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侵略埃塞俄比亚,泰戈尔提出了谴责;1936年,西班牙发动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那里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写文章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这一切都说明,泰戈尔痛恨法西斯丑类,对被压迫的弱小民族则寄予无限同情。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在近七十年的创作活动中,锲而不舍,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据统计,他一生谱写了两千支歌,画了两千幅画,写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以及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等各方面的论文。泰戈尔作品的数量是惊人的,古今中外罕有其匹。他是东方国家近代和现代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学,受到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欢迎。

  卓越的戏剧大师——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是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最卓越的戏剧大师,他的出现,使过去一百年来英国戏剧一蹶不振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

  乔治·伯纳·萧生于爱尔兰。小时候,他的家曾和一位研究音乐理论的朋友万达里尔·李合租了一幢房子,萧伯纳的母亲和组组在万达里尔·李辅导下学音乐。耳濡目染之下,童年的萧伯纳也迷恋上了音乐,他在十三岁时,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歌剧杰作的音乐——从前奏到终曲。萧伯纳就是在贝多芬、莫扎特和瓦格纳的熏陶下成长的,直到他成名后,我们还可以从他富有韵律的剧作和节奏明快的语言中看到这些音乐大师给他的影响。万达里尔·李不仅使萧伯纳接近音乐,还常常带他去参观都柏林的美术馆。在这里,萧伯纳首次知道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正是在李的指导下,萧伯纳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1876年4月,年轻的萧伯纳背着他唯一的绒毡行李袋,离开了贫困的故土爱尔兰,踏上了英格兰的大地,渴望在这里找到一个较为称心的职位。他能唱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贝利尼和古诺的乐曲,他对绘画也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之所以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就是认为自己唯有在伦敦这种地方才能开始新的美好的艺术生涯。可是,一次次的失业打破了他的美梦。他不得不尝试一下自己写小说的才能。在五年时间里,他先后写了五部长篇小说,但是伦敦和美国的出版社都不屑一顾。不过,经过这几年的笔耕生涯,萧伯纳的写作才能有了长足进步,当后来他向伦敦剧坛挑战时,其文笔一开始就显得十分圆熟老练,确实不能不归于这五年的锻炼。

  在这一时期,萧伯纳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的学说大大开阔了萧伯纳的眼界,他由衷地佩服这位巨人深邃的洞察力。若干年后,在谈到自己成功的道路时,萧伯纳曾说道:是马克思使我“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

  正当萧伯纳因手头拮据而一筹莫展时,《世界杂志》周刊的剧评记者威廉·阿切尔推荐他去该刊担任绘画评论记者。少年时代对绘画艺术的造诣使他获得了成功。同时,他又受聘于《明星报》,在音乐栏里以妙趣横生、机智幽默的文章再次赢得了读者。后来,萧伯纳又在他的爱尔兰同乡赫理斯的《星期六评论》上写剧评。

  1888年,在一次社会主义者的集会上,萧伯纳结识了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就是卡尔·马克思的女儿、英国工人运动著名的活动家爱琳娜。爱琳娜邀他参加社会主义者组织的演剧活动,演的是挪成伟大的戏剧家易卜生的名著《玩偶之家》,由爱琳娜扮演娜拉,萧伯纳扮演了高利贷者柯洛柯斯泰这一角色。这是萧伯纳首次接触到易卜生,但很快他就真正体会到了易卜生的巨大魅力。不久,易卜生的名剧《群魔》在伦敦公演,这个剧本触痛了英国绅士们,因此,受到了猛烈攻击。这件事使萧伯纳领悟到,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启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进步的庙堂”。他甚至认为,戏剧的作用“只有中古的教会可以比拟”。从此,他把目光转移到戏剧上来了。

