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
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注释】
①“殷与”句:据《晋书·刘恢传》载,孙安国(名盛,字安国)作(易象妙于见形论》。会稽
王司马昱使殷浩难之,不能屈。
②道: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家认为这是产生物质世界的总根源。干二:冲上云霄。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孙安国、王濛、谢尚等擅长清谈的名士,全在会稽王官
邸聚会。殷浩和孙安国两人一起辩论《易象妙于见形论》一文,孙安国把它
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谈论时,显得意气高昂。满座的人都觉得孙安国的道理
不妥,可是又不能驳倒他。会稽王很有感慨地叹息道:“如果刘真长来了,
自然会有办法制服他。”随即派人去接刘真长,这时孙安国料到自己会辩不
过。刘真长来后,先叫孙安国谈谈自己原先的道理。孙安国大致复述一下自
己的言论,也觉得很不如刚才所讲的。刘真长便发表了二百来句话,论述和
质疑都很简明、贴切,孙安国的道理便被驳倒了。满座的入同时拍手欢笑,
赞美不已。
①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 。意谓王曰:
“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
②
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 。”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注释】
①唱理:领头提出义理。
①筹算:筹码,计算的用具。
【译文】
僧意住在瓦官寺,王苟子到来,和他一起谈玄理,便让他先开个头。僧
意问王苟子:“佛有感情没有?”王说:“没有”。僧意又问道:“那么佛
像柱子一样吗?”王说:“像筹码,虽然没有感情,可是使用它的入有感情。”
僧意又问:“谁来使用佛呢?”王苟子回答不了就走了。
① ②
(58)司马太傅问谢车骑 :“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人玄?”谢
曰:“故当是其妙处不传。”
【注释】
①司马大傅:司马道子。参青 《言语》第98则注①。
②”惠子”句: 《庄子·天下》说,惠施所著的书可以装满五车(极言著书之多),可是讲的
道理很杂乱,言辞也不当。
【译文】
太傅司马道于问车骑将军谢玄:“惠子所著的书有五车之多,为什么没
有一句话涉及玄言?”谢玄回答说:“这当然是因为玄言的精微处难以言传。”
… 页面 83…
①
(59)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 。
②
遇见一道入,问所签,便释然 。
【注释】
①“殷中”句:可参照本篇第50则。徙(xi):迁移。事数: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的名相(耳
可闻者为名,眼可见者为相)。即佛经中的五阴、十:入、四谛、十二因缘、五根、五力之类,是讲
佛教的某些内容、教义的。
②释然:形容疑难排除后心里安宁。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被罢官后,迁居东阳,大读佛经,都能精通其义理,只有
读到事数处理解不了、便用字条标上。后来碰见一个和
尚,就把标出的问题拿来请教,便都解决了。
①
(60)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 。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
②
谈不翅尔 !”
【注释】
①玄论:指道家学说。
②不翅:同“不啻”,不只。
【译文】
殷仲堪深入地考究了道家的学说,人们认为他没有哪方面不研究的。殷
仲堪却叹息说:“如果我能解说《四本论》,言谈就不只是现在这样了!”
①
(61)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
② ③
为体 。”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
④
。
【注释】
①体:本体。 《易·系辞》说:”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②感:感应。例如所谓阴阳二气交感相应而产生万物。
③”铜山”二句:据 《汉书·东方朔传》,孝武帝时,未央宫前殿的铜钟无故口鸣,东方朔就
说会有山崩。他说,铜是山之子,山是铜之母、母子相感,所以钟呜。后果有南郡大守上书说山崩。
又《樊英别传》载,东汉顺帝时宫殿里铜钟自鸣而蜀地山崩。
④“远公”句:《易》理精微广大,惠远难加可否,所以下答。
【译文】
荆州刺史殷仲堪问惠远和尚:“《周易》用什么做本体?”惠远回答说:
“《周易》用感应做本体。”殷又问:“西边的铜山崩塌了,东边的灵钟就
有感应,这就是《周易》吗?”惠远笑着没有回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见婿,孚送弟俱往。时永言父东阳尚
① ②
在,殷仲堪是东阳女婿,亦在坐 。孚雅善理义,乃与仲堪道《齐物》。殷
难之,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殷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
③ ④
乃至四番后一通 。殷咨嗟曰:“仆便无以相异!”叹为新拔者久之。
【注释】
①东阳:指王临之,曾任东阳太守。
②雅:很;甚。理义:理和义,这里指辨忻名理的学问。 《齐物》:《齐物论》,是《庄子》
中的一篇。
③乃:而,表示上下句的连接。一:竟然,表示事情出乎意料。
④新拔者:后起之秀。
【译文】
… 页面 84…
羊孚的弟弟羊辅娶王永言的女儿为妻。当王家要接待女婿的时候,羊孚
亲自送他弟弟到王家。这时王永言的父亲王临之还活着,殷仲堪是王临之的
女婿,也在座。羊孚很擅长名理,便和殷仲堪谈论《庄子·齐物论》。殷仲
堪反驳了羊孚的见解,羊孚说:“您经过四个回合后将要见到彼此的见解相
同。”殷仲堪笑着说:“只能说尽,为什么一定会相同!”等到四个回合后
两人见解竟然相通了。殷仲堪感慨他说:“这样,我就没有什么见解跟你不
同了!”并且久久地赞叹羊孚是后起之秀。
①
(63)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
【注释】
①道德经: 《老于》一书后来称为《道德经》。间(jiàn)强:生硬。按:这句指对理论根据
生疏了,才思就不敏捷,言谈就不流畅。
【译文】
殷仲堪说:“三天下读《道德经),就会觉得舌根发硬。”
①
(64)提婆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
② ③
云:“都已晓。”即于坐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馀屋自讲 。提婆讲竟,东
亭问法冈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
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
【注释】
①提婆:外国和尚名。东亭:王珣。参看 (言语》第102则注②。《阿毗昙》:佛经名。
②发讲:初讲,宣讲开始。裁:通“才”,刚刚。僧弥:王珣的弟弟王珉。小名僧弥。按:提婆
一开始就抓住了实质问题,且明畅易晓,很能启发人,所以僧弥一听便僵。
③数四:三四个,四五个,表约数,有意:指有意趣、有见解。
【译文】
提婆刚到京都不久,就被请到东亭侯工地家讲解 《阿毗昙经)。刚第一
次开讲,僧弥坐到中途就说:“我已经全都懂了。”随即在座中分出几个有
