垂岗老泪百年歌    
  第二十七回:五候会师尧山折兵  南辕北辙流言反间    
  第二十八回:正军法车裂李存孝  杀谗臣火并康君立    
  第二十九回:毕师铎命丧鸿门宴  杨行密弃城反包围    
  第 三十 回:时溥决堤水漫徐州  董昌称帝自封越主    
  第三十一回:越州城钱镠明功过  新登镇罗隐论成败    
  第三十二回:吴正臣计献火珠炮  杨行密暗夺水栅栏    
  第三十三回:罗昭谏游说退淮兵  朱全忠迎驾劫天子    
  第三十四回:张公桥断命三太保  鸡宝山还魂李存孝    
  第三十五回:谢子明献计收晋将  李嗣源孤胆退梁兵    
  第三十六回:吞龙沟寡妇救真主  定州城王郜中奸计    
  第三十七回:高思继丧命回马枪  朱全忠逼驾迁东都    
  第三十八回:阿保机结义金兰誓  朱梁王弑君淫宫闱    
  第三十九回:梦良驹逼反丁道隐  闻冬雷吓死李罕之    
  第 四十 回:平山窑收子李从珂  契丹营买通阿保机    
  第四十一回:朱晃登基终祚李唐  王建哭君称帝前蜀    
  第四十二回:李思安夹城围晋军  周德威诱敌擒朱珍    
  第四十三回:张承业连环反间计  梁太祖误折文武官    
  第四十四回:李克用遗命三支箭  孟氏妻蛊惑二叔侄    
  第四十五回:晋王府摔杯诛奸党  三垂岗祭箭破夹城    
  第四十六回:闯连营李存勖扬威  杀王府杨隆演继位    
  第四十七回:调虎离山张颢丧命  冰释前嫌晋王会盟    
  第四十八回:李嗣源大破红白马  王景仁兵败野河桥    
  第四十九回:会节园张全义献妻  德寿宫梁太祖纳媳    
  第 五十 回:朱友珪血溅椒兰殿  袁象先二弑椒兰殿    
  

      
    
  


作品相关 电影《夜宴》与五代十国正史考证,个人观点






  刚看了夜宴,我看的不是明白,如果只从就皇叔、太子和婉儿的家族关系来看,历史上还是有原型的。应该是后晋石敬瑭,晋出帝石重贵,皇后冯氏。
  当然,电影里修改了当时的背景,首先石敬瑭确实有个哥哥,但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没有什么详细记载。石敬瑭夺取的是李从珂的皇位,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应该是李从珂的干妹夫,石敬瑭可以说是从大舅子手里的夺得皇位。石敬瑭的儿子死的都早,等石敬瑭本人临死时,只有一个襁褓中的幼子,后晋辅政大臣景延广、刘知远等都是抗辽派,主张立年长的皇室成员为新君(最好是主张抗辽的),等石敬瑭死后,景延广等人假传圣旨(有点历史之谜),传位给了皇侄石重贵。
  电影里反复提到幽州,说明是取材于五代,皇位争夺在叔侄之间展开,而五代历史中也只有石敬瑭与石重贵存在叔侄关系。
  另外一个考证依据,就是婉儿的原型。石敬瑭有个同族的弟弟(正史也不知亲疏),因为年幼,石敬瑭便把这个弟弟收为养子,取名石重胤,取了妻子冯氏。冯氏是定州人,且有姿色,但石重胤早亡冯氏变成了寡妇。等石重贵以皇侄登上皇位便把这个皇嫂(也算皇婶)冯妃娶进宫中,而且封为了正宫皇后。
  后来契丹攻陷京师,耶律德光为石重贵定罪时,正史这样记载:
  '契丹犯京师,暴帝之恶于天下曰:“纳叔母于中宫,乱人伦之大典。”后随帝北迁,哀帝之辱,数求毒药,欲与帝俱饮以死,而药不可得。后不知其所终。'
  石重胤是个兄弟不兄弟,父子不父子的神秘人物,与石敬瑭、石重贵叔侄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家族关系,中间又有一个论不清辈份的冯氏,我想这就应该是夜宴从五代十国中摄取的素材吧。
  最后,本人对李嗣源进行了考证。李嗣源基本算是李存勖的兄长,而且李嗣源确实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而且李存勖死时,太子(长子)魏王李继岌也不在京城,当时正在四川办差(就像夜宴所说在吴越度假)。李继岌因为复夺皇位兵败,病死在汉中一带。这似乎也是夜宴的素材,但关键问题是李嗣源的兵变是魏州发动,而且离开京城数年,所以李嗣源对皇宫里的女人李嗣源不是太了解,历史上也没有记载李嗣源对李存勖家族的哪个女人或者是太子妃有牵连。所以可以排除电影描述的是李嗣源的原形。
  以上是本人的一家之言,还望诸位高士,多做批评指正。
  
