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Sebyse广州分公司工作一年后,丁磊又一次离开那里和别人一起创立一家与Internet相关的公司。当时,他可以熟练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
离开Sebyse也是丁磊的一个重要选择。他当时非常有信心,相信自己创办的公司将来会对国内的Internet产生影响,他满怀着热情。当时,除了投资方外,公司的技术都是他在做。1996年他只有技术背景,缺乏足够的商业经验,最后发现这家公司与他当初的许多想法发生了背离,他只能再次选择离开。
第5节:第一招泛舟梦想(5)
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自己的网易公司。此后,在中国IT业,丁磊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自从2001年底推出《大话西游》以来,网易已经从网络游戏领域的“小人物”变成该领域的巨头之一。事实证明,尽管网络游戏市场竞争激烈,网易的投入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网易成功了,2002年是中国游戏“爆炸”的一年,而在遍布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正自由自在地玩着梦寐以求的游戏,同时给网易带来了大笔的财富。2002年8月后网易股价连续暴涨。丁磊的个人财富也与网易股价一起飙升,丁磊的账面财富也跃上了50亿人民币的台阶。他的创富速度在中国史无前例,网易刚满6岁,而他自己也不过32岁。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了勤奋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从创业到现在,丁磊每天都在关心新的技术,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他的邮箱有数十个,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
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他本人就在技术方面爱动脑筋,有聪明之处,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没有在技术方面不停地摸索,也不会有熟能生巧的本领和创新。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绝不放弃努力。
丁磊最苦的日子是2001年9月4日。这一天,网易因误报2000年收入,违反美国证券法而涉嫌财务欺诈,被纳斯达克股市宣布从即时起暂停交易。随后又出现人事震荡。丁磊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但苦难并没有把他压倒。
网易的成功让人觉得像个神话。对此,丁磊说:“我已经32岁了,从意气风发的时期到了成熟思考的阶段。因此,我的心情不会随股价的涨跌而变化,特别是我个人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工作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四式 永远争第一
[费迪南?皮埃切]1937年出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外祖父费迪南?保时捷是著名的保时捷公司的创始人。皮埃切就读于瑞士联邦技术学院。1963年,进入保时捷公司。1972年,加入隶属大众公司的奥迪公司,1993年,担任大众公司总裁。
大众汽车公司总裁费迪南?皮埃切是一位出生在汽车世家的大人物,然而他今天取得的成绩却完全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归功于他永远想当第一的念头。不论是皮埃切的竞争对手还是大众的股东,都带着敬畏的目光看待这位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物。多年以来,这个争强好胜的男人一直被一种深深的欲望所驱动,那就是赶上祖父的声望,成为汽车领域的巨头。
费迪南?皮埃切1937年出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他的外祖父费迪南?保时捷是著名的保时捷公司的创始人。当时,他的外祖父正在筹建大众汽车厂。正是从这家工厂,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甲壳虫汽车。皮埃切的父亲安顿?皮埃切曾是威尼斯的一名律师,1941年加盟正在起步的大众公司,担任公司总裁。1943年,保时捷家族和皮埃切家族正式分裂。由安顿夫妇接手保时捷在奥地利的工程业务。二战后,路易斯?保时捷的哥哥费里?保时捷着手开发以甲壳虫为基础的跑车,这个产品不久使保时捷公司誉满全球,它就是著名的保时捷跑车。
受家庭的影响,皮埃切自小便对汽车充满激情。当他还在位于苏黎世的瑞士联邦技术学院就读时,就表现出了对汽车研究的无比兴趣。1963年皮埃切大学毕业,进入保时捷公司的发动机测试部门工作。
1968年,他被提升为开发和赛车部门经理。在他的建议下,保时捷公司在赛车上投入了上千万美元,精心改造了908型赛车,并设计了全新的、时速高达350公里的917型赛车。尽管一直饱尝资金困难和人手不足的双重压力,皮埃切仍下决心不让任何事情挡住他的去路。起初,赛车的测试结果忽好忽坏。1969年,908型赛车首次赢得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世界锦标赛”冠军,但是917型赛车却不尽如人意。该车在拐弯时很不稳,连保时捷的试车员都对它心存恐惧。917型赛车的第一位私人买主伍尔菲在一次车赛中失去控制,撞上多辆法拉利车后燃起熊熊大火,伍尔菲也命丧黄泉。
第6节:第一招泛舟梦想(6)
但皮埃切组织技术骨干进行攻关。1970年,917型赛车改造成功,并赢得了当年赛季10场比赛中的9场。这一成绩巩固了保时捷公司世界赛车魁首的地位。1971年,保时捷车队乘胜追击,赢得了11场比赛中的8场,卫冕成功。皮埃切从前的一位同事说:“皮埃切凡是经手的事,都想当第一。”
虽然皮埃切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专权跋扈的风格,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也惹怒了保时捷家族的一些成员,皮埃切因此失去了担任保时捷公司总裁的可能。1972年,皮埃切得知此消息后,从保时捷公司愤然抽身,加盟隶属大众公司的奥迪汽车公司,并担任研究和开发部门经理。从此,他开始了向大众公司总裁宝座攀登的20年漫漫历程。
皮埃切加盟奥迪公司之初,奥迪是一个只有公务员才会选择的乏味的汽车品牌。1975年,皮埃切被提升为技术部门经理后,大力发展奥迪车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他推进了一系列技术改革,包括轿车采用四轮驱动装置。在1980年日内瓦举行的汽车展上,奥迪推出了200马力的Quattro车,这是第一辆四轮驱动的现代车型。
