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我去年信中说起过的,美国政府如果有什么东西想要保密的话,唯一的办法
就是自己看牢点,别让新闻界给弄了去。一旦已经到了新闻界手里,几乎没有任何办法
可以阻止它发表。
尼克松的观点是相反的。他一向认为,一个文件或者一个消息,应该是政府,而不
是新闻界来决定它是否可以发表。可惜,在美国说了算的是宪法而不是总统。
在尼克松任职期间,始终处于和新闻界不断交战的状态之中。尽管他私下对新闻界
恨之入骨,表示决不能手软。但是,事实上,尼克松心里十分清楚,在美国的宪法第一
修正案“言论自由”的绝对权威之下,他是一点奈何不了新闻界的。所以,最终,他所
能够做的,还是尽量设法先管住自己住着的这个白宫。
因为,新闻界是守在白宫系统外面的。任何总统认为是高层秘密的消息,都是先在
白宫各条不同的管道里走。如果白宫的工作过程中消息管道都是封闭的,“管子”是不
漏的,那么,新闻界也就无机可乘。他们也只能眼巴巴地空守在白宫的篱笆外。
但是,包括我上面提到的“纽约时报”所得到的消息之外,时有其他的白宫消息外
漏。因此,尼克松下决心在白宫抓消息管道的“防漏堵漏”。他想知道是哪一个节点走
漏了消息。当然,谁都知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白宫的工作人员办公室安装窃听器了。
可是,尼克松知道,他要合法地窃听的话,必须得到美国政府另一个权力分支,即司法
系统,发出的窃听许可证。他也同时明白,在美国有关个人隐私的宪法第四修正案的保
障下,他休想以保护国家秘密之类的理由,从司法系统取得这样的许可证。那他怎么办
呢?
谁都知道,今天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和一批
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最精干的情报人员。从理论上说,它们都是政府行政这一分支的。它
们的局长都是总统任命,然后由国会通过的。如果白宫想干什么勾当,难道还不是招之
即来吗?
但是,在美国的权力结构中,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都是所谓的“独立的联邦机
构”,它们和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通讯委员会,联邦航空管理局一样,并不真正属于
总统行政分支的管辖。它们的章程必须受到政府权力的立法分支国会的批准,运作也必
须受到国会的监督。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的责任范围完全是对付国外的,原则上它直接对
总统负责。联邦调查局的职责是调查国内(跨州)的犯罪活动,理论上是在行政分支的
司法部之下。尽管它们相当独立,但是,和政府的行政一支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问题是,国会对于它们的活动有严格限定。例如,根据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国会
严禁中央情报据局进行国内情报活动和干涉国内事务。而联邦调查局也必须在法律许可
的范围内操作。也就是说,首先是总统不能利用中央情报局调查国内案件。其次,如果
他要用联邦调查局,也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既定程序,照章办事。结果就还是必须取得
合法的司法许可。这样,一个圈子又绕回来了。
去年我在介绍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时候,你可以看到,由于宪法条文本身非常简洁,
不同的时代又产生不同的问题和理解。因此,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直不断地对这些条文作
出进一步的明确界定和解释。尼克松初上台的时候,最高法院对于国家安全利益与宪法
保障的公民权利冲突的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判定解释。因此,尼克松一开始就想钻
这个漏洞。
他最初说服联邦调查局在这个漏洞之下,以国家安全这一特殊理由,在他们没有司
法许可的情况下,偷偷在白宫的工作人员办公室安了窃听器。在当时,这的确是一个法
律漏洞,但是,具体执行者在做的时候,也知道这不是什么堂堂皇皇的行为,对于这样