 


  各位读者,大家好!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的小说《五代十国》受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支持,被很多读者寄予了厚望。这部小说因为是按照古典历史小说风格描写,所以不易贴近现代人的胃口。另外根据一些正史的记载,许多历史事件记载也不同,在写作时自然存在很多的纰漏,现在已经连续多日都无人推荐了。本人希望大家能多给我提一些意见,批评一下不足,尖锐一些也无妨,使这部古典风格的历史小说尽量能符合大众的胃口。谢谢!
  作者:朱长孝

作品相关 '推荐'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状况与五代十国历史文学小议

 
  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状况与五代十国历史文学之论
  近日,轩辕春秋论坛的清河侯谏议大夫桓大司马对我撰写的历史小说《五代十国》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对小说杜撰的一些问题,看得一针见血。使我感觉对五代十国历史和描述五代十国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感触,有必要把五代十国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状况对大家作一下讲解,当然也有为五代小说做广告的作用,更是有助于大家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读到相关的五代小说也不会太吃力。
  一、何谓五代,何谓沙陀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因为这五个国号在五代之前已被用过,历史学家便在前面加一个“后”在,以区别前朝。五代的地理位置是主要是中原地区,多是在淮河以北,到后周时期扩张的长江以北。五个朝代共经历五十三年,共有六姓十四帝。五代时期的后梁为朱温所创,朱温本是黄巢起义军将领,后受朝廷招安,调头征缴黄巢,并收编起义军的众多将领,因功官封梁王,又劫持天子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梁王朝。
  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均为沙陀族所建立,沙陀族属于西突厥的一部,因为聚居地有沙碛,又名为沙陀碛,起源今天的新疆古尔班通古沙漠地带,汉人称为沙陀部。沙陀部首领姓朱邪(ye同爷),因功赐姓李,后来就自称大唐宗室,建立了后唐。后唐驸马石敬瑭,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篡位之前封晋王,所以建国称后晋;大将刘知远灭了后晋,自称西汉高祖刘邦后人,又建立了后汉。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虽是汉人,但出身于沙陀军阀之中,其养子柴荣是五代时期最为英明的君主,即周世宗。
  二、十国和谐,帝王并存
  十国是指在五代时期先后出现的吴、南唐、吴越、楚、闽、荆南、南汉、前蜀、后蜀、北汉的十个小割据政权,被历史承认的君王共有五十位。十国之中除了依附契丹的北汉之外,早期的八国的关系十分特殊。在五代前期,称帝的有南汉(占据广东、广西)、前蜀(四川)、吴(江苏、江西、安徽),前者因为地理位置天高,所以称帝并没有很快灭亡,后两个因为反对朱温所以称帝。另外四个国家是朱温篡位后封的诸侯国。朱温终结了大唐王朝,天下诸侯有的归顺、有的不归顺,朱温便把保持中立和支持后梁的诸侯全部封王,已经受过唐朝封号,也给与重封。这四个诸侯国因为实力有限,均保持中立,相互之间到也和平。
  三、同为天下乱,五代比三国
  五代时期与三国时期同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分裂时期,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同样也有诸多不同之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共同之处:
  1、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与唐末黄巢起义,都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当时的封建朝廷政治瘫痪,刺激了地方军阀、豪强武装借助朝廷的名义,不断扩冲,形成诸侯割据,不受君命的分裂状态。而唐末黄巢起义朱温建立后梁王朝影响巨大,就在于后梁皇帝朱温本身就是起义军将领,而后梁的名将大多是从黄巢起义军中收编过来的,所以黄巢在五代的位置远比张角在三国的位置要重的多。
  2、宦官参政,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是宦官与外戚争班夺权的最终产物,而唐朝从李隆基的大太监高力士开始,直到灭亡(公元712年至公元907年)188年之中,15任皇帝历朝都有太监参政的踪影, 太监的历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3、诸侯联军,朝廷无能就要依靠诸侯的兵马勤王,既然能使汉、唐这样的大王朝崩溃,自然铲除祸根也绝非易事,不是哪一路诸侯就能平定,需要各路诸侯联军。唐末由于黄巢攻陷两京,形成各路节度使联军勤王,具体多少路诸侯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诸侯兵马两次联合才收复了长安。
  4、文臣武将,文武人才是三国与五代时期的重要组成元素。三国时期的人才已是众所周知,五代时期除了后梁皇帝朱温的人才多数出自黄巢起义军外,其他四个朝廷全部出自李克用军事集团。朱温的部下多以山东人为主,李克用的部下多以山西、河北人为主。武将之中以十三太保李存孝最为著名,民间也广为流传;文官之中以四朝宰相冯道最为著名,其忠奸难辨为官经是历史争论不休的焦点。
