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十国-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汉宥与辛约大败而归,让刘汉宏大惊不已,言道:“未想浙西还有如此神武之兵,吾当亲率大军讨伐董昌。”大将王镇,字德齐,乃被刘汉宏令为先锋;刘汉宥为左军,辛约为右军,沈瑶押粮,刘汉宏亲领中军率浙东诸郡七万人马再望西陵,离江东岸十里扎营。
  杭州刺史董昌闻刘汉宏领兵再犯,遂率两万兵马驻扎于大江西岸,与钱镠商议退敌之策,董昌言道:“刘汉宏亲领大军七万于江东岸扎营,欲图我浙西诸郡,将军可有退敌良策。”
  钱镠言道:“刺史大人,前番刘汉宥败于江东,今大人可再让刘汉宏再败江东。”
  董昌道:“前番将军借助大雾漫天,过江而袭营,攻其不备,今日晴天无云岂可再渡大江?”
  钱镠答道:“刘汉宏前番大败于岸东,此次定不敢沿岸扎营,而退后十里,正是赐与我等过江之良机。昔日韩信以‘身陷死地而后生’背水列阵,今番大人可亦学背水列镇,破釜沉舟,与其决战。”董昌闻言大悦,即命将士急速过江。哨探飞马报之刘汉宏大营,辛约言道:“董昌兵马正值过江,末将愿领三千人马,趁此良机杀退敌兵。”
  刘汉宏道:“辛将军休慌,前番劫营乃借雾渡江,今日再渡却万里无云,分明是诱我等出兵,那钱镠诡计甚多,我等断不可中其埋伏。传令各部待其大军全部过岸在发兵攻之。”辛约欲再劝,奈何刘汉宏不纳其言。
  董昌率大军过江已过一个时辰,方见刘汉宏率大军杀奔而来。钱镠言道:“我部已列阵已毕,刘汉宏疾驰而进,其阵必有松弛,大人当即刻催鼓进军。”董昌闻言称善,遂下令进兵。此时董昌按钱镠之言已把渡江之船皆已凿沉,粮草锱重尽弃于江中,诸将士见已无退路只得拼死而战。浙东兵马未料敌来势凶猛,一败再败,汉宏大军军前部被打的溃不成军,即四散荒逃。王镇见董昌之兵马勇猛难挡大呼道:“速弃钱粮锱重,留于董昌。”浙西将士见汉宏之部弃物而逃,纷纷捡物,才使刘汉宏逃过一死,但刘汉宥、辛约、沈瑶等人皆已战死,王镇被钱镠追兵所擒,董昌大胜。刘汉宏见大势已去,惊仿霸王自刎于江东林中。董昌乘胜袭取江浙十三州,声势大震,并上表朝廷请封。正是:
  瞒天过海两渡江,汉宏败兵失家邦。
  波涛泛涌江志古,颂传钱镠海龙王。
  僖宗李俨闻董昌兼并江浙十三州命使册封浙东节度使,封钱镠为杭州刺史,以拢其心免受黄巢招抚。僖宗与左右大臣正为召集勤王兵马上一对策,侍中田令孜奏道:“前日来西歧之时,臣闻路上孩童皆言童谣一首,暗语天下百姓皆有投奔黄巢之意,陛下不如归降黄巢,尚有富贵课保。”
  僖宗李俨道:“爱卿可诵读否?速为朕将此童谣道来。”
  田令孜言道:“臣略能背诵其言,其曰:‘观音土前三叶果,秋菊不饮渭水河。若枯中原白牡丹,阴山漫道独眼骡’。”
  僖宗李俨道:“人言童谣能主天意,不知此童谣言辞所主何意?”
  田令孜言道:“以臣之见‘观音土前三叶果’乃是只指当今百姓以食观音庙生长的三叶果为生,‘秋菊不饮渭水河’是言连菊花也不靠渭河的水浇灌了。这两句童谣分明是说当今乾坤颠倒,民不吃粮,花不浇水。乃是说我大唐难解苍生之苦,而百姓皆有投黄巢贼军之心呐。后面两句更是令臣不敢直言。”
  僖宗李俨道:“爱卿直言无妨。”
  田令孜又道:“这‘若枯中原白牡丹,阴山漫道独眼骡’分明是指中原之地尽遭贼手,民不聊生,连牡丹花都难以盛开。而陛下只能往西川阴森的山谷险道中骑着瞎眼fr1骡子逃跑。”言罢田令孜跪倒在地,泪流不已。
  僖宗李俨闻言哭道:“难道先祖创下的这万里江山,真要尽丧在朕的手里吗?”
