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在上海进行一场武装暴动的计划一直没有停止,而是时刻做着准备。
林子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这场暴动贡献了一份力量。
《甲午风云》的持续放映,旅顺大屠杀事件的曝光,和日本人在报纸上的交锋,受到影响的观众和读者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情。
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人,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无形中在上海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
这无疑成了暴动的导火索。
依然在那间公寓内,湖南口音的男人已经离开上海,房间里的人在讨论着上海的局势。
他们决定趁机发动第二次武装暴动。
从2月份开始,上海工人有组织的发起了大罢工,到了2月21日,工人罢工人数达到36万,这时候,北伐军攻占了杭州,正在朝着上海赶来。
21日晚,上海工人、学生、市民奋起反击,开始不断与军警发生局部战斗。
到22日下午6时﹐总同盟罢工发展为第二次武装暴动﹐“建威”﹑“建康”两舰炮击高昌庙兵工厂,在上海华界的闸北、南市发生巷战。
由于武装暴动计划被泄露,各区工人纠察队失去统一指挥,加上北伐军在上海郊区停止前进,导致武装暴动再次失败。
其间工人、学生、市民牺牲、被捕共六七百人。
虽然这次失败了,不过林子轩知道离北伐军攻占上海为期不远了。
在这期间,他接到了国际笔会的信件,国际笔会同意了林子轩提交的建立中国笔会中心的申请,只是需要林子轩前往英国伦敦参加国际笔会的大会。
只要大会表决通过,中国笔会中心就算是正式成立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家风范
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参加国际笔会的年度会议,林子轩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笔会会员,需要在大会上把中国作家这个群体介绍到世界文坛。
国际笔会年度大会五月中旬在伦敦举行,他最迟要在三月底从上海出发。
到时候,会有欧美等国的著名作家与会。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向西方社会推介中国文化的大好机会,他预备在国际笔会大会期间举办一届中国文化图书展。
在万象书局编译所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被翻译成英文版。
还包括一些新文学丛书。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效,和林子轩提出的方案有很大关系。
他要求编译所的翻译们先翻译那些篇幅较短的名著。
比如《聊斋志异》、《菜根谭》和《孙子兵法》等等。
像是《红楼梦》那种长篇巨著放到以后翻译,一本《红楼梦》就够翻译好几年的时间,外国人还不一定看得懂,太不经济了。
来自后世的林子轩讲究的是效率。
篇幅短,价值高,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让外国人感兴趣,这是翻译的首选。
《聊斋志异》在西方就是奇幻小说。
《菜根谭》讲的是东方人的生存哲学,为人处世之道,读懂这本书,就能了解东方人。
《孙子兵法》不用说,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除了这些。林子轩还提出了简化本的概念,就是把长篇故事进行略写和缩写。
比如《封神演义》。很厚的一本书,可以写一个故事梗概。或者分成几个小故事。
把中国的传统文学翻译成英文版的目的是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知道有这个故事,缩写版本同样能达到效果。
林子轩自己主编了一本介绍性的书籍,叫做《了解中国的五十本书》。
他从中国众多的传统典籍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五十本书籍,加以介绍,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先从这些书籍入手。
如此一来,他就不是一个人去伦敦了,而是带着万象书局的员工一起到国外去卖书。
林子轩的计划瞒不过上海的其他书局。尤其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最为关切。
到国外去卖书?这个主意可行么?
