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日语也。故曰:无意於文而文存,有意於文而文亡。
今有细民之讼,两造具辞,有司受之,必据其辞而赏罚其直枉焉。所具之辞,
岂必乡曲细民能自撰哉?而曲直赏罚,不加为之辞者,而加之讼者,重其言之之
意,而言固不必计其所出也。墓田陇亩,祠庙宗支,履勘碑碣,不择鄙野,以谓
较论曲直,舍是莫由得其要焉。岂无三代钟鼎,秦、汉石刻,款识奇古,文字雅
奥,为后世所不可得者哉?取辨其事,虽庸而不可废;无当於事,虽奇而不足争
也。然则后之学者,求工於文字之末,而欲据为一己之私者,其亦不足与议於道
矣。
或曰:指远辞文,《大传》之训也。辞远鄙倍,贤达之言也。“言之不文,
行之不远”,辞之不可以已也。今曰求工於文字之末者非也,其何以为立言之则
欤?曰:非此之谓也。《易》曰:“修辞立其诚。”诚不必於圣人至诚之极致,
始足当於修辞之立也。学者有事於文辞,毋论辞之如何,其持之必有其故,而初
非徒为文具者,皆诚也。有其故,而修辞以副焉,是其求工於是者,所以求达其
诚也。“《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易》以道阴阳”,《诗》以道性
情也。其所以修而为奇与葩者,则固以谓不如是,则不能以显阴阳之理与性情之
发也。故曰:非求工也。无其实而有其文,即六艺之辞,犹无所取,而况其他哉?
文,虚器也;道,实指也。文欲其工,犹弓矢欲其良也。弓矢可以御寇,亦
可以为寇,非关弓矢之良与不良也。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
工也。陈琳为袁绍草檄,声曹操之罪状,辞采未尝不壮烈也。他日见操,自比矢
之不得不应弦焉。使为曹操檄袁绍,其工亦必犹是尔。然则徒善文辞,而无当於
道,譬彼舟车之良,洵便於乘者矣,适燕与粤,未可知也。
圣人之言,贤人述之,而或失其指。贤人之言,常人述之,而或失其指。人
心不同,如其面焉。而曰言讬於公,不必尽出於己者,何也?盖谓道同而德合,
其究终不至於背驰也。且赋诗断章,不啻若自其口出,而本指有所不拘也。引言
互辨,与其言意或相反,而古人并存不废也。前人有言,后人援以取重焉,是同
古人於己也。前人有言,后人从而扩充焉,是以己附古人也。仁者见仁,知者见
知,言之从同而异,从异而同者,殆如秋禽之毛,不可遍举也。是以后人述前人,
而不废前人之旧也。以为并存於天壤,而是非失得,自听知者之别择,乃其所以
为公也。君子恶夫盗人之言,而遽铲去其迹,以遂掩著之私也。若夫前人已失其
传,不得已而取裁后人之论述,是乃无可如何,譬失祀者,得其族属而主之,亦
可通其魂魄尔。非喻言公之旨,不足以知之。
○言公下
於是泛滥文林,回翔艺苑;离形得似,弛羁脱怼簧峡髡咧福罗谑
流之撰。口耳之学既微,竹帛之功斯显。窟巢讬足,遂启璇雕;毛叶御寒,终开
组纂。名言忘於太初,流别生於近晚。譬彼觱沸酌於觞窦,斯褰裳以厉津;隄
防拯於横流,必方舟而济乱。推言公之宗旨,得吾道之一贯。惟日用而不知,鸮
炙忘乎飞弹。试一揽夫沿流,蔚春畦之葱伞
若乃九重高拱,六合同风。王言纶綍,元气寰中。秉钧燮鼎之臣,襄谟殿柏;
珥笔执简之士,承旨宸枫。於是西掖挥麻,北门视草。天风四方,渊雷八表。敷
洋溢之德音,述忧勤之怀抱。崇文则山《韶》海《濩》,厉武则泰秣汃驱。敷
政则云龙就律,恤灾则鸠鹄回腴。斯并石室金縢,史宬尊藏掌故;而缥函缃轴,
学士辑为家书。左史右史之纪,王者无私,内制外制之集,词臣非擅。虽木天清
閟,公言自有专官;而竹簟茅檐,存互何妨於外传也。(制诰之公。)
至於右文稽古,购典延英。鸾台述史,虎观谈经。议簧校帜,六天、五帝、
三统、九畴之论,专家互执;《礼》仇《书》讼,齐言、鲁故、孔壁、梁坟之说,
称制以平。《正义》定著乎一家,《晋史》约删以百卷。六百年之解诂章疏,
(《五经正义》,取两汉六朝专家之说而定於一。)十八家之编年纪传。(《晋
史》一十八家。)譬彼漳分江合,济伏何横,淮申沔曲,汩兮朝宗於谷王;翡翠
空青,蔚蓝芝紫,水碧砂丹,烂兮章施於采绚。凡以统车书而一视听,齐钧律而
抑邪滥。虽统名乎敕定,实举职於儒臣。领袖崇班,表进勒名首简;群工集事,
一时姓氏俱湮。盖新庙献功,岂计众匠奔趋,而将作用纪?明禋成礼,何论庖人
治俎,而尸祝辞陈!(馆局之公。)
尔其三台八座,百职庶司,节镇统部,郡县分治。罗群星於秋旻,茁百谷於