  郑畋在一旁言道:“田侍中怎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陛下勿忧,此谣另有他意。”
  僖宗李俨心中一愣,问道:“郑爱卿不知有何见解?与朕说来。”
  郑畋言曰:“陛下,这‘观音土’其色为黄,指一‘黄’字,‘三叶果’乃是‘巢’字,‘观音土前三叶果’正是指贼首黄巢。黄巢又曾写反诗一首,以《秋菊》为名。这‘秋菊不饮渭水河’乃是指黄巢的义军难过渭水而入汉中。”
  僖宗李俨点头言道:“郑爱卿所解甚有道理,后两句又是何意?”
  郑畋言曰:“洛阳盛产牡丹,‘牡丹’即指东都。黄巢生性喜白色,领贼兵祸乱东都之时尽用白旗。此句是说若能剿灭在中原打白色旗号的贼军。”
  僖宗李俨忙问:“那后面又待怎样?”
  郑畋言道:“正是‘阴山漫道独眼骡。’这‘独眼骡’是指当朝一员上将,此人以骑兵彪悍勇冠三军。若招此人,当过漠北险道往阴山脚下寻找。”
  僖宗李俨问言:“不知‘独眼骡’所指何人?”
  郑畋言曰:“此人王侯之子,帝室之胄。其父名国昌,当年剿庞勋之乱,有大功于朝廷,得赐姓李,生子克用,随父征战,官拜云州守护使。因五凤楼前国舅以诗辱其一只眼,怒将段文楚摔死,被贬蔚州;又起大同哗变擅杀柳汉璋。陛下命幽云诸道兵马问罪,迫其逃往漠北。正是李克用。”
  田令孜道:“李克用其罪昭彰,天下尽知,命一罪人兴兵勤王,其不惹天下笑话。”
  郑畋言曰:“那李克用自到漠北阴山,囤粮聚兵,招文纳武,已收太保十二人,集马步兵数万余。因沙陀骑兵彪悍勇猛,漠北各部谓之‘鸦兵’。今黄巢乃是黄雀之巢也,人言:‘群鸦入巢,巢必破矣’。若得此军来助,再檄诏各道兵马勤王,定能大破黄巢。”
  僖宗李俨大喜:“郑爱卿所言甚合朕意,只是若诏李克用不知何人可担当此事?”
  郑畋言曰:“当年五凤楼陛下欲斩李克用人头,时有众臣保奏,才免其一死。今保奏诸臣中仅存吏部侍郎程敬思一人,此事非程侍郎莫数。”
  僖宗李俨又问程敬思:“程爱卿不知愿为此行否?”
  程敬思道:“臣虽不才,愿往漠北。只是陛下若使李克用出兵勤王,陛下方允三事可保其南下。”
  僖宗李俨问;“不知朕要应允哪三件事?”
  程敬思道:“其一,陛下赦其五凤楼摔死国舅、蔚州举兵哗变之罪;其二,封李克用世袭其父亲李国昌亲王之爵;其三,陛下舍以身边金银珠宝为赏赐。只此三事陛下应允,李克用方可举兵南下。”
  僖宗李俨道:“准奏,朕封李克用为北路诸军督诏讨,河东、雁门、代州三镇节度使。赐金银十车,候王蟒袍一件,玉带一条,遣八员牙将,五百名官军,金箔敕书诏其勤王。程敬思领吏部尚书之职即日北行。” 程敬思即领命谢恩。 正是:
  童谣本是戏言随,一语天合定轮回。
  落叶不与寒风去,只待日暖换春晖。
  话说郑畋拟檄文诏发各州郡兵马勤王救驾,黄巢得知此事,焦虑天下兵马反扑长安,决心亲征汉中,彻底绝灭李唐宗室。遂命大齐中尉孟楷至书河间府,催发粮草。王重荣,乃太原人氏,原本大唐河中节度使,屈于黄巢兵马众多,只得苟且归附。自黄巢攻陷长安,河中粮草接连运送关内,此番再次催粮,河中百姓已是无法负担。王重荣正在左右为难,其弟王重盈来至堂前问道:“今闻黄巢又致信催粮,可有此事?”
  王重荣点头言道:“信即在此,我欲不发粮草,重盈以为如何?”