  1890年,萧伯纳在一次演讲中,痛斥了英国绅士对易卜生的诽谤,捍卫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阐明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这篇讲稿经整理后在翌年发表,题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这是戏剧史上一位即将掘起的伟大戏剧家对另一位已在欧洲剧坛享有盛誉的戏剧大师的认真研究的论著。萧伯纳认为,易卜生戏剧的精华正在于把社会问题的讨论引进了戏剧。萧伯纳指出:“易卜生补做了莎士比亚没有做的事,易卜生不但把我们搬上了舞台,并且把我们自己处境中的我们搬上了舞台。”这里他机智地阐明了易卜生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魅力,阐明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问题。这些固然是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也是萧伯纳自己的主张。他不但这样评论,并且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剧作来证实自己理论的正确。

  1900年前,萧伯纳发表过三个戏剧集: 《不愉快的戏剧》(1892——1894)、《愉快的戏剧》(1894——1897)和《为清教徒写的戏剧》(1897——1898)。《愉快的戏剧》包括三个剧本,其中较好的是《鳏夫的房产》和《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是一出讽刺喜剧,它取材于伦敦贫民窟的住房问题:出身上流社会的医生屈兰奇爱上了资本家的女儿白朗琦。白朗琦的父亲、鳏夫萨托里阿斯听说屈兰奇是贵族夫人洛克斯代尔的外甥,马上另眼相看,赞同女儿和屈兰奇成婚。这对情人被天平秤过金钱和门第的份量之后,他们的感情很快地趋于白热化。萨托里阿斯是伦敦贫民住宅的大房东,他从穷人身上榨取房租,却不肯修理危险房屋,为此他与收租员李克奇斯发生了冲突。李克奇斯被辞退了,他向屈兰奇揭露了萨托里阿斯发迹的真相。屈兰奇没想到自己未来的岳父竟是这样一个贪得无厌的吸血鬼,这对自鸣清高的年轻医生来说,不啻是奇耻大辱,因此他决定取消婚约。鳏夫萨托里阿斯明白了屈兰奇同他女儿产生矛盾的原因,不禁哑然失笑。他把这个不通世故的书呆子叫到自己书房,向他指出,“你自己也是靠穷人的血喂养大的”,因此并无清高可言。原来贫民窟的地产产权属于屈兰奇家,他们把它抵押给萨托里阿斯,再由萨托里阿斯从剥削所得中抽取一部发付给屈兰奇家作为利息。而这项进款正是维持屈兰奇一家上等人体面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屈兰奇用的钱也并不干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甚至比萨托里阿斯更卑劣。屈兰奇面对现实,只好认输,并与白朗琦尽释前嫌,重归于好,成了他岳父的合伙人。

  《华伦夫人的职业》从另一个角度揭发了资产阶级和贵族们高人一等的生活,那实质上也是靠肮脏的钱来维持的。华化夫人的女儿薇薇是一个高傲的大学生,从来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她的生活费用的来源。有一天,华伦夫人终于把自己的境遇告诉了她。华伦夫人出身贫寒,一个姐姐在工厂做工,中毒而死;另一个姐姐出嫁后生了三个孩子,丈夫酗酒,生活无法维持。华伦夫人自己先后在厨房打杂,在酒吧当侍女,生活很苦。最后,她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与人合伙开妓院,才变得富裕起来。华伦夫人向薇薇指出,她没有理由自命清高;华伦夫人同时还指出,社会上许多体面人物也和她一起干这肮脏的勾当。薇薇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但她对社会上的这种黑暗采取了不了了之的逃避态度,离开家庭,谋求“独立”生活去了。

  在这两部戏剧里,萧伯纳充分显示了他幽默犀利的笔锋和驾驭技巧的娴熟能力,使他一举成了伦敦剧坛的风云人物。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战胜了主宰英国剧坛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旧戏剧。它们以特殊的魅力吸引了观众,迫使他们到剧院里去听萧伯纳的说教,这是戏剧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萧伯纳于1894年写的另一个剧本《康蒂妲》,标志着他的艺术才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部戏剧在伦敦公演后,立即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又在美国、德国、比利时和法国都久演不衰。作为一个爱情题材的剧本,它一反传统写法,使人耳目一新。

