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结构中找不到适当的观念予以同化。例如某些表达物质属性的概念—
—密度、比热、电阻、电势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做一些演示实
验,使学生获得足够的鲜明而真实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否则,
在缺乏感性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概念教学,学生将因无法理解其意义而导
致机械学习。
(2)存在前概念的影响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在正式学习物理以前,就已形
成了一系列观念或概念,但由于如前所述的思维水平、感知范围的局限,
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这些前概念中,有的已根深
蒂固,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例如像亚里士多德式力学理论),学
生已习惯于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所遇到的现象,而很难接受与之相抵触的
科学的概念。
(三)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分析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以及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在物理教学中常
常会采用一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做法,这些做法削弱了概念教学,影响
物理教学的效果。例如:
1.不重视实验,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感性知识,结果只记住了概念定
义,并不理解其含义。
2.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将学生视为“真理”的被动接受者,
而不是主动的建构者。向学生灌输知识,结果导致机械学习,使原来的
不科学的概念不能发生转化。
3.将概念教学与做习题隔离,甚至对立起来,不是从深化、活化概
念入手形成技能,而是搞大习题量,搞习题分类,结果学生占用了大量
时间去做习题、背题型。削弱了概念教学,也没有很好地形成应用概念
的技能。
4.不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不是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方法,
而是毕其功于一役,面对太多的信息量,学生无法一下子全部消化吸收,
不利于形成扎实的物理概念。
(四)从物理概念的教学目标来分析
由于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物理概念往往是物理教学中
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要求较高。物理概念教学担负着以下两个任务:
1.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怎样才算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呢?可以借助于这样一种“概念图
式”模型来说明:
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就意味着在意识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图式”,
该图式包含这样一些内容:用来解释概念含义的有关物理现象、过程的
表象;明确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的命题性知识;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技
能;以及伴随着概念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策略等。这些不同层次的
知识围绕概念名称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形成一种以命题知识为中心的具
有紧密结构的功能单位。另外,这一“概念图式”还向外延伸,与认知
结构中其他概念、规律图式建立起广泛的实质性联系。从这一模型来看,
真正掌握物理概念是很复杂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概念形成的规
律,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和完善概念。另外,概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它随着整体认知结构的完善而不断完善。
2.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思维品质还是较差的,
极待提高。而概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很高的智力价值,是培养
能力、提高智力的很好教材。因而,培养能力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另一重
要任务。在概念形成各环节中,要注意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同
时提高认知能力,纠正一些不良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物理学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物理概念抽象、深刻,教学要求较高;而学生的认识能
力、知识基础较差,这一矛盾造成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只
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清楚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按教学规
律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是能够完成形成概念、培养能力的艰巨任
务的。
三、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物理概念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
静止、电场、光等;另一类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这
种概念又叫物理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功、动能、动量、电流强度、
场强等。物理量的定义应包括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由于物
理学是一门定量科学,所以物理量在物理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前面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讨论可以看出,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是在
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
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
概念图式结构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
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以下将概念形成过程分“引入”、“形成”
和“巩固与深化”三个阶段来具体阐述。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引入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了解为
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这步工作有如下两个作用:
第一,在认知结构中找一个适当的“生长点”以便建立概念。好像
在一片正在建设着的建筑工地上找到建一座新楼的地址,而这一地址可
能早已有了,并且还有一定的“根基”和“建筑材料”(有关经验,前
概念)。也可能还没有,需在适当的地方开辟一块空地备用。在找到地
址的同时也记住了该地址的“位置”和“号码”(新开辟的“地址”要
立即“编码”),以便以后查找该建筑。
通过概念引入步骤,一开始就使学生明确概念在认知结构中的地
位,从整体认知结构中把握概念,强调认知结构的整体性和知识的内在
联系,利于在应用概念时能迅速提取。
第二,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思维,激发求知欲,为
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概念的引入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的不同特
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一般可采用下述方法:
1.从生活实际引入
例如力的概念可从推土机推土、人提水、马拉车、汽车压路面等现
象引入。这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感性知识,以在对这
些感性知识加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概
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能
力和习惯。
2.从实验现象引入
对于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足够的感性经验,可以通过一些典型实
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概念。
例如,讲惯性概念时,就可以先做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同时结合已
有的经验,通过讨论分析,建立概念。经常运用实验,不仅能提供概念
教学所必须的感性材料,还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并
建立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
3.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建立了许多物理概念,物
理感性知识也更丰富。这时可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例如高中讲电势能、电势概念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重力做功与路
径无关、重力势能等知识,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
作用的体现。适合这种情况的新的知识的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可
以是类比的(如重力势能与电势能;电流与水流);对比的(如功率与
速度);类属的〔下位关系的〕(如从能的概念同化分子能、核能等);
或归纳推广的〔上位关系的〕(如由机械能、电能、内能概念概括出能)。
等等。
这种依靠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的
内在联系,并且对形成结构清晰,联系紧密的物理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