  王重盈言道:“兄长所言极是。黄巢自立为帝,却无恩惠于百姓,反到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空乏其力,不得人心。弟之愚见,何不倒戈唐王,以勤王之命问罪黄巢。”
  王重荣言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即点兵,重归唐室。”
  王重荣招集所部将士对众言道:“当初我屈身事贼,欲缓解军府之危急,如今黄巢不体恤百姓之苦,又征调兵粮数万,常此以往,终究必死黄巢之手。今得万岁汉中诏天下檄文,字字入骨,句句感伤。吾已决计反正,当发兵伐巢,以报唐王厚恩。”王重荣心中大悟,遂杀黄巢所派催使达百余人,再举大唐旗号,声讨黄巢。
  黄巢闻听后院起火,速命其弟黄邺由华州发兵,偏将朱温从同州进军。此时朱温与张氏新婚燕尔,尽享人伦之乐。本不愿发兵,但连收黄巢三道催兵进令,才派人整备兵马,集结辎重仓促向河中进兵。途遇河中官军战至一处,王重荣部将常行儒言道:“朱温与黄邺合兵进犯虽势强而心散,且朱温勇而无谋,黄邺刚而自傲,将军可诱二人于山谷。再决渭水将其淹之,何愁敌军不败。”王重荣应允,遂用常行儒之计策,带兵伏于山谷两侧。朱温、黄邺率一万兵马与常行儒对阵于谷口。常行儒高声呵道:“大将军常行儒在此,尔等谁敢来战。”
  朱温言道:“来将且住,大将朱温在此!”朱温手持齐凤朝阳刀 ,催马杀来。二将交锋不过三四个回合,常行儒诈败而逃,朱温与黄邺自持勇猛率兵追击。常行儒逃入谷中,朱、黄二将亦率兵追杀入谷。王重荣见敌轻进,遂决渭水之堤,引洪水灌于谷中。朱温、黄邺见水灌山谷,山坡之上箭弩齐发,滚木雷石抛落而下,方知中计,只得兵败而逃。此时齐军粮草辎重沿漕运运抵,朱温等人顾不得运输粮食辎重的四十余艘货船,夺路而逃。王重荣率兵追杀,劫得兵器粮草四十艘,且淹敌军甚多,大胜而归。王重荣与义武节度使王存处合兵于渭北以拒朱温,朱温见岸北官军甚多自知难以抵挡,遂遣使至长安,报请黄巢调拨兵马援助。此时黄巢正欲讨伐凤翔不允调兵。朱温接连奏表请兵,黄巢不答一词,大齐中尉孟楷对黄巢言道:“朱温自拥重兵,却按若不动,其心或有何图?陛下当置信责其之过。” 黄巢闻言应运,即修书训责。正是:
  君臣同心功可成,将帅不和盟誓崩。
  大业随水东逝去,怎知岁月已无情。
  不知朱温得此书信,有何举动,且看下回分解。
  


第一章:义军乱唐 第十四回:谢子明相卦朱全忠  程敬思七劝李克用


  
    第一章:义军乱唐
  

  第十四回:谢子明相卦朱全忠  程敬思七劝李克用
  话说黄巢依照孟楷之言,遣书信斥责朱温。朱温看得此信大感不悦。军师谢瞳见朱温久盼援兵不到,又得黄巢书信敕书训责,心有愤闷,便对朱温言道:“将军以为李唐何时可灭?”
  朱温答曰:“王重荣驻军渭北,尚且久攻不下,岂能论李唐诛灭之日。”
  谢瞳又言:“将军可知自己仕途如何?”
  朱温答道:“先生葫芦里又卖的什么药?温之前途安能自知?”
  谢瞳言道:“瞳昔日曾随名师学易术,可观的生死天命,能解阴阳五行,不知公愿测一二否?”
  “哦?”朱温言道:“不知先生还有如此才能,那请先生快与温来一卦。”
  谢瞳打量朱温一番后言道:“观公面相则不过贼首,观君背相则贵不可言。”
  朱温问道:“此卦何解?先生明示。”
  谢瞳言道:“恕在下直言,将军今逢逆命之年,一步行错,恐有大患呀。”   
  朱温问道:“愿闻其详。”
  谢瞳言道:“当年,鄣邯事秦不过带兵一将,投至霸王帐其才得用,后在三秦之地封王得爵,成就功名。而今黄巢虽得二都,本当仁政安民,却于长安痛杀大唐官员不计其数,未定民心而秽乱宫帏。大军六十万之众,粮草辎重补给何其艰辛,且劳民伤财大失人心,恐有生变之危。将军倘若再侍黄巢,终不过一贼寇之首。”
  朱温又问道:“甚有道理,那不知先生有何良策,快请赐教?”
  谢瞳言道:“黄巢草莽兴兵,乘唐衰乱之时伺隙入关,非有功德兴王之业,定是易兴易亡,断不足与成大事。今唐天子在蜀诏檄天下,诸道兵马闻命勤王,协谋复唐,可见唐德虽衰,人心尚存。且将军力战于外,庸臣谗言于内,试问将来大业能成否?鄣邯背秦归楚,不失为智,此时降唐,方为上策,愿将军三思!”
  朱温道:“先生之言,正合温之所想,明日邀监军严实商议归唐之事,倘若他愿随我降唐便罢,不然必诛于帐内。” 谢瞳也赞许此计。
  次日,朱温命副将胡真领刀斧手一百人埋伏于中军大帐之外。未及,监军严实入帐见朱温各坐两旁,朱温道:“今日请监军大人来有一事相议,今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义武节度使王存处合兵于渭河以北,我同州之兵实难抵挡。我已连发十道急书求陛下发兵,而陛下听信谗言,反以严加训责,温欲仿鄣邯弃秦而归楚。。”
  严实问道:“将军究竟何意,莫非要受唐帝招安吗?”
