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十国-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嘈杂止步,必是与辽兵相遇,遂命大将潘美、曹彬点三千骑兵往阵前助战。曹彬、潘美二将一左一右率兵杀来,逢兵兵死,遇将将亡,杀得辽兵哀哭悲叫。萧思温见周兵势众,不敢恋战,丢弃了淤口关仓惶败走。
  周兵杀败萧思温,柴荣率军直逼瓦桥关下。瓦桥关都督名叫姚内斌,平州卢龙人氏。姚内斌得知萧思温大败退走,心中焦急,又见柴荣大军已到关下,只得硬着头皮出战。两军阵前,后周大将高怀德出马迎战,为过三个回合便将姚内斌生擒而回。姚内斌被押至中军大帐,一见柴荣便求饶请降。柴荣道:“姚将军既然有心肯降,可招降关上将士,朕也算汝献关有功。”
  姚内斌道:“承蒙陛下不杀,末将立刻令士卒开关。”遂出了大营,转回瓦桥关开关献降。
  再表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二人统领水军,直抵益津关。镇守益津关的辽将命叫终廷辉,得知赵匡胤率兵杀到,终廷辉登上高关眺望。只见河道之上后周战船列队如同长蛇,马步军接踵而至,列阵关下。终廷辉心想赵匡胤武艺高强,赵匡义诡计多端,强攻智取自己不是对手,唯有骑射绝技兴许能吓住赵氏兄弟。终廷辉计上心头,传令点响号炮,大开关门迎战。
  终廷辉来至两军阵前,闻听赵匡胤高声叫道:“终廷辉,久闻汝乃中原人士,还不快快将益津关献上,归顺我大周天朝。”
  终廷辉道:“既是大周天朝,就请赵都督一展天朝神威,让终某也开开眼界。”
  赵匡胤道:“这有何难?我即令擂鼓,与汝大战三百回合!”
  终廷辉道:“周兵人多势众,胜之不武。昔日李克用在珠帘寨与周德威比箭,不知今日周兵阵中可有射手,与我比试弓箭否。若是赢了我献关归顺,若是输了汝退兵回去”
  赵匡胤闻听此言正心中纳闷,赵匡义道:“终廷辉欲效仿周德威,可见已有归降之心,只是爱及体面才出此策,兄长答应便是。”
  赵匡胤对终廷辉喊道:“尚不知汝箭法如何,快射来观看。”终廷辉命人放飞一只鸽子,遂搭箭开弓,“嗖”的一箭,飞鸽半空坠地。终廷辉神气十足,周兵将士无不望而兴叹。赵匡胤对匡义道:“若军中无有骑射之才,黯然退兵岂不是窝囊?”兄弟二人商榷之时,忽听阵中有人喊道:“末将愿与终廷辉一比高下!”只见一员牙将请战,匡胤问道:“此乃何人?”
  赵匡义答:“此人乃折冲校尉米信是也。”
  赵匡胤问米信:“汝有何才何能,敢阵前与终廷辉试箭?”
  米信答:“在下曾学百步穿杨绝技,欲在阵前现眼。”赵匡胤闻听大喜,遂令米信出阵比箭。米信,字海进,本溪族人,善使骑射。米信命人高抛一枚铜钱,只见钱抛箭出,一箭中钱。赵匡胤喝道:“雕虫小技已破,汝等快快归降。”终廷辉心中后悔,大呼道:“快鸣金收兵!”话音未落,米信又射一箭,箭飞城头,射断鸣金锣挂绳。辽兵阵脚大乱,周兵呼号震天,终廷辉收兵不成,只得下马跪倒向赵匡胤献降。
  赵匡胤收了益津关,封米信为麾下部将,率水军会合柴荣,后周大军威名大震。辽国三关失守,关南的定州、莫州、瀛州接连向世宗柴荣献城投降。后周收复三关三州十七县,众将自是筵宴庆贺,世宗柴荣喝得大醉,昏昏沉沉回到帐中歇息。
  半夜时分,酒力发作让柴荣在卧榻上翻来覆去。睡梦之中,柴荣忽见面前一棵参天梧桐树,树干之上刻有五言诗一首,柴荣细细观看,诗曰:
  “尔辈由南来,凶生向北死。此木化凡尘,点检为天子。”
  读到最后一句,柴荣惊慌失措,拔除宝剑怒砍梧桐树,口中大呼:“点检为天子!点检为天子!”一番乱喊,柴荣方是噩梦醒来,只见被褥蹬掉地上,浑身寒颤交迫。猛听寝帐木门作响,柴荣一把抽出宝剑向门砍去。偏巧推开木门之人手疾眼快拔剑相挡,并高声呼道:“陛下勿慌,臣等前来保驾!”柴荣定睛一看,才见开门之人乃是高怀亮,身后跟着王审琦、赵匡胤。柴荣问道:“即位爱卿因何深夜来此护驾?”