作为中国规模排在前列的出版社,他们自然想在国际上打响知名度,以前没想过这种事,总觉得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兴趣不大。
若是贸然到西方推销中国书籍,怕是会被人当作笑话。
这次林子轩要到英国办书展,他们想着是不是搭一下顺风船,如果中国书展在欧洲受到欢迎,自然最好,就算失败了。也是林子轩的决策失误。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要面对各种风险。
商务印书馆委派王云伍来找林子轩洽谈此事,王云伍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他还有个身份是胡拾的老师。
其实。他只比胡拾大三岁,算是亦师亦友。
1920年,商务印书馆想邀请胡拾担任编译所的所长。
胡拾不愿意辞掉北大的教授职务。便婉言谢绝了,并推荐了王云伍到商务印书馆任职。
王云伍此人博学多才。尤其精通英文,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他还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和编出《王云伍大词典》等书。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声名。
作为竞争对手,林子轩对商务印书馆的高层了解的很详细,王云伍属于老派人物,或者说是保守派,和文学研究会的沈燕冰等人有很大的矛盾。
但不可否认,此人很有才能,这是作为对手的客观评价。
王云伍和林子轩不谈人情关系,而是谈起了弘扬民族文化的话题,这算是投其所好。
中国文化界的人都知道,林子轩和那些有进步倾向的新文学作家不同,他不赞成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主张批判的继承。
王云伍认为在英国办书展是件大事,关系到中国出版行业在国外的形象。
仅仅是万象书局太过单薄,应该由整个上海的出版行业共同来操办,才能取得成效。
不得不说,王云伍说的有道理,反正都是宣传中国文化,林子轩不能拦着其他出版社。
如果上海的各大书局作为一个整体出现,那么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或许会在西方社会引发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
当然,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在国内,他们是竞争对手,在外国,他们都是中国的出版行业,合作才能共赢。
有了这种共识,商谈进行的非常顺利。
王云伍回到商务印书馆,和商务印书馆的高层说起这件事颇为感慨,他以为林子轩会多方刁难,甚至是直接拒绝,没想到就这么谈成了。
“这才是大家风范。”他如此说道。
最近上海滩流传着一件趣事,不少人称呼林子轩为“林孟尝”,这大抵是从北方来到上海的文人对林子轩的戏称,上海本地的文人则没什么感觉。
也有人说林子轩有大家风范或者名士风范。
王云伍说这句话指的是林子轩的胸怀气度,林子轩做事向来是对事不对人。
有了林子轩的应许,上海略有规模的出版社都有了参与进来的意思。
即便不能和商务印书馆相比,自己出版社的书籍能够到国外走上一遭也好,兴许就能碰到了识货的西方人,从此在国际上扬名。
还有些人是奔着和欧洲各大出版社合作去的。
于是,上海的出版行业忙碌起来,纷纷要求组队杀向欧洲市场。
林子轩觉得这是好事,到国外见识一下,顺便参观和访问欧洲各国的出版社,能够提高中国出版行业的整体水准。
反正不是他出路费,这些人愿意跟着就跟着吧。
只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
上海出版行业这么多人申请前往英国,英国在上海的大使馆自然知道了这件事。
五卅惨案之后,在上海,英国人和中国人的关系闹得很僵,他们听到这件事后认为这是一个缓和彼此关系的好机会。
这算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今年中国在伦敦举办书展,明年英国在上海举办书展,这种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了解,是两国文化界的盛事。
林子轩本来只是参加一场笔会,顺便宣传中国文化,如今却升级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只能说,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实在太快。(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章 大买卖
英国大使馆的专员来找林子轩商议文化交流的事宜。
一旦牵涉到两个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正规起来,有一定的章程,英国人要向英国的文化部报备此事,所以要先达成一些共识。
如今北伐军还没有攻破上海,孙传方没有时间管这些事,北洋政府更是乱作一团。
英国大使馆只好和林子轩联络,反正这件事由林子轩负责。
说实话,林子轩不喜欢这种安排,他更希望以民间的形式宣传中国文化。
他对官方渠道有一种排斥心理,不想牵涉到政治因素,英国人推动文化交流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缓解中国人对他们的仇视。
林子轩不太愿意接受这种交换,但其他书局不这么想。
英国政府的官方邀请和自己跑过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档次和待遇会有很大区别。
既然英国人愿意,咱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上海出版行业内部的会议上,绝大部分人都赞成英国大使馆的提议。
林子轩清楚官方和民间的区别,有了英国文化部的支持,书展会在伦敦营造出一股声势,这对上海各家出版社非常有利。
为了宣传中国文化,他只好放下心中的芥蒂,同意进行这次官方的文化交流。
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了更好的目的,需要不断的妥协。
接下来的时间是进行准备工作。
在和英国使馆的专员商量妥当后,以前的计划只能推翻了。这毕竟是一场官方活动,书展的规模要比刚开始扩大好几倍。
有了英国政府的背书。上海的出版社放下心来,加班加点的赶制新书。
还有书局想把书展拖延到下半年。如此才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林子轩绝不通融,他发现事情一旦超出控制就会出现各种让人不愉快的场面。
无论别人怎么样,他在三月下旬一定会离开上海。
由于要参加国际笔会,他要找国内的作家同行,这是一次和欧美各国著名作家交流的机会,不能只有他一个人前往。
他还要把中国作家介绍给世界文坛。
同行的人要懂得英语,要有写作才华,还要善于交流……
徐至摩自然是首选,他在英国有不少朋友。交游广阔,文采飞扬。
