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剩下的那家出版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印刷了一千册《高堡奇人》,可惜在印刷好后印刷厂的仓库意外起火,书籍付之一炬。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堡奇人》在美国就没有影响力了。
一家出版社清理废弃的书稿,垃圾车把书稿送到垃圾回收站,在垃圾回收站的一位工作人员无所事事,就随手拿起一本书稿看了起来。
几年后,此人在美国创建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教派。
他把《高堡奇人》当成了预言书。并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
上帝想要拯救世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上帝给了这个世界两种不同的未来,把选择权交到了人类手里。
是获得拯救还是走向毁灭,都在人类的一念之间。
他以为所谓的城堡就是上帝居住的天堂,而高堡奇人指的就是上帝本人。
他的这个理论得到了不少狂热基督徒的支持,很多基督徒认为这是上帝存在的证据。
在寄往英国的五本书稿中有四本被出版社放弃,最后一家出版社属于激进势力。
他们觉得这本科幻小说对德国纳粹主义进行了夸张而辛辣的讽刺,还有其中对丘吉尔的描写。虽然不多,却把丘吉尔当做了一位独裁者。
英国人比较了解德国国内的状况,知道有这么一种思潮。
在这个时代,希特勒提出的纳粹主义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他借用了社会主义的概念。
至于英国的财政大臣丘吉尔投靠了保守派,并不受到激进派的待见。
所以,这家出版社准备出版《高堡奇人》。
让人没想到的是正赶上1926年的英国大罢工。
1926年。英国职工总会因矿工薪资问题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在罢工中采取强硬立场。还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
因为印刷工人也加入到罢工行列中,报纸无法出版。丘吉尔下令由政府发行《英国公报》。
正是在这次罢工中,那家正准备印刷《高堡奇人》的印刷厂被搜查,《高堡奇人》的书稿也在搜查中不翼而飞。
邮寄到苏联的三本书稿经过了严格的审查程序。
在1925年,美国和苏联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虽然苏联在1922年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但一直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直到1933年美国才承认苏联,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
所以,对寄往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物品美国政府部门审查的较为严格。
他们最终没有没收这三本书稿,毕竟美国法律上有言论自由的条款,一本科幻小说并不能成为犯罪的证明。
这三本书稿进入了苏联境内。
苏联对于来自美国的物品更要严格审查,以防有煽动性的宣传文字,为此他们配备有精通英文的工作人员。
当这位苏联人看到书稿中苏联被德国攻占,德国在苏联施行种族灭绝政策,而伟大领袖斯大林被杀害的时候,吓得浑身发抖。
这是对伟大领袖的恶毒攻击,这是对苏联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这是一次西方国家恶意的挑衅行为,这种书籍一定要就地销毁。
这就是《高堡奇人》在苏联的下场。
在日本,有两家出版社收到了书稿。
对于从美国邮寄来的书稿,日本出版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派人进行翻译,书稿中日本和德国明显是反派角色,残忍恶毒,泯灭人性。
但这个设定让日本人颇为感兴趣,德国和日本瓜分全世界,这是日本人的野望。
只是这样出版好么?
对待弱者,他们一向张狂,而对待强者,却会小心谨慎。
面对西方国家,日本出版社要考虑出版这本书的后果,虽然这是美国人写的,但公然出版这本书,会不会让美国政府以为日本有侵略美国的打算。
过早的暴露自身的野心不是明智之举。
出版社把书稿交给了日本政府的文化审查部门,等待着回信,却没有了下文。
寄往德国的书稿因为那家出版社工作人员的疏忽而一直被冷藏,直到几年后才被一名犹太人发现,那时候希特勒已经成为德国炙手可热的人物。
那位犹太人起先并不相信书中的内容,没有当回事,然而事实让他悔恨不已。
那本书稿被犹太人团体偷偷保存下来,故事内容被犹太人口口相传。
几十年后,高堡奇人的故事在犹太人群体中成为了一种传说。(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寻找失落的世界
位于中国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同样收到了书稿。
有美国作家向中国出版社投稿,这让商务印书馆感到无上的荣耀,这说明商务印书馆被西方社会熟知,在世界上有了知名度。
这绝对是值得炫耀的好事,说出去也倍有面子。
这件事引起了商务印书馆高层的重视,下达了要认真对待的指示,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让外国作家觉得咱们中国的出版社不专业。
商务印书馆内部就有编译所,专门翻译外国的书籍。
他们抽调了一批精通外语的人才,组成攻坚小组,加班加点的翻译书稿,力求做到忠实于原著,不能有丝毫的疏漏。
但随着翻译的进行,他们颇为疑惑。
怎么这位外国作家的英语水平这么烂啊,连我这种自学成才的都看不上眼。
有人就询问有过到西洋留学经历的同事,是不是外国人的英语都是这种水平,那位留洋归来的高材生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如何解释。
他要是说外国人不都是这种水平,那不是贬低这位美国作家的写作能力么?