  朱温答曰:“监军所言不差,正是此意。监军何不与我共往归唐。”
  严实起身言道:“朱三,你好大胆子竟敢背主做窃,暗通唐贼。”话音未落只见有数十刀斧手冲入帐中, 
  严实刚欲拔剑,已有胡真带兵将严实拿下,五花大绑。朱温遂让丁会召集兵马,于校军台易帜,朱温言道:“诸位将士,我等随黄巢起兵,舍命厮杀,而巢不能施仁德于天下,到是百姓皆有怀唐之心。河中兵短粮缺,而京师不发一卒,与其白白送死,不如另寻明主。望诸位将士与温共举大事,归赴唐王。”众人皆愿随朱温降唐。
  朱温命军师谢瞳拟写降表,持监军严实人头往王重荣处请求招安。王重荣得朱温献降同州遂草章通禀僖宗李俨,请赏朱温;时僖宗正遣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王铎闻得朱温归降,乃使义军为之重挫,也代为保奏。僖宗两处览阅奏章,深感平贼有望,向众臣言道:“此乃天赐朕之良臣!”遂下诏授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同州节度使,赐名全忠。正是:
  谋士预言反相出,归齐归唐皆心毒。
  叛齐能封节度使,灭唐面南敢称孤。
  一日,朱全忠在军中寻营,忽闻传来阵阵歌声,曲辞悠扬,颇有韵味。朱全忠寻士卒歌声而来,唱词也越发清晰。词曰:
  “壮士从役兮,故土万里愁。百战惊澜兮,将贵勇而谋。        
  华装裹身兮,莫笑挂吴钩。今世几何兮,枉负少年头。”       
  “妙哉!”朱全忠喜道,唱歌的士卒见朱全忠从身后走来,纷纷躬身行礼。朱全忠问道:“方才尔等所吟唱之词,出自何人所作?”
  有一士卒言道:“启禀将军,此词乃是粮科笔吏敬翔所作。”
  “不想我军中却又如此文采之人,可为朝廷栋梁之才。” 即命左右去招敬翔往中军大帐来见。
  朱全忠回到中军帐等候片刻,有侍卫来报:“禀告将军,粮科笔吏敬翔已到。”
  “快快有请。”朱全忠言道。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自幼饱读诗书,且文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敬翔来至帐中,只见此人身长七尺,眉宇俊秀,短髯略垂。敬翔一见朱全忠端坐上位,便躬身拜道:“粮科笔吏敬翔拜见大将军。”
  朱全忠言道:“为敬翔先生看座。”
  “谢将军赐坐。”敬翔做到一旁,向朱全忠问道:“将军召下官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朱全忠言道:“今日在军中,闻士卒吟唱词曲,本官颇为赏识。众人皆言乃是先生所作,令本官十分佩服先生之才。”
  敬翔言道:“将军过奖,下官不过是略通《春秋》政史的落榜的举子。”
  朱全忠问道:“先生所言《春秋》一书,不知是所记何等事?”
  敬翔答道:“乃是东周末年诸侯争战之事耳。”
  朱全忠言道:“先生既是精通《春秋》大义,我欲以《春秋》为鉴,借此一镇兵马以图大业,不知道先生以为如何?”
  敬翔答道:“既是用兵,应随时势之变出奇以取胜,倘若遵循《春秋》古法,墨守成规,即使百战而不得百胜,故不可用于今。” 
  朱全忠点头赞许,对敬翔言道:“听先生之言,令全忠受益匪浅,我欲请先生为司马参军,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只见敬翔伏地言道:“翔乃一介落榜生员,自叹生不逢时。今得遇明主,敬翔即使粉身碎骨,亦不能保主公知遇之恩!”全忠大喜,赶忙抚起敬翔,封官为司马参军。正是
  科举乱世难出头,弃笔从戎伴诸侯。
  称雄非止赖凶暴,也纳贤才出奇谋。
  朱全忠归附朝廷,但黄巢之势尚大。郑畋的檄文发出之后,已有数路诸侯接诏响应。而吏部尚书程敬思则日夜兼程,往漠北诏李克用发兵。时已到阴山,见前面林中有一队人马行来,定睛一看,原来是沙陀部旗号。为首一员少将,见此人英武冷俊,身长八尺。头戴天王盔、身披天王甲,手中钢骨亮银枪,跨下一匹万里烟云罩,此人正是李克用大太保李嗣源。李嗣源问道:“前面来者何人?”
  程敬思答道:“下官大唐吏部尚书程敬思奉唐王之命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