做了之后,将来能否真正逃避法律追究,也感到心中无数。因此,当白宫再一次提出增
加窃听器的时候,终于被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拒绝了。
不久之后,最高法院在判例中,就以全票通过明确规定,美国政府为国家安全案件
而进行电子窃听时,也同样必须首先得到法院的许可证。一下子堵住了这个漏洞。尼克
松这时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联邦调查局的人匆匆赶来,立即拆走了全部窃听器。
在此期间,尼克松与新闻界进行了一场世界闻名的较量。那就是“五角大楼秘密文
件案”。文件发表前一天,正是尼克松的女儿结婚,总统高兴地与夫人翩翩起舞,大家
都在电视里收看了婚礼实况。可是,第二天的“纽约时报”上,就在尼克松父女的照片
旁,有一个大字标题“越南档案:五角大楼研究,追溯三个年代美国的卷入”。在此标
题之下,“纽约时报”开始连载著名的“五角大楼秘密文件”。
这一文件的发表,给尼克松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尼克松感到深受伤害。最后,
美国有十二家大报卷入,系列报导美国政府在越南问题上的种种作为。尼克松一方面下
令白宫人员不得与报界接触,一方面,尼克松的政府行政部门向法院起诉,要求政府的
司法系统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判决报纸中断发表这些秘密文件。
经过地方法院审理和一级级的上诉之后,终于经美国的最高法院一锤定音。新闻界
赢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雨果。布莱克,针对这个案子说了一段著名的话:每一次企图用
法庭判决去阻止报界,总会导致对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恶名昭著以及不可原谅的违背。
有一点你一定注意到了,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新闻界是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
论自由的条款保护的。但是,那个“漏”出国家机密给新闻界的人,应该并不在这一条
保护之列。
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点,在美国,保密工作确实比其他国家要困难得多。因为国家的
各种机密计划乃至国防工程,都有大量的民间企业和机构的参与,也涉及大量的民
营企业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在这些人里头,还有大量的新移民甚至外国人。不要说向
新闻界泄密是一个问题,向国外的间谍机构泄密的都时有所闻。美国的间谍罪是判得很
重的。如果不是间谍,而仅仅是向新闻界泄漏国家机密,政府机构当然也有权向法院起
诉,要求依法惩治。
在这个“五角大楼案”里,就有这样一个泄密者,他叫艾尔斯博格。他就是在民营
的研究机构工作时,偷偷复印了大量政府秘密文件。他的泄密动机并不是想用这些文件
卖钱。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反战者。艾尔斯博格虽然曾经也是一个主战的“鹰派”,
可是他后来转变了自己的立场。秘密文件公布之后,他还自动向联邦当局投案,以表明
自己的反战动机和无怨无悔,并在法庭外受到反战者们迎接英雄般的欢呼。这也是美国
一些政治机密很难保密的原因之一,在美国,各种各样自有主张的理想主义者确实特别
多。
这个艾尔斯博格就是一个为反战宁可坐牢的理想主义者。他宣称自己不仅把秘密文
件给了报纸,还给了国会参议院的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通过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到,
他的思路十分清楚,也很美国化。意思就是,一是要让新闻监督在越南问题上起作用;
二是要让美国政府的立法分支(国会),通过对行政系统秘密文件的审查,履行他们对
于行政分支的越南政策的监督。这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式思路。
尼克松之恼怒真是可想而知。在法庭上向新闻界挑战,不仅没有阻止”五角大楼文
