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学派在中国必须改造、必须进步、需要近代科技、需要富国强兵等认识方面并没有提出异议。
他们倾向于在这之前更需要一种合乎中国国情的价值观的确立,以指导和规范这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陈独绣则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科学派和玄学派都是唯心主义。
各方几乎无法沟通,论战变成了混战。
有意思的是,在不久之后,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出版了《科学与人生观》一书,收入二十九篇论战文章,分别请陈独绣和胡拾作序。
陈独绣的序言把论战中各家的观点逐一点评批驳。
胡拾看罢,也写了序言,开始批驳陈独绣的论点,陈独绣不满意,又开始批评胡拾。
由此可见,当时论战的激烈程度。
当初,陈独绣、胡拾和鲁讯编辑《新青年》,开启了新文化的浪潮,如今,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很多人从亲密的战友变得形同陌路。
这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这个问题在上海的林子轩也没能躲得过去,在上海大学上课的时候被学生问了出来。
说实话,他对这种争论没什么兴趣,便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明白,等哪一天想明白了再告诉你们。
这倒不是逃避,而是实话,科学和玄学的争论在后世都没有结束。
在三月份,他陪着冯程程参加了一次慈善活动,是由上海儿童劳工委员会发起的,活动的重点是工厂中的童工问题。
宋家三小姐就在这个部门工作。
上海的工厂中使用童工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初步统计应该有超过2万名童工。
1919年,国际劳动会议规定未满十四岁者为童工。
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农商部暂行工厂规则》规定:男子未满十岁,女子未满十二岁,工厂不得雇佣。
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只有七八岁的孩子照样在工厂工作,而且劳动强度大,报酬极低,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只有两角钱的薪酬。
童工分布在各个行业,以纺织行业的童工最为严重,有一半以上的童工在纱厂工作。
其次是印刷厂和火柴厂,机械和食品行业也有童工。
林子轩对这种情况有所了解,林家的纱厂里就有童工。
这是整个社会造成的,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改变的,你不使用童工,这些童工也要想办法生存下去,只是换一家工厂而已。
在中国人的工厂还好一些,至少都是中国人,不会过分的压榨。
在日本人的纱厂里就要严酷很多。
此时,日本国内产能过剩,朝中国大量的倾销各类商品,以纺织品为主。
他们在中国各地建立纱厂,用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冲击中国的纺织行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外国列强顾不上在中国的发展,让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如今,战争结束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次慈善活动主要是为童工们捐款,改善童工们的生活条件,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儿童的福利问题,就算是政府也没办法完全杜绝童工。
活动结束,回到家里,林子轩想了想,和林伯清商量一番。
几日后,林家下面的纱厂宣布自4月1日起不得雇佣12岁以下的男女幼工,并在上海纺织行业内部推行这项规定。
林家是上海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表率作用,不少企业纷纷响应。
然而,日本的纱厂却反对这一规定,依旧我行我素。
林子轩发动舆论攻势,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日本纱厂是血汗工厂,并披露了日本纱厂内部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这个时代没有针孔摄像机,否则他会派人潜入纱厂进行偷拍。
他有这个打算,但无法实现,因为日本纱厂管理严格,工人出入都会进行搜身,防止工人偷盗纱厂的财物。
不过,林子轩懂得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不夸张,那还叫做新闻么?
只要把日本纱厂的工人工作环境说的凄惨一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不仅累死累活的干活,还要忍受侮辱和鞭打,简直是人间地狱。
其实,这也是有事实依据的,根据纱厂工人的口述进行稍许的艺术加工。
果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求日本纱厂停止使用童工,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禁止辱骂和殴打中国工人。
中国的纺织企业也站出来声讨日本纱厂,并全体通过了禁止雇佣十二岁以下童工的声明。
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非常强硬。