此后不久,所有奥迪车都采用了四轮驱动,引得奥迪的竞争对手们纷纷效仿。1982年奥迪100刚一问世,便以流畅的曲线和最低的风力阻力赢得了满堂喝彩。奥迪100赢得了许多汽车奖项,并成为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汽车,把其他仿制车远远地甩在后面。1988年,皮埃切顺利地成为奥迪公司总裁,在他的领导下,奥迪车一步跨入豪华车行列。皮埃切在奥迪公司的成功,终于于1993年将他送上了大众公司总裁的宝座。
现在,皮埃切将重点放在开发新款车型上。他亲自参加原形汽车驾驶测试,发现问题并下令进行必要的改动,尽管通常这些工作都是由具体的开发工程师负责。皮埃切还改进了刚开发不久的可直接注入柴油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综合了柴油发动机省油和汽车油发动机的安静灵敏的优点,而大众的竞争对手通用公司和雷诺公司刚刚在这项技术上起步。
担任大众公司总裁以来,他一直热衷于开发帕萨特车,这是一种价值2。8万美元的家庭轿车,1997年正式投入市场。这是皮埃切上任后由他完全监督开发的第一种新款车。他希望凭借它在人们心目中塑立大众汽车坚固而不庸俗的形象。为此,皮埃切要求工程人员以奔驰轿车的质量为准绳,实现大众汽车质量的一个量级飞跃。在他的要求下,汽车内部全部使用仿真皮的高级织物和高质量塑料。帕萨特车果然不负众望,在德国汽车杂志进行的各种比较测试中,成功地击败了对手奔驰和宝马。该车在市场上一度脱销,为此大众公司不得不加大工厂的生产能力。1997年,帕萨特车在全球的销售量为37万辆。1998年,它的销量将达40万辆。
通过皮埃切的努力,提升了大众在欧洲的领先地位,重新打入美国市场,并在新兴的拉丁美洲和中欧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位汽车行业的分析家这样评价皮埃切:“他是汽车业里最聪明、眼光最长远的一位总裁。”
今日的皮埃切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可以说,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汽车技术的精通,对汽车的热爱以及他想当第一的念头。自从加入汽车行业以来,皮埃切就努力学习技术,潜心经营公司。在不甘落后的精神支持下,他创造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成就。
第五式 挑战目标
[黄光裕]鹏润集团总裁兼国美电器总经理,在北京打拼18年,赚了15亿元。他确定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以及“互动、互助、互补”的投资理念,一举打破了过去百货店经营家电的垄断局面,使国美站稳脚跟并迅速发展。2004年,黄光裕以105亿元人民币的财富,问鼎中国国内富豪榜榜首。这是中国零售业的奇迹,而黄光裕更是所有创业打工者的典范。
能在当前最热门的房地产与家电零售两个行业同时获得空前成功,是黄光裕让人们对他心服口服的两大理由。这是“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经商理念的传播,作为伟大的企业家,还是得让财富数字来证明他的才华与智慧,其中目标高远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
第7节:第一招泛舟梦想(7)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全国各地时,大批的有志之士涌向南方沿海一带谋求发展。而年仅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敢为天下先,身揣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进入北京,在做了半年生意后,最终选择在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1987年1月1日,他用3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家用电器的经销,正式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如今北京城内无人不知的国美电器,就是黄光裕创办的。到今天,国美电器连锁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35%。
如今回过头来总结会发现,黄光裕创业切入点之佳,以及他在多年的创业中不断地向新的目标进军,这就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中国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物质条件仍然相当落后,流通领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消费品市场,都是卖方市场,家电市场尤其如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黄光裕在经营之初便显露出自己的胆量,开创了很多业内先河。1990年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登出商品报价广告,1993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店铺,1996年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开始转向以国产与合资品牌为主,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1993年;就在国美电器在北京已迈出连锁经营步伐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时;黄氏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称;他分得了“国美”品牌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业务在内的资产则归哥哥黄俊钦;他哥创办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新恒基集团。
黄光裕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后,从1999年开始走向全国。但外界对其扩张之举看法迥异,资金保证则是质疑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国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业内外人士的谈资。
今天,黄光裕面临新的挑战是上游利润挤得差不多了,同行竞争却在一天比一天加剧,在14个地区有100多家直营店的国美,显得发展“速度慢了”。商业“大鳄”拉动家电“跳水”,这是前两年司空见惯的套路。然而,留心一下就能发现,彩电业市场上有影响的厂家已从几百家淘汰到了现在的五六家,行业整合已经完成,如果下游零售业还简单地依靠挤压上游利润的方式经营,挤不出利润的上游哪怕有两三家联手对抗,经销商就不一定扛得住。更何况还有零售业的同业竞争相胁迫,譬如,“中永通泰”联合体的出现,尽管黄光裕可以战略上藐视,但在战术上却不可小觑。