件”的发表,反而大长了新闻界的威风。再加上收到艾尔斯博格文件的那个国会参议院
外交委员会主席,一直被尼克松视为政敌。因此,在尼克松看来,这个艾尔斯博格就等
于是在把攻击尼克松的武器提供给了他的政敌。可是,尼克松身为总统,只能目睹这一
切的发生,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个时候,尼克松还是必须履行总统的职责,正在忙于和越南及中国接触。但是同
时,他一方面下决心狠狠整治一下艾尔斯博格,杀鸡儆猴;另一方面下狠心要抓“堵漏”
的工作。可是,虽然艾尔斯博格是犯有“非法拥有有关国家防卫情报和偷窃政府财产罪”,
可依法审判却是司法分支的范围,该判多少是多少(这些罪名不会判得很重)。至于尼
克松的行政分支,根本连插嘴打声招呼的可能性都没有,更不用提什么插手干预了。
尼克松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自己管得到的领域里,让行政分支的调查机构不择手
段地寻找出艾尔斯博格的其他罪名,然后让手下司法部的检察官依证据起诉。如果能找
到的证据越多,能证明的罪名越大,司法部门当然判得就越重了。可是,所谓的不择手
段,就是要运用手中的调查机构进行一些违法调查。因为,象艾尔斯博格这样的理想主
义者,并不是什么一般鸡鸣狗盗的罪犯,采取正常的调查很难查出什么来,必须想办法
在鸡蛋里挑骨头。
但是,这也非常困难。其原因是这些调查机构不一定肯进行违法操作。一提违法,
总统的指挥棒就往往连自己下面的行政机构也指挥不动了。这是因为,在美国的制度运
作中,最起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在执行公务时,都必须以自己的行为对法律负责。出
了事儿的话,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使陪审团相信,他在执行命令时是确信该项命令不违法
的,否则,执行者照样有自己的一份法律责任,该坐牢还是得坐牢。在这条规则之下,
美国的高层领导就很难在一项违法行为中,任意推动自己的下属。
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尼克松的“白宫顾问”亨特,就曾经“顾问”出这样的招数,
让国税局去调查尼克松所讨厌的激进分子,以偷漏税款的名义找他们的茬儿。结果被国
税局断然拒绝。因为对于国税局的法定运作中,这样做是违法的。因此,尽管国税局是
在尼克松的行政分支之下,事干违法,他们照样拒绝,他们犯不上为此冒一个坐牢的风
险。
因此,在尼克松试图运用他的调查机构的时候,遇到了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
双重不配合。例如,艾尔斯博格也曾为中央情报局的越南“太平”计划工作过,所以他
们有他的全套档案资料。当他们被要求提供这套资料以供分析时,他们很不愿意地回答
说,提供卡斯特罗的资料是一回事,涉及一个美国公民并且卷入政府案子就是另一回事
了。最终迫于压力他们只提供了一些零星资料。
联邦调查局也表现了不配合。事实上,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在历史上,
是有过相当多的违法操作的。我记得去年还在信中特地给你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这两
个机构始终是美国人深感疑虑的地方。所以,美国政府的立法机构对这两个机构的立法
和监督都在逐年加强。这从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的态度转变也可以看出来。他在尼克松
上台之前就几乎停止了一切违规作业,遣散了为违规作业所训练的一批工作人员。胡佛
晚年在“犯规”的问题上变得非常谨慎。
因此,在整个制度的限制下,尼克松发现,自己手中的权力说大也大,说小就小,
他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尼克松执迷不悟,一定要一意孤行的话,
他还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去找白宫里那有限的几个亲信想办法了。很不幸,尼克松真
的跨出了这一步。
几个“白宫顾问”表示可以“自己干”。尼克松同意了。这样,以厄理其曼和海得
曼为首的一个“白宫特别调查组”就这样成立起来了。他们的任务是调查艾尔斯博格和
调查防止秘密泄漏。因此,这个小组的代号叫“管子工”,就是对“消息管道堵漏”的
意思。