  二十世纪初,萧伯纳写了《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结婚》、《贵贱联姻》、《十四行诗集中的黑肤夫人》、《皮格马里翁》、《伤心之家》等等。其中,《巴巴拉少校》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巴巴拉是军火工厂主安德谢夫的女儿,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救世军”中任“少校”,专办慈善事业救济穷人。而“救世军”经费来源中的最大施主,就是她父亲。巴巴拉本想让她的父亲“为了救世军而放弃制造大炮”,后来她才发觉,她不但无法感化这位军火商,相反,军火商的钱袋却吸引了她的救世军。出于愤慨,她摘下了救世军的领章,把它交给了安德谢夫,并表示:“这会儿我不能祷告,也许一辈子也不再祷告了。”

  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萧伯纳剧作思考加深和批判加强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写了哲理剧《回到马修斯拉时代》、历史剧《圣女贞德》、政治剧《苹果车》、怪诞剧《真理毕露》、《女百万富翁》等。《苹果车》是萧伯纳现代剧作的代表,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王马格纳斯操纵报纸制造舆论,并在公开演讲中强调国王的否决权,这自然引起首相和大臣们的不满。首相卜罗塔斯为了大权在握,向国王提出了最后通牒:要么国王收敛行为,放弃否决权,真正成为立宪国王,当通过政府决议的橡皮图章;要么,首相向公众兜出国王道德卑下的底,揭露他好色、不信神,并且宣布辞职,造成全国政治危机。在斗争中众大臣并不齐心,有的倒向国王,有的态度暧昧,有的无所谓。而国王不但十分狡猾,而且还有美国人支持,再加上他的情妇的鼓励,国王出人意料地“打翻了苹果车”。英语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破坏了别人的计谋,搅乱了如意算盘。以《苹果车》作剧名,目的在于揭露英国政治的腐败和民主制的虚伪。巴格纳斯在首相要威胁下,答应在最后通牒上签字,同意国王成为作橡皮图章的立宪国王,但却不是由他来充当这个徒有其名的角色,他要退位,把国王让给儿子罗伯特当,宣布解散国会,实行大选,自己作为平民也去组织政党,参加竞选,坚信自己会获胜,儿子罗伯特国王会授权自己组阁。于是首相卜罗塔斯由进攻者变成失败者,索回最后通牒,表示与国王和解,一切照旧,宣布政治危机结束。

  萧伯纳的剧作以其深刻的讽刺与独特幽默的风格著称。在《苹果车》中作者写美国大使万哈弹来同英王马格纳斯谈判英美两国合并的问题,还说并不灭亡英国,而是把首都迁到华盛顿去扩大国家范围,将野人般的英国文化加以更新。这正好预示了大英帝国降为美国附庸的未来情况,更充分显示了萧伯纳机智幽默的特色和非凡的讽刺艺术。

  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把这笔约合八千英镑的奖金全都捐给了瑞典的穷作家们。好开玩笑的萧伯纳又对颁发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老爷们开了一个玩笑,意思是告诉他们:慈善事业应先从本国开始!

  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从小受文学艺术的熏陶,继承了从阿里斯托芬到斯威夫特讽刺文学的优秀传统。在这个基础上,萧伯纳又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讽刺剧,它们或是辩论社会问题,或是发表新颖见解,在机智幽默的语言外衣下,给观众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萧伯纳活了九十四岁,其中从事戏剧创作的生涯长达五十八年,共写了五十三个剧本,其数量之多在欧洲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时间之长也是独步古今的。