东菑。簿书稠匝,卷牒纷披。文昌武库,礼司乐署之灿烂,若辐凑而运轴於车轮;
甲兵犴讼,钱货农田之条理,若棋置而列枰以方罫。雁行进蓝田之牒,准令式而
文行;牛耳招平原之徒,奉故事而画诺。是则命笔为刀,称书曰隶。遣言出自胥
徒,得失归乎长吏。盖百官治而万民察,所以易结绳而为书契。昧者徒争於末流,
知者乃通其初意。(文移之公。)
若夫侯王将相,岳牧群公。铃閤启事,戟门治戎。称崇高之富贵,具文武之
威风。则有书记翩翩,风流名士,幕府宾客,文学掾史。鹞击海滨,仲连飞书於
沙漠;鹰扬河朔,孔璋驰檄於当涂。王粲慷慨而依刘,赋传荆阙;班固倜傥以从
窦,铭勒狼居。刍毁涂摧,死魄感惠连之吊;莺啼花发,生魂归希范之书。斯或
精诚贯金石之坚,忠烈奋风云之气。输情则青草春生,腾说则黄涛夏沸。感幽则
山鬼夜啼,显明则海灵朝霁。并能追杳入冥,传心达志。变化从人,曲屈如意。
盖利禄之途既广,则揣摩之功微至。中晚文人之集,强半捉刀之技。既合驭而和
鸾,岂分途而争帜?(书记之公。)
盖闻富贵愿足,则慕神仙。黄白之术既绌,文章之尚斯专。度生人之不朽,
久视弗若名传;既惩愚而显智,遂以后而胜前。则有爵擅七貂,抑或户封十万,
当退食之委蛇,或休沐之闲宴。耻汩没於世荣,乃雅羡乎述赞。於是西园集雅,
东阁宾儒,列铅置椠,纷墨披朱。求艺林之胜事,遂合力而并图。或抱荆山之璞,
或矜隋侯之珠,或宝燕市之石,或滥齐门之竽;皆怀私而自媚,视匠指而奔趋。
既取多而用闳,譬峙粮而聚稾。藉大力以赅存,供善学之搜讨。立功固等乎立言,
何尝少谢於专家之独造也哉?(募集之公。)
至如《诗》、《骚》体变,乐府登场。《朱鹭》、《悲翁》,《上邪》《如
张》之篇题,学士无徵於诠解;呼豨、瑟二,存吾、几令之音拍,工师惟记乎铿
锵。则有拟议形容,敷陈推表。好事者为之说辞,伤心人别有怀抱。金羁白马,
酒市钗楼,年少之乐也;关山杨柳,行李风烟,离别之情也。草伞莘剩斫竟
逸,游猎之快也;陇水呜咽,塞日昏黄,征戍之行也。或以感愤而申征夫之怨,
或以悒郁而抒去妾之悲;或以旷怀而恢游宴之兴,或以古意而讬艳冶之词。盖传
者未达其旨,遂谓《子夜》乃女子之号,《木兰》为自叙之诗。苟不背於六艺之
比兴,作者岂欲以名姓而自私。(乐府之公。)
别有辞人点窜,略仿史删。(因袭成文,或稍加点窜,惟史家义例有然。诗
文集中,本无此例。间有同此例者,大有神奇臭腐之别,不可不辨。)凤困荆墟,
悲迷阳於南国;(庄子改《凤兮歌》。)《鹿鸣》萍野,诵宵《雅》於《东山》。
(魏武用《小雅》诗。)女萝薜荔,陌上演山鬼之辞;绮纻流黄,狭斜袭妇艳之
故。(乐府《陌上桑》与《三妇艳》之辞也。)梁人改《陇头》之歌,(增减古
辞为之。)韩公删《月蚀》之句,(删改卢仝之诗。)岂惟义取断章,不异宾筵
奏赋。(歌古人诗,见己意也。)以至河分罔势,乃联春草青痕;(宋诗僧用唐
句。)积雨空林,爰入水田白鹭。譬之古方今效,神加减於刀圭;赵壁汉师,变
旌旗於节度。艺林自有雅裁,条举难穷其数者也。苟为不然,效出於尤。仿《同
谷》之七歌,(宋后诗人颇多。)拟河间之《四秋》,(傅玄、张载,尚且为之,
大可骇怪。)非由中以出话,如随声而助讴。直是孩提学语,良为有识所羞者矣。
(点窜之公。)
又有诗人流别,怀抱不同。变韵言兮裁文体,拟古事兮达私衷。旨原诸子之
寓辞,文人沿袭而成风;后人不得其所自,因疑作伪而相攻。盖伤心故国,斯传
塞外之书;(李陵《答苏武书》,自刘知几以后,众口一辞,以为伪作。以理推
之,伪者何所取乎?当是南北朝时,有南人羁北,而事类李陵,不忍明言者,拟
此书以见志耳。)灰志功名,乃讬河边之喻;(世传鬼谷子《与苏秦张仪书》,
言河边之树,处非其地,故招剪伐,讬喻以招二子归隐,疑亦功高自危之人所讬
言也。)读者以意逆志,不异骚人之赋。(出之本人,其意反浅,出之拟作,其
意甚深,同於骚也。)其后词科取士,用拟文为掌故。庄严则诏诰章表,威猛则
文檄露布。作颂准於王褒,著论裁於贾傅。兹乃为矩为规,亦趋亦步。庶几他有
心而予忖,亦足阐幽微而互著。(拟文之公。)
又如文人假设,变化不拘。《诗》通比兴,《易》拟象初。庄入巫咸之座,
屈造詹尹之庐。楚太子疾,有客来吴。乌有、子虚之徒,争谈於较猎;凭虚、安
处之属,讲议於京都。《解嘲》、《客难》、《宾戏》之篇衍其绪,镜机、玄微、
冲漠之类濬其途。此则寓言十九,诡说万殊者也。乃其因事著称,缘人生义。譬
若酒袭杜康之名,钱用邓通之字。空槐落火,桓温发叹於仲文之迁;(庾信《枯