有个“管子工”小组并不要紧,问题是“自己干”到底是“怎么干”。他们所谓的
“自己干”,本来就是白宫推动手下的联邦机构去做违法调查却推不动的结果。因此,
也就是别人不肯干的事,“我们自己干”。这么一来,“管子工”们就开始踏上了危险
的路途。当然,尼克松本人只是同意了这个小组的成立,形成之后的许多具体操作他并
不一定清楚,他只是等着得到“管子工”的工作成果。也许,“管子工”们将在违规的
路上走得多远他也不清楚,但是,他们出发的方向,尼克松肯定是清楚的。
那么,“管子工”找谁去干呢?虽然这是在白宫里面拥有办公室的一个“调查小组”,
但是由于它一开始就打算“违法操作”,因此,它不能象其他的行政机构一样招募和调
动工作人员。它只能通过一些私人关系,寻觅一些可靠的人。问题还在于这些人必须愿
意违法。结果,当然就几乎找不到脑子清楚的人了。这也就是“水门事件”中表现得如
此混帐的亨特和李迪,居然会进入白宫上班的原因。
李迪这个家伙,一方面是一个非常憎恨“自由派”的保守主义者,他曾经说过,如
果让他同意自由派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占上风,他觉得,这就像让他在二战中向日本人投
降一样。他也算是一个极右的“理想主义”者吧。同时,我怀疑他是看多了“007”之类
的电影,他似乎是狂热地在寻求一个“特工英雄”的感觉。凡是他出的行动方案,差不
多都是一个个胆大妄为的“溲主意”,充满了风险感。他大概一辈子都没想到过自己会
被如此重用,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机会实现他各种荒诞不经的幻想。
不幸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李迪,成了“管子工”许多具体操作的决策指挥人。李迪
在调查“五角大楼文件”泄密者艾尔斯博格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已经预演了一次“水门
事件”。他们曾经让艾尔斯博格的心理医生交出他的资料,遭到那位医生的断然拒绝。
在美国,心理医生就象律师一样,他是依法为他的客户全部保密的。而且,这也是
美国的一个特点,就是老百姓是自己过日子的,除了法律和工作场所的规则之外,他们
是不受任何其他约束和影响的。只要不犯法,谁来了他也不会买账。这也是一个普普通
通的心理医生,会根本不把来自官方的要求放在眼里的缘故。
于是,李迪决定夜闯心理医生的办公室偷资料。“管子工”办公室的人员肯定不能
进,怕万一被发现牵出白宫,就临时找了几个古巴难民。结果,除了把心理医生的办公
室弄得一团糟之外,他们一无所获。由于没有被当场抓住,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这
个案子一直被当作是一个普通的橇窃案。
当李迪事后向他的上司,“管子工”负责人厄理其曼汇报时,他显然被李迪的胡作
非为给吓坏了。他马上下令立即停止这个行动。实际上,在调查艾尔斯博格的过程中,
李迪提出过更为吓人的计划,例如,为了在布鲁克林研究所得到艾尔斯博格的资料,李
迪甚至提出过想要扔个燃烧弹,然后再雇人冒充消防员冲进去抢文件之类。只是这些计
划都被他的白宫上司一口回绝了。
最终可谓事与愿违。他们这些违法调查,在艾尔斯博格的案子里不但没有起到什么
作用,反倒是帮了艾尔斯博格的大忙,这也是后话了。更可笑的是,在“管子工”中有
一个叫科尔森的,由于故意将他通过不正常途径取得的一些艾尔斯博格的材料,透露给
华盛顿的记者,企图影响对艾尔斯博格的审判。结果,在美国的司法制度和保护被告权
利的宪法下,科尔森此举竞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来他自己反而为此被送进监
狱,罪名是:在艾尔斯博格的公平审理过程中,侵犯了他的公民权。
可以说,李迪这样的人一旦进入角色,他的直接上司应该马上就对他的危险性看得
很清楚了。但是,他为什么在白宫还待得下去呢?这是因为尼克松和他身边的几个亲信,
还是不愿意放弃身边有几个忠心耿耿的调得动的人。的确,如果那些专业情报人员一上
手,这点活儿还不都是小菜一碟,至于要闹出这种笑话来吗?可是,别看美国总统手下
指挥着庞大的政府行政机构,有着“千军万马”,但是,一旦想“越线”操作,他完全
可能一个人都指挥不动。而能够连犯法都不顾去效忠总统的,大概也就是李迪这样的水
平了。他们也是出于无奈。
结果,李迪不仅待下来了,而且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