他们以日本工厂要按照日本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为由,拒绝外来干涉。
林子轩则提出了“抵制日货,救援华工”的口号,得到了社会上的响应。
这是他和日本人的第二次交锋了。
这件事的起因或许是因为童工,实际上是中国纺织行业和日本纺织业的一场较量。
通过这一次的曝光,上海纺织行业内部的问题也显露出来。
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廉。
比如,上海的丝蚕女工就发出呼吁,上海市的丝业女工每天工作14个小时,工资是4角,还要被扣除2角,仅仅够吃饭罢了。
这些问题让那些整日空谈社会改造的学者们震惊不已。
相比较而言,在北平的那场科学和玄学的争论只是学者们的游戏,而不能真切的改变目前社会的现状。
林子轩也没有办法立刻改变这种现状,他不是上帝,只能借助于政府和民间的救助机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一百五十九章 经济绝交
林子轩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起对日本纱厂的攻击,和目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有关。
在无锡老宅的时候,他听三叔林伯仁谈起了北平的时局,其中有一条就是北洋政府准备从日本人手中收回大连和旅顺。
大连和旅顺两地是由俄国在1898年强租的,租借期限为25年,正好在1923年到期。
日俄战争后,日本打败了俄国,继承了这个租约。
但是,对于25年的租期,日本人并不满意,他们希望永久持有这两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军港城市。
1915年,日本逼迫袁时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遭到袁时凯巧妙地拖延。
在国际压力下,日本放弃了部分要求,最终以武力为后盾,逼迫袁时凯政府签订了条约,这就是所谓的“民四条约”。
其中规定“将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延长为99年”。
对于刺刀威逼下签订的“民四条约”,从袁时凯开始,中国历届政府都坚决不承认其具备法律效力。
1922年年底,在旅大租期即将届满之前,中国众议院、参议院先后通过议案,重申“民四条约”无效,得到无数民间团体支持,要求北洋政府尽快对日交涉,收回旅大。
林子轩虽然不清楚具体的历史进程,但他知道日本人绝不会放弃大连和旅顺。
这个交涉很可能造成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大爆发。
果不其然,1923年3月10日,中国外交部照会日本外务省及驻华公使,声明取消“民四条约”,并接洽收回租期届满之旅大,但遭到日本拒绝。
全国一片哗然。
1923年3月17日,上海各界著名人士成立了“国民对日外交大会”,宣告“日本犹固执不逊,即实行经济断交”。
3月24日,又成立了一家“上海对日外交市民大会”,由各路商界联合会、上海总商会、上海学生联合会、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工会等21个团体组成。
通电全国,在未收回旅大前,全国对日经济绝交。
林子轩因为先前对日本的强硬态度,被推选为上海对日外交市民大会的委员。
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发表文章,发出对日本经济绝交的宣言。
由此,对日经济绝交逐渐席卷全国,在上海、北平、济南、合肥、武汉、长沙、厦门等地相继推行,规模日益庞大。
这个经济绝交不仅是抵制日货,还包括和日本人断绝一切经济来往。
“则凡日人在华所营之事业,吾人皆应与彼脱离关系。如不受日本公司雇聘,不登广告于日本新闻,不载货于日本商船,不向日本公司保险,不向日本银行存款,不收受日本纸币,不往日本医院治病均是也。”
如此一来,上海虹口区的日本人聚居地成为了隔离区。
原本热闹的虹口冷清下来,犹如鬼域,日本人躲在公共租界内,不敢进入华界。
林子轩明白,就算这样日本也不会归还大连和旅顺,但至少让中国民众意识到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3月28日,日本议员、商人、大学教员等各界代表组成对华国民同盟会。
宣称“旅大是日本国民用鲜血从俄国争来的,中国方面无论如何举动,日本人民即处任何情景,断不允许取消二十一条。”
从三月份到四月份,在上海,华人和日本人的关系极为紧张。
这就是国民外交,也就是国家民间团体的外交。
身处这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之中,林子轩深受感染。
林家牵头,组织上海的纺织企业接收那些不愿意在日本纱厂工作的工人,给予妥善安置。
上海万象广播电台成了宣传工具,每日都会宣扬对日绝交的政策,这是一场全民动员。
不过,这虽然是一件大事,可平常的日子还是要过。
好消息是美国人奥斯邦终于撑不住了,他挪用公款的事情被发现,美国东方无线电公司要把他调离上海,回去接受调查。
他找到林子轩,想把手里的收音机低价转让给林子轩,只要成本价就可以。
奥斯邦报出的成本价是50块银元,林子轩极为无语,这家伙商人本色,恶习不改啊。
最终,奥斯邦以30块的价格把收音机转手,还把在电台的股份转让给林子轩,带着一腔悔恨踏上了返回美国的邮轮。
还有一件事,就是《射雕英雄传》的拍摄工作。
林子轩准备分三部电影拍摄,分别是《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和《华山论剑》。
和《西游记》一样,他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来拍摄。
