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生活习俗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堂里挤满了前来做弥撒和看热闹的人。中国人赠送圣诞礼物不像日本人那 

样普遍,但寄送圣诞卡却很盛行。也有人在圣诞节前送出贺卡,将圣诞、元 

旦、春节三节并祝。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中,许多大饭店都装饰 

了圣诞树,举办圣诞夜晚会,招待外国来客和花高价买了晚会票的中国人。 

晚会上,圣诞老人穿插其间向人们送上礼物和祝福,有时还会有唱诗班为人 

们演唱圣诞歌曲。大学生们则在校园和家里举行圣诞晚会和舞会。情人节也 

是大受年轻人欢迎的节日。北京等大城市的鲜花在情人节这天往往销售一 

空。中国的情侣已学会用西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东方式的爱情。愚人节的习 

俗近些年在中国也产生了影响,学生们喜欢在这天编些谎话,让同伴和大人 

们大受其骗。还有万圣节,已有一些人在学校里听到介绍,对鬼节习俗感到 

好奇的孩子们和年轻人,于万圣节前夜戴上面具顽皮一阵。对于这个令人开 

心的节日,人们在跃跃欲试。 



                                  4。非洲 


… Page 20…

     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但是长期以来,却遭受殖民统治, 

传统的文化与习俗遭到极大的破坏和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反 

殖民主义斗争风起云诵。50年代后,各国相继获得独立,经济得到发展,传 

统的文化与习俗也得以复苏,各种节庆活动又蓬蓬勃勃开展起来。 

     非洲国家众多,民族和部族的情况更是复杂,所以非洲的节庆活动异常 

丰富多采,有着很强的地域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欧美国家相比,非洲 

的节日中保留了更多的古朴风情。各种竞技较量,重视祖上的生活和战斗场 

景,图腾崇拜,以及各部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往往是非洲的节日活动中不 

可缺少的内容。当然,现今的节庆活动中,不仅仅展示了剽悍、粗犷的原始 

遗风,还增添了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间的交往与团结、促进经济贸易和 

旅游业发展等新的内容。 

      (1)撒哈拉联欢节 

     撒哈拉联欢节每年12月在突尼斯的杜兹镇举行。节日活动有带领游客 

穿越沙漠、武士和驼队游行、骆驼赛跑、骆驼角斗等,极具沙漠的韵致。每 

年都有许多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共享节日的欢乐。 

      (2)赛马节 

     摩洛哥的赛马节每年9月举行。届时各路骑手云集,赛马场上万马奔腾, 

喊声震天,骑手们扬鞭催马,激烈地争夺冠军称号。赛后,骑手们高举火枪 

欢呼着归来,表现出摩洛哥人民英勇顽强的气概。 

      (3)迪裴节 

     迪裴节是科特迪瓦阿比迪族祭祀先祖比迪奥,庆祝他重获新生的节日, 

每年4月举行。节日里要举行祭全羊的仪式,第二 天清晨在酋长的命令下, 

全村人一齐边呐喊边拍打屋门以驱走“死神”。然后男人们跳进河里或互相 

洒水抹泥表示祝贺。接着男子们用石块或匕首弄伤自己,显示他们的勇敢无 

畏。迪裴节的最后一个节目是模拟与“魔鬼”的战斗。 

      (4)比哪节 

     马里的比哪节在原一年一度的马里“全国青年文化周”基础上发展而 

来,全称“全国文化、艺术与体育比哪节”,是马里独立后的产物,1972年 

起隔年7月举行。节日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云集首都巴马科,献上最 

精彩的节目。歌舞中,表现非洲男子成年时被送进森林施行传统的“割礼” 