  天才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

  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才华横溢,旷世稀有,他不但擅长表演,而且胜任导演、编剧,还能作曲配乐,演奏多种乐器。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的。卓别林在艺术领域内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在世界影坛上被誉为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作曲家和舞蹈家于一身的伟大天才。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诞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他的父母都是喜剧演员,经常在伦敦的游艺场里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后来父母离婚,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卓别林从小聪明伶俐,两岁就学唱歌跳舞,母亲每次演出都把他带到剧院,让他站在舞台两侧的条幕后。有一天,母亲正在台上演唱,忽然噪子哑了,唱不出声,观众立即哄了起来。在一片混乱声中,舞台管事一眼瞧见站在条幕后的小卓别林,便急中生智让他代替母亲演下去。不到五岁的卓别林走上舞台唱了起来,他唱得好极了,剧场里响起一片掌声和喝彩声,这是卓别林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的情景。

  卓别林虽然天资聪颖,可是他的童年时代却是非常悲惨的。他的母亲因患精神病被送进了疯人院,根据法院裁决,两个孩子应由父亲抚养,可后母对他俩充满敌意,视若仇人,使他们饱尝了人间的苦酒。后来不久,父亲又因酗酒过度而离开了人世,使卓别林十一岁就成了孤儿。然而,贫穷、饥饿以及亲人病、死所造成的种种痛苦和磨难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卓别林十二岁时被一个戏班的老板看中,就跟随戏班,从伦敦到外省,到处巡回演出,过着漂泊无定,闯荡江湖的生活。后来,他还曾在一个马戏团里当过一阵子杂技演员,并于1907年被卡尔诺剧团录用专演滑稽哑剧。在卡尔诺剧团工作期间,他刻苦训练、精益求精,他的节目保持了古典幽默剧的优良传统,把杂技、戏法、舞蹈、插科打诨、令人发笑的忧郁和让人流泪的笑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他后来的那种独特的哑剧风格。

  这时,卓别林的经济状况已大有好转,但他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滴酒不沾。他的最大嗜好就是读书,他如饥似渴地啃着莎士比亚、狄更斯、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甚至还涉猎医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他抓紧时间,珍惜分秒,在演出的空隙,甚至在化装室里,也会不顾一切地埋头读书。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使卓别林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文学艺术的素养。几年之后,卓别林成了卡尔诺剧团的台柱子,得到了出国演出的资格。1909年春,他在巴黎的演出引起了法国观众的注意,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称他是“一位天生的音乐家和舞蹈家”。1910年和1912年,他又先后两次到美国演出,名气越来越大。

  卓别林在纽约演出时,引起了好莱坞制片商的注意。1913年,他和启斯东制片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根据合同,卓别林从1914年1月起,每周要主演一部“启斯东喜剧片”。片子很短,一般放映15分钟,类似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即兴喜剧。当时的电影业还处于幼年时代。拍摄一部电影没有什么计划,更没有脚本,要想打破千篇一律的公式,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仅在一年之内,卓别林就主演了三十五部短片,其中二十一部是他自编、自导的。在第二部影片《威尼斯赛车记》中,卓别林初次以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出现,不过还没有拿手杖。到第四部影片《在阵雨之间》里,夏尔洛头戴小圆礼帽,留着小刷胡子,手拿文明棍,脚登大皮鞋,摆着两条肥裤腿,一拐一拐迈着鸭子步的完整形象才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

  夏尔洛这个形象,是卓别林从自已的亲身经历中,从他所熟悉的各种类型的穷人中,概括提炼而成的。他在夏尔洛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天才和热情,只要一化好装,穿上那身衣服,再一挥动那根手杖,他便立即感到实有其人,沉浸在角色之中,各种笑料和噱头便油然而生,层出不穷了。卓别林很快轰动了全球,成了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空前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千百万人民忍饥挨饿,惨遭屠杀。作为一个正直的艺术家,在这严峻的时刻,他决心用自己的电影来揭露、抨击残害人民的各种邪恶势力。

  1917年1月,他拍成了第一部社会讽刺片《安乐街》,对恶霸的凶残和清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