2003年10月26日,黄光裕采取史无前例的举措整治国美,将其销售网络南北分治、采购与销售业务彻底分离,将公司管理层下移,原国美高层管理团队全部下放,国美的两任总经理何炬和李峻涛分别担任南北两大片区采购中心总经理。从结构上看,黄光裕复出成为原高层管理团队下移的最充分理由。从人员到机构的下移,削减了国美机构的“虚胖”。
此后,国美的计划是2003年分店总数达到200家,重点占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启动二级市场,在二线城市进一步开设分店。销售规模比2002年翻一番,即冲击200亿元的销售目标。
黄光裕很得意自己的这次改革。他认为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将管理人才送到一线,将采购与销售两块分离,是此次改革的核心。
2000年6月,黄光裕与詹培忠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联合创立了一家BVI公司,并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以1920万港元现金收购了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一小部分股份。一个月后,詹培忠自己控制的BVI公司,以5600万港元购得京华自动大部分股份,从而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2002年2月5日,京华自动发布公告,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现金认购,公司将全力发展地产业务。在此消息刺激下,京华自动的股价在短时间内涨了4倍。
黄光裕以合计持有京华自动85。6%的股份,终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台。2002年4月26日,黄向外转让了11。1%的股份,将其个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从而回避了全面要约收购。2002年7月,京华自动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主要业务便是黄光裕收购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7号院的物业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买壳过程中,黄光裕不仅获得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通过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以及股权转让实现了部分套现,而詹培忠则在二级市场上获利颇丰。这种操作方式无疑对黄光裕的资本运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8节:第一招泛舟梦想(8)
黄光裕短短5年间;铺就零售网络;并将自己估值超过百亿;逼近中国首富位置。17岁到京城的“打工仔”、一个用3万元贷款开始家用电器经销的“北漂族”,这样的经历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得人,而创业18年后的今天进入华人富人榜前列,靠的就是自己不断的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六式 不为小利所动
[盛田昭夫]在索尼官方有关创始人的介绍中,联合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排名,井深大总是放在前面,尽管后者在全球的知名度要更高,并长期被视作索尼的“Trademark”。一如惠普的Hewletthe Parkard。井深大同盛田昭夫的合作也被视为“两人三足、天衣无缝”。
不为小利所动,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懂。但当“小”充满诱惑,而“大”又十分遥远的时候,能否抵得住小的诱惑,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长远眼光了。大企业家之所以能创建并经营好大企业,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标。不为小利所动,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盛田昭夫开拓美国市场时就是这样做的。
索尼公司始建于1946年的东京,当时到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残垣断壁,疮痍满目,一片凄凉。两个经历了战火硝烟的年轻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靠借来的527美元作资本,雇来了20名帮手,在东京市区一家被炸毁的名为“白木屋”的百货商店楼上,成立了东京通讯工业公司。这就是日本最大的电子公司——索尼公司的前身。
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盛田昭夫回到家乡,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后来得知老友井深大正在筹办一家电讯公司的消息,便立即与井深大取得联系。他俩决定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当时日本市场上新式电动机和电磁扩音器十分紧缺,盛田昭夫他们就抓紧研制,很快就生产出高质量的新型唱机电动机和扩音器,满足了市场需要,使这家小小的公司在强手如林的电子行业站稳了脚跟。
但是,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并没就此满足,他们的真正目标,是致力于创造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而不仅仅是做配件生意。
1949年的一天,井深大前往日本广播公司办事,偶然在那里看到一台美国造的磁带录音机。他不禁怦然心动,马上意识到这种高科技商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他回去后与盛田昭夫一商量,决定买下其生产专利。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亲自动手,研制出以日本传统的“和纸”为底、上涂磁性粉的录音磁带。他们经过一年的奋斗,公司的第一代电子产品——磁带录音机开始走向市场,并且销量很好,取得了成功。
但是盛田昭夫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要开发自己的产品,要把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这时候,盛田昭夫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20世纪50年代后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