并受训三个月,回村时受到乡亲们热烈欢迎的舞蹈《贡巴》,是流传已久的 

保留节目。比哪节的活动深受马里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的欢迎。 

      (5)摔跤节 

     摔跤节本是多哥卡比耶族的传统节日,殖民时期被迫中断。1960年多哥 

独立,1972年政府恢复了这一传统节俗,近年来已发展成全国性的节日,摔 

跤也已成为多哥的国技。节日在每年7月举行。在为期一周的节日里,进行 

层层选拔的摔跤比赛,最后选出本年度冠军。比赛时,上至总统下至百姓, 

都要亲临现场观战助兴,外国友人也前来观看。赛场气氛热烈而紧张。一名 


… Page 21…

传统装扮的酋长担任裁判,赛手们都经过几年的训练和严格的选拔。随着赛 

手们扭扯到一起,非洲鼓声、呐喊助威声响成了一片,其激烈场面使人想起 

部族割据时代卡比耶族前辈们赤手空拳与外来侵犯者的搏斗。卡比耶族青年 

只有连续三年参加公开的摔跤比赛,才有资格成为本部族的正式成员,也才 

准许结婚成家。自然,通过比赛,优胜者会得到美丽姑娘的青睐。 

      (6)捕鱼节 

     捕鱼是西非一些国家重要的生产活动。长期的捕鱼生产劳动,形成了每 

年开网捕鱼前举行欢庆活动,祈求平安,丰收的节日习俗。1934年,尼日利 

亚两个部族的酋长在阿尔贡古城达成协议:结束因捕鱼冲突产生敌视,从此 

友好相处。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尼日利亚渐渐产生了捕鱼节。如今捕鱼节已 

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每年2月捕鱼节来临,阿尔贡古外来游客人满 

为患。当地的酋长主持开幕仪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农业展览会,推选 

阿尔贡古小姐、拳击、摩托车、比赛等,活动的高潮是捕捉大鲈鱼比赛。河 

两岸欢呼喧闹,河水中选手们似鲛龙上下潜浮,争相捕捞最大的鱼。比赛结 

束评出几个等级的奖,颁发丰厚的奖品。 

     尼日尔的捕鱼节在每年5月,要举行开网捕鱼前的隆重的献祭仪式,祈 

求丰收。 

     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每年都要举行祭海仪式,祈求渔民出海平安,安抚 

海底的亡灵,这一习俗已有久远的历史。1975年安哥拉独立后,罗安达市政 

府在这一习俗的基础上,正式确立每年11月25—27日为渔民岛节。节日时, 

庄重的祈祷仪式过后,是向大海抛撒供品和鲜花。一时间,漫长的海岸被点 

染得五彩缤纷,蔚为壮观。祭海仪式后,有各种艺术表演和跳伞、帆船比赛, 

最吸引人的则是表现渔民与大海搏斗以及表现出海归来家人团聚的粗犷奔 

放的传统舞蹈。 

      (7)播种节 

     马里多贡人每年播种前都要举行连续三天的盛大庆祝活动,称播种节。 

节日里,小伙子们戴着面具,集体到原始森林中重温祖先过过的原始猎人的 

生活,然后突然归来佯攻自己的村寨。妇女们得知“敌情”,出来观看小伙 

子们模拟作战的舞蹈,然后和青年们共舞。 

      (8)打棍子节 

     伊斯通卡节亦称打棍子节,是索马里阿夫高依地区每年夏天喜庆丰收的 

节日。连续三四天的节日活动中,最重要也最扣人心弦的是互相抽打树枝模 

仿古代战争的游戏。“战场”上,非洲鼓声震天动地,只见无数树枝在空中 

飞舞,对阵双方都毫不手软,向着对方猛抽猛打。勇者越战越狂热,经不住 

抽打的小伙子仓皇奔逃,却又往往遭人奚落。过去进行这种游戏是以木棍作 

武器,往往打得双方鲜血淋漓,出事故者屡见不鲜。近年来才改用树枝,但 

游戏中所体现的勇往直前,剽悍的古朴风习却依然留存。 

     棒打节是与打棍子节异曲同工的节日,流行在西非富拉尼族中。节日 


… Page 22…

里,参赛的男青年每人都要轮流去棒打别人也要经受被人棒打的考验,许多 

人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仍坦然自若。这种看起来残酷的节日活动被外界多次 

要求停止,但至今盛行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富拉尼人认为棒打节可以培养本 

民族青年勇敢、坚毅的精神,而且“不打不成交”,可以化解敌意,增进人 

与人之间的友谊。 

      (9)月圆节 