  5、美女人物,乱世是男人的竞技场,而为数不多的女性却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调味剂。看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貂蝉,但正史却未见此名。五代时期却有更多的美女呈现,而且正史有载,且有典故流传。例如后唐淑妃王氏,人称“花见羞”不仅是公认的五代首席美女,从青年到中年有着传奇的一生;后蜀妃子费氏,人称“花蕊夫人”,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女诗人,著有《花蕊宫词》、《口答宋太祖》等名篇;南唐周氏姐妹,史称“大周后、小周后”犹比三国大乔、小乔,成语“李代桃僵”便是描写的大周后、小周后的故事;南唐妃子窅(yao同妖)娘,虽出身平寒,但以“三寸金莲”得名于史,是中国历史上女性缠足的鼻祖。
  四、同为天下乱,文学当有别
  五代与三国时期的区别,也正是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正史小说应注意避免变成架空历史小说的模式。《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留传最广泛的历史小说,其布局与框架也成了后世小说的范本。例如从农民起义开始,形成诸侯割据,通过相互兼并实现三足鼎立,最终完成大一统,这几乎成了中国有代表性的历史小说框架。而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却与三国时期有很大区别。
  1、三国并立,五代交替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是在同一时内并存的三个封建政权,而五代是五个不同时期内轮流交替的五个封建政权。首先朱温是晚唐的窃国大盗,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是以“反梁复唐”为名推翻了后梁政权,存在短时间的并立。后晋皇帝石敬瑭、后汉皇帝刘知远、后周皇帝郭荣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先后依靠造反夺取皇位,基本不存在并立。根据这个状况是正史的基本格局,五代文学要保持正史演义,就应当遵循五代交替的状况。
  2、十国时代,谋逆时代
  十国时期相互的兼并战争出现在五代后期,而在五代前期十国中的内部政治斗争、政治谋杀屡见不鲜。借用蔡东藩先生的评语,这是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代,发生了很多君臣相弑,父子失和、兄弟相残的惨剧,其目的皆是为了谋取帝位或王位。就我个人认为五代十国文学不是厚黑大全,这内容只须捡一两处对大局有影响描写即可,写多了就容易重复乏味,千篇一律。
  3、首尾精彩,细腰衔接
  五代十国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五代的中原混战,而最精彩的是五代初期的梁晋争霸(晋指晋王李克用)和末期的后周统一战争。梁王(梁太祖)朱温和晋王李克用为灭唐与复唐展开了历时二十年的争霸战争,成为五代的精髓之一。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先后向南讨伐南唐统一淮河两岸,兼并江北十四州;向西讨伐后蜀,收复汉中四州,向北讨伐契丹收复三关四州十七县,又形成了五代第二个人才辈出的大时期,奠定了赵匡胤建立北宋的人才格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五代小说不可避免两头重,中间轻的问题,中间环节正史后唐、后晋、后汉三朝,这期间虽然人物事件复杂,但有诸多历史故事事发生,例如后唐皇帝李嗣源于花见休老夫少的爱情,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郭荣起兵灭后汉等,都可以作为写家的素材。
  4、前辈著作,大胆妄评
  描述五代时期的小说最早的就是《残唐五代演义》,多数人认为作者是罗贯中,全篇总共四十回,且文字简短,快读者一日便可读完。这部书着重刻画了十三太保李存孝的骁勇形象,成为戏剧、评书借鉴的重要版本。第二部相关的历史小说是蔡东藩先生《二十四史演义…五代史演义》此书是最为贴近正史,描述最全面的一部历史小说。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的评价,此书在历史入门上有巨大贡献,而在文学上只能是中平之作,所以此书在传播五代文化方面受了一定的局限。就个人认为五代文学中的人物定位应基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这部史书对人物记载详细广泛,而且记录了其他杂史及野史的相关史料,也便于考证,但大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过重推崇天命。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比旧史吸取的史料范围更广,对历史记载进行了整合,结合进少许民间传说,对内容繁琐的旧史作了必要的删削,使得条理更加清楚,更加短小精悍。第三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书因为是编年体通史,对一些事件的发生时间记载的极为细致,对故事排序是有作用的。
  综上所述是是我个人对五代历史和五代小说的个人见解,虽然历史的格局相互有区别,但传承我国历史小说是最终的目的和开发中国五代文化的目标是不变的。在此感谢桓大司马网友对五代小说所提的宝贵意见,也感谢对五代小说关注的各位读者。
  朱长孝
  2006年8月26日夜
  :Th:Th:Th:Th
  


第一章:义军乱唐 第 一 回:吕洞宾卦说异族客  朱邪氏兵讨起义军


  
    第一章:义军乱唐
  

  诗曰:自从盘古立地天,女娲掇泥有人间。伏羲渔猎画阴阳,有巢筑居避暑寒。
  神农百草闻疾苦,燧人取火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