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方法的训练上都是必不可少的。
②综合题:所谓综合题是相对简单的基本题而言的,它所涉及的物
理过程一般较多而且也比较复杂,在解题时要牵涉到多个物理概念和规
律,有时需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才能求得结果。从数学工具的使用情况
看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在学生先通过一定数量的基本题练习后,
才能让他们解综合题。它主要用于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
通过综合题的练习时,可扩大知识领域,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利于
培养他们分析、综合、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等能力。这种题最
适宜复习阶段,如在高中总复习阶段常见的静电学与力学、电磁学与力
学、稳恒电流与热学等综合性的练习题,都是要求学生分析多个物理过
程,并找出物理过程间的联系方能运用物理规律和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的。
计算题在低年级,应基本题安排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综合题
的数量可逐步增加,但编选时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5.作图题
(1)作图题的特点及作用:作图题是根据题目给出的物理条件,通过
作图直接作答,而不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由于作答采用了图形方式,
因此便于看出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从“形”的角度
理解物理规律的实质。
(2)作图题的类型及编选:作图题按图形的本质可分为函数图象和物
理图象两种。
①函数图象:这种作图是依据一定的物理规律,找出各量间的函数
关系,利用数学的解析法做出图象。物理作图题多数都属这一类,如运
动图象、理想气体规律图象、光电效应图象等,这类作图题考查的目的
是检查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学生通过练习既可进一步加深对规
律的理解,拓宽思维,同时也可以掌握研究同一物理问题的不同方法。
这种练习题的编选一般采用在题目中给出的坐标上画出图象或进行图象
变换的形式,如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振动图象与波的图象间的变换。
②物理图象:这是一种纯粹反映实际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的图象。
如电力线、磁力线和几何光学中的反射、折射及透镜成像的作图,这种
练习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某些现象的物理本质。一般采用填充
图或给明确要求让学生画图的形式,如画出通电导线的磁场方向,或画
放大镜、幻灯机的光路图等。
因为图象直观、形象,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物理规律的本质,所以作
图题的练习是学生认识物理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每个图象
总与一定的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相对应,故作图题最适宜在新授课或单
元复习中使用。
6.实验题
(1)实验题的特点及作用:严格地讲,实验题是通过实验进行考查,
必须正确做好实验,并通过分析、判断等思维过程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作用是考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等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的实验题大都停留在纸、笔上,这种做法一般只能考查出记忆、领
悟一类较低层次的水平,同时会造成学生学习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
性。
理想的实验题应将计算、描述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手、
脑、眼并用,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提
高实验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
(2)实验题的类型及编选: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目前实验题可分为笔
试和操作两大类。
①笔试题:这是一种承袭传统书面考试的形式,属记忆和运用层次
的问答。如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误差原因等问题,具体可分为
以下几方面内容:
a.设计方案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联系题目的要求及所要
测定的物理量或要探究的物理规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b.选择器材题:题目中提供一些具体器材,让学生在多种器材前,
根据实验内容和仪器参数选出最适合该实验的器材,如很多电学实验题
都属此类。
c.实验步骤题:对题目所述实验的步骤进行问答,一般有直接问答、
排列和纠正错误三种方式,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掌握的程度。
d.读数题:题目中画出仪器示数部分的实物图,让学生准确地读出
仪器所示的物理量的数值。②实验操作题:这是一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
得出结论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能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动手动脑。可用
于检查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这种实验题的编选应考虑到学生实际和
安全性等。如初三学生安装照明电路,可先从低压电路练起,以免发生
危险。一般这种题最适合给学生一些多余的仪器,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
内容选择。如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光的反射、折射等实验,安全易
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出物理规律。
(三)物理练习题的结构和思维难度
物理练习题编选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生思
维、智能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练习题的结构与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不同结构习题的数量搭配。所谓练习题
的结构是指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的数目、物理过程的多少及其复杂程
度。
1.记忆领悟式
物理过程单一,物理量间直接组合。解答这种结构的习题,学生的
思维呈直线型,可顺利得出结论,即“垂手可得”。主要用于基本概念、
规律的记忆练习,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初步练习,但不能过多,
否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会造成学习无上进心,懒惰,最终丧
失学习物理的兴趣。
2.理解应用式
物理过程虽不单一,但各过程间直线发展,无互相干扰,各物理量
间的关系较复杂或隐含于过程间的衔接点。解答这种结构的习题,学生
的思维呈平面的多向型,必须抓住各物理量间的联系才能得出结论。
3.综合应用式
物理过程不单一,且过程间相互交叉干扰,造成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错综复杂。解答这种结构的习题,学生的思维呈立体交叉型,须纵横联
系,抓住物理过程相互交叉中共同制约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才能得出
结论。
理解应用式和综合应用式习题,一般用于对物理概念的巩固、深化
的过程,这样的习题在教学中应是大量的,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它有利
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
悦,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探讨创造式
与综合运用相比,不仅物理过程、物理量的关系更复杂了,而且新
旧知识的时间性跨度加大。解答这种结构的习题时,学生的思维呈发散
型的创造思维。只有通过探索、创新,才能总结出新规律,获得新发现。
主要用于复习阶段,将所学过的知识活化、系统化。这种习题对于培养
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一定价值,但不宜
过多,否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物理习题太难,无法靠近而失去信心。
三、编选练习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选物理练习题,除要注意编选原则和习题结构对思维方法的影响
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基础知识
任何事物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都不能健康地发展,学习也是如此。
所以教学中不能盲目地应付各种考试、竞赛而一味地编选高、难、深、
偏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应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练习上,重在培养学
生各方面的能力。
2.少而精、多样化
练习题的数目不必过多,关键要典型,要切实通过精心编选练习题
将师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多样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练习题的类
型应多样,克服传统的多数是计算题的练习题模式,以求使学生各方面
能力都得到发展;第二是题目的语言、插图多样化,经常变换问题的提
问方式,插图也是如此,不要总是水平面上放一方木块,一画斜面总朝
一个方向倾斜。这样既可以使题目的内容生动有趣,又可防止思维定式
的产生。
3.突出实践性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物理现象,如果物理练习题能与
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解释、解决某些实际问题,那么
这样的习题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编选习题时应尽量考虑到学生