     坦桑尼亚的月圆节却是斯斯文文的。这个节日相当于中国的中秋节。坦 

桑尼亚人视月光为吉祥的象征,每年9月月圆时分,当一轮明月刚刚出现在 

天边,人们就默默地走出房门,围坐成一圈,悄寂无声,直到太阳完全落山, 

月亮高高升起,才许开口说话,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10)闻风节 

    埃及每年4月的闻风节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闻风节,其意是闻到风香, 

标志着尼罗河两岸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这一天,埃及人都要出游踏青,到 

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光赏景、野餐、歌舞,来庆祝季节的转换,表达内心的喜 

悦。这一节日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据说这一天是慈善神战胜凶恶神的日子。 

但这种意义在今天的闻风节中已不见丝毫痕迹。 

      (11)尼罗河泛滥节 

    埃及的尼罗河泛滥节也富有诗意。这个节日过去是为了感谢尼罗河水泛 

滥,带给两岸肥沃的土壤和丰收的希望,有一整套包括为尼罗河娶妇的祭祀 

仪式。这一点不免体现了原始的愚昧和残忍。这种习俗沿袭了几千年,公元 

7世纪才废除。20世纪40年代这一习俗恢复时,“河神”所娶的“新娘” 

已改为蜡人了。1970年尼罗河上修起了阿斯旺大坝,靠尼罗河水泛滥耕作的 

年代如今已成为过去,人们庆祝尼罗河泛滥节的形式也改作了泛舟河上,在 

船上轻歌曼舞。 

      (12)非洲的宗教节日 

     如同在世界各个地区一样,非洲的节日中也少不了宗教活动。非洲的传 

统宗教是崇拜多神,自然万物、祖先、图腾、日月、风雨,皆可为神。这在 

非洲形形色色的节庆活动中至今尚有体现。外来宗教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颇有影响,印度教也有其势力范围。随之而来的宗教节庆活动,在各教教徒 

集中的地区便会流传,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非洲文化的特色,甚至与当地文 

化相融合,而改变节日的宗教意义。 

     如宰牲节,是摩洛哥穆斯林的盛大的宗教节日,每年七月下旬举行。节 

日习俗与其他穆斯林国家相差无多。节日前就开始了买羊卖羊的贸易活动。 

节日里,家家大摆羊宴,招待来客,还要到清真寺举行隆重的参拜仪式。与 

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摩洛哥的穆斯林们还要举行盛大的献羊仪式。每家备一 

只羊,祈祷后一刀插入羊颈部,然后背起这只鲜血淋漓的羊向清真寺跑去。 

到了寺门羊未死,即鸣枪明示这吉祥的征兆,接下来便是狂欢活动。据估计, 

每年宰牲节,摩洛哥都要宰杀数百万只羊以献祭,因此,哈桑二世国王1981 


… Page 23…

年号召节日里不宰羊,这一年摩洛哥的穆斯林以不宰羊的方式度过了宰牲 

节。宰牲节还是摩洛哥传统的和平节,各部族和家庭成员、邻里之间,节日 

里都要和睦相处,不得发生冲突和纠纷。 

     马斯卡尔节在9月27日,是埃塞俄比亚人14世纪就开始庆祝的一个基 

督教的节日。“马斯卡尔”是埃塞俄比亚语“十字架”之意,马斯卡尔节是 

基督教纪念公元326年圣海伦娜找到耶稣罹难的真十字架的日子。如今节日 

的意义早已变更,它标志着雨季结束,田间工作即将开始。它已成为举国欢 

乐,家家团聚,共庆团结、幸福的迎春佳节。节日前夜,村村镇镇都架起了 

圆锥形的大型篝火“达密勒”,欢乐的人们一手持马斯卡花,一手高举火把 

点燃“达密勒”,然后围着“达密勒”纵情歌舞。第二天亲友互访,祝贺节 

日,增进感情。节日结束时,男子们要点燃一只火把扔出门外,表示感谢马 

斯卡尔节。 


… Page 24…

                              三、生活习俗 



                                 1。服饰 



      (1)当代服饰的一般趋势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服装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成为不同社会阶 