  赵匡胤道:“方才有侍者来报,陛下在帐中惊呼,臣等恐有辽国奸细,便前来护驾。”
  柴荣放下宝剑,心中暗想梦见“点检为天子”是不祥之兆,不宜传出,便擦了一把鼻涕答道:“方才朕有些着凉,也不知说了什么梦话,众卿各自回帐吧!”众人见柴荣也无大碍,便告退回帐。
  转过天来,众将往中军宝帐见驾,却不见世宗柴荣。有侍者来报,天子着了风寒,龙体欠安。众将得知柴荣生病,便前往御帐探望。来至帐中,见柴荣背靠龙榻,面色发黄。参军王审琦劝道:“陛下今得风寒之症,不如暂且班师回朝,待龙体痊愈再争辽国。”
  柴荣道:“区区小疾怎可耽误大局,风寒之症不足挂齿。”
  高怀德劝道:“北征数月,逢此秋冬之季,已是多生恶疾。陛下龙体要紧,还望三思。”
  柴荣道:“朕举兵出征,空乏民力,所耗巨大,一旦退却,前功尽弃,不可拿征战当儿戏。众卿勿要再劝,命先锋官石守信明日出兵易州,收复幽州指日可待。”
  次日,柴荣率兵向易州杀来,已感身体愈加不适,未往中军帐议事。赵匡胤来至柴荣御帐,见柴荣病无好转,不敢惊扰,转身欲退。忽闻柴荣问道:“卿有何事,但讲无妨。”
  赵匡胤道:“易州守将李在钦出城叫战,末将特来请陛下诏令。”
  柴荣道:“贼子来犯,将军务必取胜,已震军威。”
  赵匡胤得令出兵,列阵易州城下。易州守将李在钦出马交战,不过三四回合,便被赵匡胤生擒回营。易州主将被擒,军心大乱,高怀德、石守信、曹彬、潘美等人一齐杀出,攻下陷了城池,夺了易州。赵匡胤得胜押着李在钦入帐,柴荣问道:“汝已为败军之将,见朕为何不跪?”
  李在钦答道:“柴荣匹夫,俺奉辽国天子,岂能再降你南蛮竖子,在钦宁死不降!”
  柴荣甩去肩上披衣,大怒道:“左右来人,将这贼子辕门斩首!”几个军卒上前按住李在钦,闻李在钦言道:“尔辈由南来,凶生向北死。我当面朝大辽天子而死。”李在钦转身面北而跪,面朝大辽君王而死。柴荣心中捉摸“尔辈由南来,凶生向北死。”这话好生耳熟,随口嘀咕竟无意说出:“此木化凡尘,点检为天子。”柴荣顿时头晕目眩,面色发青,是怒上加气,病上生疾,竟跌到帐内一病不起。
  柴荣久病难愈众将皆是束手无策,唯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议道:“天子安危乃朝之机密,再行北伐恐龙体难保,不如班师回朝。”
  赵匡胤道:“退兵未得君命,恐有不妥。”
  张永德道:“我为三军监军,虽无君命,可传军令。”众人便依照张永德军令,率领大军班师回朝。
  柴荣在御撵中病了几日,这日稍觉有愈。掀开车帘,见几十万周兵行军,便问道:“大军杀至何处?”
  赵匡胤答道:“大军现已班师回朝。”
  柴荣闻听大惊,遂令止住行军,命众将到御撵之前来见。众人来至撵前,柴荣问道:“何人擅自传令退兵?”
  张永德道:“为臣下军令退兵。”
  柴荣问道:“汝未得君命怎敢擅自退兵?”
  张永德道:“臣见陛下龙体难愈,便以军令代君命,传令退兵。”
  柴荣心中不悦,却又笑道:“都点检不负监军之职,朕心甚慰,众卿行军便是。”柴荣掩了车帘,在撵中是又气又病。
  后周大军将至开封,柴荣卧在撵中歇息,忽闻外面有人喊道:“生死皆可见,人算准于天。早知茫茫世,找我李半仙。”柴荣由窗远望,见一道人一手摇铃,一手举幡在路边走过。柴荣心想‘点检为天子’整日困于心中,不如让这道人解这谜底。柴荣遂令身边侍卫将那道人请来。
  侍者将道人请至御撵近前,一见柴荣施礼言道:“无量天尊,贫道李处士拜见吾皇万岁,万万岁。”柴荣命李处士往撵中叙话。侍者对李处士叮嘱道:“撵中便是当今大周天子,老道说话可要注意分寸。”
  道人答:“多谢足下提醒,贫道记住了。”
  李处士登上御撵,钻进帘内,与柴荣盘膝对坐。柴荣见这李处士长得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青衣白袜,飘逸楚楚,到像是个道法高深之士。柴荣问道:“道长自号半仙,朕欲为大周江山求上一卦,这一卦可算得否?”