这可是商务印书馆高层交代下来的任务,领导非常的重视,他这么说就是打脸啊。
他如果说外国人都是这种水平,那还留洋干什么,大家在中国自学英文不就好了。
他只能胡扯一番,解释说外国作家各人有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故事,不讲究文采。这是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
就好像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写诗一样,就是要通俗易懂才好。
文笔的事情就这么遮掩过去了。接下来故事情节又让人犯难了。
《高堡奇人》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中国的情节,只提到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日本人用《易经》来算命和来自东方的药茶。其实就是中药。
但通过德国和日本瓜分全世界的背景来推测,中国应该是被日本给占领了。
书中还有对苏联诋毁性的描写,其中牵涉到西方列强的斗争,这在中国属于敏感题材。
虽然是一个科幻故事,但折射出来的问题较为复杂,出版这本书需要冒极大的风险。
这是摆在商务印书馆高层面前的一个难题,出版这本书得罪的人太多了,首先就是公共租界当局,其次就是日本人。还包括中国人。
这种暗示日本占领中国的书籍怎么看都不讨好。
商务印书馆的高层甚至怀疑这位美国作家是不是要陷害他们,这才把书稿寄给他们。
林子轩倒没有这个心思。
他之所以把书稿寄给商务印书馆是为了掩人耳目,不可能向其他大国都邮寄了书稿,却没有寄往中国,那样容易引起猜疑。
他猜想到这种书籍在中国出版的可能性不大,商务印书馆恐怕没有这种魄力。
这本来就是一种尝试,万一商务印书馆的高层集体抽风真出版了呢,谁也说不准。
可惜商务印书馆的高层脑子很清醒,他们一致决定不出版这本小说。
为了表达歉意。他们还特意给美国的这位作家写了一封信,解释原因。
信中表达了对于收到书稿的喜悦,但因为中国的国情,书稿不能出版。敬请谅解。
然而,这毕竟是商务印书馆收到的第一位外国作家的投稿,具有历史意义。
经过商议。这份书稿被存放在商务印书馆大楼的荣誉室内,作为商务印书馆在西方具有影响力的见证。
1926年。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上海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这份书稿被移入东方图书馆。
1921年2月1日。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第256次会议上,讨论25周年馆庆活动时,提议以商务印书馆的公益金建造一座公共图书馆。
这个提议得到了董事会的通过。
随后,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宝山路总厂对面建造了一座五层大楼,定名为东方图书馆。
大楼于1924年建成,1926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在中国唯一的一份《高堡奇人》的手稿被安静的存放在东方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多年来一直无人问津。
1932年1月29日上午日本出动6架飞机,轰炸位于上海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总厂。
2月1日,日本浪人进入东方图书馆纵火,焚毁了这座拥有46万册藏书的著名图书馆。
与此同时,包括美国、英国、苏联、德国等国的间谍纷纷来到上海,寻找那份寄往中国的手稿,他们看到的是变成废墟的东方图书馆。
然而,经过仔细探查,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
间谍们发现按照图书馆残存的记录,那份手稿在日本人放火之前已经被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带出了东方图书馆,那位管理员从此消失不见,书稿神秘失踪。
经过多年的酝酿,从来没有被出版的《高堡奇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这本小说虽然没有出版,却被不少人看到过,当初他们并不在意,只以为那不过是一本普通的科幻小说。
那些出版社的助理编辑甚至没有看完,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但当现实和小说重叠的时候,他们惊讶的发现书中的不少设定竟然成了现实。
这些人会和别人说起这件事,并想要寻找那本小说,只是他们再也找不到了。
拥有《高堡奇人》手稿的人秘而不宣,没有手稿的人就想着一定要找到,这种带有预言性质的书籍绝不能落入别人之手。
各个国家的情报机构都加入了这场争夺战。
他们从源头查起,通过美国洛杉矶的邮政系统查明总共有三十本手稿被寄出,分别被寄往六个国家的出版社。
苏联的三本被毁掉了,这件事让斯大林极为恼火。
德国的那本落入犹太人之手,希特勒正在加紧搜查。
美国的十八本全都消失不见,怀疑大多落入美国政府手里。
英国的五本中据说有一本在丘吉尔手中,这是英国某个激进派组织说的,他们认为丘吉尔在那次大罢工中滥用职权,趁机夺取了书稿。
日本的两本手稿最大可能在日本天皇手中。
中国的那份手稿神秘失踪,被一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带走了。
相对于寻找手稿,他们更想找到邮寄手稿的人。
每个国家的间谍机构都给这个行动起了代号,最常用的代号叫做“寻找失落的世界”,而那个邮寄书稿的人则被他们称为“高堡奇人”。
为了找到这个人,各国的间谍们展开了一场场惨烈而又血腥的追查行动。(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四章 谍影重重
各个国家之所以派遣情报机构追查书稿的下落,不全是为了知道书稿的内容。
书稿的内容并不是秘密,《高堡奇人》的书稿被很多人看过。