层人的角色的标志。随着历史的发展,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服饰习俗也 

在发展变化。人们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时代、民族、性别、地位、职业等特 

点,也代表着当时当地的服装时尚。每个人都是在时代、民族服饰习俗的总 

规范之下,根据性别、职业、个人爱好进行选择。所以说服饰具有强烈的民 

族性和时代性。服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表征和文明的标 

志。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受到时代的政治、经济及各种思潮的影响,不仅反 

映着时代的精神,也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 

     当代世界服饰习俗是近现代服饰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工业现代化的 

深刻影响,与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体现着当代人的审美追求,是一 

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文化现象。 

     回顾近50年的服饰发展,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二次大战后,全世界经 

济逐渐复苏,人们在服装上有了新的追求。战争期间由于战时状态物资极其 

短缺,服装色彩低沉,式样简单。二战后人们希望摒弃战时的“制服式”穿 

着,各国政府也迫切要求服装的更新换代,以恢复并促进社会的繁荣。美国 

总统罗斯福曾亲自鼓动组织巡回讲演以驱散战后的萧条。法国高级时装重新 

回潮,法国服装设计师克里斯琴·戴奥尔于1947年推出了“新外观”女装, 

掀起了战后服装的新潮。这种服装强调女性曲线,纤细的腰肢,自然的肩膀 

轮廓,宽大的钟形长裙等。戴奥尔的新款女装成为战后10年的女装主流, 

在戴奥尔的影响下出现了1951年的低腰大褶套裙,1953年出现黑纱裙外套, 

1955年出现了平胸拱摆酒会裙。1957年戴奥尔去世。世界闻名的服装大师 

夏内尔推出了舒适、女性化、不标新立异风格的服装。这时青少年富有特色 

的时装已经开始形成。年轻人开始以服装标出自己的圈子。 

     1965年,玛丽·昆特推出了超短裙,女裙的下摆移到膝盖上20公分, 

1969年已经缩得更短,1970年短裙已到顶峰。70年代后裙子又逐渐加长1973 

年变为迷底裙,裙长至膝或至膝下。 

     70年代,时装已不被认为是简单的生活装饰,而被看做生活本身。这时 

反抗传统和追求新奇的思潮影响了时装。美国出现了嬉皮士青年的打扮,牛 

仔裤、乞丐装、工装裤等成为时尚。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妇女穿裤子和女 

装男性化成为一种时尚。 

    80年代以来世界服装又有了回归自然的趋势,袒胸、露背、减短裙子, 

以追求自然、纯真之美。以后又出现了以宽松阔大为时尚,没有身材的线条 

美,人们誉之为时代美,这股潮流把服装又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 Page 25…

     目前服装的趋势有五个方面。首先,体现了回归自然的心理。人类进入 

工业社会后,人象机器一样地工作,在生产力大为提高的同时,自然资源被 

无节制地开采,工业废弃物污染了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厌恶这个 

被毁坏了本来面貌的世界,渴望回归自然。为逃避城市的噪音和污染,人们 

把原始的自然环境当作乐土。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盼望一个有阳光和 

绿荫,有清新空气,有树、有山、有水的优美自然环境,以得到一份安宁和 

松弛。人们需要在大自然中汲取生命的活力。同时,人们对现代化生产中的 

高技术、快节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某种单调、刻板、缺乏人情味的环境、秩 

序和常规感到厌倦和疲惫。回归自然,去寻求一份静谧,享受生命的快乐成 

为人们内心的追求。“回到大自然去”成为当代世界人们的共同心理,人们 

向往恬静,和谐纯真,追求返朴归真的生活。这种思潮反映在服装上就出现 

了海滩服、阳光裙、沙滩色、森林色、服装式样上就有了粗犷朴拙,宽松舒 

适的款式。人们不愿意再受服饰的束缚,借助宽松简洁的服装和充满大自然 

色彩的风格使人们求得一种舒适和放松。妇女服装出现袒胸露背放开臂膀的 

趋势,是为了追求原始、本性、自然之美。过去欧洲上层社会女子从未在公 

共场合袒露过双腿,对穿袜子的要求一直很严格,一定要盖住自己的腿,否 

则就是失礼的行为。然而1983年查尔斯王子的戴安娜王妃参加坎培拉的一 

次宫廷式聚会时,直接露出了双腿,露出健美的肤色。现代社会以服饰遮盖 

身体、美化身体的作法已经有所改变,代之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