义。
4.从理论需要引入
这种方法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对于形成良
好的认知结构也十分有利。对于能、热量、理想气体三个状态参量、场
强、电流强度等概念,都可用此法引入。
在引入概念时,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注意:①选择的感性材料要
典型、全面,要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尽量减少非本质特
征的干扰。②选择的旧知识一定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联系。否则,容易
形成模糊的或错误的概念,或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
(二)概念的形成
1.揭露本质特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种是学生的感性材料基本能解决将要建立的概念,或在缺乏感性
材料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提供了大量鲜明生动的感性材料。在这种情况
下建立概念,一般没有很大阻力,通过分析、归纳、分类、对比等思维
方法可以掘弃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本质的特征和属性,从而实现认识上
的飞跃。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已有了相当充分的前概念,但是与将要建立的
概念相抵触。这时,直接讲授新概念往往不能奏效。因为学生对其前概
念深信不疑,并已习惯于用原有的概念框架去理解事物,建构意义。当
他带着自己的概念框架来听教师的讲授时,往往只接纳了那些与其原结
构相协调的内容,而相矛盾的内容往往引不起注意。或因无法理解,即
使勉强记住了一些概念的结论,也无法融会贯通而只能将新学到的结论
与原来的概念分别搁置,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按原来的概念框架进行思
维。
实现观念的转变,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
其顽固信念的基础。综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历次重大观念变革到来之
前,都要经历一系列“危机”与“灾难”,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冲击
下,人们才不得不走出他们建造的象牙之塔,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定他
们曾坚信完美无缺的塔的根基。只有在这时,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导致
观念的革命性转变。但无论如何,要使学生放弃他曾坚信不移的观念,
接受一种全新的观念,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出现反复。
为此,我们建议运用下述三个步骤,来实现观念的彻底转化:
第一步: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概念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
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矛盾,给予其原有错误理论框架沉重的一击。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通过师生谈话法;预测—
—实验——解释法;也可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的前
概念框架。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都充分暴露后,
再提出矛盾。以免问题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
第二步:组织讨论,乃至争论,揭露前概念框架的不合理性,从而
使学生自愿放弃旧的观念。这种变化决非轻而易举的,只有在主体意识
到以下几种情况时,才能放弃原框架。
①遇到新的问题,原有概念框架无法解释,无力解决。
②过去认为很重要的知识,现在看来,在解释某些现象时,已不是
必要的了。或者说,原来的概念框架并不是某些现象的最终原因,可能
有更根本、更深刻的概念来取代它。
③发现原来概念框架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常理或已被公认的原理。
④从原概念框架推出的结论是荒谬的,无法接受的。
⑤原概念与其他有关领域的知识相冲突。第三步:引导学生接受(或
尝试建立)新的概念框架。新的概念框架必须具备以下优越性、学生才
可能接受。
①能够成功地解释旧概念框架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问题而不带来新的
矛盾。
②新概念框架比旧框架更根本,包括更多的本质内容。
③新概念框架及其推论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④新概念框架与认知结构中其他知识没有冲突。
以上三个步骤是紧密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另外对有些概念的转
化,也不一定需要如此复杂的程序,但要体现概念教学过程的精神。
2.明确概念的定义
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时,
可启发学生用恰当、简洁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这些本质属性的内容。
在给物理量下定义时,除了文字表述之外,还需要导出定义式,并
明确式中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各量的单位。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
得出了概念的定义,并不是认识概念的结束。还要从定义出发,讨
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物理含义、用途等,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概
念的认识。
例如,得出电阻的定义R=U/I 之后,要对其物理含义进行讨论,使
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物理意义: R=U/I 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明,对特定的导体,加
在其两端的电压越大,产生的电流强度越大,但U/I 比值是一常量,这
一常量由组成导体的材料及导体的尺寸决定(决定式R=ρL/S),与加在
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即R∝U 是错误的。
②作用:R 用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任何导体都有这种性
质。
③ R=U/I 提供了一种测量导体龟阻的方法(伏安法),同时,以上
三个量知道了两个可求第三个。
对物理量的定义式,要特别强调物理量的物理意义,避免数学化的
理解。如R∝U 一类错误认识。再如物理学中正负号也是有明确伪物理含
义的。要加以强调。只有清楚了物理量的含义,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
正确地运用概念。
(三)巩固深化概念,发展运用概念的技能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的掌握物理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
阶段。通过这一阶段达到这样两个目的: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因而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
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深化概念
最有力的措施。例如,运动和力、惯性与力、功与能、温度与热量等都
是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辨析,明确概念的界限、概念之间的关
系,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
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
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
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
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
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
求深入。将做习题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生搬硬套的
思维习惯,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怎样讲好物理习题
北京市大兴县黄村一中杨宝山
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物理习题教
学和物理实验教学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习题教学贯穿于整个物理教
学过程的始终。可见,物理习题教学具有特定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中学
物理教学的实际出发,对物理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和物理习题教学的基
本规律与方法作一些深入的探究,并且提出在物理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
的问题。
一、习题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习题可作为一个系统,包含有众多的要素,这些要素根据教学
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规律,
可以构成不同形式的组合。而且这些组合形式又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特
征。
(一)习题的结构与类型
从结构和要求上看,物理习题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别。(1)基本题,
属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内容。要求覆盖面要广,对这部分习题,要
严格规范,系统全面。(2)灵活题,要求在基本题的基础上稍作变化,如
推想、推算、分析以及应用等,旨在训练能力。因此,重点内容一定要
搞些灵活题。(3)综合题,这是突破各部分知识互相联系或具有多个知识
点的综合性应用问题。
从形式上看,物理习题可以分为选择判断,思考问答,推理论证,
设计与计算以及黑箱等多种类型。
1.选择判断型,从若干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的答案中,要求解
题者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题目可以分为
了解、理解及运用等几个层次。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逻辑思维
性等特征。
2.思考问答型。学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