包括各大出版社的助理编辑和主编,还有印刷厂排版的工人,甚至是上海商务印书馆负责翻译的人员都清楚书稿的故事情节。
只要抓住这些人员,就能获得书稿的内容。
当然,多年过去,他们有人根本没看完书稿,有人的记忆力不是那么好。
书中的细节或许会有偏差,但大致的背景设定还是知道的。
所以,这些人成为了各国情报机构首先抓捕的对象,就算拥有书稿的国家也不愿意所有国家都知道书稿的故事。
这无疑是一场腥风血雨。
被抓住的人还好些,能够受到保护,更多的人却在几个国家间谍之间的较量中死于非命。
这些国家追查书稿不是为了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而是要找到他们还不知道的内容。
《高堡奇人》中写出的只是历史大事件,还是两个世界交织在一起,真假难辨。
他们首先要弄清楚是不是寄往每一个国家的书稿内容都一样,会不会有区别。
就好像藏宝图一样,要三十本书稿放在一起才会出现一个完整的世界。
他们还要从书稿入手查找到邮寄书稿的人,或者说写作书稿的人。
这个人如何在1925年就知道随后几年发生的大事件。
比如希特勒掌控德国,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还有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预言正确一件事也许是巧合,预言正确两件事就是奇迹了,而预言正确三件事或许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
他们要找的就是这位预言家。
最先派人追查书稿的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1926年5月4日英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总罢工。
总罢工持续9天,**时罢工总数接近6百万人,除煤矿工业外,电气、钢铁、铁路、建筑和印刷行业的工人均参加罢工。
所有的大工业中心都陷于瘫痪。
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英国政府派人搜查了某个激进组织的印刷厂。收缴了一批书稿。
这批书稿被堆放在政府的某间办公室内,被时任英国财政部长的丘吉尔偶然发现。
《高堡奇人》的书稿在普通人眼中就是一部普通的科幻小说,这是因为普通人的眼界有限,对于政治不怎么敏感,也不认识政界的人物。
但丘吉尔不一样,他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
他刚开始也是把书稿当做普通小说来阅读,他本人同样是一位作家,喜好看书。
他不断的在脑海里推演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发现这部小说有点意思。写这本小说的作家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推理出来的世界竟然有实现的可能。
这个时候的丘吉尔还没有对书稿重视,直到1929年他才发觉《高堡奇人》的重要性。
此后,他曾两次前往美国,拜访美国各界人士和政治领袖。
其目的就是查探《高堡奇人》的来历,和他一起的英国间谍抓捕了多位和书稿相关的美国人,进行审讯。
1931年12月,在丘吉尔第二次美国之行中他遭遇车祸。若非抢救及时,可能死于非命。
这是美国情报部门的一次反击。
此时的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书稿的存在。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搜查。
科尔比美国政府行动的要早。
在1930年罗斯福连任纽约州州长之后,他就利用罗斯福的关系对书稿进行过追查。
科尔清楚出版社对于废稿的处理方式,要么送到垃圾站,要么放在出版社的杂物间。
他先是通过加州的邮政系统查到了书稿的行踪。
接着在美国各地十八家出版社的废稿中依次寻找,五年过去了,大部分出版社的废稿早已被送到垃圾站。只有两家大型出版社还保留着废稿。
最终,他在推挤如山的废稿中找到了两本《高堡奇人》的书稿。
找到书稿后,科尔沉思良久,决定相信罗斯福,并把书稿送给了罗斯福。
这就是为什么科尔是罗斯福最值得信赖的人。
此时的罗斯福已经有了竞选下一任总统的打算。但他必须要面对现任总统埃德加胡佛。
胡佛不仅仅是美国总统那么简单,他还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局长,也就是美国情报部门的最高长官。
1924年,当时还是一名司法部年轻律师的胡佛被任命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局长。
在随后的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联邦调查局的局长却始终叫做埃德加胡佛,他可以说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人。
1931年,罗斯福在宣布竞选总统之前,和胡佛秘密会谈过一次。
没有人知道他们都谈论了什么,没过多久,美国联邦调查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这个部门拥有极高的权限,直接对联邦调查局局长和总统负责。
正是这个部门策划了在纽约对丘吉尔的车祸事件。
这是一次严厉的警告,事后丘吉尔并没有追究,而是返回了英国。
由于占据了地利之便,美国情报部门最先在洛杉矶展开了搜寻行动,他们要找到当初邮寄书稿的那个人,也就是传说中的“高堡奇人”。
一个国家的力量极为庞大,只是刚开始他们就找错了方向。
因为书稿是用英文写成,字里行间透着为美国人担忧的深沉感情,在专家分析之后觉得作者应该是位美国人,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否则文笔不会这么烂。
从信封和邮票可知这个人正是在洛杉矶本地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