  李处士摸了一把胡须道:“乾坤万物,贫道皆能算得。”顺手从布囊中取出签筒交于柴荣,柴荣双手握住签筒摇出一支木签。李处士拾起木签递上,卦签之上有示言曰:
  群雄并起东汉朝,三分天下出英豪。
  曹魏一统何成就?司马师与司马昭。
  柴荣读罢,心中一愣,不知此卦所主何兆,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章:周宋统一 第八十七回:木牌泄机病榻传诏  皇袍加身陈桥兵变


  
    第五章:周宋统一
  

  
  柴荣读了卦签不解其意,问道李处士:“依道长之见,预兆我大周江山如何?”
  李处士答:“今天下群雄分据,此签却缺预兆四海一统之时,指日可待。”柴荣闻听喜上眉梢,李处士却将二眉紧锁,言道:“只是大周江山的气数,贫道不敢妄揣。”
  柴荣道:“道长但讲无妨,大周气数究竟如何?”
  李处士道:“陛下稍等,待贫道拆字推算。”
  李处士问了柴荣八字,在小案之上推推算算足有一个时辰。柴荣看了半天问道:“道长可曾算得什么?”李处士扭头从布囊之中取出一块七寸木牌,执笔写下三字呈上柴荣。柴荣执牌观看上书三字“点检做”,柴荣问道:“‘点检做’为何意?”
  李处士道:“贫道世外之人也不知‘点检做’为何意,此乃天机,只能陛下细细斟酌。”柴荣点了点头将卦签与木牌留下,对李处士道:“请道长将这木牌和卦签就赠给朕吧。”
  李处士道:“陛下喜欢,尽可拿去,贫道有一言不知当将不当讲?”
  柴荣道:“朕恕你无罪,但讲无妨。”
  李处士道:“人命自有天定,万事顺其自然,卦签木牌玄机不足牵挂心上。清静自得,无为而治,何苦追根问底,不如糊涂一世。”
  柴荣道:“多谢道长赐教,可愿与朕共往京师否?”
  李处士道:“贫道云游四方,就此当与陛下告别。”柴荣命人呈上一盘金银赠与李处士,李处士拿了一枚银元宝放进布兜,对柴荣言道:“陛下若能记下贫道之言,日后我定都全都手下。”李处士告别柴荣,左手举幡,右手摇铃,逍遥而去,远远听到其喊:“生死皆可见,人算准于天。早知茫茫世,找我李半仙。”
  回到开封宫中,柴荣自得风寒久不能愈,整日不思茶饭,握着卦签与木牌日思夜伏。柴荣握着写有“点检做”的木牌,嘴中不时自语道:“此木化凡尘,点检为天子。”暗想此木莫非就是这木牌不成,点检真要篡我大周江山,想了半宿,柴荣忘记盖被褥不觉睡着。
  次日,天明柴荣风寒加重,脑门生热,宫里的太医进进出出却不能医治柴荣之病。柴荣自感大限将到,便传来百官在殿外候旨。柴荣传范质、薛居正两位宰相进见,对二相言道:“朕自感天命已到,决议拟立柴宗训为太子继承皇位,有劳二位爱卿代朕拟旨。”范质拿过御笔拟下诏书,薛居正加盖玺印,柴荣看了甚是满意,又道:“朕自北伐得病,常梦‘点检为天子’怪语,令朕甚是担忧。”
  范质道:“梦中之事未必有准,陛下勿挂心上。”
  柴荣道:“朕本不信,那日有道人推算又得‘点检做’之兆,且留有一诗。”柴荣从枕边拿出卦签让范质、薛居正观看。二人将那诗读了一番,也不解其意。柴荣道:“诗意难解,但预言可信。传诏殿前都点检张永德革去点检一职,御前听用;赵匡胤与朕有金兰之交,可为都点检。”范质依照柴荣所说又拟下一旨。
  范质、薛居正二人退下,宣读遗诏去了。柴荣躺在病榻之上,依旧对卦签之上那首诗耿耿于怀。思来想去,想到王审琦平日素有博学,遂名人传王审琦进见。赵普来至病榻之前,跪倒请安,柴荣令其赐坐一旁,对王审琦道:“朕前日算了一卦,范、薛二相皆不能解。爱卿平日好学,且为朕解破此卦。”柴荣将枕边卦签交与王审琦,审琦若有所思默念道:“曹魏一统和成就?司马师与司马昭。”沉思片刻言道:“此卦预兆若得统一,必为司马氏兄弟所篡。”
  柴荣道:“司马师、司马昭乃魏国奸雄,朕怀疑张永德心术不正,故而命赵匡胤做点检。”话说至此,柴荣顿时目光惊骇,惶恐道:“莫非赵匡胤、赵匡义便是司马师、司马昭?”又想适才降旨又封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诡异的预言接连应验,顷刻疑惑得解,赵匡胤兄弟乃真奸雄。柴荣急火攻心,口吐鲜血,王审琦赶忙上前擦拭,柴荣道:“传朕密诏,诛杀赵匡胤兄弟。”说完便咽气归天,终年三十九岁,葬于庆陵。正是:
  万事莫问天若何,福祸成败皆自作。
  探根寻底到死知,转头已成世外客。
  王审琦高声唤来太医,自己装作无事偷偷流出殿外。心中暗想赵匡胤有功于大周江山,而柴荣听信占卜之言下此糊涂之诏,若是传了变冤杀好人,不如救老赵家一命做个善事。天子驾崩,百官在朝中举行大丧。赵匡胤与赵匡义兄弟二人同百官吊唁之后,转回府中。忽有家童来报王审琦大人求见,匡胤对匡义道:“正逢大丧之时,府上当闭门谢客,还是不见为宜。”
  赵匡义劝道:“王审琦素来稳重,此时前来必有要事相商,兄长必见不可。”赵匡胤也觉有理,遂往客厅去见赵普。
  王审琦与赵匡胤兄弟相互施礼,主宾各坐。侍童献上茶水,王审琦喝了一口言道:“下官今日来见二位世兄,乃是有要事密商,耳目众多不便开口。”赵匡义一听明白,遂将左右侍者喝退。客厅之上只留赵匡胤、赵匡义、王审琦三人,匡义道:“已无耳目,但讲无妨。”
  王审琦道:“昨日天子临终之时,迷信术士卜算,以为二位世兄如同司马师、司马昭之辈,令审琦拟密诏加害二位。”
  赵匡胤道:“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天子既有密诏,仲宝兄就应当依诏而行,怎可在此另作图谋?”
  王审琦抱拳言道:“将军有功于社稷,我不忍使良臣蒙冤,却受尔等这般奚落,算我没说。”赵匡胤大笑,拉住王审琦谢道:“仲宝救我赵家,匡胤至死不忘,请受我一拜!”说着跪倒便拜,王审琦赶忙扶助赵匡胤。言道:“人命关天,也只君命难授。”赵匡义道:“这几日朝臣皆在议论‘点检做’的木牌,兄长又刚封殿前都点检,是必受人猜疑,我等还当遇事谨慎为宜。”赵匡胤与王审琦也连声称是,三人又闲谈一番,赵普才告辞回府。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冬,后周世宗柴荣长子梁王柴宗训登基即位,史称恭皇帝。柴宗训年七岁,童心未泯,北汉皇帝刘钧得知此事,派使者向辽国穆宗皇帝耶律璟称臣,刘钧自称儿皇帝,约大辽出兵相助,趁机南下。
  北汉勾结辽兵南征,危急三关,八百里军报纷纷向竟是告急。皇上贪玩,一连数日不问朝事,朝中文武各有己见。大臣王审琦见百官议论,均无良策,只得亲自入宫奏道:“边关十万火急,请陛下先调集禁军北伐,再诏天下勤王之师。”柴宗训听了只是玩耍,不理奏报。皇太后符氏见臣子焦急,问道王审琦:“既然边关军情紧急,就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重兵北伐就是,哀家自可让皇上发虎符出兵。”
  王审琦道:“那为臣就代拟一道圣旨,去宣那赵匡胤。”王审琦依符太后安排,拟好圣旨持虎符往赵匡胤府上宣谕。
  来至赵匡胤府上。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二人府上相迎,匡胤问道:“仲宝今日来府,有失远迎。”
  王审琦小声言道:“今有圣旨在此,二为兄台快领我到密室相谈。”
  赵匡胤问道:“既有圣旨在此,就当设香案供奉,怎可到密室拆读?”
  王审琦道:“这道圣旨让人有喜有忧。”赵匡胤兄弟闻听,知道话中有话,只得引王审琦往密室相谈。
  王审琦在密室之中,从怀中取出二物,一件事圣旨,另一件是调兵虎符。王审琦展开圣旨让赵匡胤观看。赵匡胤看罢圣旨问道:“陛下既然令我出兵北伐,又有何喜何忧?”
  审琦道:“当今皇帝年幼无知,并非天子之意,全是太后降旨。圣旨一语诏天下,兵符一令号六军,在天子、太后手中却如同儿戏,朝政必然混乱。喜的是太后用人不疑,将军北伐必破辽邦,忧的是朝廷臣强主弱,日后乃是社稷大患。”
  赵匡义道:“王大人忧君忧臣,真可谓用心良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