见解的和尚,另外到别的房间里自己讲解。提婆讲完后,王珣法冈和尚道:
“弟子还一点也没有理解,阿弥哪能已经理解了呢?他的心得怎么样?”法
冈说:“大体上都领会得对,只是稍为不够精密翔实就是了。”
(65)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馀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
①
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注释】
①“此乃”句:言桓玄更加了解殷氏所谈玄理,所以攻难就少了。
【译文】
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在一起谈玄,每每互相辩驳,一年多以后,
辩驳少了,只有一两次。桓玄自己慨叹才思越来越倒退了,殷仲堪说:“这
其实是您便加领悟了。”
①
(66)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
② ③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
④
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注释】
①义帝:魏文帝曹丕,足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让位,自立为帝。东阿王:曹植,字子建,
曹丕的同母弟,天资聪敏。是当时杰出的诗人,曹操几乎要立他为太子。曹丕登帝位后,他很受压迫。
一再贬爵徙封,后封为东阿王。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
②“煮豆”句:大意是,煮熟豆子做成豆羹,滤去豆渣做成豆汁。羹,有浓汁的食品。漉(lù),
… 页面 85…
过滤,菽 (shū),豆类的总称。
③”其 (qí)在”句:大意是,豆桔在锅下烧。豆子在锅中哭。然,通“燃”,烧。
④“本自”句:大意是,我们(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怎么这样急迫!按:
曹植借豆子的哭诉,讽喻胞兄曹丕对自己的无理迫害。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
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
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①
(67)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 。公卿将校当诣
②
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
③
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 。时人以为神笔。
【注释】
①晋文王: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任大将军。魏帝曹髦 (máo)被迫封他为晋公(公是五等
爵位的第一等),加九锡,进位相同,他假装谦让,不肯接受。曹髦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
所知也。”到魏元帝景元年间,又封他为晋公,加九锡,他又辞让,于是公卿将校皆诣府喻旨,他才
受命。元帝咸熙年间进爵为王,死后谥为文王。到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时。追尊他为文帝。
九锡 (cì):古代天子对有大功的诸候大臣加以九锡,即赏赐车马、衣物等九种礼物。王莽篡夺汉朝
天下前,也是先加九锡,这是篡位前的一种做法。
②公卿将校:指朝廷中高级文武官吏。公卿是魏朝中央职官,中央设置诸公和诸卿,如相国、
太傅、太保为上公,太常、光禄勋、太仆、延尉等为九卿。将校是武职中的将军、校尉,如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城门校尉等。敦喻:恳切劝说,实际就是劝进。“司空”句:司马昭辞让九锡,公卿劝进,
请阮籍写劝进文,阮籍大醉,忘了写,等到大家要去拜见司马昭时。他才扶醉写出。阮籍其人,见《德
行)第15则往①。
③札: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点定:修改。
【译文】
魏朝封晋文王司马昭为晋公,准备好了加九锡的礼物,司马昭坚决推辞,
不肯受命。朝中文武官员将要前往司马昭府第恭请接受,这时司空郑冲赶紧
派人到阮籍那里求写劝进文。阮籍当时在袁孝尼家,隔宿酒醉未醒,被人扶
起来,在木札上打草稿,写完,无所改动,就抄好交给了来人。当时人们称
他为神笔。
①
(68)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皆,思意不惬。后示张
②
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
③ ④
求于皇甫溢 。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任赞述焉 。
【注释】
①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曾用十年时间写成 《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
国都。讥訾(zī):讥笑非难。惬(qiè):满意;舒服。
②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曾任太常、司空。二京:指东汉班固
《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两都、
二京都是指汉代的东都 (京)洛阳和两都(京)长安。三:用为动问,成为二。按:这句指《三都赋》
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鼎足而立,三者齐名。
③询:“请教;征求意见。皇甫谧(mì):字士安,博览解书,著有《高士传》,名望很高,晋
武帝屡召为官,不就。
④非贰:非难、不同意。敛衽 (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赞述:称赞传述。
【译文】
… 页面 86…
左恩写 《三都赋),刚写完,当时的人交相讥笑非难,左思心里很不舒
服。后来他把文章拿给张华看,张华说:“这可以和《两都》《二京》鼎足
而三。可是您的文章还没有受到世人重视,应当拿去通过名士推荐。”左思
便拿去请教并恳求皇甫谧。皇甫谧看了这篇赋,很赞赏,就给赋写了一篇叙
文。干旱先前非难、怀疑这篇赋的人,又都怀着敬意赞扬它了。
①
(69)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
【注释】
①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放荡不羁,以嗜酒著名,主张无为而治。
【译文】
刘伶写了一篇 (酒德颂》,这是他自己心意情趣的寄托。
① ②
(70)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 。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 。潘
③ ④
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 。潘直
⑤
取错综,便成名笔 。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
以成斯矣。”
【注释】
①乐令:乐广。见 (言语)第23则注①。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