的实际情况,突出实践性,特殊性,以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落在实处。
如何设计课堂结尾
北京市大兴县师范学校李若松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意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并在长期
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启导方法。事实证明
这些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
视。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
就交给学生自行处之;有的教师则认为时间宝贵,失之可惜,便接着讲
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
收场。。。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一节课总的印象尚可,但总给人“虎
头蛇尾”之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由此可见,每一堂物理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结尾的作用同
样不可忽视。
一、课堂教学结尾的作用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
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
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将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所学的
内容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
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若一节课匆忙
结束,或结尾小结不明确,马马虎虎提几句,就了结了这一节课,这对
学生来讲是一种心理冷却。一堂课应有一定的收获,一个单元的教学应
有一定的系统。而“收获”和“系统”一般只有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小
结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在纵观全部学
习内容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和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若将课堂小结
前面的教学过程比喻为知识的播种过程,那么课堂结尾的小结则是一个
金秋的收获季节。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初步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不
深刻的。若“趁热打铁”,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新授概念
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则可将学生对物理
概念、规律理解的欠缺之处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
调控。同时,学生在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论讲解过程中,由于正、
误的鲜明对照,有利于他们完善、深化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而使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圆满地完成。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
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享
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因而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
步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掌握方法
课堂结尾的小结,由于站在了知识的相对“至高点”上,从而分析
问题的视野宽阔,思路变通,因此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
机。若能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
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物理知识,则有助于他
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学的思维
方法。
二、课堂结尾的一般形
式及设计方法
1.总结归纳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
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
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实际
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
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
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
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如在
讲完气体性质的一单元最后结尾时,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在学生面
前有关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程越来越多。如何记忆诸多公式?诸多规
律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而草率地以讲解例题或强调规
律如何运用等内容做为本节课的结尾,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混
乱。因此不妨占用十几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将有关知识内容系统
地指顺如下:
通过这样总结归纳的结尾,使学生对气体的性质有了较为系统的了
解,既突出了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
采用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
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
归纳,教师帮助修改宪善。使学生在系统地接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
断提高学习能力。
2.练习巩固式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
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
式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
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
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这种形式的结尾适用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对某些概念、规
律发生误解的情况。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当通过实验得出f=μN 后,
学生一看公式如此简单,且马上要下课了,所以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
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量的物理
意义,则不易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此时需将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富
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可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弄清物体对斜面
的压力N 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这样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
对斜面的压力混为一谈的现象发生,从而加深对f=μ·N 中N 的理解。
又如教师将黑板擦按在竖直黑板上,问学生:“设板擦重为0。2 牛顿,
手对板擦的垂直压力为5 牛顿,板擦与黑板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
0。5,则此时黑板对板擦的摩擦力f 为多大?”。由于学生对f=μ·N
的适用范围认识不清,所以不少学生会很快算出f=0。5×5=2.5 牛顿
等错误答案。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分析,则可使学生在盲从中顿悟,在
倦怠中再次振作,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加深对f=μ·N 的消化和理
解。
可见,这样的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
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了
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膊”,把握教学进程。
3.比较识记式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
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
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
象。比较识记式结尾就是依据上面所述,将本节课讲授的不同概念规律
或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采用叙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对比。以此
帮助学生加速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
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如学完二力平衡后,学生对二力
平衡表面的内容并不难理解、记忆。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实际
应用中,由于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常将