树赋》所借用者。其实殷仲文迁东阳,在桓温久卒之后。)素月流天,王粲抽毫
於应、刘之逝。(谢庄《月赋》所借用者,其实王粲卒於应、刘之前。)斯则善
愁即为宋玉,岂必楚廷?旷达自是刘伶,何论晋世?善读古人之书,尤贵心知其
意。愚者介介而争,古人不以为异也已。(假设之公。)
及夫经生制举,演义为文;虽源出於训故,实解主於餐新。截经书兮命题,
制变化兮由人。长或连篇累章,短或片言只字。脱增减兮毫釐,即步移兮景徒。
为圣贤兮立言,或庸愚兮申志。并欲描情摩态,设身处地。或语全而意半,或神
到而形未,如云去而尚留,如马跃而未逝。纵收俄顷之间,刻画几希之际。水平
剂量,何足喻其充周;历算交躔,曾莫名其微至。《易》奇《诗》正,《礼》节
乐和,以至《左》夸《庄》肆,屈幽《史》洁之文理,无所不包;天人性命,经
济宏通,以及儒纷墨俭,名釽法深之学术,无乎不备。惟制颁於功令,而义得
於师承。严民生之三事,约智力於规绳。守共由之义法,申各尽之精能。体会为
言,曾何嫌乎拟圣;因心作则,岂必纵己说而成名。(制义之公。)
凡此区分类别,鳞次部周。夭华媚春,硕果酣秋。极浅深之殊致,标左右之
分流。其匿也几括,其争也寇雠。其同也交誉,其异也互纠。其合也沾沾而自喜,
其违也耿耿而孤忧。孰鸿鹄而高举,孰刀保渴胛嗤╈陡吒裕朊┪镀
洲,众自是而人非,喜伐异而党俦。饮齐井而相捽,曾不知伏泉之在幽。由大道
而下览夫群言,奚翅激、謞、叱、吸、叫、嚎、穾、咬之殊声,而酝酿於
鼻、口、耳、枅、圈、臼、洼、污之异窍。厉风济而为虚,知所据而有者,一
土囊之噫啸。能者无所竞其名,黠者无所事其剽。覈者无所恃其辨,夸者无所争
其耀。识言公之微旨,庶自得於道妙。(或疑著述不当入辞赋,不知著述之体,
初无避就,荀卿有《赋篇》矣,但无实之辞赋,自不宜溷著述尔。)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国学 帮助
全文 书名 作者
卷三 内篇三
书名:文史通义 作者:章学诚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史德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
昔者刘氏之玄,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
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
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
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非良史之才、
学、识也。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夫刘氏以谓有学无识,
如愚估操金,不解贸化。推此说以证刘氏之指,不过欲於记诵之间,知所决择,
以成文理耳。故曰: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
家之道然也。此犹文士之识,非史识也。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
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
取重。魏收之矫诬,沈约之阴恶,读其书者,先不信其人,其患未至於甚也。所
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於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
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於心术,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以
此责人,不亦难乎?是亦不然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於天人之际,尽其天而
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