下一个是郁达浮,郁达浮在1926年12月离开广州,回到上海,编辑《洪水》半月刊和《创造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的事务。
1927年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发表了《广州事情》一文。
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郁达浮在文中揭露了广州国民政府的种种弊病。
“实际上这国民政府内在左右政治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个和民众漠不相关的前世纪的伟人,在他们的统治下,广州当然还是没有得到改造的旧社会。”
对于这篇文章,创造社内部分歧严重。郭沫偌和成仿伍都写信批评郁达浮。
成仿伍写道:“我只在这里预告一声,《洪水》将要特别注意选稿,我宁可它马上停刊。不愿它再有此类文字登出。”
郁达浮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觉得有话就要说出来。算得上是一位激进分子。
他在广州待了大半年,看到了各种阴暗面。不吐不快,认为自己没有错。
然而,在北伐如火如荼的当口,这篇文章非常的不合时宜,难免被人抨击。
这应该就是创造社分裂的开端。
林子轩把郁达浮拉去英国,是想让他暂时远离这个舆论漩涡,等事情平息下来再说。
他欣赏郁达浮的直言不讳,因为他自己做不到如此毫无顾忌,如此不虚伪。
林子轩清楚自己无法成为鲁讯和郁达浮那样的人,但不妨碍他保护郁达浮。
进入三月份,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北伐军分三路进攻上海和松江,由宜兴包抄苏州,由宁波夺取浦东。
租界拉起铁丝网,全面封闭,只留有几条通道,没有通行证严禁进出。
3月12日,上海各团体举行临时市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临时执行委员会。
提出组织市民代表会议,受国民政府节制,接收上海政权,建设民选市政府。
3月21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暴动,北伐军进驻上海。
3月22日,下午2时,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上海市民欢迎北伐军大会,50万人出席。
至此,这场在上海周边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上海的出版行业做好了准备,在3月29日带着大批图书前往英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正是在这一天,宋子闻来到了上海。
他来上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江浙财团的主意,说白了就是向银行要钱,充作军饷。
林子轩临走前和宋子闻见了一面,把整理好的有关美国经济危机的资料交给他。
宋子闻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还在华尔街的银行里工作过,他翻看了之后就明白了林子轩的打算,不由得瞪着林子轩。
意思很明显,你是开玩笑的吧?
林子轩很认真的和这位广州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解释了一遍,他让宋子闻先看资料,等他从英国回来再说。
要不要做这趟大买卖还要看宋子闻的决定,如果宋子闻不做,他就自己单干。
“你准备出多少?”宋子闻询问道。
“一百万。”林子轩说了一个较为保守的数字。
这是他预备在1929年投入美国股市的资金。
当然,如果有国家的力量在后面支撑,他不介意投入更多,这可是高额回报的投资。
宋子闻沉默下来,他原本以为林子轩是开玩笑,但看起来不像,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不会无聊到拿这种事开玩笑。
也就是说,林子轩对美国经济发生危机有极大的把握。
他这才想起林子轩和他一样,都是经济专业毕业,只是平时被文学家的光环给掩盖了。
但他不会听信林子轩的一面之词,他需要认真的研究其中的可行性,毕竟这件事牵涉到两个国家的经济,要慎之又慎。
不过,作为一位经济专业的高才生,想象着用一个国家的资金冲击另一个国家的股市。
这种大手笔光是想想都激动不已。
林子轩倒没有那么激动,在后世新闻上他看到不少类似的例子。
金融大鳄索罗斯在1997年一手导演了亚洲金融危机,横扫东南亚股市。
这一次,林子轩把目标瞄准了美国。(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一章 名士和狂士
林子轩站在甲板上,望着渐行渐远的上海。
他们乘坐的是一艘英国邮轮,由于有英国大使馆的关照,条件很不错,大家比较放松。
这次前来的都是上海出版领域的知名人物,平时在一个圈子里混,彼此熟识,互相闲聊,倒也不会寂寞,反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以往大家在不同的书局做事,是竞争对手,此刻朝夕相见,攀谈起来才觉得志趣相投。
商务印书馆的领队是王云伍,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出版社,他自然成为众人的中心。
至于林子轩,虽然是万象书局的大老板,但他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早已脱离了出版行业的范畴,档次不同,找他聊天的人并不多。
他只是和徐至摩、郁达浮两人说着闲话。
徐至摩和郁达浮两人很有意思,他们都是浙江人,年岁相近,还在同一所中学上学。
1911年春,徐至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堂。
郁达浮也考上了这所学堂,不过他觉得费用太高,又考入嘉兴府中学堂,第二学期开学后,他嫌嘉兴离家远,又转入杭州府中学堂。
两人有半年时间在一所学堂上学。
在杭州府中学堂,郁达浮对徐至摩的印象是:身体不高,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戴着金边近视眼镜。平时不怎么用功,考试总是得第一。
实际上,以少年时显示的文学天赋来说,郁达浮一点都不比徐至摩差。
郁达浮上中学的时候。就以笔名在浙江省的报纸上发表旧体诗了。
他们都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只是地点不同。
郁达浮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哥哥要去日本考察,他就跟上哥哥去了日本。第二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获得官费生资格。
日本的高等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高中。
当时北洋政府的留学政策规定,在日本指定了五所高等学校,凡考上的就是官费生。
后来,郁达浮又考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