民国时期的观众能看到这种电视剧已经很满足了,《射雕英雄传》红遍上海滩,自从明星电影公司宣布拍摄《射雕英雄传》后,报纸上为此争论不休。
每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俏黄蓉。
所以,这部电影的关键人物就是黄蓉。
殷明竹漂亮是漂亮,但不够古灵精怪,她适合那种高雅大方的角色,何况她接拍了但杜予的另一部电影。
阮玲钰年龄太小,过两年还差不多,林子轩想了想,只有孟晓冬比较合适。
孟晓冬自从离开明月歌舞团后,就专心在京剧方面发展,几乎每周都在上海大世界演出。
她在名气上虽然还比不上真正的京剧名角,但因为有一个当红歌星的身份,在人气上和那些名角们不相上下。
在法租界,有林子轩这个后台,还没有人敢招惹她。
就算有洋场阔少有什么想法,也会被人提醒和劝阻。
毕竟,在传闻中,孟晓冬可是林子轩捧出来的女人,林子轩不可怕,冯敬尧才可怕,除非你背后的势力足够大,否则还是少惹为妙。
孟晓冬也知道其中的原委。
林子轩曾经说过,不会让她陪客人喝酒,不会唱堂会,这些林子轩都做到了。
这一次,林子轩找她扮演黄蓉,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总之,这个男人不会骗她就是了。
孟晓冬扮演黄蓉的消息传出后,观众非常期待。
孟晓冬的名气足够大,容貌也够美丽,这就足够了。
这是歌星向着影星转变的开端,以后还会有很多唱而优则演的歌星。
第一百六十章 大规模写作计划
有一次,林子轩和向慨然闲聊,聊到了仙侠这个话题。
向慨然的《江湖奇侠传》很受读者欢迎,和林子轩的武侠小说不同,《江湖奇侠传》的重点在于一个“奇”字,故事情节颇为奇崛。
比如,其中会出现会法术的道士和一些法宝。
按照向慨然的说法,这是湘南一地的农俗传说,他只是加入故事之中而已。
然而,正因为如此,给小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这算是介于武侠和仙侠之间的故事。
在民国时期,还没有仙侠小说这种说法,而是称为“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这类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这是鲁讯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说法。
对于志怪小说大家都很熟悉,就算没看过,也大略听说过。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后世网文上的仙侠小说不少都是取材于这些古典文学著作。
不过仙侠小说和志怪小说有不小的区别,志怪小说应该属于神话类。
到了近代,仙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这是一部将近500万字的巨著,其中天劫的设定和修炼体系独具一格,影响到后来大部分仙侠小说的创作。
有意思的是,还珠楼主是按照武侠小说来写的《蜀山剑侠传》,没想到写出了新格局。
林子轩没有写《蜀山剑侠传》的兴趣。
他虽然知道这部小说,也看过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却没有看完《蜀山剑侠传》这部书,因为篇幅实在是太长了。
他看过不少后世的仙侠小说,较为出名的算是《诛仙》和《仙剑奇侠传》。
后者属于游戏,不过却有官方的系列小说。
因为电视剧热播,他还看了《花千骨》,其他网络上的仙侠小说更是不计其数,只是质量参差不齐,大多以打打杀杀为主,缺少情怀。
至于《飘渺之旅》这一类,应该算是升级流的。
林子轩不打算写武侠小说了,开创性的工作做做就好了,太过重复意义不大,所以他准备写一部仙侠小说,开创仙侠这个流派。
他选择了《仙剑奇侠传》。
不仅因为他喜欢赵灵儿这个角色,还因为这部小说比较容易拍摄成电影,故事情节容易被观众和读者接受。
《诛仙》的话太过魔幻了,估计这个时代的读者不怎么能够理解。
向慨然对林子轩提出的“仙侠”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两人交流,谈的比较随意。
林子轩就随口拿《飘渺之旅》举例子。
一位民国时期的落魄青年,被一名修士通过传送阵带到了另一个星球,在那里有各个朝代的遗民和各大门派的修士。
这些人有法宝和符篆,用灵石修炼,争抢天材地宝,乘坐星空梭可以跨越星空。
随着林子轩的讲述,一个以宇宙为背景,星空为战场,各种法力高深的修士纵横其中,互相杀伐的故事就这样在向慨然眼前展开了。
他突然觉得自己写的武侠小说格局还是太小了,这才是大格局。
他明白这还是武侠小说,只是换了一种讲故事的方法。
把武功换成法宝,把城市换成星球,把侠客换成修士,但在故事情节的写法上没什么变化,都是穷困落魄的小人物通过不断的奇遇和冒险变得强大。
当然,能够想到这个主意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他看了看林子轩,觉得此人不愧是写通俗小说的大师级作家,随口一说就是一个好创意。
在文学写作上,好的创意比好文笔更重要,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写出来的小说大多都是一个套路,原因就是没有更好的创意。
“那你怎么不动笔呢?”向慨然疑惑道。
“我哪有时间写啊!”林子轩苦笑道。
他要是把那些看过的小说都写下来,那他也不用做其他事情了,每天就写字好了。
向慨然极为无语,你没时间写,可以找人代写啊。
在这个时代的上海,随着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催生出了一批职业作家。
为了赚钱,或者因为人情关系推脱不掉,一些出名的作家可能同时给十几家报刊写稿,就算他的写作速度再快,也无法满足要求。
于是,代写就应运而生了。
只要作家设定好了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