矣。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
夫是尧、舜而非桀、纣,人皆能言矣。崇王道而斥霸功,又儒者之习故矣。
至於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凡欲讬文辞以不朽者,莫不有是心也。然而心术
不可不虑者,则以天与人参,其端甚微,非是区区之明所可恃也。夫史所载者事
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而不知文又患於为事役也。盖事不能无得
失是非,一有得失是非,则出入予夺相奋摩矣。奋摩不已,而气积焉。事不能无
盛衰消息,一有盛衰消息,则往复凭吊生流连矣。流连不已,而情深焉。凡文不
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气积而文
昌,情深而文挚;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然而其中有天有人,不可不辨也。
气得阳刚,而情合阴柔。人丽阴阳之间,不能离焉者也。气合於理,天也;气能
违理以自用,人也。情本於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史之义出於天,
而史之文,不能不藉人力以成之。人有阴阳之患,而史文即忤於大道之公,其所
感召者微也。夫文非气不立,而气贵於平。人之气,燕居莫不平也。因事生感,
而气失则宕,气失则激,气失则骄,毗於阳矣。文非情不深,而情贵於正。人之
情,虚置无不正也。因事生感,而情失则流,情失则溺,情失则偏,毗於阴矣。
阴阳伏沴之患,乘於血气而入於心知,其中默运潜移,似公而实逞於私,似天而
实蔽於人,发为文辞,至於害义而违道,其人犹不自知也。故曰心术不可不慎也。
夫气胜而情偏,犹曰动於天而参於人也。才艺之士,则又溺於文辞,以为观
美之具焉,而不知其不可也。史之赖於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采
之不能无华朴,味之不能无浓淡,势也。华朴争而不能无邪色,浓淡争而不能无
奇味。邪色害目,奇味爽口,起於华朴浓淡之争也。文辞有工拙,而族史方且以
是为竞焉,是舍本而逐末矣。以此为文,未有见其至者。以此为史,岂可与闻古
人大体乎?
韩氏愈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仁者情之普,义者气之遂也。程子尝
谓:“有《关雎》、《麟趾》之意,而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吾则以谓通
六艺比兴之旨,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盖言心术贵於养也。史迁百三十篇,
《报任安书》,所谓“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序以谓“绍
名世,正《易传》,本《诗》、《书》《礼》乐之际”,其本旨也。所云发愤著
书,不过叙述穷愁,而假以为辞耳。后人泥於发愤之说,遂谓百三十篇,皆为怨
诽所激发,王允亦斥其言为谤书。於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谤之能事,以微文
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是直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
之笔削,不亦悖乎!今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惑於鬼神,《平准》之算及商
贩,孝武之秕政也。后世观於相如之文,桓宽之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游
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者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